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肺部肌肉存在味覺受體
肺部也能“聞”出味道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24日報道,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苦味受體不僅存在于口腔,肺部也有。了解這種新味覺受體的功能,將給哮喘病和其他障礙性肺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10月24日的《自然·醫學》雜志網站上。 氣管是空氣進出肺部的通道,而哮喘病患者的氣管呼吸肌收縮,阻礙了空氣流動,造成呼吸短促和喘息。研究小組在研究調節氣管收縮與舒張的人類肺部肌肉受體中偶然發現了味覺受體。 舌頭上的味覺受體簇生于味蕾中,感覺信號可傳送給大腦;而在肺部,味覺受體不是簇生在味蕾中,也不傳送信號給大腦。肺部的味覺受體和舌頭上的受體一樣,都對苦味物質有反應,但反應卻大大不同。 論文第一作者、馬里蘭大學醫學院醫學與生理學教授、心肺基因組計劃主任斯蒂芬·利格特表示,他們一開始以為肺部味覺受體的功能與舌頭上的相似,會對有毒物質入侵發出警告,即當人們吸入苦味的有毒物質后,胸......閱讀全文
人類肺部肌肉存在味覺受體
肺部也能“聞”出味道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24日報道,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苦味受體不僅存在于口腔,肺部也有。了解這種新味覺受體的功能,將給哮喘病和其他障礙性肺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10月24日的《自然·醫學》雜志網站上。 氣管是空氣進
抵御肥胖新療法腸道味覺受體
盡管抗肥胖藥物已經有超過25年的研究歷史,但是很少有藥物能表現出長期的功效.現在發表于Trends in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的一篇新的研究報告指出,靶向腸道中的味道傳感器可能是抗擊肥胖的一個有前途的新策略。 腸道能品味我們吃到的味道——酸、甜、苦、辣,這基本上
美科學家發現肺部氣管也有“味覺”能“嗅”刺激性味道
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在人體肺部和氣管發現味覺感受器。這意味著,除了嘴,人的肺部和氣管也有“味覺”。 美聯社援引10月24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醫學》雜志網絡版的研究報告報道,研究人員在肺部和氣管的平滑肌發現味覺感受器。 研究小組成員斯蒂芬·利格特說,與舌頭上的味蕾不同,肺部和
科學家解析首個昆蟲味覺受體的結構與分子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200.shtm 2024年2月2日(北京時間),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范敏銳研究組與浙江大學郭江濤、徐浩新、蘇楠楠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
科學家解析首個昆蟲味覺受體的結構與分子機制
2月2日,《科學》(Science)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范敏銳研究組與浙江大學郭江濤、徐浩新、蘇楠楠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sugar perception by Drosophila gustatory receptors
科學家解析首個昆蟲味覺受體的結構與分子機制
2024年2月2日(北京時間),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范敏銳研究組與浙江大學郭江濤、徐浩新、蘇楠楠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 “Structural basis for sugar perception by Drosophila gust
研究揭示棉鈴蟲感受植物苦味物質香豆素味覺受體
植物次生物質是植物體內經過復雜的分支代謝途徑的產物,一般沒有營養價值,但構成不同植物特有的味道,在植物防御中起關鍵作用。植食性昆蟲對植物的喜好程度往往取決于次生物質的種類和含量。我國重要農業害蟲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雖然危害很多農作物,但對不同作物的喜好程度不同,危害程度
臺灣研究人員發現“尼古丁受體”-證實吸煙致乳癌
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日前公布一項醫學新發現稱,乳房上皮細胞的表面有某種尼古丁受體,此受體受到香煙中的尼古丁刺激,就會導致細胞癌化。因此,抽煙或吸二手煙將會導致乳癌。 據“中央社”報道,臺北醫學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7月28日說,他和研究成員發現,乳房上皮細胞表面的尼古丁受體α
苦即是甜?看科學家如何幫你脫離“苦”海
研究人員通過將小鼠舌頭上感知甜味和苦味的細胞擾亂,搞清楚了味覺系統是如何對自身進行重連接的。該研究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的研究員Charles Zuker主導,研究結果揭示出細胞如何持續地進行重連接來保證味覺能力平穩運行,使味覺信息可以從舌頭傳遞到大腦。并且,對于那
味覺基因缺失導致不育
來自美國Monell化學感官中心的科學家們報告了一個驚人的研究發現,兩個參與了口腔味覺感受的蛋白質,也在精子發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項研究發表在7月1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論文的主要作者、Monell化學感官中心分子生物學家Bedrich Mosinger博士說:“
味覺指紋分析儀
味覺指紋分析儀是一種用于食品科學技術領域的工藝試驗儀器,于2013年07月25日啟用。 技術指標 1.傳感器數目: 7個交叉選擇性液體傳感器+1個Ag/AgCl參比電極 2.傳感器配置: 傳感器序列#2:ZZ, AB, BA, BB, CA, DA, JE,推薦用作配方開發 3.傳感器平均壽
Science:破譯味覺的密碼
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不過鹽放得太多也讓人無法下咽。當食物中的鹽分過量時,舌頭和大腦就會做出反應,讓我們停止進食,以免過量的鹽分對身體造成危害。 Johns Hopkins大學和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果蠅中發現,兩種不同類型的味覺感受細胞發出競爭性的信號,控制果蠅對鹽分的反應。其中
皮膚也能“感知味覺”?這項研究或幫舌癌患者重建味覺功能
味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探險家”,它不僅僅能幫助我們鑒別美食,更能幫助我們“趨利避害”。但對于舌癌患者而言,味覺會因手術等各種因素受到影響。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合作,開發出高通量超柔性味覺神經界面,使皮膚也能“感知味覺”,未來或能幫助味覺
酸味受體被鑒定,確定酸甜苦咸鮮5種味道的神經元結構
iNature 在五種基本口味(甜味,苦味,鮮味,咸味和酸味)中,酸味感覺特別獨特,因為它不僅通過味覺系統介導,而且還通過支配口腔的Trpv1神經元體感系統介導。酸味感知觸發了天生的厭惡反應,確保對動物通常有害和危險的酸性刺激做出反應,同時也保證不攝取未成熟,變質或發酵的食物。但是,對于機體怎
利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闡明機體多種類型味覺細胞機制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濱州莫奈爾中心(Monell Center)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技術能夠鑒別出了任何味覺受體細胞的一整套基因,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闡明味覺感受器細胞發揮特殊功能的分子機制。 研究者Sunil S
新研究揭示苦味之謎
TAS2R14-Ggust-scFv16 的代表性冷凍電鏡圖(左)和模型(右),根據每個亞基 TAS2R14 進行著色;綠色,Gαi1;紫色,Gαgust;粉紅色,Gβ1;天藍色,Gγ2;黃色,scFv16;灰色的。美國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研究人員揭開了TAS2R14苦味受體的詳細蛋白質結構,還發現了
Nature:揭示味覺系統將味道信息從舌頭傳遞到大腦的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Charles Zuker和同事們通過研究小鼠舌頭上的檢測苦味的細胞和檢測甜味的細胞,梳理出味覺系統如何自我建立連接。這些結果揭示出細胞如何不斷地重新建立連接來保持味覺正常運行,從而允許味道信息從舌頭傳遞到大腦。相關研究結果于2017年8月9日在線發表在Nat
Cancers:苦味受體在癌癥發生進展過程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苦味受體并不會參與苦味感知,其同時也存在于癌細胞上;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Cancers上題為“The Role of Bitter Taste Receptors in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也納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苦味受體
-Nature:味覺感知中缺失的一環
來自九所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跨學科合作,明確了我們感知甜味、苦味和鮮味的路徑。他們發現,味覺感受細胞中的蛋白CALHM1(calcium homeostasis modulator 1),是感知甜味、苦味和鮮味時必不可少的新型離子通道。ATP經由這一通道離開味覺
為什么有人愛吃醋?基因因素起作用
醋、檸檬、酸梅,有的人愛吃這些酸東西,有的人卻是聽到就受不了。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的人對酸味感覺不一,其中有著基因的影響。?美國味覺和嗅覺研究機構莫耐爾化學感覺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對74對同卵雙生子和35對異卵雙生子進行了研究,比較他們對酸味的反應,通過計算機模型分析其中的基因因素和環境因素
研究人員確定了與阿片成癮效應相關的受體的復雜結構
一項發表在雜志上的研究藥理研究揭示了MOR-Gal1R復合物的寡聚分子結構,該復合物存在于大腦中,參與某些阿片類藥物的鎮痛和成癮作用。參與這項研究的專家包括Vicent Casadó, Estefanía Moreno和Verònica Casadó-Anguera,他們來自美國科學院的分子神經藥理
研究發現亞洲葉猴“不知”甜
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發現,喜愛吃植物葉子的亞洲葉猴對天然糖類甜味的感覺非常遲鈍。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這種靈長類動物的獨特生存策略。 對很多靈長類動物來說,甜味是一種非常可口的味道,而且甜味也能表明這種食物含有糖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可以作為能量來源。 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亞洲葉猴
什么是面神經的味覺檢查
面神經的味覺檢查是一種通過患者的舌前2/3味覺是否正常從而判斷面神經是否遭到損害的方法。
奇妙的味覺現象及其科學解釋
你的舌頭不是張白紙,剛剛吃過的東西會影響你吃下一種食物的味道。這是因為當味蕾周圍的環境改變之后,它們會有不同的反應,讓嘴巴來一場冒險之旅吧。 首先吃一個朝鮮薊,再喝杯水,這時候你可能感覺水非常甜。然后是橙汁,在用牙膏刷完牙之后來一杯,橙汁變得非常難以下咽。在這樣刺激的體驗之后,來一點神秘果。這
siRNA療法運輸到肺部-有望治療人類相關肺部疾病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題為“Divalent siRNAs are bioavailable in the lung and efficiently block SARS-CoV-2 infecti
Neuron:第六種味覺—新研究促進關于“鈣的味覺”的科學理解
鈣是一把雙刃劍。過多或過少攝入這一必須元素所帶來的危險性相當,無論在人體還是小鼠還是果蠅中都會對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因此,對鈣的感知是重要的。雖然它不能歸入已知的舌頭受體能分辨的五種味覺--甜,酸,咸,苦和鮮味,但是人類能嘗出它的味道,并描述為微微的苦和酸味。 最近,一項來自美國加州大學圣芭
研究人員解析出趨化因子受體CCR7的三維結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保羅謝勒研究所和制藥巨頭羅氏公司的研究人員在開發阻止某些癌癥轉移的藥用試劑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通過使用瑞士光源(Swiss Light Source),他們解析出一種在癌細胞遷移中起關鍵作用的受體的結構。這使得鑒定出可以通過身體的淋巴系統阻止某些癌細胞擴散的藥用試劑成
肺部氣道細胞或能促進肝癌細胞向肺部擴散
肝細胞癌(HCC)是一種最常見的肝癌,其也是全球引發癌癥患者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盡管肝細胞癌患者能從多種診斷和療法中獲益,但其平均壽命仍僅有16.2個月,而癌細胞擴散到肺部的患者的生存期僅有不到6個月時間。當腫瘤細胞從肝臟進入到血液中就預示著癌癥肺轉移開始了,這個過程涉及了一系列腫瘤和宿主之間的細胞反
電子舌分析碳酸飲料的味覺特征
在傳統的感官評價或者消費者食用過程中,食品味覺是憑借舌頭的味蕾細胞與呈味物質發生相互作用,引起膜電勢的變化轉化為神經脈沖,通過神經傳導和大腦的加工、處理,對食品的“味道"做出評價。然而,實際應用中,感官評價存在主觀性強、易受環境影響、精確度低、無法進行有效的批次管理等弊端。日本INSENT味覺分析系
尋找舌尖上的干細胞
Monell化學感覺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的科學家找到了舌頭上的味覺干細胞,明確了其定位及其遺傳學特征。這一發現將幫助人們在體外培養新味覺細胞用于基礎研究或臨床應用。 “我們的研究將有望幫助那些接受治療后喪失味覺的癌癥患者和味覺功能退化的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