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志系列新期刊《自然—植物》上線
《自然—植物》首期封面 《自然》學術期刊系列于近日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 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這是參照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氣候變化》)的跨學科模式而推出的首個專注于植物學各領域優秀研究成果的期刊。 Nature Plants這個平臺主要發表植物學各個領域,以及有關植物與其外部世界交互影響的最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該刊服務于有興趣對植物王國展開深入研究的各類科研人員——不論其主要研究領域是植物遺傳學、植物發育、抗病、新陳代謝、農藝學,還是經濟學。 這一在線期刊主要發表植物科學純理論和應用領域的杰出研究成果,涵蓋分子及細胞生物學、遺傳學、農學、生態學、生物技術等,并探究植物學的前沿研究在社會和政治上的影響。 該刊首期發表的重點文章包括:美國西南部地區玉米起源和進化的研究,有關花朵顏色形成機制中的格洛格氏定律(Glogers rule,即動物棲息地距赤道越近,其毛色就愈......閱讀全文
“吳征鎰植物學獎”昆明揭牌
7月12日,嘉賓為“吳征鎰植物學獎”揭牌。 7月12日,在紀念吳征鎰先生百年誕辰系列活動上,由中國植物學會、植物醫生護膚品牌、云南吳征鎰科學基金會三方聯合發起的“吳征鎰植物學”獎正式揭牌。 云南省委宣傳部長趙金、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云南副省長和段琪共同為“吳征鎰植物學獎”揭牌。
我國首次成功申辦國際植物學大會
本報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詹媛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2016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獲悉,我國首次成功申辦了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該大會也被稱為全球植物學領域的奧林匹克盛會,2017年這一具有百年歷史的學術會議將首次來我國,在深圳舉辦,這也是該會議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 據深圳市第19
重視植物學研究-迎全球新挑戰
華裔科學家錢澤南聯合另一名美國科學家呼吁更多關注植物學研究史蒂文·麥考密克(左);錢澤南 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數量將從目前的60億增加到90億,人類面臨新的挑戰:如何研發出更有效的方法來滿足日益增長的世界需求。聯合國食品和農業組織預測,糧食產量必須在2050年前翻一番才能滿足全
國際植物學大會將首次走進中國
科技日報訊 (記者房琳琳)記者在上周舉辦的2016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獲悉,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將于明年7月下旬在中國深圳舉行。 據了解,國際植物學大會被譽為植物科學界的“奧林匹克”,由國際植物學會和菌物學會聯合會授權舉辦,是植物科學領域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國際會議。大會每六年舉辦一次。第一
美著名院士Science植物學重要成果
當生長的植物根推動自己通過土壤的時候,它的細胞有很多計劃要做。新的細胞必須呈現適當的身份和位置,以形成不同的組織層次,給予植物根的根系結構,保護它不受外界環境的傷害,并確保它可以將運輸的物質正確地送到植物的其他部位。 現在,美國杜克大學、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等處的科學家,確定了一組蛋白質,對于
重磅!知網發布2023自然科學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來看看哪家最高?
近日,中國知網正式發布《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23版)(下簡稱《年報 》)。 年報,是中國知網與清華大學圖書館聯合成立的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對中國學術期刊進行統計分析和定量評價,形成的評價報告。這項工作自2002年開始執行,已持續21年。 年報(2023版),篩選期刊 5
沒有“土味兒”的期刊不是一流期刊
依賴國外數據庫,用SCI影響因子和h指數高低論英雄,“模仿”“跟隨”“照搬”的方式發展中國的科技期刊的路徑依賴亟待改變。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多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文件,制定了“2035年科技期刊躍居世界第一方陣”“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國家學術水平的知名期刊”等目標,旨在提
話說中文核心期刊與SCI期刊的對等
過去大家都不怎么看重中文期刊,好一點的文章必然投到海外或國內的SCI期刊,大多數中文期刊上文章的質量不如SCI期刊文章也就不奇怪了。 現在教育部、科技部都要求重視中文期刊,于是很多單位與一些評價指標體系中把中文期刊列為其中一項,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項。長遠看,這并非一件壞事,想當年,前蘇聯有不少
基因干擾技術在植物學中的應用
在植物學中的應用Napoli等將1個查爾酮合成酶基因(chs)置于1個強啟動子后導人矮牽牛(Petunia hybrida),試圖加深花朵的紫顏色。結果部分花的顏色并非期待中的深紫色,而是形成了花斑狀甚至白色,而且這種性狀可以遺傳。因為導入的基因和其同源的內源基因同時都被抑制,他們將這種現象命名為共
RNA干擾技術在植物學中的應用
Napoli等將1個查爾酮合成酶基因(chs)置于1個強啟動子后導人矮牽牛(Petunia hybrida),試圖加深花朵的紫顏色。結果部分花的顏色并非期待中的深紫色,而是形成了花斑狀甚至白色,而且這種性狀可以遺傳。因為導入的基因和其同源的內源基因同時都被抑制,他們將這種現象命名為共抑制(co-
第十九屆國際植物學大會閉幕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7月29日下午順利閉幕。參會代表舉手表決通過了對未來植物多樣性保護產生深遠影響的“深圳宣言”,表決同意下一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大會向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名譽主席、中科院院士洪德元頒發了恩格勒金獎,向大會名譽主席、世界著名植物學家彼得·雷文頒發了首屆深圳國
RNA干擾用于在植物學中的應用
Napoli等將1個查爾酮合成酶基因(chs)置于1個強啟動子后導人矮牽牛(Petunia hybrida),試圖加深花朵的紫顏色。結果部分花的顏色并非期待中的深紫色,而是形成了花斑狀甚至白色,而且這種性狀可以遺傳。因為導入的基因和其同源的內源基因同時都被抑制,他們將這種現象命名為共抑制(co-su
朱健康院士PLOS發表植物學新研究
2015年1月8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朱健康課題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LOS Genetics》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題為“An AP Endonuclease Functions in Active DNA Dimethylation and Gene Imprinting in A
植物學報:水稻食味品質改善新基因
水稻胚乳直鏈淀粉含量(AC)是稻米重要的品質性狀之一,長期以來是衡量稻米食用和烹飪質量(ECQ)的關鍵指標。AC過高,米飯較硬,食味變差;AC過低會使米飯太粘,且會影響稻米的外觀品質。因此,AC含量適中的“軟米”類型兼具了所需的優點。 稻米胚乳中直鏈淀粉主要通過蠟質基因(Wx)編碼顆粒結合淀
《植物學報》英文版影響因子升至3.75
從不被知曉到位列全球排名第12位,影響因子從0.432上升至3.75,短短數年間,一本有著61年歷史的期刊實現了“華麗轉身”,蛻變為重量級刊物。它的秘訣是什么? 近日,由中科院主管、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國植物學會共同主辦的植物學英文國際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
大數據將植物學研究帶入新境界
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概念的引領下,許多傳統行業都已經被顛覆。在深圳舉辦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對于大數據可能帶來的植物學變革也給予了極高的關注度。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教授、大會主旨報告《大數據時代的生命之樹重建和生物多樣性分布研究》的報告人道格拉斯·索爾蒂斯25日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他說,依靠計算
RNA干擾在植物學中的應用介紹
Napoli等將1個查爾酮合成酶基因(chs)置于1個強啟動子后導人矮牽牛(Petunia hybrida),試圖加深花朵的紫顏色。結果部分花的顏色并非期待中的深紫色,而是形成了花斑狀甚至白色,而且這種性狀可以遺傳。因為導入的基因和其同源的內源基因同時都被抑制,他們將這種現象命名為共抑制(co-su
植物學技術:植物原生質體的制備
原生質體是指植物細胞去掉細胞壁的裸露部分。它在培養條件下,①具有再生細胞壁,進行連續的細胞分裂并再生成完整植株的能力;②具有攝取外源大分子、細胞器,以及細菌,病毒的能力,因此是進行遺傳操作,基因轉移的好材料;③通過同種和異種植物的原生質體融合,可產生異核體,實現體細胞雜交,培育出新品種。?實驗原理去
科研人員在湖北竹溪發現兩個植物新物種
科研人員在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境內發現兩個植物新物種:大果溲疏和洪氏婆婆納,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國際植物學期刊Phytokey上刊登發表。 據悉,研究成果以《虎耳草科溲疏屬一新種——大果溲疏》《玄參科婆婆納屬一新種——洪氏婆婆納》為題,在國際植物學期刊Phytokey上同時發表,發現者均為竹溪
國家植物園:幾代植物學家的夢想
日前,國務院批復同意在北京設立國家植物園,依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園現有相關資源,構建南、北兩個園區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掛牌、統一標準,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國家植物園的設立經過了長期推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植物學家作出了怎樣的努力?當前北京南北兩座植物園的格局又是怎樣形成的?如今國家植
研究揭示肯尼亞民族植物學新進展
近日,一項在肯尼亞中部干旱區的Mutomo山植物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開展的藥用民族植物學調查發表在國際期刊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s上,發表的論文題為《肯尼亞干旱區的Mutomo山植物保護區及其周邊民族植物學研究》,
2010年國際C4植物學大會召開
8月18日至20日,由計算生物學所主辦的C4植物學國際學術大會在上海生科院召開,來自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國的140多位研究人員參加了大會。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曉亞院士為大會致開幕辭。 本次會議旨在圍繞C4 植物的光合作用機制,從生物化學、生態
藥用植物學中細胞器包括哪些?
細胞器是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微器官,也稱為擬器官或亞結構。其中質體與液泡在光鏡下即可分辨,其他細胞器一般需借助電子顯微鏡方可觀察。 細胞器一般認為是散布在細胞質內具有一定形態和功能的微結構或微器官。但對于“細胞器”這一名詞的范圍,還存在著某些不同意見。細胞中的細胞器主要有:線粒體、
科研人員在湖北竹溪發現兩個植物新物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639.shtm 科研人員在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境內發現兩個植物新物種:大果溲疏和洪氏婆婆納,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國際植物學期刊Phytokey上刊登發表。 據悉,研究成果以《虎耳草科溲疏屬一
《病毒學報》入編北大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2023年12月26日,《病毒學報》編輯部收到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正式通知,《病毒學報》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3年版基礎醫學類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3年版(第10版)從2021年10月開始研究,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學圖書館主持,共 32 個單位的 148 位專家和工作人
國際期刊撤稿事件反思:學術期刊面臨誠信新挑戰
近日所發生的107篇中國作者論文被國際期刊撤稿事件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作為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續,此次的107篇論文被撤銷的原因在于一些“論文黑中介”在推薦評審專家時,將專家的郵箱“偷梁換柱”,從而炮制了這些“黑中介”自己評審自己所投論文的造假事件。面對不誠信行為,學術期刊面臨哪些新挑戰?
《新植物學家》封面首次出現漢字形象
圖《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封面:中國漢字中櫟樹為“橡”,意思為強壯、值得信賴、大象般的樹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2071060)的資助下,北京林業大學杜芳教授等科研人員與法國科學家合作,揭示了植物生態地理特征替代的新機制。研究成果以“混合櫟類中的非對稱特征替代(
Science:植物學家認為轉基因作物是安全的
針對轉基因作物的爭議早已甚囂塵上,各行各業的人都眾說紛紜。近期在國際頂級科學期刊《Science》上,出現了一篇題為《Plant scientists: GM technology is safe》的Letter文章,作者們分別來自美國Donald Danforth植物科學中心、墨西哥國家基因組
廣東省應用植物學重點實驗室成立
近日,依托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建設的“廣東省應用植物學重點實驗室”獲批成立。 據介紹,該重點實驗室主任為華南植物園主任黃宏文,其發展目標為建設具有廣東特色的專類野生植物資源庫,發現具有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植物功能活性物質,篩選出能高效降低大氣、土壤等污染物的優良植物種類。
植物學大牛Cell新文章顛覆傳統觀念
盡管看似被動,植物會相互發動戰爭,使自己比競爭者更快速地生長并吸收陽光。如果一株植物被另一株所遮蔽,它會失去生存所必需的陽光。 為了躲避這種致命的遮蔽,植物具有一些光感受器,在遭到其他植物遮蔽的威脅時可以拉響內部警報。它們的感受器可以檢測紅光和藍光耗盡來區別附近侵犯的植物及浮云。 Salk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