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來是在海洋之外看海洋,看到的只是一個單向運動的世界;而當人類潛入深海,立足海底向上看,才會看到更多的精彩,獲得更多的發現。” 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水平日新月異的發展,國人“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情亦是節節高漲。近年來,如火如荼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將人們的視線引向廣袤的太空,而與此同時,方興未艾的深海探測工程又使得大家將關注的目光匯聚在蔚藍的海洋。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應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邀請,在其所慶60周年慶典上作了一場題為《從海底看地球》的報告,引起了廣泛關注。 報告中,汪品先指出,從海底看海洋是一個新的角度,應當下到海底看地球,建立海底觀測網絡,開展深海科技與技術研究,向深海進軍。 汪品先說:“人類歷來是在海洋之外看海洋,看到的只是一個單向運動的世界;而當人類潛入深海,立足海底向上看,才會看到更多的精彩,獲得更多的發現。”從海底看上覆海水:海洋是一個雙向系統 “海底是‘漏’的......閱讀全文
“年輕想做事情的時候做不成,老了該謝幕的時候反而要登場。”汪品先開玩笑說,“別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那是1959年的夏天,一輛從高加索山上下來的卡車底朝天翻倒在黑海岸邊,被壓在底下的莫斯科大學地質隊員里,有個叫汪品先的中國學生。當他蘇醒過來的時候絕沒有想到,前面等待著他的,是要比翻車更糟
北京科技報12月22日報道近日,國家海洋局對外宣布,我國科學家經過多年努力,全面更新了我國近海海底環境基礎數據和資料,編制了近海大比例尺海底地形圖和地貌圖。 “此次調查首次實現了對我國陸地與海域的全國地貌條件調查,編制出版了海陸一體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貌圖集(1
“你看,大西洋是這樣裂開的……”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指著辦公室墻上的一幅海底地形圖,引導記者理解深海的概念。他有一個觀點,就是海洋強國一定要體現在深海大洋上。 這位年逾古稀的科學家是推動中國深海研究的先行者,是首次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鉆探航次的首
汪品先:華夏振興,首先要建設海洋強國 8月13日上海書展開幕,作為重點活動之一的上海科協大講壇(暑期院士系列科普講座)之“華夏振興與海洋”13日下午在科學會堂舉行,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向現場聽眾講解了海洋意識在我國的發展、海洋資源開發、領海爭議等內容。 甲午年的“八.一三”來講海洋,不
只有加快發展深海裝備,實現自主創新、集成發展,以強大的裝備來支撐深海科研,才能早日取得突破性、引領性的海洋科考成果 前不久,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82歲的汪品先院士搭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完成3次下潛。這位耄耋老人對于海洋事業和科學探索的熱愛,令人動容。 將汪院士順利送抵海底的“
自己認為順理成章的一件小事,卻引起巨大社會反響。“82歲高齡深海下潛3次”,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最近成了“網紅”。近日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期間,其他院士們不僅為他點贊,還詳細詢問他的下潛感受。上世紀70年代末,海南島西邊的鶯歌海打南海第一口探井時,汪品先在岸邊為石油井做
7月7日,上海科普大講壇迎來第100講《南海深部的海底世界》,同時也是2018年“未來科學+”暑期科學營的首場活動。中科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帶聽眾走近南海,向營員們和公眾解密南海,講述南海的前世今生。汪品先寄語青少年,鼓勵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強勁的技術力量支持我國的深海探索工作
蔚藍的海洋,廣闊而又美麗,同時還孕育著地球的生命。 “不僅如此,海底沉積著地球的各種記憶。它們都是‘地質歷史書’的頁碼和頁碼上的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研究,配合其他的研究手段,我們就能夠還原古代某個時段的全球氣候條件。”自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西太平洋暖池與東亞古環境:沉積記錄的
新華社“探索一號”5月21日,燈光的照射下,海底幽藍靜寂、海雪飛揚。一串串珍珠般白色氣泡,不停地從海底汩汩冒出來。氣泡周邊滿眼的貽貝、蛤類和,蚌類等密密麻麻;半透明的阿爾文蝦、白色的鎧甲蝦、一簇簇管狀蠕蟲,一片片小蛇尾等隨處可見。 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是位于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連日
國務院的批復要求,合理控制圍填海等改變海域自然屬性的用海活動。 繼今年4月國家海洋局公布《全國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后,10月16日,中國政府網公布了國務院關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山東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蘇省、遼寧省、河北省和天津市2
近日,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院士在參加由中國地質大學舉辦的“地球生物學國際研討會”時向《科學時報》記者透露,我國科學家正在積極推進一項關于南海深部的基礎科學研究計劃,“如果獲得成功,這將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深海研究計劃,我們希望有更多單位共同參與”。 據介紹,南海是我國最大的外海,平
今年6月,國土資源部宣布,我國在南海北部鉆獲可燃冰實物樣品,從而成為繼美國、日本、印度之后第4個采到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作為一種石油、天然氣的替代能源,可燃冰被國人寄予了厚望,但在7月9日晚上的上海市科協“科學咖啡館”上,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專家汪品先指出,可燃冰開采的負面因素須充分考慮,開
圖為中海油矗立在珠江口盆地的鉆井平臺。記者杜躍進攝2010年歲末,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對外宣布:公司所屬海域油氣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相當于建成一個“海上大慶油田”。多位能源專家就此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海油“海上大慶油田”的建成表明,中國海域已成為陸
“我等了10多年,終于能坐著中國人自己的潛水器下潛了。在潛水器里說著中國話,看中國字,感覺很好。”時隔一年多,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仍難忘懷“圓了多年一個夢”的激動。 2013年6月18日,52歲的周懷陽成為第一位搭乘“蛟龍”號下潛的“乘客”,在即將開展的“蛟龍”號2014—20
2018年海洋科學技術獎獎勵辦公室組織召開了2018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評審會議,經過專家認真評審,海洋科學技術研究類共有23項成果擬獲獎,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17項;海洋科技轉化類共有17項成果擬獲獎,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13項、海洋科技圖書共有17部圖書擬獲優。現將擬獲獎項目予以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考察時強調。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我國成立的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要求為指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瞄準聚焦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需求,解決自主創新核心關鍵問題,引領
海洋科學技術獎獎勵辦公室日前組織召開2017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評審會議。 經過專家認真評審,海洋科學技術研究類共有20項成果擬獲獎,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14項;海洋科技轉化類共有15項成果擬獲獎,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11項、海洋科技圖書共有16項成果擬獲優。現予以公示
3/4是在讀學生,剩下的1/4在職工作人員中,具有副高級職稱的只有1/4,換句話說,每16名科研人員中,有副高級職稱的只有1人。 這一數據來自我國某個持續多年的海洋調查航次。 一直活躍在科研一線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19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提到,該數據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國涉海學科科研人員出海
今天,國際規模最大的海洋科學技術學術會議和展覽會之一 ——“2016國際海洋科技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來自國內外的近800位專家學者和產業界人士,在為期4天的會議期間將圍繞海洋科學技術、海洋環境、海洋工程、海洋資源/能源等進行深入研討交流。 中科院院士蘇紀蘭、汪品先和中國工
56位院士集體建議,跨度10年,耗資100多億元的我國深海科學大課題正在報批,上海有望在其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近日,一個由滬上多家海洋科技研究團隊參與共建的科研機構——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籌)揭牌。 據介紹,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將積極服務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和上海海洋發展需求,建設一
3/4是在讀學生,剩下的1/4在職工作人員中,具有副高級職稱的只有1/4,換句話說,每16名科研人員中,有副高級職稱的只有1人。 這一數據來自我國某個持續多年的海洋調查航次。 一直活躍在科研一線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19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提到,該數據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國涉海學科科研人
1月23日,同濟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英文簡稱IODP349航次),將于1月28日從我國香港啟航。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春峰教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聯合擔任此航次首席科學家,上船參與科學考察的中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中國科協 科技部 國務院國資委關于評選全國創新爭先獎的通知》(人社部函〔2017〕47號)要求,現將全國創新爭先獎擬表彰對象予以公示。公示期為5個工作日(2017年5月16日至2017年5月22日)。全國創新爭先獎牌獲得團隊負責人、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獲得者、全國創新爭先獎
5月30日是我國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5月27日“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國創新爭先獎勵大會“在京召開。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后,國家批準設立的又一個重要的科技獎項,是僅次于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該獎主要表彰在科學研究、技
記者2日從設在同濟大學的國際綜合大洋鉆探計劃中國辦公室獲悉,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新十年科學大洋鉆探首航——“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IODP349航次)在歷經62天緊張而忙碌的科學鉆探后,于3月30日在臺灣基隆港靠岸,標志著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圓滿結束。 IODP349航次共
今年5月,“海洋石油981”南海首鉆,標志著我國首次獨立進行深水油氣勘探開發;當月,我國首艘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赴南海鋪管作業。南海油氣開采,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戰略意義,更是對我國主權的最好宣示。業內人士指出,南海開發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相信相關扶持政策將加速出臺,巨額投資將源源
人類科學探索的手段,早已經抵達浩渺太空;但對于腳底下的地球深部,卻還是難以觸摸。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科學家就夢想打一口超深的鉆井,一直鉆穿地球殼幔邊界的“莫霍面”,看看原位的地幔究竟長什么樣? 六十多年過去了,這個夢想至今沒有實現。但由此發展起來的大洋鉆探計劃,已經成為地球科學史上規模最大
一望無際的美麗南海再次迎來了藍色的“決心”號,中外科學家在這里開展第三次大洋鉆探。近半個世紀以來,利用大洋鉆探的先進技術,科學家鉆到海底“窺探”地球,創造了深海和地球科學一個接一個學術亮點。 從夭折的“莫霍計劃”到大洋鉆探 打一口深井,打穿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看看“原位”的地幔究竟長
近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發現翼龍伊甸園,揭秘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中國許昌發現的晚更新世古老型人類頭骨化石》等十項研究成果上榜。這十大進展,不僅具有重大科學價值、有助于探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奧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FDCT)關于設立聯合科研資助基金的協議,雙方每年共同資助中國內地與澳門地區研究人員間的合作研究項目。經過公開征集,2020年度共收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聯合科研資助基金項目申請60份。經初步審查并與澳門方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