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獲悉,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覃勇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ALD技術設計制備出一種多重限域的Ni基加氫催化劑。與未限域的催化劑相比,多重限域的Ni基催化劑對于肉桂醛以及硝基苯的加氫催化反應的活性、穩定性得到顯著的提高。相關工作近日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 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是一種先進的薄膜沉積技術。利用ALD的技術特點和優勢,可設計合成新型高效納米催化劑,并可精確地調控催化劑的表界面結構。 金屬—氧化物載體的界面結構強烈影響多相催化劑的性能。精確地設計、調控界面結構,對于新型高效催化劑的制備非常重要。 該研究團隊利用ALD技術,以碳納米螺旋或者碳納米管為模板,在模板表面首先沉積NiO納米粒子,然后再沉積Al2O3納米薄膜,經過煅燒、還原處理后,得到氧化鋁納米管(ANT)包覆的Ni催化劑(Ni-in-ANTs)。這樣的途徑......閱讀全文
納米限域化學反應,是指限域在納米通道內部的化學反應,通常比通道外部和體相中反應具有更高的選擇性和反應效率。納米限域化學反應領域的研究已經取得較大進展,其中一維納米限域化學反應研究最為廣泛,包括碳納米管、金屬氧化物納米通道、介孔納米通道等材料。然而,納米限域作用增強反應性能的本質機理仍不明確,這成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肖建平、潘秀蓮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等基于碳納米管的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在日前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 2015, 137, 477?482)發表,并被選為亮點(spotlight)文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帆、潘秀蓮和包信和等在碳納米管的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碳納米管可認為是由石墨烯片卷曲形成的一維管狀材料,因曲率導致原本對稱分配的π電子云發生畸變,由管內向管外偏移,在管內外形成電勢差。該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于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新思路。 單原子催化劑能最
金(Au)是公認的惰性金屬,但納米金卻具有很高的活性,是非常優異的催化劑。這就是其作為第四代催化劑的獨特之處。金鈀雙金屬納米簇催化劑更可能高效實現氫氣、氧氣直接合成過氧化氫。在近日由北京化工大學主辦的2013年首屆中歐雙金屬納米簇國際研討會上,記者領略了雙金屬納米簇催化劑的神奇之處。這種具有“1
近日,我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05T7組)劉健研究員團隊與天津大學梁驥教授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孫成華教授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了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于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了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了新思路。 單原子催化劑由于能最大
分毫不差地操作著精密儀器、精雕細琢地制備著催化劑、嚴謹認真地調控著原子、分子層次的微環境……在方寸天地之間,從每一次微妙的反應變化之中,追求更快、更純、更穩定,探尋萬噸級乃至百萬噸級的化工生產解決方案。 這些,是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們日復一日的工作與目標。從實驗室小試牛
氫能作為一種環境友好的清潔能源被認為是可替代化石燃料的重要能源。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綠色制氫途徑。影響光催化制氫效率的一個主要因素是電子和空穴的分離效率低。在半導體材料表面負載產氫或/和產氧助劑(例如,Pt,Pd,CoOx,NiO)可有效提高電子和空穴的分離效率,尤其是含雙助劑的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組研究員傅強、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在兩維限域表面化學與催化研究方面的工作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近期受邀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撰寫題為Surface chemistry and catalysis confined
近日,由基金委-英國皇家化學會聯合舉辦的“可持續化學與過程”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包信和院士被授予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證書,包信和是繼白春禮之后,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包信和主要致力于新催化材料和高效能源轉化過程研究,所建立的“限域催化”新概念已初步形成了理論體系,金屬氧
5月27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慶祝暨表彰大會在京舉行。會上舉行了隆重的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頒獎儀式,授予292位獲獎者/團隊,包括10個創新爭先獎牌、28個創新爭先獎章和254個創新爭先獎狀。 全國創新爭先獎經中央批準,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共同設立。每三年評選表
由于石墨烯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及其與其它材料的協同效應,以石墨烯為基礎的復合催化劑在電催化、光催化領域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并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相比之下,石墨烯基催化劑在熱催化領域的發展仍較為緩慢。這主要歸因于石墨烯基催化劑在熱催化中的固有缺點:首先,石墨烯納米片之間的強π–π相互作用力使催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傅強研究員、包信和院士團隊在兩維限域催化理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催化活性中心所處的微環境能夠對催化體系物理化學狀態產生限制作用,從而有效調控催化性能,這一“限域催化”效應是在多相催化中發展起來的一個新概念,在零
繼2008年在英國Chem Comm發表特寫論文(Feature Article)后,受美國化學會《化學研究報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邀請,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潘秀蓮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等近日撰寫綜述文章,詳細報道在限域催化領域研究最新進
反應物轉化率、選擇性與反應溫度的關系圖 納米結構限域的配位不飽和金屬原子是眾多酶催化和均相催化反應的活性中心。在負載型多相催化體系中,實現可控制備具有類似酶結構特征的高效、穩定的活性中心,對多相催化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也是對催化基礎理論研究的一個巨大挑戰。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鄧德會副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長期研究二維催化材料和納米限域催化的基礎上,成功地將FeN4結構限域在納米石墨烯骨架中,使其具有優異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能夠在室溫甚至0℃高選擇性地催化氧化苯生成苯酚。這一研究結果給低溫下高效選擇氧化的非貴金屬催化
近日,“中央電視臺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名單正式出爐,推選委員會從82名有效候選人物中評選出20名,其中生物醫藥領域包括了中國干細胞領域的大牛裴端卿研究員、不久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研究員、領導我國在境外進行疫苗臨床研究實現“零突破”的陳薇研究員等。20名候選人具體名單如下:
PtNi雙組分催化體系中的表面NiO和次表層Ni催化CO氧化反應的協同作用機制 日前,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組在多相催化的界面限域效應研究中再次取得新進展。 在眾多的催化過程中,催化活性中心往往是配位不飽和的金屬原子,這些物種具有亞穩態、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江威團隊與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周宏才團隊、南京大學左景林團隊合作,設計制備了具有氧化還原活性的穩定Zr-MOF,并在溫和條件下將其用于貴金屬納米顆粒原位限域封裝,精準構筑NP@MOF多功能復合材料。 具有氧化還原活性的MOF是一種新型多功能材料,其氧化還原活性可
12月14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德會副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長期研究二維催化材料和納米限域催化的基礎上,成功將FeN4結構限域在納米石墨烯骨架中,并結合多種高分辨探針手段,首次直接觀察到石墨烯內嵌FeN4中心的原子結構。該限域結構有效地維持Fe原子配位不飽和狀態
2015年12月14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德會副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長期研究二維催化材料和納米限域催化的基礎上,成功將FeN4結構限域在納米石墨烯骨架中,并結合多種高分辨探針手段,首次直接觀察到石墨烯內嵌FeN4中心的原子結構。該限域結構有效地維持Fe原子配位
2011年正值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的前身國際化學會聯盟(IACS)成立100周年,也適逢居里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00周年。為了紀念化學的成就及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2008年,聯合國大會將2011定為“國際化學年”。 化學為我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的日常生活幾乎沒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啟華領導的科研團隊在固體酸催化劑酸強度調控工作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Polystyrene sulphonic acid resins with enhanced acid strength via macromolecular self-ass
將氫氣直接高效轉化為可廣泛應用的電能,同時產生對人類生存環境友好的水分子,是未來先進可持續能源體系發展的重要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作為重要能量轉換裝置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將會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相關研究和開發受到了越來越高度的重視。然而,該類燃料電池中用于將空氣中氧分子高效還原
近日,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05T7組)劉健研究員團隊與法國國家科學院催化與固體化學研究所(UCCS, CNRS)Andrei Y. Khodakov研究員團隊聯合發表了題為“Carbon-based catalysts for Fischer–Tropsch
當前創新驅動已成國策,面向科學前沿開展原始創新,力爭在更多領域引領世界科研方向,已經成為我國科學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一個又一個基礎科學前沿披荊斬棘、屢獲佳績:量子通信、鐵基超導、中微子、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外爾費米子、干細胞、納米……一個個原始創新成果,為中國科研步入新原
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課題組供圖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技術,開發了鐵—銅(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于電催化氮氣(N2)還原反應,實現了氨(NH3)高效率合成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德會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長期深入研究二維催化材料和納米限域催化的基礎上,發現石墨烯限域的單原子鐵中心可以在室溫條件下(25℃)直接將甲烷催化轉化為高附加值的C1含氧化合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化學》。 甲烷是天然氣、頁巖氣、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石瑛、陳曉琪 12月14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德會副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長期研究二維催化材料和納米限域催化的基礎上,成功將FeN4結構限域在納米石墨烯骨架中,并結合多種高分辨探針手段,首次直接觀察到石墨烯內嵌FeN4中心的原子結構。該限域結構有效
MOFs基于其獨特的孔道結構和豐富的金屬-配位化學可調性質,在分離、催化、能源、器件等諸多領域表現出誘人的前景。2020年2月4日當天,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2篇研究論文,分別介紹了MOFs在工業氣體分離和能源器件中的最新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不久,MOFs已經陸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