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受河北省環境監測中心的委托,河北石家莊無線電管理局完成了環境監測地面衛星接收站兩個擬選站址的電磁環境測試工作。 據介紹,當空氣中顆粒物的厚度和范圍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形成大面積的區域灰霾天氣。衛星能通過光譜特性,分析顆粒物厚度和范圍。而地面衛星接收站則用于接收“環境一號”衛星系統的A、B、C三顆衛星的環境監測數據,及時掌握、分析轄區內灰霾天氣。 為確保該項目順利完工,石家莊無管局技術人員頂著烈日持續工作,將L波段和X波段的衛星地面站專用工作頻段分7段進行實地累積監測,并對指定的9個衛星接收頻點進行專門監測,存儲大量實時頻譜,為河北省環保部門利用太空衛星、地面監測站、大型計算機打造空氣污染“天地一體監測網”提供了準確可靠的技術依據。......閱讀全文
總結過去 繼往開來 全面推進“十二五”環境監測事業發展――吳曉青副部長在2011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吳曉青(2011年2月22日)同志們: 春節剛過,我們在陜西省西安市召開2011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精神,總
為了科學高效地部署、指導各地的環境監測工作,確保順利完成2012年度國家下達的環境監測任務,日前環保部下發了《2012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要點》。 2012 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要點 2012 年全國環境監測系統要認真貫徹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和2012 年全國環保工作會議精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務院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提出,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存在范圍和要素覆蓋不全,建設規劃、標準規范與信息發布不統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監測與監管結合不緊密,監測數據質量有待提高等突出問題,難以滿足生態文明建設
部黨組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提出,要在解放思想中推進歷史性轉變,探索環保新道路,系統地提出了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的基本理論框架、政策體系和工作策略,為新時期環保事業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環境監測作為環境保護的基礎,當前已從傳統的技術層面全面融合到環境保護工作的整體當中,成為推進環境保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的通知 國辦發〔2015〕56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已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辦公廳 2015年7月26日 (此件公開發布)生態環境監測
關于印發《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綱要(2010—2020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 為積極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加快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全面推進環境監測的歷史性轉型,我部組織編制了《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綱要(201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任務部署,提升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為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構建
“哎呀,現場看到的排污口和昨晚無人機傳回的照片一模一樣。”這是在江蘇省揚州市開展無人機遙感監測試飛任務后,環保局的工作人員次日趕赴現場驗證查看時所發出的的感慨。 “這是在高郵湖與邵伯湖兩湖之間的新民灘,采用手拋機搭載熱紅外相機在夜間對高郵助劑廠及周邊環境進行的遙感監視,可以看見4
10月25日6時57分,“海洋二號B”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并進入預定軌道。這是繼9月7日“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發射入軌后,中國在一個多月內發射的第二顆海洋衛星。 什么是海洋衛星?這種衛星攜帶哪些有效載荷?“海洋二號B”衛星和“海洋一號C”衛星各有什么特點?中國在海洋衛星領域發展
經過2天的在軌運行測試,9月6日成功發射的“環境一號”A、B衛星有效載荷狀態良好,8日17時,兩顆衛星的CCD相機已經成功傳回首幅遙感圖像,處理后遙感圖像清晰,隨后開展的A、B星首次環境應用實驗也獲得成功。 環境保護部環境衛星中心籌備辦公室副主任王橋研究員介紹說,“環境一號”A、B衛星9月 8日在
工作人員正在檢查空氣質量監測衛星接收天線。 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面對這一歷史機遇,國家適時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要求通過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科技創新是驅動中國制造業升級、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動力之源。在科技
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面對這一歷史機遇,國家適時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要求通過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科技創新是驅動中國制造業升級、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動力之源。在科技創新方面,被賦予“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定位的首
“水環境遙感應用分系統”最終驗收評審會現場 10月17日下午,由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承擔的環保部“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環境應用系統——水環境遙感分系統”項目最終驗收評審會在京召開。驗收會由環保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持,環保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和對地觀測中心相關專家領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在我國日益突出,對生態環境的管理和保護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環境監測技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以衛星或飛機作為平臺的遙感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遙感監測是利用遙感技術進行監測的技術方法,在環境監測中的眾多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利用遙感技術監測霧霾、監測汽車尾氣、監測沙
1月6日下午,由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承擔的“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水環境遙感應用分系統”項目詳細設計評審會議在該中心召開。環保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王橋副主任主持評審會,環保部有關專家及項目監理、總集參加會議。 專家組在聽取了項目概要及詳細設計的匯報后,就系統研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關于推進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意見。 推進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目標是,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全國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科學布局,監測預警能力、信息化和保障水平顯著提升,監測數據信息互聯共享、高效利用,監測與監管協同聯動。全面建成協調統一、信息共
今后,河北省將利用“天眼”——國家環境一號A、B、C3 顆衛星,全方位開展環境遙感技術應用,實行立體化環境監測。 河北省環保廳與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近日簽署環境遙感監測與綜合應用合作協議。河北省由此成為全國首個實現“ 天地一體化”立體全覆蓋監測省域的省份。 河北省環保廳黨組
今后,河北省將利用“天眼”——國家環境一號A、B、C3 顆衛星,全方位開展環境遙感技術應用,實行立體化環境監測。 河北省環保廳與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近日簽署環境遙感監測與綜合應用合作協議。河北省由此成為全國首個實現“ 天地一體化”立體全覆蓋監測省域的省份。 河北省環保廳黨組
圖片來源于網絡 問:高分五號衛星有哪些技術特點?在生態環境領域中如何應用? 答:高分五號衛星又稱高光譜觀測衛星,其優勢是搭載了系列環境應用特色高光譜載荷,包括可見短波紅外高光譜相機、全譜段光譜成像探測儀、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大氣主要溫室氣體探測儀、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大氣環境紅外甚高
6月15日,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組織專家對國家環境保護衛星遙感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建設進行驗收評審。專家組一致認為,該實驗室很好地完成了預期建設目標,達到了環境保護部重點實驗室驗收條件和要求,同意通過驗收。 環境保護部科技司副司長劉志全,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吳國增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耳目與基石。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科學準確的監測數據作支撐,生態環保工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生態環保事業發展越快,越離不開牢固的監測基礎。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一
中國固廢網獲悉,日前山東省菏澤市發布了《菏澤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全文如下: 菏澤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菏澤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開發區、高新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市直各單位,市屬各企業,各大中專院校: 《菏澤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1月31日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王業耀介紹國家環境監測工作進展情況,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巡視員、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情況,三人共同回答了記者關心的問題。 全國整體空氣質量大幅改善 劉友
2015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現場會4月1日至2日在江蘇無錫召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由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主持,環境保護部監察局趙九方局長出席并發言。 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十八屆中紀委四次、五次全會,國務院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全國“兩會”和
中國環境報報道,四川省環保局近日召開全省環境監測工作會議,就落實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提出的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做出重要部署。四川省環保局長田維釗強調,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體系是一項戰略性和基礎性重大工程,是落實污染減排、實施環保惠民行動的重要保障和支撐。四川將
衛星遙感、無人機輔助、207個地面空氣自動監測站,河北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天地一體化”立體全覆蓋監測領域的省份,為全省精細化監測空氣質量、改善大氣狀況提供了科學的數據基礎。 河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數據機房內,屏幕上綠、黃、橙、紅、紫等顏色的圓點密集分布在河北地圖的各個位置,各縣市空氣質量指數、污
10月25日,我國海洋衛星家族又添一名新成員——海洋二號B衛星上天了。 目前,我國海洋衛星已經實現了從單一型號到多種型譜、從試驗應用向業務服務的轉變,向系列化、業務化的方向快速邁進。 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時,我國海洋衛星還存在哪些不足?未來又將如何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A、B兩顆衛星9月6日11時25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投入使用后,將實現災害與環境的快速監測和預報,對我國的防災減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火箭發射約51分鐘后,兩顆衛星與火箭相繼分離,進入預定太陽同步軌道,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隨后宣布發射圓滿成功。&
6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承擔的“十一五”863計劃“重點城市群大氣復合污染物綜合防治技術與集成示范”重大項目第三課題“多源衛星遙感大氣污染綜合監測技術”,通過了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辦公室組織的專家驗收。 我國大氣環境復合污染呈現區域化態勢,環境空氣質量的監測急需區域尺度的衛星
1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等出席大會。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向獲國家科學技術獎的代表頒獎。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超光譜成像儀項目”榮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