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金剛石的單一蛋白光譜分析 Fazhan Shi和同事用某顆金剛石內的一個缺陷來檢測室溫中某單一蛋白的某種電子自旋共振信號。如某種使得身體中組織可視化的醫用MRI一樣,這樣一種技術可幫助研究人員對所有類型生物分子的結構和動態有更多的了解。將這類探索按比例縮減至某單一分子的水平一直十分困難。Shi和同事用某單一金剛石缺陷(被稱作氮空位中心)作為一個微小的磁性檢測器來觀察在某個用氮氧化物標記的細胞周期蛋白的一部分中的電子自旋。在一則相關的文章中,Philip Hemmer和Carmen Gomes討論了這些結果并指出需要找到一種監測蛋白中一種以上電子自旋的方法。 有案可查的最古老直立人化石 對一個仍然帶有其5個完整牙齒的部分古人類下頜骨的分析表明,直立人屬在大約280萬年前就已經在進化上分開,這比先前證據所表明的要早了幾乎50萬年。這個被稱作LD 350-1的化石是于2013年在埃塞俄比亞的阿法爾......閱讀全文
海參皮膚啟發了關于新型材料的靈感 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材料,該材料就像海參一樣可以在僵硬與松軟狀態之間轉換。這樣的材料也許某一天可用于生物醫學移植上,如作為圍繞腦中微電極的保護鞘:該保護鞘在植入的時候應該是呈剛性的,但可在以后變成柔軟狀態,以減輕對周圍組織的沖擊。 微電
封面故事: Nature首次頒發“年度新聞人物”獎 Nature雜志首次“年度新聞人物”獎頒發給2002年以來一直擔任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主任的Rajendra Kumar Pachauri和IPCC其他人士,以及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
掌握艾滋病病毒這把“鎖”的結構,就有望對“鎖”配“鑰匙”。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研究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 Vif的結構,撥開了困擾這一領域30余年的謎團,闡明了Vif如何“劫持”人免疫細胞的分子機制,為研制全新艾滋病藥物提供了結構基礎。該研究對人類最終攻克艾滋病
來自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聲音:讓我們再一次領先于世界!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艾滋病與病毒研究所再次傳來喜訊:該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證明人SAMHD1蛋白具有調控內源逆轉錄轉座子活性的能力,成功揭示了SAMHD1蛋白在人體內的一大重要細胞學功能。這一重大發現已于九月十二日以在線發表的形式刊登在世
Science雜志精選 2014年8月1日science雜志本期封面所展示的是狗蛔蟲(犬弓蛔蟲)的彩色的掃描式電子顯微照片。全球有超過十億人感染腸道寄生蟲,并導致嚴重的并發癥,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腸道寄生蟲也抑制其宿主對病毒的免疫力,導致潛伏的病毒重新激活,以及阻礙抗病毒的防御能力。 慢性疼痛
8月15日《科學》雜志精選 勒死草植物的混雜RNA 據一項新的研究報告,一種像一個饑餓的吸血蝙蝠那樣鉤在其他植物莖干上的寄生性植物會與這些植物交換大量的RNA。菟絲子類也被稱作勒死草,它們會用被稱作吸根的專用器官從其不同的植物宿主那里獲取食物與水。吸根會穿透宿主組織并建立聯系,這些聯系
研究人員發現把兒童從羅馬尼亞的孤兒院移到家庭寄養環境中,改善了這些兒童的認知發育,這項研究也許能給沒有穩固的家庭寄養系統的國家提供公共政策上的借鑒。在羅馬尼亞,對機構和家庭寄養兒童的文化態度通常與美國等國家不同,這項研究第一次科學地研究了機構照顧幼兒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研究開始的時候,羅馬尼亞
8月7日《自然》雜志精選 植物生產力對氣候的反應 凈初級生產受到溫度和降水的影響,但這是對植物代謝的一個直接效應,還是由生長季長度和植物生物質的變化所介導的一個間接生態效應?在這項研究中,Sean Michaletz等人建立了一個代謝比例理論,來測試直接和間接氣候效應的相對重要性。 通過將他
與罕見生長狀態有關的基因突變被發現 有一種罕見遺傳狀態的人,他們的大腦和身軀比正常人的小,但他們的智力基本正常。現在研究人員報告說,這些人攜帶著影響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分離的突變基因。這一發現以及對其他有極端矮小身材個體的基因分析,能為人生長的調控過程提供線索。Anita Rauch和同事
9月12日《科學》雜志精選 新化石揭示恐龍水中適應性變化 事實證明,埃及棘龍(它是一種肉食性恐龍且比霸王龍還大)是一種游泳能力極好的動物。打從埃及棘龍的第一批化石受到檢查以來,該種恐龍一直被視作是一種異類。不幸的是,我們對其的形態與生態方面的了解在半個世紀中一直處于猜測之中,因為其第一
8月8日《科學》雜志精選 一個受折紙啟迪的變形器 應用平面材料及受折紙工藝啟迪的模式,研究人員建造了一個現實中的變形器—— 一種一旦被組裝就會爬行并轉身的能自我折疊的機器人。這樣一種機器在搜尋和救援任務中具有多種潛在應用,其中包括給封閉的空間——如倒塌的建筑物等——傳遞東西。在一則相
美國物理學會三月會議(APS March Meeting)是由美國物理學會主辦的年會,在凝聚態物理領域乃至整個物理學領域都是最為重大的國際學術會議之一。 2015年的三月會議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圣安東尼奧市舉行,匯集了來自企業、大學以及各大重點實驗室的研究者們。本文來自美國物理學會(APS)旗下
插入刪除數目和比值 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科學與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于軍研究員的指導下,該重點實驗室博士生王大鵬通過對人類千人基因組計劃數據的比較分析,進一步證實了兩種DNA組分特殊效應在人類基因組中的存在,使該研究組延續十幾年的小內含子基本功能和
PerkinElmer 每天在全球各地牽動著千百萬人的生命!為了人類更美好的健康、安全、及環境的需要,不斷設計、研發并提供先進的技術解決方案;涉及的領域包括孕婦與胎兒健康、水與空氣清潔以及食品與玩具安全等各個方面。PerkinElmer 將專業技術、科學知識、開拓創新和運營高效的企業文化
行將結束的8月,Nature、Cell、Science雜志有哪些前沿研究的重大發現或新聞呢?以下為您精選幾篇供快速瀏覽。 1 基因組和轉錄組的演變能夠改變癌細胞的藥物反應 —Genetic and transcriptional evolution alters cancer cell l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推出“眼科人工智能診療”系統。據了解,進入該系統就診的患者,除接受常規診療外,其檢查數據可即時同步到CC-Cruiser云平臺,同時享受由人工智能機器人提供的“專家級”診療。 據介紹,在此之前,由中山眼科中心劉奕志教授領銜中山大學聯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Nature雜志科幻小說選集》, [英] 亨利·吉編 , 穆蘊秋、江曉原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科幻在文學領域一直處于邊緣,從未成為主流,相比科學更是大大處于弱勢地位。而大名鼎鼎的科學雜志《自然》,居然出版了自己的科幻小說選集!它會因為這樣一個“童話”而被拉下科學的“神壇”嗎?
盡管利用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癥這一想法已存在了幾十年,直到近年來才找到一些成功的治療策略。通過操控免疫檢查點和T細胞激活來發揮抗瘤活性,免疫療法由最初在幾種癌癥類型中顯示出治療潛力,到現在已被應用至更廣泛的惡性腫瘤中。 近日Cell雜志以“Harnessing Immunotherapy agai
盡管利用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癥這一想法已存在了幾十年,直到近年來才找到一些成功的治療策略。通過操控免疫檢查點和T細胞激活來發揮抗瘤活性,免疫療法由最初在幾種癌癥類型中顯示出治療潛力,到現在已被應用至更廣泛的惡性腫瘤中。近 日Cell雜志以“Harnessing Immunotherapy again
日前,頂尖學術期刊《細胞》雜志推出2020年度最佳論文(Best of 2020)特刊,精選了過去一年里最為值得關注的幾項生物學研究。其中既包括了引人關注的新冠病毒研究,也有在腫瘤免疫療法、自閉癥神經生物學、AI藥物發現等領域令人振奮的前沿進展。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學術經緯將為讀者朋友們一起分享
衰老會使器官慢慢走向死亡,這個過程由基因決定同時也受到環境的調節。目前我們對衰老的了解還很有限,不過科學家們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究這個問題。飲食限制、促衰老的毒素、輔酶和激酶,人們終將完成衰老這張復雜的拼圖。 最近Cell雜志以“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aging
本周四,一項稱為CRISPR的基因編輯技術,由于其徹底改革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潛力,被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評選為2015年度熱門性的技術突破。 這項技術已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尤其是,在今年早些時候,中國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對來自生育診所的不能存活的人類胚胎進行了基因編輯。 全球科學家們對“這
兩個獨立研究小組繪制了人體組織和細胞系質譜分析圖譜,公布了近乎完整的人類蛋白質組草圖。 日前,兩個國際小組均在《自然》雜志上公布了人類蛋白質組第一張草圖,這些在大部分非患病人體組織和器官中表達的精選蛋白,為更好的理解疾病狀態下發生的機體變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兩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的更多復
蛋白質組(Proteome)的概念最先由Marc Wilkins提出,指由一個基因組,或一個細胞、組織表達的所有蛋白質。 蛋白質組的概念與基因組的概念有許多差別,它隨著組織、甚至環境狀態的不同而改變。 在轉錄時,一個基因可以多種mRNA形式剪接,一個蛋白質組不是一個基因組的直接產物,蛋白質組中蛋
在8月22日的《神經學雜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志上,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馬克思·普朗克人類認知和大腦科學研究所和倫敦大學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說,大腦負責“自制力”的區域與采取行動相關大腦區域是分開的。 這項研究的結果闡明了大腦行為控制的一個重
排球烯 河北師范大學劉英教授課題組在“過渡金屬與碳混合團簇”的研究中取得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20個鈧原子和60個碳原子組成的穩定的、中空的“排球烯(Volleyballene)”,研究結果以“Sc20C60: a volleyballene”為題發表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期刊《Nanoscale》
作為自由職業者的張巍巍,沒有科研機構的支持,沒有項目資金的來源,常常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他對此卻輕描淡寫,甚至享受這份難得的自由。 “1986~2017,32年的夢想,今天終于實現。”8月25日晚,身在日本的張巍巍在微博上寫下了這句話。 當天,張巍巍在日本甲州大菩薩嶺拍攝到了蛩蠊目昆蟲。蛩蠊
《生物技術-2007——第21版全球生物產業研究報告》(Biotech 2007——21st annual report on the industry)詳細地描繪了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全景圖,對目前的熱點領域和焦點問題進行了詳實的分析和闡述,是生物技術從業人士和機構審
《先進材料》中國科大專刊封面《先進材料》中國科大專刊封二的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外景 2010年5月4日,材料科學領域的領先雜志《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將出版中國科大專刊。互聯網上已可見到該。 《先進材料》是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領先學術雜志之一,其2
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領先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于5月4日出版“中國科大專刊”,并刊登題為《中國科大:天才工場》(USTC:A powerhouse of Talent)的文章。文章稱:“中國科大哺育出眾多訓練嚴格的獨立學者,這些師出中國科大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