連續五天霧鎖京城 考慮限行九成私車 北京奧組委官員表示有信心實現奧運期間空氣質量良好的承諾。 在距離奧運會開幕只有11天的時候,北京上空星期一已連續5天的濃重霧霾令國際媒體對奧運空氣的質疑再次尖銳起來。《朝日新聞》說,日本奧運代表團將帶著500個防塵面具進京;《悉尼先驅晨報》稱,澳大利亞將允許運動員因為污染而缺席比賽;法新社稱,隨著未來幾天各國運動員陸續抵達北京,糟糕的空氣狀況將危及中國對“綠色奧運”的承諾。不過,與以往西方媒體把這一問題政治化的傾向相比,這一輪的報道似乎有了一些理解和就事論事。“能見度低不等于空氣質量差”、北京“有信心確保奧運時空氣質量達標”等,北京奧組委官員連續3天在新聞發布會上做出的解釋與保證,也被西方媒體廣泛引用。畢竟,天氣是個物理問題,短期內改變起來很難。但中國確實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這不是為了給西方人看,他們在北京只待十幾天,而中國人還要在這片天空下生活下去。 北京空氣再遭質疑 美聯社報道稱,......閱讀全文
對于北京和河北的許多城市,霧霾已成為一塊心病。2016年10月份以來,北京先后經歷了10多次霧霾過程,多日不散的霧霾不斷干擾著居民正常的工作與生活。面對霧霾頻發使人們不禁要問,北京的空氣質量究竟是變好了,還是變差了? 如果說是變好了,那么為什么人們對空氣質量的憂慮比以前增多了?如果說是變差了,
昨日,前門大街,北京持續出現大霧天。監測顯示,昨日北京空氣質量達輕度污染。 提問:有市民說,“我感覺空氣污染挺重的,整個天空都霧蒙蒙的,很"臟"。為什么監測只是輕度污染?” 回復:市環保監測中心專家介紹,市民對空氣質量的判斷都直接來自于感官,而政府發
秋高氣爽的北京城。 今年以來,災害天氣頻繁出現,人們開始對環境給予更多關注。近期,一組美國華盛頓市藍天白云照片與北京市陰沉灰暗照片的對比照片在網絡上盛傳,有網友懷疑,如此大的反差說明我國空氣質量監測標準過低。 日前,北京市轉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善區域空氣質量指導意見,將把細粒子納入日常空氣質量
序:說句心里話,我發表這篇文章的心情很復雜。這篇博文完稿于今年二月底,但被我壓了下來,擔心這樣評論北京的空氣污染會影響海外人才的全職回國、也影響清華的招聘人才。但同時,國內一次次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以及我切身感受到的國內許多大中城市的嚴重污染,又讓我不安與憤怒。 幾周前,北京市環保局辟謠,說北
昨天,華北地區又遭遇霧霾天,能見度不足1000米,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大霧藍色預警,北京氣象臺發布霾和大霧的黃色預警。 在車公莊大街一棟灰色樓頂,十幾臺暴露在外的空氣采樣設備,將室外的空氣樣本輸往樓下的自動分析儀器中;在市環保監測中心網站,一串串數字相繼躍上屏幕,市民登錄網站或
空氣質量作為衡量一個城市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一直以來也是北京奧運會的焦點話題。 7年前,北京大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的天數為50%,7年之后,這一數字變為70%,盡管離北京人滿意的標準還有差距,但顯然人們享受了比以前更多的藍天。 圖為北京采取現行措施后(7月20——7月30日)的空氣質量日報
對于很多參與過北京奧運會相關研究項目的科學家而言,那場體育盛會決不僅僅意味著任務或經費,更是科學研究與政治決策的碰撞 北京奧運會早已曲終人散,其空氣污染研究團隊卻忙碌依舊。 這個團隊的主要成員,正應邀參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2010年廣州亞運會空氣質量保障研究的咨詢工作。他們甚
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2日本市又是一個三級污染天。這已是自9月30日以來本市連續第三個輕微污染天,也是北京奧運會后首次連續遭遇污染天。3天的空氣污染指數分別為106、104和126。(據《京華時報》報道)
稱理解國際媒體的關注,強調北京已履行申辦時承諾,空氣污染指數能否降至50以下尚難以預料 【《財經網》專稿/記者 李虎軍】“這些天,國際媒體非常關注北京的空氣質量,但其中不乏片面理解。”8月7日,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Achim Steiner)在北京表示。
17歲上大學,25歲中國科學院博士畢業,不到30歲就成為中科院大氣所博士生導師。如今還是像孩子一般調皮的王自發,卻早已不是外國科學家見了面就會問“Who are you”(你是誰)的青澀毛孩了,隨著中國對大氣研究的漸成氣候,他本人在“大氣圈”這個圈內也已經享有盛名。 這位把學生叫做“
新華調查 是“顆粒”大小之爭,還是“污染憂慮”太重? ――北京空氣質量監測科學性被質疑事件調查 在整個中國中東部多省市盤踞了近一周的大霧天氣2日終于出現轉機,北京市氣象臺于1日17時10分解除了此前連日發布的大霧黃色預警。 但是,首都北京連續4天大霧彌漫,由
近日,我國多地遭遇持續性霧霾天氣。空氣污染指數的“飆升”,讓很多人紛紛通過手機應用軟件(APP)實時查看天氣、了解所在城市的空氣污染情況。 記者對比發現,各種發布空氣質量指數的環保APP,提供的數據并不一致,有時竟相差甚遠。這些數據從何而來?哪個更可信呢? 商業APP靠從權威網站抓取
3月20日電,“北京的空氣質量得到很大改善。過去五年,北京深受空氣污染困擾;而今年,北京迎來了美麗的藍天,幾乎每日都是天朗氣清,這讓我印象深刻。”土耳其駐華大使約南在中國兩會召開期間,就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經濟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等話題接受了新華網專訪。土耳其駐華大使約南近日接受新華網專訪。
名字:北京 市區面積:16410.54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18.6萬人 簡介: 北京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較長。年度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將北京的城市性質定義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2013年 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和全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分別達到46%和456公里。 調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污收費標準;研究揮發性有機物等排污費征收政策。確定排污許可和排污交易指標種類、許可證發放和排污交易范圍。 2014年 力爭實施小客車分區域、分時段限行相關政策。
12月30日,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和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聯合曝光“2016年度十大霧霾謠言”,并一一對謠言做出真相解讀。 以下為環保部門曝光的“2016年度十大霧霾謠言” 謠言一:微距鏡頭中的北京霧霾? 網傳視頻用4000流明燈光微距鏡頭下顯示出的北京霧霾。視頻中,一些細小顆粒四處飄散
新德里 北京 在新德里,你要大口呼吸前請慎重,其空氣污染的程度可以和全球空氣污染典型北京相提并論。 印度首都新德里擁擠不堪,在天氣不好的時候霧霾彌漫,使車輛變成蝸牛前行。人們交談時常能聽到刺耳的咳嗽聲。在粉塵彌漫的天空只能看到微弱的陽光。 新德里最近幾個月的監測都顯示
2011年底的那場大范圍霧霾,讓公眾知道了PM2.5——這種比頭發絲還要小許多倍的顆粒物,它能深入人的呼吸系統甚至直達肺部。在此之前,PM2.5并非我國對環境空氣質量的考核標準。在公眾的呼聲中,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在去年出臺,PM2.5納入考核范圍,同時收緊對PM10的指標范圍。新標準將于20
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11月24日發表題為《真正的中國綜合癥——糟糕的空氣》的文章稱,美國公眾第一次意識到北京的空氣質量問題是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期間。為了應對空氣污染,北京關閉了管轄區域內的火力發電廠,實行交通管制措施,并停止了許多工業活動。在奧運會期間這些做法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文
北京本月空氣質量維持了大半個月優良狀態,但近期北京及周邊區域空氣污染水平有較為明顯的上升。就近期空氣污染水平上升原因,記者采訪了清華大學教授、區域空氣質量調控技術與決策支持平臺課題負責人和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跟蹤研究工作組負責人王書肖教授,她表示,北京本地排放疊加秋冬換季不利氣象條件是污染主因。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今日在肯尼亞內羅畢舉辦的全球空氣質量行動報告發布會上,發布了《北京空氣污染治理歷程:1998~2013年》評估報告。報告指出,1998年~2013年,北京持續采取的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對改善北京市的空氣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15年間,北京常住人口增長了70%,機動車保有量增
北京10日發布的2013環境狀況公報顯示,PM2.5成為全年超標最為嚴重的污染物。建立和完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無疑是緩解空氣污染的前提。但是,有公眾對空氣監測點的選址提出質疑,為什么有些監測點設在公園或遠離城市的郊區?這些站點能反映城市的整體空氣質量狀況嗎?《經濟日報》記者就公眾關心的問題進行了
構建高技術大氣環境綜合立體監測平臺  
NASA公布北京地區1月14日衛星圖,整個地區一片陰霾。不過,NASA錯誤地將北京鄰近城市天津標為上海。NASA公布北京地區1月3日晴天衛星圖。 近日,北京出現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污染天氣,整座城籠罩在一片霧霾之下。對此,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1月14日也在其網站上公布了北京
全國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12日統計) 數據來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網站,全國城市空氣質量實時發布平臺2013年1月12日21時—22時更新數據。 據人民網報道 近幾天,受霧霾天氣影響,我國各地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引發熱議。空氣質量數據怎么看?空氣污染如何應對?本報記者采訪
“我國目前執行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是經過2000年調整后的GB3095—1996國家標準。多年未修訂的空氣質量標準已遠遠不能適應保護人體健康、生態環境和公眾福利的需求。” 10月9日,由中科院老科技工作者協會主辦的調整空氣質量標準研討會在北京市海淀區政府召開。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
新華網北京8月19日電 8月19日,北京進入機動車限行的第3天,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一片繁忙。 “17、18、19,北京連續3天的北京空氣質量為良,而這3天的氣象條件都屬于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狀況。”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副站長
港媒稱,北京的一位環境學家表示,內地建成的由衛星遙感和地基遙感激光雷達組成的顆粒物遙感監測網絡將提高首部周邊環境監測讀數的準確性。 據香港《南華早報》2月8日援引《科技日報》報道,在最近的一個霧霾防治專家座談會上,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的李倩博士說,北京的環境遙感監測系統可實現對國內主流環境衛星的
“今天肯定是個污染天。”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1日在自己的微博上寫下這句話。他對記者說:“以現在的污染排放強度,霧不散污染很難得到改善,從某種角度說,北京的空氣質量尚未擺脫靠天吃飯的被動。” 在整個中國中東部多省市盤踞了近一周的大霧天氣仍在繼續,北京市氣象臺1日11時繼續發布大霧黃色預警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24日在內羅畢總部舉辦的全球空氣質量行動報告發布會上,發布了《北京空氣污染治理歷程:1998―2013年》評估報告。報告指出,北京大氣污染治理措施效果顯著,為全球其他發展中經濟體創造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北京空氣污染治理歷程:1998―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