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無垠的宇宙給人類留下太多問號:那里還有其他智慧生命嗎?我們到底起源于何處?還有沒有像地球一樣宜居的星球?這些都是天文學家探索清單上的問題。現在,為了找到這些終極問題的答案,他們要“鳥槍換炮”了。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天文學家正計劃在位于智利的坎卡納天文臺安裝一個大型天文望遠鏡——巨型麥哲倫望遠鏡(GMT)。這將是地球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它的建成將帶來深太空探索的新時代。 巨型麥哲倫望遠鏡組織(GMTO)理事長、芝加哥大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教授溫蒂·弗里德曼說:“GMT將開辟天文學的新時代,它將找到宇宙中最早發光的物質,探索暗能量和暗物質的奧秘,在銀河系中找到像地球一樣宜居的星球。” GMT屬于新型巨型望遠鏡,它擁有7個直徑8.4米的鏡面,相當于一個直徑25米的主鏡。建成后,GMT不但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而且將為科學家提供有史以來精度最高的宇宙圖像——精度是哈勃天文望遠鏡的10倍。 “新一代......閱讀全文
“現代天文研究最重要的成果,絕大部分依托重大天文觀測裝置,這種大科學、大規模、大協作、大統籌的科研組織形式,保障了現代天文研究綜合性、系統性和集成性和全新創業鏈活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常進說,現代天文觀測對極微弱信號、極高空間、極精確空間導航定位、極精密的電子、超級計算等方
國內最大的通用型光學天文望遠鏡直徑僅2.4米,全球14架8—10米級光學望遠鏡均與中國無緣; 科研人員想要獲得清晰的天體圖像,只能去“蹭”國外的望遠鏡,一晚租金高達幾萬美元,甚至還預約不到; 北京大學的一項研究有望率先突破,因為沒有大口徑望遠鏡開展后隨觀測,一年后被國外同行率先摘得……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河北興隆,一個寧靜的小縣城。縣城境內,燕山主峰的南麓上,一組巨大的白色建筑靜靜佇立。在那雄偉的建筑里,藏著一雙仰望星空的明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 8月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宣布,由其管理和運行的LAMOST已經圓滿完成了一期光譜巡天觀測。 1997
連日來,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昆侖隊隊員在昆侖站天文區安裝、調試和維護天文臺址監測設備和天文觀測設備,調查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天文觀測條件并開展天文觀測。記者跟隨他們,深入了解了工作情況。 昆侖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位于南緯80度,海拔超過4000米。在這里,極夜可提供連續數月不間斷的觀測,
4月5日,泰國公主詩琳通訪問“中國天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以下簡稱,FAST),并見證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與泰國國家天文研究所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一手拿著筆記本和筆,一手拿相機或手機拍照,這是詩琳通公主出訪的“標配”。在FAST總控制臺門口剛一下車,詩琳通便拿起
為進一步推進“科教融合”,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中國科學院大學近日成立了科教融合的三個學院: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簡稱天文學院)、工程科學學院(簡稱工學院)、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簡稱公管學院)。 根據各學院的功能定位與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國科大原人文學院公共管理系、法律系及科技資源管理研究中心,整
獨自發展還是合作研究 文章認為美天文物理學將在未來10年中被邊緣化 廣域紅外線巡天望遠鏡示意圖 從暗能量到太陽系外行星的發現,20世紀90年代銘刻著美國天文學家的光榮和輝煌。他們說,借助于最先進的儀器,比如廣域紅外線巡天望遠鏡(WFIRST),他們仍然會保
24日,來自貴州省科技廳的消息顯示,截至目前,FAST已發現44顆脈沖星,其中18顆獲得國際認證。隨著19波束L波段饋源接收機的投入使用,以FAST為引領,中國科學院FAST重點實驗室、FAST早期科學數據中心、貴州省射電天文數據處理重點實驗室、貴州省信息與計算科學重點實驗室、國家天文臺·貴州大
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建設的毫米波射電天文數據庫近日已調試完畢,開始投入試運行。該數據庫是為滿足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及新研制的超導成像頻譜儀所產生的原始科學數據的存儲、預處理、網絡發布和共享使用的需要。數據服務器還為“中國科學院天文科學數據主題庫(由國家天文臺完成)”提供元數據
亞洲第一的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 這個口徑65米,重達2700噸的龐然大物,其相當于8個標準籃球場的主反射面精度誤差卻不超過0.3毫米,并能在1分鐘內完成不同觀測波段的轉換——10月28日,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研制的直徑65米射電望遠鏡在上海天文臺啟用。作為我國目前口徑最大、波段最
2月1日下午,中智天文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和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在儀式上分別致辭,并為中心揭牌。來自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中科院各天文研究單位以及智利國家科委、智利大學、智利天文學會、智利駐華使館的代表出席揭牌儀式。 詹
10月12日,中德亞毫米波望遠鏡奠基儀式在西藏羊八井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西藏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張有年,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副臺長郝晉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王煥玉等出席儀式。 據悉,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聯合國內多家單位與德國科隆大學合作,將于2010
天文光學望遠鏡科學家 崔向群院士 用中國技術制造出世界一流的天文望遠鏡,這曾是她的目標。為此,她十年磨“鏡”,完成了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建造,實現了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追趕與超越。 而今,年過六旬的她依然逐夢前行,在地球上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的南極冰
說到望遠鏡,你會首先想到什么?——雙筒?“牛反”?亦或是高大上的“哈勃”? 各種光學望遠鏡(左上:雙筒望遠鏡;左下:天文愛好者常用的望遠鏡;右:哈勃空間望遠鏡) 我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更高端的,它的名字叫“天極”,即將隨著“天宮二號”一起上天,去探測宇宙中的伽馬射線。 什么?說到伽
在詹姆斯·卡梅隆的電影《阿凡達》描繪的世界中,潘多拉星上那些懸浮的山令人印象深刻。片中,這種獨特的現象源于“Unobtanium”物質——詞根的組合意味著“得不到的元素”,暗示此物“只應天上有”,在地球上沒有發現一種物質能夠做到這一點。 而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29日(
又是一年七夕時。相傳,每年的這個夜晚,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詩里說“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自有一番浪漫與清雅。牛郎與織女的愛情神話我們早已熟知,但是神話畢竟是神話。在天文學上,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有16.4光年,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跑100公里,也要跑43億年時間才能與織女相
8月16日凌晨1點40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在我們仰望星空,暢想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等科學實驗帶來的無限未來時,不妨也俯瞰大地,認識一下與“墨子號”隔空“對話”的量子“捕獲者”——我國自主研制的量子科學衛星地面望遠鏡系統。 17日,科技日報記者走進地面望遠鏡研
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南非以及南部非洲的8個國家,2020年將開始建設世界最大綜合孔徑望遠鏡——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SKA由全球十多個國家計劃合資建造,中國是發起國之一。目前,面向全球的項目布局、科學準備、工程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工作正全面推進。我國部署的SKA前期數據處理系統建設和
“他影響了包括我在內的當時基礎司的很多工作人員。”科技部基礎司原副司長彭以祺說。 這個讓彭以祺等基礎司工作人員念念不忘的“他”,是科技部基礎司原副司長邵立勤。可能你和我一樣,之前不大熟悉這個名字。但這樣一個政府部門不大不小的官員,卻在同事和與他有交往的科技工作者中“赫赫有名”,有著極好的口碑。
飛機降落在堅硬的紅色沙土地上,艷陽高照,四周一片荒蕪。老鷹在低空盤旋,地面上散落著巨大的蟻穴,偶有好奇又膽大的袋鼠站在樹下,遠遠地盯著我們這批闖入者。 這里幾乎保存著澳大利亞腹地最原始的樣貌。但就在這里,西澳大利亞州默奇森郡沙漠區,全世界人煙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國際天文界將建造可能是
這是兩張標注后的哈勃望遠鏡圖像,圖中用圓圈標出了新發現的冥衛四的位置。左側的圖像拍攝于2011年6月28日,右側圖像拍攝于2011年7月3日。這是目前我們對于冥王星系統的最新認識,其中用顯著位置標出了P4(冥衛四)的存在。北京時間7月21日消息,天文學家借助哈勃空間望遠鏡發現了冥王星
從今年2月LIGO正式宣布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到6月再度發布引力波探測成果,依托引力波研究宇宙的窗口已被正式打開,這令國內外眾多天文、物理學家為之振奮。 然而,當科學家期盼這一成果給相關研究帶來革命性突破時,也有人質疑,直接探測引力波這一諾獎級成果已然被摘走,圍繞引力波還能產生重大科學突破嗎?近
8月30日凌晨零點剛過,SONG項目1米望遠鏡通過連接在庫德焦點的高分辨光譜儀,成功地獲取了紫微左垣七(gamma Cephei,V=3.21)的短時序光譜,這標志著SONG項目團組為期4年的努力終于達成了初步的目標。這顆恒星是作為科學目標恒星進行試運行的候選源(圖1)。gamma Cephei
《瞭望》新聞周刊從國防科工委獲悉,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將分“繞”、“落”、“回”三個發展階段實施。 目前,一期“繞”月探測工程的首顆月球衛星“嫦娥一號”已通過評審出廠,計劃在今年年底前發射,衛星預期在軌運行一年;二期“落”月探測也已通過論證。 以月球探測工程為代表的中國空間探測活動已
“大數據的概念聽上去和云計算一樣,有些‘高大上’,但是大數據絕不是一個空泛的口號,事實上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存面貌,更為科學研究帶來重大的機遇。”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研究員郭華東說。 依托海量的數據狀態和云級別的數據處理能力,大數據以其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
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為迎接天文領域SKA(世界最大射電天文望遠鏡——平方公里陣射電望遠鏡)時代的到來,中國天文界正在做充分的科學準備:在中國SKA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武向平院士牽頭下,中國天文界已形成11個科學工作組,并完成《中國SKA科學白皮書》中、英文版。 同時,
HXMT 衛星項目最初于1993年提出,于2000年獲得科技部基礎研究發展規劃的支持,2011年3月,HXMT 衛星正式立項,開始工程研制。2011年12月,轉入初樣階段。2013年12月轉入正樣階段。2015年12月,完成有效載荷正樣交付和集成,2017年3月,衛星出廠。2017年6月在酒
今天,每一個人都有使用“216望遠鏡”的權利。作為紅色天文事業的奠基者之一,這,或許是讓肖光甲最為欣慰的一幕。 在河北省興隆縣的綿延群山中,有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獨特基地。這里,一架架奇特的儀器指向天空,而且有著奇特的規定——所有房間都盡量避免暴露燈火。晚上進入房間,第一件事不是開燈而是先拉窗
哈勃拍到木星撞擊產生的碎片 北京時間7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宇航局科學家日前做出一個不同尋常的決定,讓剛剛得到修復和升級的“哈勃”太空望遠鏡中斷正在進行的檢測步驟,將聚焦目標轉向木星,拍下了這顆行星上神秘新疤痕的照片。 美宇航局稱,“哈勃”相機7月23日拍到的照片是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