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志系列新期刊《自然—植物》上線
《自然—植物》首期封面 《自然》學術期刊系列于近日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 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這是參照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氣候變化》)的跨學科模式而推出的首個專注于植物學各領域優秀研究成果的期刊。 Nature Plants這個平臺主要發表植物學各個領域,以及有關植物與其外部世界交互影響的最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該刊服務于有興趣對植物王國展開深入研究的各類科研人員——不論其主要研究領域是植物遺傳學、植物發育、抗病、新陳代謝、農藝學,還是經濟學。 這一在線期刊主要發表植物科學純理論和應用領域的杰出研究成果,涵蓋分子及細胞生物學、遺傳學、農學、生態學、生物技術等,并探究植物學的前沿研究在社會和政治上的影響。 該刊首期發表的重點文章包括:美國西南部地區玉米起源和進化的研究,有關花朵顏色形成機制中的格洛格氏定律(Glogers rule,即動物棲息地距赤道越近,其毛色就愈......閱讀全文
《自然》雜志系列新期刊《自然—植物》上線
《自然—植物》首期封面 《自然》學術期刊系列于近日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 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這是參照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氣候變化》)的跨學科模式而推出的首個專注于植物學各領域優秀研究成果的期刊。 Nature Plants這個平臺主
《自然》剖析PLoS期刊經營之道
更“高級”出版模式隨之而來,開放獲取能否生存 《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期刊是“開放獲取”出版運動的典范,而隨之而來的是一種“高級”的科學出版模式——依靠低質量論文的大批、廉價出版來資助和“養活”少數的高質量旗艦期刊。? 從2002年啟動以來,PLoS已經依靠1730萬美元的慈善基金免于財
《自然》系列發布三本新期刊
《自然》系列期刊又增添三個新成員: Nature Energy(《自然-能源》)、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Reviews Materials(《《自然綜述-材料》》)。 能源供給是現代社會面臨的一個關鍵的核心問題:何處獲取能源?如何使用能源
中國首個“自然合作期刊”將問世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與自然出版集團今天正式簽署協議,雙方將合作出版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npj-計算材料學》),這將是中國首個“自然合作期刊”。 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王恩哥出席簽約儀式,他表示,“我們很高興成為“自然合作期刊”在中國的首個合作伙伴。協議
《自然》罷工風波背后:薪資爭議折射期刊生態
備受關注的全球頂級科學期刊《自然》雜志及其子刊的編輯與其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之間的一場薪資爭議落下帷幕,雙方于北京時間7月2日晚宣布達成和解。這意味著《自然》雜志155年歷史上的首次員工罷工結束了。盡管如此,圍繞這場薪資爭議的議論并未停止。此次罷工風波引起了科學界對學術出版行業現狀的深刻反思,包括在
《自然》系列期刊2025年將新增兩刊
《自然綜述》系列期刊在2025年1月將新增兩刊——《自然綜述:清潔技術》(Nature Reviews Clean Technology)和《自然綜述:生物多樣性》(Nature Reviews Biodiversity)。這兩本新刊將為一些不斷發展的領域發表相關研究提供新的途徑, 例如可持續技術、
除《自然》外,Nature-Portfolio家族還有哪些期刊?
作為一名科研er,想必你對Nature并不陌生,但是不是也有以下疑問??· Nature和Nature Portfolio有什么關系?·?到底有多少種《自然》系列期刊?·?除《自然》系列期刊外,Nature Portfolio還有哪些期刊?·?Nature Portfolio提供哪些開放獲取選項??
人都不愛“出遠門”,被自然期刊刊登
人們不愛“出遠門”,這可能不是個例,而是普遍的事實。 5月26日,《自然》發表的一項分析顯示,人們在城市內和城市間的出行頻率和移動距離遵循一種可預測的普遍模式。該研究證實了認為人們不太會“出遠門”的直觀想法。預測人們如何在當前城市以及全球范圍內移動對于許多研究領域都很重要,比如城市規劃和大流行建
《自然》新推出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
據《自然》網站消息,《自然》近日新推出了一本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接受來自包括生物學、化學、物理和地球科學在內的所有自然科學領域的投稿。 據悉,《科學報告》將采取在線發表的形式,實行開放獲取(Open Access)
自然出版集團將在旗下所有期刊推行“新政”
圖片來源:《科學》雜志官網 今日視點 一旦你把論文提交到期刊編輯部,那么,讓審稿人知道是誰寫的這篇論文,到底有多重要? 此前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研究者更愿意匿名,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對論文的評價更公正。然而,由自然出版集團(NPG)發起的最新研究表明,只有八分之一的作者選擇讓審稿人見到匿名論文。
自然科研新增三大開放獲取期刊
9月6日,自然科研進一步擴大開放獲取期刊陣容,新增三個跨學科領域的開放獲取期刊,即《通訊—生物學》《通訊—化學》《通訊—物理學》。它們僅以在線形式出版,發表原作者署名知識共享協議(CC-BY)下的開放獲取內容。 “我們希望新的‘通訊’系列也能像《自然—通訊》和《科學報告》那樣獲得成功。” 自
植物學實驗——莖
【目的】 掌握雙子葉植物莖的次生結構, 了解周皮的發生和組成,掌握單了葉植物莖的結構。 【實驗內容】 (一)雙子葉植物莖的次生構造: 椴樹莖1,2,3年 木槿莖徒手切片(二)周皮的發生和組成 (三)單子葉植物莖的結構 小麥
《自然—可持續發展》期刊首發式在京舉行
1月14日下午,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旗下《自然》新子刊《自然—可持續發展》在京舉行發布儀式。此次期刊首發式由《自然—可持續發展》編輯部聯合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地球系統科學系舉辦。來自中英兩國近200人參加首發式及交流互動。 自1987年《布倫特蘭報告》發布以來,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詞匯就被
邁向開源: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將完全開放獲取
9月23日,自然出版集團(NPG)宣布旗下的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成為首個冠名“自然”品牌的純開放獲取刊物。從2014年10月20日起,《自然通訊》將只接受開放獲取類型的投稿。 開放獲取是不同于傳統學術傳播的一種全新機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權益的
復旦大學和自然出版社聯合出第二本大陸自然合作期刊
7月6日,中國上海——自然出版集團和復旦大學出版社正式宣布,將借助復旦大學及遺傳與發育協同創新中心的學術優勢,合作出版開放獲取期刊npjMolecular Phenomics(《npj-分子表型組學》)。該刊將從今年10月起接受投稿。 新刊將為表型組學這一新興學科領域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提供一個發
David:《自然》期刊在開放獲取與知識創新交互中升華
“科學家通過提供最棒的論文支持《自然》(Nature)雜志,審稿人以其甄審慧眼提升期刊質量,而新聞評論家則揭示科學事件要義為刊物增色……正是這些努力,讓《自然》雜志的編輯們熟知最新科學技術進展,了解前沿熱點與難點……”英國《自然》雜志出版集團亞太區首席執行官(CEO)Davi
南京農大成果入選自然期刊2016年“改變世界”榜單
5月11日,全球最大的跨學科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公布了2016年發表在集團旗下期刊的180篇杰出論文及綜述文章,響應其提出的“改變世界,每刊一篇”的倡議。 南京農業大學水稻栽培課題組的研究成果《蛋白質組分析發現氮肥通過抑制蛋白降解和14-3-3蛋白表達增
孫立成教授在《自然化學》期刊發表評述文章
9月29日,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孫立成教授應邀在2015年9月出版的《自然化學》期刊以“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晶體鉸鏈”為題發表文章,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結構組成、工作原理、近幾年的研究進展及目前面臨的挑戰(如何提升電池的穩定性等)進行了深度解讀和剖析,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的未來發
施普林格·自然將與EMBO推出系列可轉投期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556.shtm
植物學實驗——莖(二)
【目的】掌握雙子葉植物 ?莖的次生結構,了解周皮的發生和組成,掌握單了葉植物莖的結構。 【實驗內容】(一)雙子葉植物莖的次生構造:椴樹莖1,2,3年木槿莖徒手切片(二)周皮的發生和組成天竺葵莖接骨木的皮孔(三)單子葉植物莖的結構小麥玉米莖的次生結構維管形成層的產生:束中形成層:原形成層轉變而成 束
全球首個植物學獎“吳征鎰”植物學獎在深圳頒發
全球首個植物學專業獎項—吳征鎰植物學獎,7月25日下午于正在此間舉行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上頒發,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洪德元獲杰出貢獻獎,獎金人民幣50萬元;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孔宏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高連明分別獲青年創新獎,獎金各人民幣20萬元。 洪德
電子所與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合作期刊正式上線出版
5月28日,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簡稱電子所)與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簡稱NPG)合作出版的開放獲取在線期刊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正式上線出版,期刊網址:http://www.nature.com/micronano/。 Microsystems
近期《自然》期刊系列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賽默飛質譜儀
6、The endonuclease activity of Mili fuels piRNA amplification that silences LINE1 elements ?????? Mili核酸內切酶的活性刺激piRNA的擴增,沉默LINE1元素 S. De Fazio
如何在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我們拿《自然》來舉個例子
創刊于1869年的《自然》雜志是世界上最負盛名和最權威的綜合性自然科學期刊之一,它刊載的內容經常被世界各地新聞媒體作為最新科學信息的最可靠來源而披廣泛傳播。那么,什么樣的論文可以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中國學者怎樣才能有效地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自己的論文?抑或說,向頂級期刊投稿,有哪些方面需要留心
蘭州大學納米材料研究成果在《自然》旗下期刊發表
蘭州大學物理學院李建功教授研究小組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攻克了氧化鋁納米材料研究瓶頸難題——分散、細小、均勻、等軸阿爾法氧化鋁納米顆粒的制備。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世界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旗下期刊《科學報告》發表。 氧化鋁是重要的基礎材料,因價格低廉、結構和功能性能優異被廣泛應用,也是冶煉鋁的原料。其
自然科學基金委主辦的全新英文期刊來了!
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主管、主辦的英文期刊Fundamental Research期刊首發式暨第一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于2021年1月29日在北京順利召開。 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靜海,Fundamental Researc
論文,發國內期刊還是國外期刊?
如今,發表論文已經成為我國科研人員工作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據統計,2016年,中國學者發表的期刊論文數已經接近100萬篇,SCI期刊論文也達到30萬篇,論文總量穩居世界第一,SCI論文數居世界第二。 SCI期刊中文名是《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出版的一個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嚴格的選刊
Science窺探植物學神秘的黑匣
對植物而言,擴張是細胞生長的唯一方式。不同于動物,植物細胞分裂只發生在根和莖頂端的微小區域,使得細胞擴張成為了植物增加高度的重要途徑。 然而植物是如何利用一些基因、受體和激素在分子水平上來調控細胞生長的,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未被打開的黑匣子。現在來自威斯康星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報告稱,發現了控
《植物學家陳煥鏞》出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379.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黃瑞蘭著的青少年版科普書籍《植物學家陳煥鏞》由廣東海燕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不僅是對陳煥鏞一生追逐綠色夢的真實寫照,也是作者對他多年研究成果的總結。全書
溶酶體在植物學上的爭議研究
根據科學慣例,溶酶體一詞僅適用于動物的囊狀細胞器,液泡一詞適用于植物、真菌和藻類(有些動物細胞也有液泡)。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植物細胞的發現開始挑戰這一定義。人們發現植物液泡在結構和功能上比以前認為的要多樣化得多。 一些液泡含有自己的水解酶,并表現出典型的溶酶體活性,即自噬。因此,這些液泡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