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如何加強環境監測技術
近年來,我國經濟和社會高速發展,環境保護事業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環境監測工作作為我國環保工作各個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一定要認真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要提高監測站工作人員的環保意識,建立和完善統一的環境監測體系,并且定期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技能培訓,不斷的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我國環境監測工作的工作質量,為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貢獻一份力量,從而實現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目的。本文主要對我國的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現狀、網絡體系等作了簡要的介紹。 一、環境監測的相關概念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環境監測是以環境分析為基礎,研究環境質量的變化和描述環境狀態與演化、科學預報環境質量的發展趨勢。 就目前來說,環境監測技術主要表現在化學、生物、物理化學等一切可以表征環境質量的方法上,以獲取監測數據,最后綜合于統一的監測系統。其監測對象分為空氣、土壤、固廢等,對其監測數據予以統計處理、綜合分析。同時盡可能......閱讀全文
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儀器
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儀器: 便攜式氣相色譜儀(帶PID 檢測器,可在野外現場監測大部分有機污染物) 車載式X射線—熒光光譜儀(可用于土壤、固廢現場金屬污染調查) 車載式GC_MS儀 便攜式分光光度計 有毒有害氣體監測器(C12、CO、可燃氣、CH4、苯系物等) 報警裝置(CO、CH
環境監測總站專家組赴廣西宜州指導環境污染應急監測工作
2008年8月26日6時45分,廣西維尼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有機車間發生爆炸事故,乙炔、甲醇等易燃化學品劇烈燃燒以及在滅火過程中產生的有機廢水,對沿岸居民生產生活造成一定威脅。8月27日—29日,應自治區環境監測中心站的邀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委派儀器分析室付強主任、呂天峰、梁宵等3位專家,攜帶用于測試
廣西連發水污染:環境監測正常 發現污染靠死魚
7月9日,環保專家在匯威選礦廠尾礦池邊進行后續處置工作。匯威選礦廠本是鐵礦選礦廠,卻私自安裝了金屬銦生產線,進行“濕法提銦”,所產生的含鎘、鉈等重金屬的廢水堆放在車間旁的尾礦池里,下雨時從尾礦池里溢出的“有毒”廢水就會進入浩洞河里。本報記者謝洋攝 “鎘超標1.9倍,鉈超標2.14倍”
工地環境揚塵污染整治監測系統介紹
建筑施工揚塵控制是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標化創建的一項重要內容,做好建筑施工揚塵控制工作,有利于工程建設形象和品質的提升,有利于減少大氣污染、改善大氣環境質量,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 根據《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建筑施工現場環境與衛生標準》、《溫州市揚塵污染防治管理辦法》,該市
環境噪聲污染的監測及其控制策略
一、噪聲污染的概述 從物理學角度分析,可以將聲音分為兩種,樂音與噪音。只要振動有規律的聲音都叫做樂音;不同頻率與強度的各種雜亂組合的聲音稱為噪聲。噪聲污染指形成的噪聲比國家規定的排放噪聲標準高,并且對他人正常學習工作造成干擾。聲音是人耳對物體振動產生的主觀感受。噪聲不但對人們的心情、工作學習造
空氣“中度污染”環境監測屏竟顯示“優”?
手機里的PM2.5實時監測顯示空氣質量是“中度污染”,抬頭一看,路邊的環境監測數據LED屏竟顯示為“優”…… “空氣質量差得要死,一整天都有霾,我不知道這個顯示屏是出了問題還是擺設啊?差距太大了。”上周六,路過車站路和人民路路口的市民李先生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 空氣情況和環境監測屏截然相反
聚焦環境污染熱點問題 探索環境監測新方法
--記國際環境監測(檢測)技術高峰論壇暨第五屆中國環境監測技術及儀器應用交流會 2013年8月27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環境與安全檢測儀器分會主辦,杭州弋航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及國家環境保護監測儀器工程技術中心承辦的國際環境監測(檢測)技術高峰論壇暨第
定期進行支原體監測,避免細胞生長環境的污染
支原體在光學顯微鏡下也無法看見,它被稱為小的細菌。但它沒有細胞壁,形態多樣。它可粘附在細胞表面,汲取細胞培養液和細胞內的各種營養,嚴重影響細胞代謝和基因表達。科研中細胞實驗是chang用的科研手段。由于支原體普遍為人體所攜帶,而且容易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因此在細胞培養時,常規應至少一周檢測一次支原體
基于環境監測的重污染天氣應對策略
由于近些年,我國空氣污染比較嚴重,尤其是秋冬季重污染天氣頻繁,大氣污染問題受到了各界的關注。大氣污染的監測和治理是我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我國大氣污染的特點,及構建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質量控制體系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重污染天氣的應對策略。 空氣污染已經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和環
基于環境監測的重污染天氣應對策略
空氣污染已經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和環境質量。生態環境部公布的《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有239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占70.7%。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作為空氣質量監測的有效且重要手段,自20世紀70年代起,發達國家便相繼建立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