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能夠干擾和侵占宿主機械,并規避防御反應,創造一個合適的細胞環境用以成功傳染。這通常是通過病毒蛋白和宿主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雙生病毒(Geminiviruses)是一組感染植物的DNA病毒,其中一些包含一個衛星分子(betasatellite),稱為DNAβ。6月17日,來自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省農科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雜志《PLOS Pathogens》發表一項研究成果。這項研究探討了棉花縮葉病Multan病毒(CLCuMuV)如何與植物相互作用而引發病毒性疾病的。 本文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劉玉樂教授。劉玉樂教授1988年畢業于南開大學,1992年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7年,獲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與英國蘇格蘭作物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曾在英國蘇格蘭作物研究所、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美國耶魯大學做過訪問學者、博士后和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閱讀全文
病毒也能感染植物嗎? 人和動物都會因為被病毒感染而生病,那么地球上的植物會不會被病毒感染哪?是的,所有的生物體,甚至包括病毒本身都會受到病毒的侵染,植物也包括其中。當然,植物不長腿,沒有辦法像動物那樣從一個地方跑到另外一處,植物病毒想要擴展地盤,從一株感染的植物成功傳染到另外一株植物,那它們就
病毒是件很可怕的事項,人們聽到這兩個字都會感覺很恐怖,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也很容易感染病毒,植物病毒是指感染高等植物、藻類等真核生物的病毒,植物一旦感染病毒,那么對植物的生長就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我們就要使用植物病毒檢測儀對其進行檢測并且及時預防
植物病毒俗稱植物上的癌癥,其流行和爆發嚴重威脅著糧食生產和人類食品安全。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每年因植物病毒病造成的農業損失占糧食作物總產量10%。傳統的植物病毒檢測方法包括血清學檢測、電子顯微鏡觀察、指示植物接種、通過PCR或RT-PCR進行的DNA擴增、芯片雜交等,使用這些方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物病毒學實驗室教授陶小榮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成功拯救出番茄斑萎病毒,在全球首次建立植物多分體負義鏈 RNA 病毒的反向遺傳學體系,攻克了植物多分體負義鏈 RNA 病毒研究中的 “卡脖子” 難題。 論文通訊作者陶小榮介紹,負義鏈 RNA 病
植物轉錄后基因沉默(PTGS)和轉錄水平基因沉默(TGS)是其抵抗病毒以及其它外源基因入侵的一套基于核酸的免疫系統。該系統能夠監測、發現并及時清除病毒或外源基因的表達產物,產生對病毒等多種病原的抗性。近幾年來,生物體如何在利用該機制抵抗病毒等病原入侵的同時,保持內源基因表達的穩定性是一個熱點科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忠團隊通過發育生物學和植物病毒學兩個領域的交叉研究,找到植物干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了植物干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為多種作物抗病毒防治提供了新思路。該成果10月9日發表于《科學》。 目前,植物病毒病害已成為農業生產中的第二
番茄是全世界廣受歡迎的一種食物,每一個來到餐桌的番茄,都是逃脫于田間“超級害蟲”的幸存者。科學家研究了50多年,對于田間這場“明爭暗斗”有了越來越清晰的了解。6月13日,《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刊登了來自浙江大學農學院昆蟲科學研究所王曉偉教授團隊的最新發現,予以番茄致命一擊的植物雙生病毒,會借助其
田波院士最卓越的地方恰恰在于他對國家社稷民生的體貼關懷,心懷蒼生,科研事業高度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此成其“大”;密切關注國際科學前沿,及時追蹤領域最新趨向,活到老學到老,眼界開闊,此成其“高”。 田波(1931年12月~) 著名病毒學家,中科院院士。山東桓臺人。1954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是描述疾病流行規律的理論,該理論指出“病害三要素”為致病病原生物、易感宿主和適合的環境條件,三者相互作用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大部分已知的植物病毒由媒介昆蟲傳播,植物蟲傳病毒是制約我國農作物高產穩產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往的作物病毒病害研究注重病毒和植物宿主
番茄是全世界廣受歡迎的一種食物,每一個來到餐桌的番茄,都是逃脫于田間“超級害蟲”的幸存者。科學家研究了50多年,對于田間這場“明爭暗斗”有了越來越清晰的了解。6月13日,《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刊登了來自浙江大學農學院昆蟲科學研究所王曉偉教授團隊的最新發現,予以番茄致命一擊的植物雙生病毒,會借助其
雙生病毒(Geminivirus)是一組具有雙生顆粒形態的單鏈環狀植物DNA病毒。由于雙生病毒主要依賴于植物宿主系統來完成生活史,能夠通過自身編碼的少數幾個蛋白來調控植物的若干重要生命過程,因此,對雙生病毒展開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植物自身若干重要生命過程的分子機制。另外,雙生病毒侵染廣泛的農作物
科學通報,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這兩份期刊均是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我國學術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國內外各主要檢索系統收錄,如國內的《中國科學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等;美國的SCI、CA、EI,英國的SA,日本的《科技文獻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中山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27日傳出喜訊,該實驗室已經制備出我國最新頒布的檢疫性植物病毒李痘病毒、李屬壞死環斑病毒和侵染香蕉最為嚴重的病毒之一黃瓜花葉病毒的抗血清,價值超億元,該項技術填補了廣東檢驗檢疫系統在全國植物病毒方面無自制抗血清的空白。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
植物病毒檢測儀是一款可以快速檢測植物病毒性病害的植物生理檢測儀器。通過這些儀器,人們可以快速發現植物病害的種類,從而開展針對性的防治工作,避免由于植物病毒性病害造成的大面積植物病害,保障作物的產量。 現在主流的植物病害有三大
4月9日,深圳檢驗檢疫局植物隔離檢疫中心技術人員正緊張地在儀器前操作,“陰性對照OD405=0.03,陽性對照OD405=2.868,待測樣品的OD405分別為1.86和2.079,結果判定為陽性。深圳羅湖檢驗檢疫局送檢的樣品中檢出建蘭花葉病毒。” 這是該局植物隔離檢疫中心成立后,首次利用
雙生病毒(Geminivirus)引起的病害在最近20年間由局部發生的小病害衍變成目前全球性的最重要的植物病毒病害之一,危害玉米、小麥、棉花、木薯、番茄等重要作物和觀賞植物,僅木薯每年在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數十億美元之巨。同時雙生病毒的介體昆蟲煙粉虱(whitefly,Bemisia taba
一、 目的和要求要求學會植物病原真菌、細菌、病毒和線蟲的分離、培養和接種的一般方法,并掌握其基本原理;學習植物傳染性病害研究中常用的接種方法,比較不同接種方法對病害發生發展過程與外界環境的差異。二、材料和用具新鮮的真菌和細菌病害材料(辣椒炭疽病果、水稻稻瘟病病葉片、水稻白葉枯病葉、煙草花葉病和番茄根
大氣CO2濃度升高是未來全球變化的必然趨勢。升高的CO2濃度不但影響植物的各種生理特性,而且作用于植食昆蟲和植物病毒,這兩種作用因素又反過來調節植物的防御反應。 在野外開頂式CO2控制箱(OTC)中,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以煙草為實驗材料,以刺吸式昆蟲(煙蚜)為實驗對象,以
浙江大學昆蟲科學研究所王曉偉教授團隊最新研究發現,給番茄等植物“致命一擊”的植物雙生病毒,會借助媒介昆蟲煙粉虱的繁衍,讓其傳播力倍增,因此,現有田間雙生病毒防控策略和方法需要進行重大改進。相關論文于6月13日在線刊登于《美國科學院院刊》。 煙粉虱是一種“超級害蟲”,它們“食路”極廣,可以取食5
據國外媒體報道,一直以來,人們始終認為植物病毒并不會感染動物,反之動物病毒也不可能感染植物,但是日前一些科學家卻在人類的糞便中發現了大量的植物病毒,這表明首個人類可能被感染的植物病毒將發現。相關論文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 據報道,日前來自法國地中海大學(U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 Report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草本植物也可以結合、吸收并且運輸感染性的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種引發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以蛋白質為基礎的傳染原,其引發的傳染性海綿狀腦病包括牛海綿狀腦病、綿羊瘋癢病、人類的克雅氏病及鹿的
1.2 其它的基因附加工程在水稻、棉花、馬鈴薯、番茄和其它作物上也進行了δ-內毒素工程,獲得昆蟲抗性也不僅僅是指有著一種方法。蛋白酶抑制劑也是較好的選擇,它可以一只昆蟲腸道內的蛋白酶活性,阻止或減緩害蟲生長,許多植物能產生蛋白酶抑制劑,如豇豆和common bean, 他們的基因
一、 目的和要求 要求學會植物病原真菌、細菌、病毒和線蟲的分離、培養和接種的一般方法,并掌握其基本原理;學習植物傳染性病害研究中常用的接種方法,比較不同接種方法對病害發生發展過程與外界環境的差異。二、材料和用具 新鮮的真菌和細菌病害材料(辣椒炭疽病果、水稻稻瘟病病葉片、水稻白葉枯病葉、煙草花葉病和番
最近,美國血液系統研究所科學家在取自亞北極冰原的冰核中發現了封凍的馴鹿糞便,其中含有兩種700年前的病毒序列。他們分離出一種病毒的部分RNA(核糖核酸)基因組和另一種DNA(脫氧核糖核酸)病毒的完整基因組,并用DNA病毒感染了活植物。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科學家對病毒的進化
番茄是全世界廣受歡迎的一種食物,每一個來到餐桌的番茄,都是逃脫于田間“超級害蟲”的幸存者。科學家研究了50多年,對于田間這場“明爭暗斗”有了越來越清晰的了解。6月13日,《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刊登了來自浙江大學農學院昆蟲科學研究所王曉偉教授團隊的最新發現,予以番茄致命一擊的植物雙生病毒,會借助其
水稻條紋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引起的水稻條紋葉枯病是目前我國以及東亞地區粳稻生產上最嚴重的病毒病害之一, 最近幾十年在我國多次爆發流行。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周雪平教授帶領團隊在前期對該病毒的生物學、編碼蛋白功能及病毒病防控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探索了RSV和寄
——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功能像是朊病毒的植物蛋白在插入到酵母中后,能形成植物記憶。 生物通報道:朊病毒對于我們來說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要提起它引起的“瘋牛病”,那可是臭名昭著,人人皆知。這種病毒又稱蛋白質侵染因子,是一類能侵染動物并在宿主細胞內復制的小分子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所以雖然朊病毒叫做病毒
植物病毒病是危害較大、防治較難的一類病害,也被稱為植物“癌癥”。傳統的抗病毒藥劑,大都以鈍化侵入植物細胞內的病毒,抑制其對植物細胞的干擾破壞能力為主,但藥劑的持效期較短,藥效也不太穩定。隨著農藥行業研發創新的不斷進步,科技工作者已經找到另一類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該類藥劑通過激發植物自身
自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一致抗“冠”進入了關鍵期。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新型冠狀病毒有可能通過糞口傳播這一發現引發了排污水行業極大的關注與討論。醫療廢水處理后進入市政污水管網,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達標排放進入水體。病原體污染以及對人體的危害是倍受關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介水傳播病毒一
CRISPR/Cas已成為強有力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并已成功地應用于 許多生物,其中包括幾個植物物種。然而,在植物中,基因組編輯試劑載體的傳遞仍然是一個挑戰。最近,來自清華大學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報道了一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