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原支架結合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進入臨床研究
脊髓損傷是嚴重影響人類生活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也是世界性臨床醫學難題。近百年來臨床專家嘗試過多種治療方法都以失敗告終。再生醫學為脊髓損傷的治療帶來了希望。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戴建武領導的再生醫學研究團隊,通過十余年的努力研制了基于膠原蛋白的神經再生支架。神經再生膠原支架可以為脊髓神經再生提供橋梁,同時有利于重建細胞再生的微環境。在中國科學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支持下,戴建武團隊與臨床專家合作,首創了大鼠及比格犬的長距離脊髓全段缺損的損傷模型,系統研究了神經再生膠原支架及其功能化型式(如結合生長因子或者干細胞)引導神經再生以及損傷脊髓的功能恢復。研究結果表明神經再生膠原支架及其功能化型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脊髓損傷后膠質瘢痕的形成和促進神經的再生。在大動物比格犬的長期觀察試驗中發現,神經再生膠原支架及其功能化型式可以有效促進動物運動功能恢復包括站立及行走。這一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為脊髓損傷修......閱讀全文
脊髓炎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病因 脊髓炎多發生于感染之后,如病毒、細菌、螺旋體、立克次體、寄生蟲、原蟲、支原體等病原體的感染,脊髓炎大多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其病因尚不明確。 臨床表現 1.化膿性脊髓炎
簡述脊髓性肌萎縮的臨床表現
本病根據臨床表現及發病時間可分為三型: SMAⅠ型(嚴重嬰兒型):生后6個月內發病;嚴重者出生時已有明顯癥狀, 四肢無力,喂養困難,呼吸困難;始終無獨坐能力,預后差,2歲前死亡 。 SMAⅡ型(遲發嬰兒型):生后6~18個月發病;嬰兒期吸吮、吞咽功能正常,無呼吸困難;可獨坐,始終不能獨立行走
第ⅡⅢ型脊髓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髓內型患者的臨床表現與硬膜型者有明顯不同。前者常見于青少年、兒童,常以髓內和蛛網膜下隙出血起病,約3/4的患者有出血史,且有1/3的患者出現急性神經功能障礙癥狀,表現為進行性肢體肌無力、感覺障礙、括約肌功能異常和性功能障礙。髓內血管畸形患者中約1/5伴有髓內動脈瘤,而這些脊髓動脈瘤又常位于供給髓
簡述脊髓小腦變性癥的臨床表現
1.初期 走路時步履不穩,肢體搖晃。動作反應遲緩及準確性變差。 2.中期 說話時發音含糊不清,無法控制音調。眼球轉動不平順,影像容易產生“重疊”。肌肉不協調感加重,無法寫字。有時感到吞咽困難,進食時容易嗆咳。 3.晚期 說話極不清楚,甚至無法語言。肢體乏力,不能站立,需靠輪椅代步。理解
概述脊髓血管病的臨床表現
1.缺血性脊髓血管病 急性起病,男性多于女性。 (1)脊髓短暫性缺血發作類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起病突然,持續時間短暫,不超過24小時,恢復完全,不遺留任何后遺癥。間歇性跛行和下肢遠端發作性無力是本病的典型臨床表現,行走一段距離后單側或雙側下肢沉重、無力甚至癱瘓,休息或使用血管擴張劑后緩解,或
關于脊髓脊膜膨出的臨床分類
按病理與形態以及合并的畸形組織可分為三類。 1、脊膜膨出 于背部中線發生一囊性包塊。大小不等,基底寬窄不一,表面皮膚多為正常。皮下層之深面薄膜即為硬脊膜,形成膨出囊之內襯。囊內充滿腦脊液,無神經組織,或僅見一條細纖維帶連至脊髓表面。囊頸通常較細。椎管內脊髓為正常結構。少數病例,膨出囊外表皮有
概述肝性脊髓病的臨床表現
本病多發生于肝硬化失代償期,肝功能減退和門靜脈高壓癥表現突出。多數患者有反復的上消化道出血、門-體靜脈分流術和脾腎靜脈吻合術后。無手術史者,常有明顯的腹壁靜脈曲張,提示已自然形成了門-體靜脈分流。肝性脊髓病癥狀出現的時間,通常是在門-體腔靜脈吻合術后或脾腎靜脈吻合術后4個月至10年;自然分流的患
視神經脊髓炎的臨床表現
有限流行病學資料顯示,NMO的患病率是0.3-4.4/100,000,年發病率是0.05–0.4/100,000。男女均可發病,單時相 NMO 男女患病比率相等,復發型 NMO 女性發病顯著高于男性,女性/男性患病比率約為 9-12:1。平均發病年齡 30-40歲,約 10%的 NMO 患者發病
脊髓灰質炎的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為8~12天,臨床上可分為多種類型:①隱性感染;②頓挫型;③無癱瘓型;④癱瘓型。 1、前驅期 主要癥狀為發熱、食欲不振、多汗、煩躁和全身感覺過敏;亦可見惡心、嘔吐、頭痛、咽喉痛、便秘、彌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滲出物、腹瀉等,持續1~4天。若病情不發展,即為頓挫型。 2、癱瘓前期
關于脊髓壓迫癥的臨床表現介紹
(1)急性脊髓壓迫癥數小時至數日出現脊髓橫貫性損害,表現為病變平面以下遲緩性截癱或四肢癱。 (2)亞急性脊髓壓迫癥介于急性與慢性之間,出現持續性神經根痛,側索受壓出現錐體束征、感覺障礙及括約肌功能障礙。 (3)慢性脊髓壓迫癥緩慢進展,臨床上髓外與髓內病變表現不同。髓外壓迫病變通常表現根痛期、
脊髓性肌陣攣臨床研究進展
??脊髓性肌陣攣(spinal myoclonus,SM)發作時的主要表現為肢體或軀干的抽動,受累肌肉可以部分或全部痙攣性收縮,也可累及肌群甚至鄰近肌群,抽動后肌肉可立即松弛。 1881年,Friedreich首先報道脊髓局部病變出現肌陣攣,從脊髓病變開始到肌陣攣的出現時間不等,兩者既可同時發生,亦
簡述脊柱和脊髓損傷的臨床表現
1.脊柱骨折 有嚴重外傷史,如高空墜落、重物撞擊頭頸或腰背部、塌方事故、交通事故等。患者感受局部疼痛,站立及翻身困難,頸椎骨折可有頸部活動障礙,腰椎骨折可有腰背部肌肉痙攣。骨折局部可捫及局限性后突畸形。腹膜后血腫刺激腹腔神經節,使腸蠕動減慢,常出現腹脹、腹痛,甚至腸麻痹癥狀,有時需與腹腔臟器損
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應用效果
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已進入臨床階段,通過對大量病例的治療效果的調查結果表明,脊髓損傷患者接受間充質干細胞的干預治療后,在緩解運動障礙、感覺障礙及緩解痙攣、改善排汗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 通過對干細胞治療后不同時間點的運動評分分析、感覺評分分析、模擬視覺評分分析、日常生活能力的功能
脊髓炎的臨床表現及檢查
臨床表現 1.化膿性脊髓炎 檢查 1.血常規檢查。 2.腦脊液檢查。 3.病原學的依據。 4.胸片檢查、核磁檢查、CT檢查。
關于頸脊髓損傷的臨床表現介紹
1)第一、二脊髓損傷 患者多數立即死亡,能到醫院就診者只有下列神經病學改變: ①運動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發出纖維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當其受傷時,會影響這些肌肉功能。 ②感覺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的前支參與構成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及耳大神經。當寰樞推骨折、脫位、齒狀突骨折時,患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特征
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是一組由多種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綜合征,以骨髓造血細胞增生減低和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為特征,臨床以貧血、出血和感染為主要表現。確切病因尚未明確,再障發病可能與化學藥物、放射線、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素有關。再障主要見于青壯年,其發病高峰期有2個,即15~25歲的年齡組和60歲
賽諾菲/再生元啟動Kevzara全球臨床項目!
賽諾菲(Sanofi)與合作伙伴再生元(Regeneron)近日聯合宣布,已啟動抗炎藥Kevzara(sarilumab)治療重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全球臨床試驗項目。Kevzara是一種全人單克隆抗體,通過結合和阻斷IL-6受體(IL-6R)抑制IL-6通路。IL-6可能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臨床表現
1.輕型 多見于流腦流行時,病變輕微,臨床表現為低熱、輕微頭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癥狀,皮膚可有少數細小出血點和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多無明顯變化,咽拭子培養可有病原菌。 2.普通型 最常見,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分為4期,其特點分別為: (1)前驅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約為1~2天,可有低熱
結核性脊髓炎的臨床表現
1、多見于青壯年病前可有結核接觸史或結核史。 2、通常緩慢起病,在出現脊髓癥狀的同時有低熱、納差、消瘦盜汗等。 3、脊髓損害常為不完全性出現病變水平以下的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和大小便功能障礙。 4、當病變以脊膜脊蛛網膜損害為主時,則以根痛為主要表現,并出現分散性不對稱性節段性感覺障礙,臨床表現
結核性脊髓炎的臨床表現
1、多見于青壯年病前可有結核接觸史或結核史。 2、通常緩慢起病,在出現脊髓癥狀的同時有低熱、納差、消瘦盜汗等。 3、脊髓損害常為不完全性出現病變水平以下的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和大小便功能障礙。 4、當病變以脊膜脊蛛網膜損害為主時,則以根痛為主要表現,并出現分散性不對稱性節段性感覺障礙,臨床表現
概述第Ⅰ型脊髓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1.疼痛 是脊髓動靜脈畸形患者最為常見的癥狀。胸腰段背部或臀部的疼痛可能為其主要癥狀,也可出現神經根性痛。其發生率占本組病例的40%~50%。 2.運動障礙 在脊髓硬膜動靜脈畸形的患者中。有30%~40%伴有運動功能障礙,其通常為上運動神經元和與腰骶部脊髓相關的下運動神經元的混合性功能障礙
脊髓前動脈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脊髓前動脈綜合征為脊髓前動脈支配的脊髓前方2/3處受到障礙,而屬于脊髓后動脈領域的后索、后角則完整無損而產生的綜合征,發病年齡由青年至高齡,幅度較大。多突然發病呈卒中樣,數分鐘、數小時或數日內臨床表現達到頂點,一半多為1天以內患者完成的急性發病,也有需數日的亞急性發病者。其臨床表現為: 1.迅
概述橫貫性脊髓炎的臨床表現
多見于青壯年,無性別差異。散在發病,起病急驟,脊髓癥狀出現前1-2周可有發熱,全身不適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或腹瀉史,或有疫苗接種史,常有受涼、負重、損傷等誘因。 脊髓癥狀出現急驟,病人初始多為局部頸背痛或腹痛,胸腹束帶感等神經根刺激癥狀,然后突然出現雙下肢麻木,無力,感覺缺失及二便障礙。多數患者
簡述脊髓半切綜合征的臨床癥狀
(一)脊髓癥狀:損傷平面以下同側肢體的運動及深感覺消失,對側肢體痛覺和溫覺消失是其臨床特點。 (二)原發疾病癥狀:若為刀刺傷,則存在皮膚和肌肉的刀刺損傷;若為脊柱骨折脫位引起,則癥狀出現突然,有外傷史,同時伴有頸部疼痛、活動受限等表現;椎管內腫瘤患者病程較長,臨床癥狀的出現有一個過程,癥狀逐漸
概述血管性脊髓病的臨床表現
缺血性脊髓病中最常見者表現為脊髓前動脈綜合征和脊髓后動脈綜合征。脊髓前動脈閉塞引起突然起病的神經根 性疼痛,并在數小時至數日內發展至頂峰,出現病變以下的肢體癱瘓;表現為分離性感覺障礙,病損以下痛、溫覺缺失而位置震動覺存在。以胸段較為常見。不全性脊前動脈閉塞可出現感覺異常,僅有輕度癱瘓和膀胱直腸功
脊髓前動脈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據本病征臨床表現不同可分為上頸、下頸胸、腰骶四型。 1.突然發病 癥狀,體征迅速顯現。 2.首發癥狀 以神經根刺激癥狀為主。 3.脊髓前動脈分布區域受損表現 有運動功能障礙如四肢癱瘓或截癱;分離性感覺障礙如痛覺溫覺障礙而觸覺正常;括約肌功能障礙,如直腸膀胱括約肌障礙,可發生尿潴留等。 4
簡述小兒脊髓性肌萎縮的臨床表現
根據發病年齡和肌無力嚴重程度臨床分為SMA-Ⅰ型、SMA-Ⅱ型、SMA-Ⅲ型三型,即嬰兒型、少年型及中間型。共同特點是脊髓前角細胞變性,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對稱性,肢體近端為主的廣泛性弛緩性麻痹與肌萎縮。智力發育及感覺均正常。各型區別是根據起病年齡,病情進展速度,肌無力程度及存活時間長短而定。
概述脊髓癆性共濟失調的臨床表現
梅毒病原感染機體數月后即可侵入神經系統,但多數患者常遲至數年至數十年后方出現神經系統損害的表現。 (1)脊髓癆病變以脊髓后索和后根為主。 (2)下肢深感覺減退甚至消失導致踩棉樣感覺。 (3)感覺性共濟失調、跨閾步態,共濟失調的特征為:①在沒有視覺的幫助下,共濟失調特別明顯;②動作呈急劇、猛
簡述脊髓脊膜膨出的臨床表現
1、局部包塊 嬰兒出生時,背部中線,頸、胸或腰骶部可見—囊性腫物。從棗大至巨大不等。包塊呈圓形或橢圓形.多數基底較寬,少數為帶狀。表面皮膚正常,也有時為瘢痕樣,而且菲薄。曾發生破潰者,表面呈肉芽狀或有感染。已破潰者,包塊表面有腦脊液流出。嬰兒哭鬧時包塊增大,壓迫包塊則前囪門膨隆。顯示膨出包塊與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的臨床表現介紹
1.初期 走路時步履不穩,肢體搖晃。動作反應遲緩及準確性變差。 2.中期 說話時發音含糊不清,無法控制音調。眼球轉動不平順,影像容易產生“重疊”。肌肉不協調感加重,無法寫字。有時感到吞咽困難,進食時容易嗆咳。 3.晚期 說話極不清楚,甚至無法語言。肢體乏力,不能站立,需靠輪椅代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