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人類歷史上有哪次技術革命經歷了最廣泛持久和最激烈的爭論?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沈孝宙編寫的《轉基因之爭》回答了這個問題。 安全性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 人類的生存、發展和進化離不開食物。任何一種食物,無論是傳統的還是轉基因的,健康安全是首要問題。沒有安全,其他皆無意義。 但是,人類對食物安全的認定,幾千年來完全憑借經驗。從老祖宗一代一代吃下來這樣簡單而實證的方法來證明和判斷食物的安全性。所以,有毒的食物被拋棄,無毒的和有營養的被栽培、留種和保存下來。 當然,即使有一些食物本身有毒,但如果處理得當,也不會對人造成危險。例如,傳統食物中的豆角沒有徹底煮熟、馬鈴薯發芽等,都會引起中毒。而食物出現過敏則更是常見了。對于這些含天然毒素和過敏原的食物,人們從不大驚小怪,也沒有人呼吁取消它們,而它們多數仍然是人類一日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只不過采取安全的烹調方式而已。 然而,回顧遺傳工程的發展史,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至今已......閱讀全文
編者按: 轉基因食品安全到底何解?在科學層面之外,影響公眾認知的因素有哪些?轉基因標識成本到底有多高?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如何滿足?監管應該如何進行?我們將為讀者奉送來自轉基因求是論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分享科學共同體的理性討論與專業判斷。食品安全與健康 轉基因食品是否健康? 楊曉光
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8年來減少一半。對此,有專家建議在全省辟建國家級“非轉基因生態保護區”,保護本土大豆的凈土不被污染。 巴彥縣曾經是黑龍江省的大豆重點產區,10年前,全縣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30萬畝,而現在僅存24萬畝。在本土大豆節節敗退的背后,是大量轉基因大豆的進口。 在今年全國“兩會
摘要:本文論述了轉基因農產品、食品的安全性問題以及對轉基因食品從基因、基因轉錄、基因翻譯表達三個層面的檢測技術做了概述。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農產品 食品安全 生物技術 檢測技術 Abstract: discuss on the question Gen
近年來,我國轉基因農產品的進口量和消費量節節攀升,每年已達上千萬噸。不少消費者都很關心,自己每天的食物中,有哪些屬于轉基因食品。為了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我國早在2001年就出臺法規,確立了轉基因標識管理制度。但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由于種種原因,明確的標識至今仍難見于轉基因食品之上。 “轉基因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安全管理、科學普及。這是近九年來中央一號文件中第六次提到轉基因技術。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等專家認為,九年六次提轉基因技術傳遞的正是中央持續鼓勵轉基因科研,探索其商業化道路的信號。 技術研究:支持科學家搶占前沿技
摘要:介紹了目前常用的植物轉基因方法,并簡要就轉基因植物的生態安全性、35S啟動子安全性、栽體骨架序列安全性、抗生素抗性標記基因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五個方面進行了綜述。 21世紀,生命科學成為了自然科學中的主導科學。生物技術的核心是基因工程技術,新的技術帶來了巨大的科學發展及經濟效益,同時
“轉基因”,一個爭議不斷的話題,大眾對它的“恐慌”也一直未平息,轉基因大豆致癌、轉基因作物導致人不育、轉基因的土豆削皮后不變黑……不少關于轉基因作物的說法在坊間風傳,讓公眾難以辨別。 其實,消費者真正現在能接觸到的轉基因食品,主要就是木瓜、大豆油以及一些轉基因大豆做的調和油,其他諸如土豆、大米
摘要:介紹了目前常用的植物轉基因方法,并簡要就轉基因植物的生態安全性、35S啟動子安全性、栽體骨架序列安全性、抗生素抗性標記基因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五個方面進行了綜述。 21世紀,生命科學成為了自然科學中的主導科學。生物技術的核心是基因工程技術,新的技術帶來了巨大的科學發展及經濟效益,同時
轉基因大豆不發芽、夏季產的胡蘿卜是轉基因、轉基因的土豆削皮后不變黑、細長又很亮的大米值得警惕……近日,不少關于如何通過外形辨別轉基因作物的文章在網上風傳。 僅僅看這些外觀形狀,真的就能識別轉基因嗎,究竟什么樣的食品才是轉基因?昨日,多位專家表示,這些憑借外形辨別轉基因的方法,缺乏科學依據,
超級雜草、自殺與基因的悄悄傳播——有關轉基因作物,哪個為真實,哪個為虛假,哪個尚屬未知的呢?2013年5月2日的《自然》雜志就這些問題進行了報道。文章認為,轉基因作物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是對其進行污蔑也是不應當的。真理存在于兩者之間的某個位置上。 在有關轉基因食品與作物的激烈爭論中,
細心的消費者會發現轉基因食品在我們的生活中已隨處可見,超市中在售大豆油難覓非轉基因的蹤影。在調查中,幾乎所有品牌的大豆油都注明使用了轉基因原料,而配料中有大豆油和菜籽油的調和油基本使用的是轉基因大豆和菜籽。 根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的年度報告,2012年全球轉基因作物
編者按: 一個社會的專家系統,通常由公共知識體系及負責其生產的專業技術隊伍組成,其有效運轉依賴于專業知識的生產、解決問題時理性思維的運用,以及更為重要的一點,即科學共同體參與公共決策的廣度和深度。 一個運行良好的專家系統既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高水平的咨詢意見,又可以為公眾提供專業判斷
出于糧食安全的考慮,我國正逐年增加轉基因生物的進口數量。圖為轉基因大豆。 養豬如果全部使用配合飼料,每年將消耗糧食生產總量的40%左右。本版圖片來源:昵圖網 目前我國所使用的飼料大多數都含有轉基因成分。用轉基因作物或者其加工副產品制作的轉基因飼料是否會對動物乃
雖然目前沒有實驗能夠證明轉基因大豆有害,但是,國內依舊嚴禁轉基因大豆種植。 黑龍江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大豆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良的非轉基因大豆種植地,備受商家青睞。 但是《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連續兩年,黑龍江綏化地區都出現了個別農民種植轉基因大豆的情況。 據知情人士透露,黑龍江省
摘要:本文論述了轉基因農產品、食品的安全性問題以及對轉基因食品從基因、基因轉錄、基因翻譯表達三個層面的檢測技術做了概述。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農產品 食品安全 生物技術 檢測技術 Abstract: discuss on the question Genetically modifi
她見證了第一個轉基因成果的誕生;她跟反轉基因的人士爭論了十幾年;她參加過多項轉基因作物風險與安全的評估工作——這些經歷使她成為轉基因論戰中鏗鏘有力的發言人。 轉基因技術和產品已經深入人類的生活。早在轉基因農業技術出現之前,用于制藥等行業的轉基因技術已經在造福人類。目前,全球有29個國
“歐美科學家都不敢斷定這項技術一定是安全的,中國科學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拿下安全證書似不穩妥”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金微發自北京 “中國成為國外轉基因糧的生死試驗場”“民族的噩夢”……已經兩個月了,有關轉基因
近期關于轉基因農產品的爭論可謂一波三折。8月8日,國務院在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明確表態,要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引發業界諸多關于轉基因農產品商業化的思考。而就在此前的8月1日,國家農業部網站公布今年
繼國儲庫被曝流入大量轉基因菜油后,湖北一品牌也被爆檢出含轉基因成分。 時代周報記者調查發現,檢出轉基因成分的湖北大米系湖北天谷漢水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生產,主要產自襄陽。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湖北種植轉基因水稻其實早有先例,轉基因大米的背后是多家企業的聯合推動。記者了解獲悉,華中農業大學下
農業部在其網站上發布了《關于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4506(農業水利類388號)提案答復的函》,全文如下: 關于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4506(農業水利類388號)提案答復的函 王路等10名委員: 你們提出的關于加強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提案收悉。經商質檢總局、食品藥品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崔永元高調宣布赴美調研結果,轉基因產品再度成為熱議話題。作為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評估組副組長,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陳劍平在接受京華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民眾對轉基因產品能客觀看待,不要“談轉色變”。陳劍平提到,目前,通過農業部批準的轉基因產
當我們談論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時候,支持方和反對方都在支持和反對“誰”呢?答案是“方”。這是一則冷笑話。不過,當我們陷入深思的時候,這則冷笑話揭示了至少一個問題:無論支持還是反對,我們真的需要補一補轉基因的“歷史課”。 如果要對近幾年的社會話題按照“敏感指數”排出一個名次的話,轉基因食品的安全
出席“首屆轉基因食品嘉年華”活動的科學家現場回答觀眾的提問。從左至右依次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禎、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林敏。 最近一段時間,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多年從事植物遺傳學和植物基因工程研究,承擔多項農作物基因技術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課題。 1990—1995年期間,先后兩次獲得美國洛氏基金資助,在加州斯坦福大學、德州農工大學從事水稻基因組合作研究。1998—2000年,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水稻形態發生MADS盒基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 “轉基因”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日前,農業部新聞辦公室發布的《轉基因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一文,引發了網民的熱烈討論。28日,人民網記者就網民所關心的七大疑問,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 疑問一:“轉基因增產”是真
轉基因食品是否應該全面標識以確保公眾知情權和選擇權?前日,農業部負責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官員寇建平在武漢公開表示,國際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對所有轉基因產品進行標識。他同時表示,轉基因食品標識管理的趨勢,是從我國目前采用的按標識目錄定性強制標識,發展到定量強制標識,最終是自愿標識。 農業部官員
有人說,自從轉基因技術誕生起,就注定是為人類增添益處的,否則人類發展轉基因技術就失去了意義。目前,轉基因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成功將其發展成果——轉基因食品帶上了人們的餐桌,并逐漸形成了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至今,除了有爭議的問題以外,轉基因食品無論是從成本、品質還是效益方面來說,對比非轉基因都
自轉基因技術出現的那一天起,圍繞它的爭論就一直不絕于耳,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是力挺發展轉基因技術的專家之一,在剛剛閉幕的第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黃大昉又一次指出:“轉基因技術是科學發展的必然,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從1996年轉基因作物商
本文根據2016年4月14日許智宏在浙大“求是大講堂”的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整理人:沈梁燕 王心怡 講座人:許智宏,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校長;曾獲
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擔憂讓很多商家看到了商機。圖為中糧集團在天津某展會上展出的非轉基因葵花籽油。 人民圖片 有的人相信轉基因食品安全可靠,有的人不論相關機構怎么證明都不愿吃轉基因食品。選或不選,是每個人的自主權。 不過,面對身邊琳瑯滿目的食品,許多關心健康的消費者發愁,怎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