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是著名的大型淺水富營養化湖泊。長期受富營養化和有害藍藻水華的影響,嚴重影響太湖的飲用水供水安全與生態系統健康。雖然自2007年太湖藍藻危機事件以來,控源截污做了相當多的工作,但是有害藍藻水華還是頻繁和持續地出現。 為了減輕太湖藍藻水華引發的污染,確保飲用水供水安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秦伯強研究團隊,通過基于遙感及地面在線與人工巡測相結合的監控技術與模型模擬與預測預警技術相結合,對太湖藍藻水華進行監控與預測。這個基于早期監控、預警及其響應對策的富營養化湖泊藍藻水華管理支持系統在2009年至2012年間實施過程中,通過監控發現太湖的藍藻水華規模與范圍,包括年監測到的年最大藍藻水華面積、平均藍藻水華面積均與水危機發生前相似,表明太湖富營養化與有害藍藻水華沒有顯著的緩解。監測系統還發現,強烈的風浪過程之后,藍藻水華就會出現。這很可能是藍藻的群體的浮力增加所致。雖然藍藻水華在監測期間并沒有顯著的緩解,但是,藍藻水華......閱讀全文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應對太湖藍藻水華的飲用水質保障應急技術研究及示范”項目子課題“水源地水質在線監測與藍藻水華預測預警技術研究”驗收會3月4日在無錫召開。蔡道基院士擔任驗收專家組主任,張全興院士和候立安院士擔任副主任。專家聽取了課題負責人孔繁翔研究員所
“湖泊富營養化過程監測與水華災害預警技術研究與系統集成”通過驗收 5月27日至29日,中科院重大交叉項目“湖泊富營養化過程監測與水華災害預警技術研究與系統集成”課題驗收會議在無錫召開。驗收專家組由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土壤研究所、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江
由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等合作撰寫的《藍藻水華形成過程及其環境特征研究》一書于近日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出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為書作序。 該書內容主要來自兩位作者所在研究團隊承擔的國家重
今年是太湖水危機發生十周年。當年藍藻堆積、湖水惡臭、自來水廠關停、市民瘋搶礦泉水的場景,至今讓人心有余悸。 令人高興的是,盡管10年來太湖流域的人口增加了1000多萬、GDP翻了一番,但太湖水質沒有繼續惡化,藍藻水華也沒有大規模暴發。 太湖轉危為安,一個鮮為人知的群體做出了獨特的貢獻——被稱
3月18日下午,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與江蘇省水利廳舉行了太湖2011年藍藻水華情勢會商會。南京地理所有關專家、科技處負責人以及江蘇省水利廳相關業務部門領導、江蘇省水利科學院和江蘇省氣象臺有關專家參加了會議。 會商會上,南京地理所孔繁翔研究員分析了2010-2011年太湖
走進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水質部,除了能聽見敲擊電腦鍵盤的“啪啪”聲,還能聽見此起彼伏的手機短信聲。 你千萬不要以為是水質部的工作人員在開小差,這些短信都是關于太湖的報警信息。 “去年,我們粗略統計了一下,4個人一共收到了5萬多條信息,平均每人每天要收到200多條。”水質部的工作人員鐘聲
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美國北卡羅琳娜大學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317卷)發表了今年夏季太湖藍藻水華大量暴發的現場報道。 原文檢索:Science 31 August 2007:Vol. 317. no. 5842, p. 1166 DOI: 10.1126/science.3
入夏以來,太湖、巢湖均出現數次藍藻水華現象,發生時間較2013年有所提前。為此,環保部向上海市等5省市人民政府發出通知,希望加強預防,確保水源地水質與供水安全。 據介紹,除了太湖、巢湖均出現數次藍藻水華現象外,滇池外海北部水域出現藍藻富集。為加強防控藍藻水華大面積暴發,確保飲用水安全,環保部
入夏以來,太湖、巢湖均出現數次藍藻水華現象,發生時間較2013年有所提前。為此,環保部向上海市等5省市人民政府發出通知,希望加強預防,確保水源地水質與供水安全。 據介紹,除了太湖、巢湖均出現數次藍藻水華現象外,滇池外海北部水域出現藍藻富集。為加強防控藍藻水華大面積暴發,確保飲用水安全,環保部表
近日,在持續西南風的驅動下,巢湖重污染的西湖區所形成的大量藍藻水華隨湖流飄向巢湖市唯一的水源保護區,形成了局部水域的藍藻水華,并在湖岸帶堆積,嚴重威脅巢湖市第一、二水廠取水口水質。 針對此危急情況,水專項巢湖項目第5課題“湖泊水源保護區物理-生態凈化與水質保障技術及工程示范”的
幾乎是踩著全國兩會的尾巴,霧霾又來了,再一次成為盤踞華北上空的主角。這樣的窘境,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前不久發出的治霾“懸賞”通告,顯得更為迫切。 “國家為此將設立專項基金,不惜重金組織最優秀的相關科學家攻關,抓緊把霧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來,使治理霧霾更加有效。”3月15日,李克強會見采訪十二屆全
2019年5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湖泊生態系統動力學團隊研發的新一代“太湖藍藻水華及湖泛監測預警平臺”啟動試運行。 該平臺由南極地理所、中科天啟遙感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面對太湖藍藻水華及“藻源性”湖泛災害突發性強的特點,旨在解決太湖水環境預報的時效性、準確性和自動化問題。平臺主要
記者日前在江蘇省環保廳了解到,今年4月1日,江蘇省啟動了太湖水污染及藍藻監測預警工作。太湖水污染及藍藻監測預警工作小組制訂了《2013年太湖水污染及藍藻監測預警工作計劃》,通過對太湖湖體、主要出入湖河道、沿湖飲用水水源地的加密監測,動態掌握太湖水質及藍藻發生情況。 今年,太湖水污
長三角是我國改革開發以來,率先實現經濟發展的區域之一。歷經過去三十年經濟的快速發展,長三角城市圈已成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但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最終釀成環境危機,太湖藍藻的爆發為我們再次敲響了警鐘。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污染治理、改善環境的重要手段。國家開發銀行(以下簡稱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交叉項目“湖泊富營養化過程監測與水華災害預警技術研究與系統集成”第一課題研究人員圍繞藍藻水華發生與致災的關鍵過程及其監測指標體系,在產毒微囊藻的快速檢測、微囊藻毒素含量與藻類種群組成的關系、藍藻水華情勢預判的生物參數與環境指標、微生物作用下的磷循環與藍藻水
最近,一架經過改裝的鷹眼(Learjet)飛機被投入五大湖藍藻生長監控活動。位于克萊溫島的美國宇航局(NASA)葛蘭(Glenn)研究中心是這架飛機的制造者。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正通過飛機上的攝像頭監視五大湖表層藻類污染情況。其中,被盯得最緊的是伊利湖(Lake Erie)和休倫湖(Lake Huro
近日,太湖再次發生藍藻的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甚至引起了部分群眾不必要的驚慌。對此,專家呼吁,要理性看待太湖藍藻,采取科學的措施積極治理,不必恐慌。 自去年太湖藍藻導致無錫發生了飲用水危機之后,藍藻一直成為敏感的話題。當地政府也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預防藍藻再次大規模暴發,確保不發生飲用
3月2日,中國科學院重大交叉項目“湖泊富營養化過程監測與水華災害預警技術研究與系統集成”項目啟動暨課題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南京召開。來自國家環保總局、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江蘇省水利廳、南京大學、河海大學、中國科學院計劃財務局、高科技發展局、資源環境科學技術局等相關部門和高校科研院所的領導、專家及項目參
螺黛一丸,碧岫千尋,“千島碧水畫中游”,風光迤邐的千島湖令人向往。但更重要的是,這里因水質優良而成為長三角地區的戰略水源地。 “水質安全保障是千島湖水環境保護的頭等大事”。已經守望太湖20余載的秦伯強深知科學保護“一方凈水”的重要性。 基于10余年的研究積累,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一種在藍藻水華中出現頻率最高、產量最大和危害最嚴重的藻毒素,它是一種強烈的肝臟腫瘤促進劑,能引起家畜和家禽中毒死亡,并嚴重危及人類的健康。MCs對水環境和人群健康的危害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如2014年美國伊利湖(Lake Erie)湖
今年5月,太湖藍藻暴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屬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應環保部應急監測申請,緊急調度在軌衛星,利用高分四號衛星,連續多日監測不同時間段太湖藍藻水華變化情況,同時利用高分辨率衛星進行精細觀測,為太湖水質監測和管理提供技術依據。 近年來,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太湖藍藻的生成變化進行實時監測
在9月2日出版的《科學》雜志(Science)雜志上,該刊物亞洲區主編Richard Stone以China Aims to Turn Tide Against Toxic Lake Pollution為題報道了中國近年來在太湖藍藻水華控制方面的工作、思路及前景,該文是在大量采訪中
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五大淡水湖,本應是“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的景象。 記者今年在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四省采訪發現,按照“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恢復生機”思路,國家和地方對“五大湖”生態文明建設投入很大。 然而,受奪湖造陸、工業入侵、人為阻
江蘇省政府3日發布的《2012年江蘇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該省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處于輕度污染;太湖總氮仍劣于V類標準限值,藍藻水華發生次數與上年持平、但平均發生面積有所下降。 江蘇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柏仇勇介紹,該省列入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的83個國控斷面中,Ⅰ-Ⅲ類、IV-V類、劣V類
曾幾何時,我們經常會看到湖泊岸邊漂浮著一層令人作嘔的藍綠色泡沫,這就是所謂的“藍藻水華”。水華的大面積爆發,會引起水質惡化,嚴重影響著我們的生存水環境。天目湖站溧陽市與天目湖站合作共建簽約儀式所長沈吉 保護賴以生存的水家園,還水面一片潔凈是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承擔的使命之一。如今,研究所
“今年隊里打撈的藍藻明顯比去年少,但是隊員的工作量卻變大了,因為水環境變好,水草多起來了。”江蘇省無錫市華莊街道許仙港打撈點隊長殷阿度說。 監測數據印證了殷阿度的說法:截至今年8月底,太湖流域水質總體穩定,藻情主要指標好于2017年同期,飲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未發生大面積湖泛現象。 不過,從日
日前,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張運林研究員等組成的科研團隊發布消息稱,他們新近對1992年至2016年間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的長期定位觀測數據進行了系統研究后發現:25年里,太湖湖泊物理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中,氣溫、水溫和水位顯著上升,而風速和透明度則顯著下降。這對未來太湖環境治理具有重要指導
太湖專項第十三課題召開年中討論會及示范工程現場考察會議 氮磷污染與藍藻水華控制工程示范區水生植被恢復情況 6月7日至8日,“十一五”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第十三課題“太湖湖體氮磷污染與藍藻水華控制技術與工程示范”在無錫中國科學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召開年中討論會
作為我國第二大經濟省和長江經濟帶的節點區域,江蘇省的經濟發展,促進了長江經濟帶的繁榮。 不過,蓬勃的經濟,密集的人口,也為生態環境帶來沉重的負擔。 為了讓江蘇省乃至全國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上實現“雙豐收”,中科院的科學家們攜手共進,用科技力量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土壤修復:基礎、應用、示范
“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3月7日在北京舉行。本次展覽重點介紹了“十一五”期間落實《科技規劃綱要》、實施國家科技計劃的成果,其中“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的成果展覽尤為突出。在展覽期間,記者就“十一五”水專項取得的成果和“十二五”水專項要實現的目標及主要任務采訪了水專項第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