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如何使干擾素失去抗病毒功能而逃逸免疫清除、造成慢性病毒感染疾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課題組發現,病毒感染能夠通過一種E3泛素連接酶分子以新型作用方式抑制干擾素抗病毒功能而達到逃逸目的,今天出版的《自然﹒免疫學》雜志發表了該課題組的論文。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研究中心項目、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等基金的資助下,中國醫學科學院曹雪濤院士與劉碩博士、姜明紅副教授等利用高內涵篩選體系,對E3泛素連接酶RNF家族分子在I型干擾素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中的調控作用進行了篩選,發現RNF家族的多個分子能夠參與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其中E3泛素連接酶分子RNF2能夠顯著抑制干擾素的抗病毒功能。 干擾素刺激靶細胞后,通過激活轉錄因子STAT1,誘導一系列干擾素刺激基因的表達而發揮抗病毒免疫功能。研究發現,病毒感染可觸發RNF2與STAT1的DNA結合功能域相互作用,促進STAT1第379位賴氨酸發......閱讀全文
【1】Science:南開大學曹雪濤團隊揭示hnRNPA2B1識別病毒DNA并促進IFN-α/β產生 doi:10.1126/science.aav0758 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識別病毒核酸可觸發宿主對病毒的先天免疫應答。這導
宿主對外界病毒感染的抵御依賴于先天性免疫系統對入侵病毒分子的有效識別以及后續的抗病毒天然與獲得性免疫反應。當宿主天然免疫細胞識別病毒分子后,會分泌大量的I型干擾素以及其它炎性因子用于病毒的清除。在I型干擾素達到一定水平的情形下,細胞會產生對病毒的抵抗能力,同時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會引發細胞凋亡事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日前發現,甲基轉移酶分子SETD2能夠顯著增強干擾素的抗病毒效應,促進機體抵抗病毒能力,提高干擾素療法清除乙肝病毒效果。該發現為抗病毒免疫應答效應機制提出了新觀點,也為有效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發表于新一期《細胞》雜志。 干擾素是
“以前研究病毒的攻擊,關注細胞‘變多’了什么,這次我們反其道行之,從‘變少’入手研究。”1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研究團隊另辟蹊徑,追蹤到了病毒逃逸的“新伎倆”,為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當日,國際期刊《免疫》(Immunity)刊發曹雪濤院士團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在人類基因組中95%的基因并不編碼蛋白質,其他物種也有大量的非編碼基因。這些DNA不會被編碼成蛋白質,卻又會轉錄出非編碼RNA,它們對生命活動起什么作用?是進化的冗余還是神秘的緩存? 《細胞》雜志近日刊登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一種全新非編碼RNA分子。該分子能夠調控免疫
病毒如何使干擾素失去抗病毒功能而逃逸免疫清除、造成慢性病毒感染疾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課題組發現,病毒感染能夠通過一種E3泛素連接酶分子以新型作用方式抑制干擾素抗病毒功能而達到逃逸目的,今天出版的《Nature Immunology》雜志發表了該課題組的論文。圖片來源于網絡
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科學家中,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可謂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不斷取得重大
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Siglec1通過泛素連接酶TRIM27誘導TBK1降解抑制了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9月11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我國著名的免疫學家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曹雪濤現任
經過對700余種表觀遺傳相關分子的篩選,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甲基轉移酶SETD2分子能夠顯著增強干擾素的抗病毒效應,相關論文7月27日發表在《細胞》雜志上。 顧名思義,“干擾素”不直接“消滅”病毒,而是通過“干擾”達到抗病毒效果。它通過兩個途徑“干擾”,一
《自然—免疫學》雜志8月29日發表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的論文,報道了RNA解旋酶DDX46能夠通過RNA去甲基化修飾導致抗病毒效應分子mRNA核滯留、進而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的研究結果。 干擾素在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在病毒感染過程中,干擾
《自然—免疫學》雜志8月29日發表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的論文,報道了RNA解旋酶DDX46能夠通過RNA去甲基化修飾導致抗病毒效應分子mRNA核滯留、進而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的研究結果。 干擾素在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在病毒感染過程中,干擾
《自然—免疫學》雜志8月29日發表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的論文,報道了RNA解旋酶DDX46能夠通過RNA去甲基化修飾導致抗病毒效應分子mRNA核滯留、進而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的研究結果。 干擾素在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在病毒感染過程中,干
宿主的固有免疫系統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感應入侵病原體激活免疫應答從而達到清除病原體的目的。針對于RNA病毒的入侵,RIG-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受體識別胞質病毒RNA并產生I型干擾素(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8月16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對再生醫學監管的放松會在國際上引起連鎖反應 doi:10.1126/science.aax6184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和英國的研究人員指出放松再生醫學監管的國家
在人類基因組中95%的基因并不編碼蛋白質,其他物種也有大量的非編碼基因。這些DNA不會被編碼成蛋白質,卻又會轉錄出非編碼RNA,它們對生命活動起什么作用?是進化的冗余還是神秘的緩存? 《細胞》雜志近日刊登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一種全新非編碼RNA分子。該分子能夠調控免疫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獲得了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結果,并發現了天然免疫識別與調控的新型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Cell(《細胞》)雜志上。 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天然免疫細胞,是機體感知與識別外源病原體入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獲得了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結果,并發現了天然免疫識別與調控的新型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細胞》(Cell)雜志上。 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天然免疫細胞,是機體感知與識別外源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7月19日,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雜志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論文,報道該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樣,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后激活天然
緊張有序的備戰場景,每天在人體內的免疫系統輪番上演—— 敵人觸碰警戒線;警戒巡視系統拉響緊急警報;信號兵就位發出組織防御反擊的信號;基地提供物資保障;作戰部隊全員出動;整裝之后,旋即發兵,與敵交火。 近日,《細胞》雜志在線刊登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重要發現,闡述了“基地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研究中心項目、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等基金的資助下,中國醫學科學院曹雪濤院士與劉碩博士、姜明紅副教授等利用高內涵篩選體系,對E3泛素連接酶RNF家族分子在I型干擾素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中的調控作用進行了篩選,發現RNF家族的多個分子能夠參與調控抗病毒天然
在人類基因組中95%的基因并不編碼蛋白質,其他物種也有大量的非編碼基因。這些DNA不會被編碼成蛋白質,卻又會轉錄出非編碼RNA,它們對生命活動起什么作用?是進化的冗余還是神秘的緩存? 《細胞》雜志近日刊登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一種全新非編碼RNA分子。該分子能夠調控免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乙型肝炎病毒逃逸免疫反應的細胞和分子機制研究”(項目編號:31390431)等支持下,中國醫學科學院曹雪濤院士課題組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浙江大學等團隊在抗病毒免疫新機制方面取得突破進展,揭示了甲基轉移酶在促進干擾素抗病毒效應中的重要功能,研究成果以“Me
一旦病毒入侵,機體免疫系統如何快速識別并及時啟動免疫應答反應以抵御感染和清除病毒?如何調控免疫細胞適度產生免疫效應因子,在有效清除病原體的同時,不損傷機體正常組織以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這是科學家極為關注和積極探索的重要科學問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國家科技部“973”項目的資助下,第二
“一旦識別病毒入侵,天然免疫細胞就應答”是怎么做到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團隊發現DNA甲基化酶Dnmt3a能夠使天然免疫細胞針對病毒感染處于高敏感狀態,一旦識別病毒入侵就可以顯著產生干擾素和啟動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研究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免疫學》雜志上。 為弄清天然免疫細胞為何具備快速抵抗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he RNA helicase DDX46 inhibits innate immunity by entrapping m6A-demethylated antiviral transcripts in the nucle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會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elf-Recognition of an Inducible Host lncRNA by RIG-I Feedback Restricts Innate Immune Response”的文章,受中國傳統哲理啟發,發現了多個新的長
近日,最新一期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雜志同時在線發表了4篇以中國科研機構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的研究論文。 這四篇論文分別來自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團隊,浙江大學免疫所曹雪濤院士團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房靜遠、陳縈晅、洪潔、陳豪燕與美國密歇根大學鄒偉平合作團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