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日外國學者預測歐洲今年冬季可能出現“千年一遇寒冬”的消息,中國氣象局10月12日表示,人類目前還不具備預測“千年一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能力,僅基于“拉尼娜”事件及全球變暖的氣候大背景預測歐洲今年冬季將出現“千年一遇寒冬”科學依據很不充分,但需防范我國冬季可能出現的階段性低溫冷害。 近日,有關“拉尼娜”事件擾亂暖流活動,歐洲或現“千年一遇寒冬”的消息紛至沓來。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表明,盡管“拉尼娜”有全球性的影響,但其直接影響僅局限于熱帶太平洋地區,對中高緯地區天氣氣候的影響是間接而復雜的。以歐洲地區為例,“拉尼娜”的影響作用并未達到可以確定的程度。 數據顯示,20世紀中期以來,歐洲冬季氣溫始終處在上升的趨勢,沒有出現過較常年偏低2℃的偏冷冬季。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出現“千年一遇寒冬”的可能性極小。 同時,目前人類對氣候預測能力仍局限在對未來一段時間內氣候異常總體趨勢的預測,尚無法對極端天氣氣......閱讀全文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 環境質量改善“負重前行”——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回應重污染天氣熱點話題 新華社記者高敬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重污染天氣已持續數日。環境保護部6日晚間舉行新聞發布會,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回應了重污染天氣相關熱點話題。 直視問題:全年好轉但冬季改善有限 環保部和一些地方環保部門近
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是無可置疑的權威結論,還是一個缺乏科學依據的謊言?為什么這一研究難度極大的復雜科學問題,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結論全是不利的結果,而NIPCC一方則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學的結論會是這樣嗎? 近年來有關溫室氣體,特別是CO2使全球氣候變暖并將導致災難性后果的理論,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委辦聯合發布“關于印發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重點任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等7個科學領域為重點,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人與氣候”。伴隨寒潮、高溫等“百年一遇”字眼頻頻出現,公眾對氣候異常愈來愈關注。世界氣象組織稱,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極端氣候事件的嚴重性、持續性以及發生的地理范圍,趕上甚至超過歷史上最嚴重的極端氣候事件。極端天氣為何多發?我
「2020年2月28日,英國旅美物理學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森不幸去世,享年96歲。戴森在物理學造詣深厚,是我國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同事和朋友,曾稱楊先生為“保守的革命家”。他知識豐富,思考深邃,對物理學之外也多有評論,例如他曾經稱“生物學是21世紀的科學”。 《鳥和青蛙》(Bi
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挑戰,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其應對已經被列為穩定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戰略任務。出席日前在京舉行的以“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及應對”為主題的第380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穩定和保障我國農業生產和食物安全、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是未來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雙重挑
這是1月4日拍攝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東部城市羅克漢普頓遭洪水侵襲的地區。 近一時期,世界各地氣候變化無常。澳大利亞東部暴雨滂沱,山洪咆哮。在昆士蘭州,洪水似“內陸海嘯”,奪走22人生命,造成78人失蹤,使布里斯班等數十個城鎮成為一座座“水城”或“泥城”;在維多利亞州,先
席卷全球的熱浪,令這個夏天格外炎熱。包括我國在內,熱浪幾乎席卷了整個北半球,亞洲、歐洲、北美洲和非洲北部同時出現了極端高溫天氣。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數據,2018年是有氣象觀測以來第4熱的年份。來源: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 然而,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類似于今年的
在持續幾個月的干旱之后,中國的東南部最近又遭遇洪澇災害;而在太平洋彼岸,美國的中西部在本月初則有200多個地方創造了高溫紀錄;一個多月前,美國南部連遭龍卷風襲擊;與此同時,英國在經歷了三百年來最冷的冬天之后,又迎來百年來最暖和的春天,斯諾頓市更是有了一場六月雪……凡此種種似乎都在告訴人們,“極端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工商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陳冬梅認為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經過了低溫冰凍災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災害的人們開始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如果不采取行動,人類付出的代價將更為沉重 2008年,“老天”不開眼。 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國南方地區連續遭受四次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過程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中山大學、瑞典哥德堡大學、山東師范大學等,依托祁連山站高山區綜合觀測體系,將降水穩定同位素比率示蹤和大氣模式模擬相結合,發現并確證西風帶控制的玉門關,事件尺度季風入侵可誘發極端降水的事實。 受全球變暖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頻
8月21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Weakening Atlantic Nino-Pacific connection under greenhouse warming(《溫室氣體增暖背景下大西洋尼諾-太平洋遙相關減弱》)的最新研究成果
10月末,哈爾濱市出現自1965年以來最為嚴重大霧天氣和有空氣質量監測記錄以來最嚴重大氣污染狀況。哈爾濱市環境空氣質量實時發布系統數據顯示,全市 12個監測點位AQI指數全部在500左右,呈現嚴重污染狀態。受霧霾天氣影響,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停課、停園兩天。 哈爾濱市全線長途汽車停運,出入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極端氣候事件,這種被定義為“一個地點或地區發生‘概率較小’的天氣氣候現象”為何頻頻出現?在過去一個世紀、特別是過去的半個多世紀,全球陸地或特定區域的極端氣候事件頻率、強度是否發生了顯著的趨勢性變化?原因是什么?中國又該如何應對這種挑戰? 7日至8日在京舉行的“21世紀論壇”2010年
全球氣候頻走“極端”,今年夏季“水深火熱”,由此帶來一系列始料不及的影響,讓人擔憂,又讓人反思,氣候到底怎么了? 天氣異常讓多數北半球人始料不及,一貫涼爽的俄羅斯連續兩月酷熱難耐,一貫少雨的巴基斯坦竟洪水滔天。中國更是罕見地經歷“水與火”的雙重考驗,許多地區地質災害頻發。 出于嚴謹
距離西非國家馬里邊境8公里的一個村莊已經連續幾年遭受干旱。圖片來源:基督教援助組織孟加拉國為2009年被艾拉氣旋夷為平地的沿海村莊興建的創新型抗災住房。圖片來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1年11月15日,泰國和越南的城市官員與菲律賓同行展開磋商,尋求新的途徑來加
日前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水資源周”大會上,專家們表示,俄羅斯的旱災和巴基斯坦的水災,都是全球氣候和降雨變化莫測的表現,威脅到糧食安全。 印度科學暨環境中心的蘇尼塔?納瑞恩(Sunita Narain)在會議間歇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已經進入水越來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楊晉輝報道 8月10日,北京國際新聞中心舉行了“北京氣候特點和賽事期間天氣展望”主題新聞發布會。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建捷,北京氣象臺臺長、新聞發言人郭虎和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薔向中外記者就其關心的問題進行了
山火蔓延、良田變焦土、高溫致死案例頻發……近日,持續極端高溫天氣襲擊整個北半球,亞洲、歐洲、北美洲無一幸免。面對同時期如此大范圍的極端天氣事件,恐怕已很難將其歸咎為“偶然”。究竟是誰在“燜燒”地球?圖片源自網絡 高溫席卷中國大部分地區 7月10日以來,高溫天氣席卷中國大部分地區。截至8月1日
今年開春以來,我國北方地區遭遇了12次沙塵天氣過程,比前幾年次數多、強度大。很多人發出疑問:國家近年來下大力氣開展防沙治沙等生態建設,為什么還有這么多沙塵暴?沙塵暴就不能根除嗎? 大風和地表沙塵源,是產生沙塵暴的兩個必要條件。今年3月以來,我國西部以及蒙古國沙源
7月5日,中國工程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中期評估報告。為深入了解評估過程和主要內容,我們邀請了權威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解讀。 1.請問您如何看待此次《大氣十條》中期評估工作? 郝吉明(中國工程院院士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評估組組長):剛剛發布的《大氣十條》中期
我們想弄清全球變暖對農作物的影響…… 我們正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氣候變化。 侯瑞興(音譯)在一塊塊的冬麥田間曲折地前進著,最終駐足于懸掛著紅外線加熱器的橫梁下。為了模擬氣候變化,中國山東省禹城綜合農業試驗站每隔15米就會安置一盞燈,這些臨時使用的設備可以將室溫升高1
北極脊椎動物與氣候的聯系 研究顯示,極端天氣事件可影響許多物種的種群動態,使得彼此獨立的群體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得相互同步。但是,人們一直不清楚,氣候是否還能夠使一個群落中不同的物種間的這些種群動態同步化。為了搞清楚這種情況,B
近些年,伴隨著北極海冰融化及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雪覆蓋減少,北美及亞歐大陸中緯度地區的極端高溫和干旱等天氣事件更加頻繁。最近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夏季高溫熱浪與北極冰雪圈消融及相應的大氣環流形勢變化有關。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湯秋鴻研究團隊和美國羅格斯大學Jennifer A.
近些年,伴隨著北極海冰融化及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雪覆蓋減少,北美及亞歐大陸中緯度地區的極端高溫和干旱等天氣事件更加頻繁。最近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夏季高溫熱浪與北極冰雪圈消融及相應的大氣環流形勢變化有關。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湯秋鴻研究團隊和美國羅格斯大學Jennifer A.
2月27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環境保護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介紹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展情況,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情況,三人共同回答了記者關注的問題。 劉友
近日,一則人工智能或能提前一周預測臺風的消息引發關注。報道稱,日本海洋研究機構和九州大學的研究小組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開發了從全球云系統分辨率模型(NICAM)氣候實驗數據中高精度識別熱帶低氣壓征兆云的方法。該方法可識別出夏季西北太平洋熱帶低氣壓發生一周前的征兆。 不看不知道,原來人工
天氣轉涼,寒意來襲,“菲特”與“丹娜絲”帶來的狂風暴雨仍籠罩江浙地區,太平洋上新的熱帶氣旋正蠢蠢欲動。不少網友發問,今年頻現的極端天氣會越來越多嗎? 對普通民眾來說,這既是疑問,也是擔憂。其實在學術界,氣候專家也在探究全球氣候變化及其背后的諸多問題。 “目前我們遇到了非常極端的天氣,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新疆北部遭遇六十年不遇的暴雪天氣,局部地區氣溫降至數十年來最低點。對此,新疆氣象專家表示,全球變暖是一個大趨勢,比較極端的天氣只是這個大舞臺上的一次波動。 新疆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春艷二十八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