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基因組學和宏基因組學是開創性的技術,可幫助研究人員評估環境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和功能。現在應用這些技術的項目越來越多,但是,仍缺乏一種高通量過程來檢查所組裝的基因組序列,從而阻礙了這些技術的廣泛應用。目前,去除已上傳到公共數據庫的微生物基因組中的污染序列,還是一個手動和耗時的過程,為了去除污染序列,就需要有關它們的信息。 為了解決這個障礙,來自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DOE JGI)原核生物超級項目(Prokaryotic Super Program)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開發了一種計算機程序,可快速、自動地去除基因組草圖中的污染序列。他們開發的這種工具稱為ProDeGe (Protocol for Decontamination of Genomes),發表在六月九日的Nature旗下子刊《The ISME Journal》。延伸閱讀:Nature Biotechnology報道最新基因組組裝方法。 該研究小組表示......閱讀全文
2018年7月1日起,北大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 謝曉亮1998年,謝曉亮成為改革開放后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的中國
精準醫學的概念不是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提出的,卻因他的大名而成為2015年醫學界最熱的關鍵詞。今年,各種形式的醫學學術會上,精準醫學都成為必不可少的“座上賓”。 什么是精準醫學? ——在生命科學和醫學實踐所處的重要轉折點上應運而生 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國會作國情咨文報告
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國會作國情咨文報告時提出精準醫學一詞,迅速成為新年伊始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很多人不禁要問,奧巴馬口中的精準醫學長什么樣子?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啟動精準醫學計劃?精準醫學的概念不是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提出的,卻因他的大名而成為2015年醫學界最熱的關鍵詞。今年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拉曼光譜是一種分析分子結構的有用工具。拉曼光譜特征峰位置、強度和線寬可以提供分子振動、轉動方面的信息,反映出不同的化學鍵或官能團。拉曼光譜作為一種無損、非接觸的快速檢測技術,已吸引廣大科研人員的關注,并被應用于各行各業中。 由于拉曼樣品用量很少,不需要對生物樣品進行固定、脫水
這是一個與 mRNA 結合的細菌核糖體的分子模式圖,該核酸蛋白復合體正在合成蛋白質。 隨著科研人員逐漸揭開 RNA 修飾的奧秘,幫助我們了解表觀轉錄組學(epitranscriptomics)的工具也變得越來越多了。 2004 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
《Nature Methods》盤點2015年度技術,選出了最受關注的技術成果: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技術。 除此之外,也整理出了2016年最值得關注的幾項技術,分別為:細胞內蛋白標記(Protein labeling in cells)、細胞核結構(Unraveling nuc
文章導讀 感染性疾病是當今世界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全球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有所上升,病原體呈現多樣化和復雜化的發展趨勢。近年來快速發展的NGS技術因其不依賴于已知核酸序列,無需特殊探針設計,可直接對未知病原微生物進行檢測,打破了傳統微生物檢驗的局限性,在臨床微生物領域展現了廣闊的前景。
我們也必須記住,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名已經存在的專家,她在創造可對人類造成極大危害的微生物。合成生物學的最新進展并不一定會把我們帶到比現有技術或自然界本身更接近傷害的道路。 慎重的民主就要聽不同的觀點,考慮對方的論點,最好找到共同點,至少要尊重不同觀點,然后作出決定。面對復雜問題各
25年前,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了,時至今日,它所提供的經驗仍舊指引著由它開啟的,以團隊協作為基礎的科學研究。 1989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前,紐約冷泉港實驗室舉行的的班伯里會議。弗朗西斯·柯林斯與詹姆斯·沃森位于前排。 25年前,新落成的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即現在的國立人類基因組研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功實施,我們已初步掌握了自身的遺傳信息。但闡明人類基因組整體功能的功能基因組學仍任重而道遠。蛋白質作為生命活動的"執行者",自然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新"寵兒"。幾乎在所有生命科學領域內,科學研究工作者都需要對細胞、組織或完整生物體的蛋白進行定性描述或定量檢測。對一種細胞、組織或完
單細胞基因組學和宏基因組學是開創性的技術,可幫助研究人員評估環境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和功能。現在應用這些技術的項目越來越多,但是,仍缺乏一種高通量過程來檢查所組裝的基因組序列,從而阻礙了這些技術的廣泛應用。目前,去除已上傳到公共數據庫的微生物基因組中的污染序列,還是一個手動和耗時的過程,為了去除污染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張玉奎院士 來自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張玉奎院士與大家分享的報告題為《色譜進展—機遇和挑戰》。 從1990年至2010年,中國色譜論文的總量達28324篇,占全球總數的22%;GC、HPLC、CE研究呈明顯增長。近20年來,中國的色譜研究在全球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大規模基因組測序計劃的實施已改變生命科學的重心,在相當短的時期內,一些原核生物和某些低等真核生物的基因組序列已被測定. 1995年,流感嗜血桿菌基因組序列首次被破譯,在此后不到兩年的時間,近50個細菌的基因組序列已被完成. 然而,這僅僅是理解有機物功能的一個起點. 在基因組時代,許多DNA序列信息僅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質譜大會)在浙江大學紫荊港校區體育館盛大開幕,本次大會由中國化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浙江大學化學系承辦。浙江大學副校長羅建紅教授、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中
“創新”是推動科學技術與社會進步的法寶,是科教興國的靈魂, 也是國家民族振興的靈魂。本文從幾個方面談談關于如何推動分析化學發展與創新的一點思考和淺見,與同仁們一起探討。 理念上更新促進原始性創新 毫無疑問,創新是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它將推動分析化學的發展和變
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MALDI)于1987年首次由Hillenkamp 及Karas提出,如今已經30年。從那時起,通過應用這一“軟電離”技術與飛行時間質譜(MALDI -TOF MS)的結合,成功地實現了為生物大分子提供快速和高度可靠檢測手段的目的,同時也為生命科學領域提供了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帝肯Tecan公司發布2019年財報。2019年銷售收入6.368億瑞士法郎,相比去年5.938億增7.2%,公司毛利潤2.973億瑞士法郎,毛利率46.7%,凈利潤7320萬瑞士法郎,凈利潤率11.5%。2019年研發費用5985.7萬瑞士法郎,研發占比為9.4%。公司收入主要來
美國于2015年年初提出的“精確醫學”計劃倍受世界各國關注。有消息稱,我國的相關計劃將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啟動。對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吳家睿研究員近期撰文指出,“精確醫學”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復雜概念,需要人們認真地思考和小心地解讀。當前,亟需我們明晰的兩個問題是:為何要在此時啟動精確醫學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5月7日,由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和中國化學會(CCS)主辦的2017 年國際分析科學大會(ICAS 2017)質譜分析分會在海南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分會邀請了復旦大學教授楊芃原、俄羅斯科學院院士Evgeny Nikolaev、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教授蔡宗
基于原核 CRISPR-Cas 免疫系統的基因組編輯技術是近幾十年來最強大的生物學技術突破之一,這種工具能對許多種類的生物進行精確的遺傳改變,為基礎研究,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帶來了巨大的希望。 最新一期(6月2日)Cell雜志介紹了這種技術工具的最新升級改造,指出通過改進Cas9酶和重編程新酶,
2015年5月8日-11日,第十二屆全國分析化學年會在美麗的武漢洪山大禮堂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國化學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辦、華中師范大學承辦,會議每三年一次,旨在交流與探討分析化學學科的新成就、新進展和新技術。本次會議吸引到分析化學領域的院士、專家、學者2000余人。 5
2008年8月31日下午,質譜沙龍第十一期活動在西苑醫院實驗樓舉行。會議有來自二炮總醫院、西苑醫院、醫科院藥物所、醫科院藥植所、朝陽醫院、北大醫學院、北醫三院、空軍總醫院、中科院過程工程所、AB公司等老朋友,還有來自中科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艾杰爾科技公司等新朋友。 應大家要求,AB公司首先請出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訪中國蛋白質組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復旦大學楊芃原教授 不久前,第六屆中國蛋白質組學大會在江蘇泰州成功召開,會議盛況空前,可以看出我國的蛋白質組學研究隊伍的壯大。會后的間隙,我們有幸采訪到了主要參與會議組織的中國蛋白質組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復旦大學楊芃原教授,希望楊教授為大家介紹一下國際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 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升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