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Nature Genetics》上發表的一項新成果,全基因組測序有望用于臨床上的遺傳病診斷。這項研究評估了影響全基因組測序在臨床診斷中取得成功的因素。
這個國際研究小組由英國的研究人員領導,對156個病例或家庭開展了臨床基因組測序。這些病例有著遺傳疾病的特征,但無法通過之前的篩查檢測來解釋。通過基因組測序,他們診斷出五分之一的病例,其中三分之一以上被認為是孟德爾疾病。
作者在文中寫道:“我們的結果證明了基因組測序在常規的臨床診斷中的價值,但也突出了許多尚未解決的挑戰。”這篇文章的通訊作者是牛津大學Wellcome Trust人類遺傳學中心的Gilean McVean。
McVean及其同事考慮了156個個體或家庭,他們患有原因不明的孟德爾疾病或免疫疾病。研究人員以平均32倍的覆蓋度對每個個體的基因組進行測序。對于88%以上的蛋白質編碼序列,平均覆蓋深度至少為20倍。
研究小組追蹤到33個病例中的致病變異,剛好超過21%。孟德爾疾病的診斷率更高。對于68個病例中的23個,他們發現了致病突變,診斷率接近34%。此外,對于14個家系中的8個,他們也能成功診斷,比例達到57%。
當研究人員深入探討可能影響成功診斷的技術特征時,他們發現,基因組中不同區域的覆蓋度變化似乎并沒有明顯影響他們追蹤致病變異的能力。
另一方面,研究小組又強調了在檢出和鑒定致病變異時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例如,他們發現,采用兩階段的變異檢出過程,即本地數據庫過濾和多種算法注釋基因組相結合,能夠有效地鑒定變異,實現更加準確的診斷。
盡管本研究中大部分的疾病元兇落在蛋白質編碼區域,可通過外顯子組測序來拷問,但研究人員指出,完整的基因組序列有助于發現疾病的非編碼因素,并確定基因內疾病相關異常的遺傳模式。
不過,研究人員也提醒,在診斷顯性遺傳的疾病,或其他家庭成員、遺傳模式或臨床特征的信息不足時,全基因組測序可能太過復雜,或是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最終,如果特定變異,或同一基因中的另一個變異,在患有相同疾病的其他個體中鑒定出,則全基因組測序將能夠可靠地評估這個變異的診斷和預測價值,”McVean及其他作者談道。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可降解材料開發與利用創新團隊聯合湖南農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等,利用麻類天然生物質材料,研制了一種黃麻納米纖維本征保鮮涂層,并成功應用于香蕉和芒果的貯藏,......
記者6月22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獲悉,該所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研究發現第一個工業大麻產量基因,標志著大麻分子育種領域的重大突破。據介紹,該研究為提高工業大麻花葉及籽粒產量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培......
中新網合肥6月19日電(吳蘭靳瑾)記者19日從蚌埠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第一附屬醫院整形燒傷科褚維偉副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表明:微塑料也是導致脫發的原因之一。脫發是困擾很多人的“頂級”難題,在遺傳、免疫、精......
美國格拉德斯通研究所團隊開發了兩種新的單分子分析工具,可將所需的DNA量減少90%至95%。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志上,展示了這些工具如何幫助科學家解決他們以前無法回答的生物學問題......
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研究員林戈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首次在全染色體組水平解析了非整倍體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影響,為理解相關遺傳問題提供了新視角。6月5日,該成果發表于《自......
5月22日前后,來自各地的民眾手持鮮花、稻穗,趕到位于湖南長沙的唐人萬壽園,深情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今年是袁隆平逝世3周年。這位享譽世界的著名科學家,是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
湖南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中南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環糊精等為原料,基于低共熔策略制備了超分子玻璃。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上。超分子玻璃制備過程。......
近日,國家藥典委員會發布了《微生物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指導原則》的第二次公示稿,以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公示期為一個月,從即日起至2024年7月1日結束。《微生物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指導原則》旨在為藥品微......
華大智造近日公布了其2023年的財務報告,2023年的營業收入達到了29.11億元,較2022年的42.31億元降低了31.19%。營業總成本33.31億元,其中研發投入9.1億元,占總收入的31.2......
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研究人員報道了環繞小型主帶小行星(152830)Dinkinesh的首個經確認的相接雙衛星(兩個天體緊密連接)的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