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研究組創立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
王中林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董事教授。據佐治亞理工學院新聞中心報道,王中林小組發明了一種基于壓電效應的新型納米電子邏輯器件。這種邏輯器件的開關可以通過外加在氧化鋅納米線上的應力所產生的電場調控,進而實現基本和復雜的邏輯功能;這是他開創的壓電電子學(Piezotronics)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他們還發明了壓電光電子學效應(Piezo-phototronics effect)納米器件。 這種新型納米邏輯器件的基本元件包括晶體管和二極管,可廣泛應用于納米機器人、納米機電系統、微機電系統、微流體器件中。調控這類邏輯器件的信號應力可以是簡單的按鈕動作,也可由液體流動、肌肉的伸縮或機器人部件的運動所產生。 壓電效應是指特定晶體材料在應力作用下變形時所產生電壓的現象,即一種機械能與電能互換的現象。這種現象是1880年由皮埃爾·居里和雅克·居里兄弟發現的。壓電材料發生壓電效應的原因,是因為其內部原......閱讀全文
王中林研究組創立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
王中林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董事教授。據佐治亞理工學院新聞中心報道,王中林小組發明了一種基于壓電效應的新型納米電子邏輯器件。這種邏輯器件的開關可以通過外加在氧化鋅納米線上的應力所產生的電場調控,進而實現基本和復雜的邏輯功能;這是他開創的壓電電子學(Piezo
壓電效應首次在納米尺度上產生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化學系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方法,能在一種名為“硒化鎘量子點”的納米半導體中人為控制壓電效應,制出小到難以置信的高效能產品,比如納米級血壓計、納米電池等。 通過壓縮或擴張固體材料而產生電場,這稱為壓電效應。壓電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比如手表、
壓電效應和壓電式聲發射傳感器
固體介質中傳播的聲發射信號含有聲發射源的特征信息,要利用這些信息反映材料特性或缺陷發展狀態,就要在固體表面接收這種聲發射信號。聲發射信號是瞬變隨機波信號,垂直位移極小約為10-7~10-14米,頻率分布在次聲到超聲頻率范圍(幾赫茲到幾十兆赫茲)。這就要求聲發射檢測儀器具有高響應速度、高靈敏度、
壓電效應和拓撲量子相變
近期,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劉朝星教授課題組從理論上提出壓電響應的突變可以表征一系列二維拓撲相變,從而第1次揭示了壓電系數和拓撲相變間的關系。相關成果以“Piezoelectricity and Topological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s in Two-Dime
王中林小組發明高效紫外發光二極管
圖中光學照片顯示的是在壓電光電子效應的作用下,紫外發光二極管的發光強度隨施加的應變的增加而增加。下圖顯示的利用能帶理論解釋壓電光電子效應對p-n結處能帶結構和載流子輸運過程的調制和改變。 紫外半導體發光二極管在化學、生物、醫學和軍事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目前這種材料的內量子效率雖
科學家在單原子層材料中首次觀測到壓電電子學效應
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James Hone研究組合作,首次在二維單原子層材料二硫化鉬中實驗觀測到壓電效應(piezoelectric effect)和壓電電子學效應(piezotronic effect),并首次成功
研究提高有機/無機復合結構紫外LED效率
?????壓電光電子學效應提高有機無機核殼復合結構LED效率。圖中左上圖是應力下電流變化圖,右上為光強和外量子效率隨應力改變圖,可以看出對這個器件,光強和效率在壓應力下都顯著增強。上面兩幅圖分別為壓應力下電勢分布圖和核殼結構的掃描電鏡照片。? 基于ZnO納米線的有機/無機復合結構紫外
壓電光電子學應力成像芯片系統研制成功
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利用垂直生長的納米壓電材料陣列研制出大規模發光二極管陣列,并且利用壓電光電子學效應首次實現利用外界應力/應變改變納米壓電發光二極管發光強度的過程
多層石墨烯壓電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與物理學院喬振華教授與南京大學繆峰教授、王伯根教授合作,在多層石墨烯的壓電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石墨烯材料體系中正的壓電效應,并在理論上揭示了多層結構內層間相互作用對該效應的顯著貢獻。研究成果以“The positive piezoco
壓電納米定位介紹
疊堆型壓電促動器是利用縱向壓電效應將電能轉化為位移動力等機械能的陶瓷元件,采用高應變率的壓電陶瓷材料,以及獨有的元件結構設計,外形更小,形狀各異,造型豐富,應用范圍涵蓋各種裝置的精密定位或驅動源等,用途廣泛。基于他們的設計,非常適合易于集成到特定的客戶系統中。它們外部表面是由一個靈活的絕緣材料構
納米強人——王中林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眼里,自己正在研究的納米發電技術,正在顛覆傳統的發電模式。眼皮動一下、手指頭動一下,走路、心跳包括手臂的揮動、車輪的轉動等等,在王中林的研究中,這些機械能都變為電能、都可以為設備提供能量,這也讓
神奇的納米發電
為支持歐盟委員會“零功耗”倡議,首屆國際納米能源會議近日在意大利佩魯賈召開,納米發電技術成為會議關注的焦點之一。 納米技術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各種納米材料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以納米傳感器、納米機器人等為代表的納米器件,則成為空間巨大的發展領域之
王中林院士榮獲首屆“全球納米能源獎”
2017年7月26日,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辦的第四屆納米能源國際會議上,英國The NANOSMAT Society(www.nanoenergy.co.uk)學會會長Nasar Ali和大會主席 Peter Lund 教授代表納米能源獎委員會將2017年度“全球納米能源獎”(Global Nan
聚焦納米能源和系統領域重大前沿問題
近日,為期3天的第二屆納米能源與系統國際學術會議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0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納米能源和系統領域的重大前沿問題。 本屆會議由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主辦。作為納米能源與系統領域的大規模國際性會議,此次會議共設納米發電機及其應用、自供電傳感器
中科大南大在多層石墨烯壓電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喬振華課題組與南京大學教授繆峰、王伯根合作,在多層石墨烯的壓電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石墨烯材料體系中正的壓電效應,并在理論上揭示了多層結構內層間相互作用對該效應的顯著貢獻。研究成果于9月1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喬振華課題組的博士研究生王科為共同
第九屆納米研究獎揭曉
4月7日,《納米研究(英文版)》編輯部發布了第九屆納米研究獎評選結果。美國斯坦福大學戴宏杰院士以及佐治亞理工學院王中林院士成功入選。戴宏杰教授因在碳基納米科學、可再生能源材料和納米醫學領域的杰出成就而獲獎。王中林教授則在納米材料可控生長、表征和應用等多個納米科學領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20
第三屆納米能源與納米系統國際學術會議召開
10月21日,為期3天的第三屆納米能源與納米系統國際學術會議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拉開帷幕,來自世界近30個國家和地區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700余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納米能源和系統領域的重大前沿問題。 本屆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主辦,得到了中科院和北京市等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
壓電材料
壓電材料用戶可以根據需求選擇不同的壓電陶瓷材料,目前最常用的壓電陶瓷管選用的是PZT-5H材料,具體參數見下表:性能符號參數單位壓電常數d3358510-12m/Vd31-26510-12m/Vg3319.710-3Vm/Ng31-8.510-3Vm/N機電耦合系數Kp0.65NAK330.75NA
首屆納米能源與納米系統國際學術會議在京開幕
12月9日,第一屆納米能源與納米系統國際學術會議在京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中林任本屆大會主席,來自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納米能源與系統方面的近600名專家,共同探討納米能源和系統領域的重大前沿問題。會議將持續至12月10日。 納米能源和系統是將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應用于日常環境能量收集,從而為微納系
美國科學家研制出全球最纖薄發電機兼力學感知設備
美國科學家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在線版報告稱,他們首次在一塊單個原子厚度的二硫化鉬(MoS2)內觀察到了壓電效應,證實了此前的理論預測,并研制出全球最纖薄的發電機兼力學感知設備,其不僅非常透明輕質且可彎曲可拉伸。 壓電效應指的是拉伸或按壓一種材料會導致其產生電壓,或者反過來,施加電壓會導致物
美國華裔科學家用布發電風吹即能生電
據美國《星島日報》援引美聯社報道,由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華裔科學家王忠林(Zhong Lin Wang,音譯)及其同事們研發出的新方法,可以將服裝纖維與非常細的金屬絲織在一起來發電,這種布料只要被拉伸、揉皺、甚至被風吹皺就會產生電流。 王忠林和同事們的這項研究發表在2月14日的《自然》雜志上,他們的
王中林院士獲美國物理學會新材料大獎
近日,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PhysicalSociety)網站公布了2014年“詹姆斯·C·麥高第新材料獎”(JamesC.McGroddyPrizeforNewMaterials)評選結果,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中林院士榮獲這一世界級獎項。 美國物理學會
納米科技重點專項項目負責人王中林院士榮獲“埃尼獎”
埃尼獎(Eni Award)是世界能源領域的權威獎項,與計算機界圖靈獎、數學界的菲爾茲獎及沃爾夫獎等并稱為領域性的最高獎項。2018年7月23日,埃尼獎組委會決定將第十一屆埃尼“前沿能源獎”(Energy Frontiers Prize)授予王中林院士,以表彰他首次發明納米發電機、開創自驅動系
著名半導體光電子學家王圩逝世
1月26日,中科院半導體所發布王圩院士訃告。 以下為訃告全文:訃告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我國著名半導體光電子學家王圩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不幸于2023年1月26日18點1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王圩院士1937年12月25日生于河北文安,1
納米能源所首次提出摩擦電子學新研究領域
最近,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將摩擦納米發電機與傳統場效應晶體管相結合,研制出接觸起電場效應晶體管,首次提出了摩擦電子學(Tribotronics)這一新的研究領域。相關研究成果于8月16日在線發表于ACS Nano(DOI: 10.1021/nn5039806
白春禮:把建設研究所當做一項事業來做
2月9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一行來到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進行調研。 白春禮首先現場調研了納米能源所各實驗室進展情況,重點對壓電光電子學實驗室、能源轉換和收集實驗室、納米生物傳感實驗室、自驅動傳感與系統實驗室等開展的工作進行了解。在隨后召開的座談會上,白春禮聽取了納米
第三屆全國納米結構器件研討會召開
由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納米科學技術分會主辦,全國納米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納米檢測技術標準化工作組協辦,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聯合承辦的“第三屆全國納米結構器件研討會”,于11月16日至18日在江蘇省南京市鐘山賓館召開。來自南京大學、中科院半導體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
王中林院士獲2014材料領域“世界技術獎”
11月14日,世界科技聯席組織(World Technology Network,簡稱WTN)宣布,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中林院士當選2014年度材料領域“世界技術獎”(World Technology Awards in Materials)的唯一獲獎人。這一獎項專門
壓電納米帶從器官運動中產生能量
一項研究發現,壓電納米帶可以從自然的器官運動中產生足夠的能量提供給植入的生物醫學裝置。可植入電子設備,諸如起搏器、心臟監視器和神經刺激裝置,是由壽命有限的而且可能需要手術更換的電池供能的。為了開發一種為可植入裝置供能的新方法,John A. Rogers及其同事構建了使用在塑料薄膜上的鋯
新型壓電納米發電復合薄膜構筑方法問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591.shtm隨著可穿戴電子設備和物聯網傳感器的不斷發展,對于微小能量采集技術的需求也在急劇增加。壓電能量收集器的核心價值在于能夠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為微型化設備提供自給自足的電源。構建出既能保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