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消費者不接受轉基因大米 多數受訪者希望在上市前征求意見 今天,一綠色環保組織公布了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在國內多個城市進行的關于轉基因消費態度的公眾調查。其結果顯示:超過60%的消費者對轉基因作物和食品的潛在健康隱患表示擔心,近70%的消費者選擇非轉基因大米。公眾對轉基因作物及食品的商業化發展所持謹慎態度反映出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拒絕。 出于對食品安全的關注,2010年9月到12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接受一環保機構的委托,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和長沙六個城市展開調查,調查的主要對象為18~55歲、在家庭中擔當主要食品采購和決策者的消費者。結果顯示,65%~69%的消費者明確選擇非轉基因大米,而56%~65%的消費者希望政府在批準轉基因作物大面積種植和上市前征得其意見,表現出對相關決策知情權和參與權的強烈訴求。受委托調查的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分析認為,消費者明顯傾向于對非轉基因食......閱讀全文
自從上世紀80年代末,科學家們將十多年來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成果運用到生物新物種的培育上以來,對轉基因技術的爭論就已開始,并且從未停止。 2012年9月19日,法國凱恩大學塞拉利尼教授發表論文,稱用轉基因玉米NK603進行大鼠兩年飼喂研究,引起大鼠產生腫瘤,此消息一經發出便引起廣泛關注,使轉基因
河南日報退休高級編輯,大河健康報退休總編,河南農大兼職教授,中國新聞獎獲得者。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大家都是經常來圖書館借書、看書的讀者,如今喜歡看書的人真是難能可貴。看年齡,大家多數是60后、50后,少數是70后、40后。大家可能都不是生物專業的大學生,但是大家在中學階段都學過化
細心的消費者會發現轉基因食品在我們的生活中已隨處可見,超市中在售大豆油難覓非轉基因的蹤影。在調查中,幾乎所有品牌的大豆油都注明使用了轉基因原料,而配料中有大豆油和菜籽油的調和油基本使用的是轉基因大豆和菜籽。 根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的年度報告,2012年全球轉基因作物
以快捷、簡易且經濟而著稱的CRISPR技術,正在農業界引爆一場變革——多家公司已開始爭相種植基因編輯作物,以期這些農作物最終能夠進入市場。 如果你不能接受轉基因,那基因編輯食物呢,你愿意讓它們出現在你的餐桌上嗎?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切斯特縣一家酒店的會議大廳中,一百多位農業生產者齊聚一堂
以快捷、簡易且經濟而著稱的CRISPR技術,正在農業界引爆一場變革——多家公司已開始爭相種植基因編輯作物,以期這些農作物最終能夠進入市場。 如果你不能接受轉基因,那基因編輯食物呢,你愿意讓它們出現在你的餐桌上嗎?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切斯特縣一家酒店的會議大廳中,一百多位農業生產者齊聚一堂
2004年10月有“農業諾貝爾”之稱的世界糧食獎授予中國水稻育種家袁隆平,以表彰他在雜交水稻育種方面的巨大貢獻。9年之后,2013年的世界糧食獎頒給了在植物轉基因技術方面的三位先驅,三位獲獎者在1983年幾乎同時研發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轉基因植物,并在今后的三十年中,不斷發展和推進了轉基因技術。
出席“首屆轉基因食品嘉年華”活動的科學家現場回答觀眾的提問。從左至右依次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禎、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林敏。 最近一段時間,
今天,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社會調查中心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中國民生調查報告·2014》,報告顯示公眾最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為假冒偽劣,其次為違規使用添加劑、農藥殘留、過期變質和轉基因。近半數受訪者對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表示不滿意,選擇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只占17.8%。 乳制品 消費
最擔心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隱患出現環節對食品安全改善情況認知 日前發布的《中國民生調查報告·2014》顯示,公眾最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為假冒偽劣 昨日,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社會調查中心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中國民生調查報告·2014》,報告顯示公眾最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為假冒偽劣,其次為違
15日,由科技日報社和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組織的“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態度調查”報告發布。結果顯示,我國公眾對轉基因的接受度近年來呈持續快速下滑趨勢。 調查表明,多數公眾反對推廣種植轉基因水稻,不愿食用轉基因食品。其中,僅25.7%的受訪者明確表示支持在我國推廣種植轉基因水稻,65.2%
1.前言 盡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全球糧食生產有顯著的增長, 但當今社會需要面對的最重要挑戰之一是,如何養活21世紀中葉全球即將達到的90億人口。為了滿足糧食需求又不明顯增加糧價,基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對能源安全、地區飲食結構變遷的關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貧窮和饑餓減半的千年目標,估計屆
最近,農業部批準三種新品種轉基因大豆進口,引起了國人高度關注。澳洲是農業大國,又是對食物檢疫非常嚴格的國家,對于轉基因食物,他們是這樣做的:禁止出售新鮮的轉基因食物,凡是有機食品不允許使用轉基因材料,只有轉基因棉花和油菜籽可作商業種植…… 什么是轉基因食物 長久以來,人類運用雜交選育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京華時報記者曾在“部長通道”堵住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問轉基因水稻今年是否會批準上市,韓長賦只是笑而不語。 前天,中科院院士張啟發在中國首屆“黃金大米”品嘗會現場稱,轉基因水稻產業化的決策不應依靠民意,而應按照法規和程序走,農業部作為主管部門不敢拍板是不作為,導致轉基因水稻產
工業污染、城市污水、過度使用化肥……在種種污染源侵蝕下,萬物賴以生存的大地如今滿目瘡痍,土壤安全正岌岌可危。記者在吉林、廣東、江蘇、河北等地調研了解到,土壤污染問題正逐步動搖我國糧食安全根基,在垃圾圍城、土壤重金屬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愈演愈烈的今天,無好地可用、無好糧可吃等問題正引發民眾擔憂。
有不少人認為,轉基因作物代表著生活變得更舒適、自然饋贈更慷慨。但是,事情并未按照預想的軌跡發展。 1983年5月,科學家第一次發布消息稱,他們能夠將功能性外源基因放入植物細胞中。這一壯舉預示著,生物技術進入了一個令人興奮的階段:讓人渴望的特性和能力能夠被引入食物、纖維乃至油料作物中。有不少
本文根據2016年4月14日許智宏在浙大“求是大講堂”的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整理人:沈梁燕 王心怡 講座人:許智宏,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校長;曾獲
繼國儲庫被曝流入大量轉基因菜油后,湖北一品牌也被爆檢出含轉基因成分。 時代周報記者調查發現,檢出轉基因成分的湖北大米系湖北天谷漢水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生產,主要產自襄陽。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湖北種植轉基因水稻其實早有先例,轉基因大米的背后是多家企業的聯合推動。記者了解獲悉,華中農業大學下
美國知名雜志《紐約客》日前發表文章《中國政府能否扭轉民眾反對轉基因的態度?》,稱在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巨大的困擾,公眾對于轉基因食品一直持謹慎的態度,而即便是像北京這樣強力的政府也不能強迫警惕的人們接受轉基因食品。 中國擁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卻只有7%的可耕種面積,這樣食品安全問題成了一個
2009年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牽頭研發的“華恢1號”和“Bt汕優63”率先獲得我國第一張轉基因水稻生物安全證書,讓中國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邁出了關鍵一步。但今年全國“兩會”期間,100多名學者聯名上書全國人大,“要求立即停止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商業化生產問題”;隨后
某境外組織13日發布報告稱,在武漢抽樣大米調查中,發現3成樣品含轉基因成分,引起社會輿論關注。湖北省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迅速作出反應,對此報告中提到的抽樣地點派出了工作隊,第一時間進行轉基因大米調查。與此同時,報告中涉及的華中農業大學對報告中的結果提出質疑。 湖北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鄧干生14
中儲糧:目前糧價上漲仍在可控范圍 “手中有糧,心里不慌”——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總經理包克辛談中國的糧食調控 三聯生活周刊:最近國際米價出現大的漲幅,表面看,由于我們國家在糧食問題上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因而亞洲米價此番上漲幾乎沒有影響,但從一個相對更長的周期,它對國內稻谷供需市場是否仍然構成潛在
對于轉基因產品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總體而言,可以分為支持派和反對派兩大陣營。支持轉基因產品的人士認為轉基因技術不僅可以解決農作物的栽培技術、使農作物抗病蟲害能力增強、減少農藥使用量、有利于保護環境免遭農藥污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
轉基因技術和中國糧食安全與主權的話題在歷經一年的爭論熱議,以及多輪政府決策者、非政府組織以及消費者的互動之后,歲末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12月8日,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陳萌山就轉基因問題給出官方定調:“推進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應用是大勢所趨, 是我國實施科教興農的重要
新型塑料袋溶于水:用以解決塑料袋帶來環境問題 智利發明家展示了一種新型“塑料袋”——完全溶于水且非石油衍生物。 新型塑料袋溶于水:用以解決塑料袋帶來環境問題 實驗者將白色的塑料袋放在透明的水瓶中,不一會,白色塑料袋果然與水發生了溶解。 新型塑料袋溶于水:用以解決塑料袋帶來環境問題 瓶子
2011年1月22日,德國柏林,超過1萬人加入游行隊伍,抗議轉基因種子的使用。在“食品安全”的大旗下,本來互不相干的農民、商人、環保人士等各色人等,攜手掀起了反對轉基因的新高潮,而且一浪接著一浪。(CFP/圖) 在有關轉基因的爭論中,最常見也是最方便的話題就是“食品安全”。這一旗幟爭論雙方
食品安全早已不僅僅是中國消費者焦慮的問題了。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在食品上打上“有機”的標簽。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年中,該國消費者每年在有機食品和飲料上的支出已經從10億美元躍至280億美元。 不過,有機食品到底是如何定義的?真的是最健康的選擇嗎? 針對上述問題,美國俄勒岡大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崔永元在北京舉行美國轉基因調查說明會供圖/CFP 崔永元在美國的超市里調查轉基因食品 3月1日,新浪、騰訊、搜狐同步推出崔永元赴美國拍攝的調查轉基因紀錄片,獲得大量瀏覽和轉發。崔永元本人也在微博上稱,他決定本片公益播出,不收取仼何費用。 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崔
在一群人看來,“它”不過是一個新的物種,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是一個危害人類健康的魔鬼; 在一群人看來,“它”是解決糧食危機、減緩氣候變暖的良藥,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的背后存在著利益集團不可告人的滅絕人性的巨大陰謀。 無論是在科學領域,還是在政府決策
轉基因食品安全嗎?這是公眾最為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4月19,在北京舉行的《食物進化》觀影暨轉基因科普交流會上,食品安全權威科學家陳君石院士解讀了美國毒理學會的聲明,再次強調:大量科學數據表明,轉基因食品和傳統食品同樣安全和具有營養,這也是科學界的共識。 《食物進化》是一部公平而理性地探討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