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近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個新的基因(MCR-1)——可使細菌對多粘菌素(polymyxins,我們剩下的最后一道抗菌防御)產生高度耐藥性,廣泛存在于取自中國南方的豬和患者的腸桿菌科細菌中,包括具有流行可能性的菌株。延伸閱讀:耐抗生素細菌背后的驚人機制。 MCR-1被發現于質粒上,質粒是移動的DNA,可以很容易地復制,并在不同細菌之間傳播,從而表明,它們很可能會在不同的細菌種群之間傳播和多樣化。 本文共同通訊作者、華南農業大學的劉健華(Jian-Hua Liu)教授解釋說:“這些都是極其令人擔憂的結果。多粘菌素(粘菌素、多粘菌素B)是最后一種耐藥性不能在細胞之間傳播的抗生素。直到現在,念菌素抗性是由染色體突變造成的,從而使耐藥機制不穩定,無法傳播給其他細菌。”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個抗病基因——容易在常見細菌(如大腸桿菌和肺炎桿菌)之間交換,表明從廣......閱讀全文
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超市里國產木瓜的抽樣檢測結果顯示,其樣品不僅全是轉基因品種,且一部分還含有可能會造成消費者對部分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抗性基因,而這些轉基因木瓜竟是海南果農違反國家相關規定種植的! 這是綠色和平組織對北京、上海、廣東三地市場上木瓜調查后,近日發布的調查結果。  
一. 原始洞穴內發現抗藥性微生物 大約4百萬年前,在特拉華盆地(即現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卡爾斯巴德洞穴國家公園)形成了一個洞穴。從那時起,這個洞穴就自絕于天地,維持著孤立、原始的生態系統,沒有任何動物接觸過它,直到1986年人類發現這個洞穴。 但令人詫異的是,當科學家分析洞穴墻壁上的細菌時發現
三位嘉賓與主持人互動。左二起分別為顧紅雅、許智宏、饒毅 11月24日晚,當許智宏、饒毅和顧紅雅三位教授現身北大金光生命科學樓鄧祐才報告廳時,現場已經座無虛席,不少人在講座開始前才得以擠進來,尋找空地坐下來。 關注過中美雙邊關系、克里米亞大變局等宏大話題的“
根據最近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個新的基因(MCR-1)――可使細菌對多粘菌素(polymyxins,我們剩下的最后一道抗菌防御)產生高度耐藥性,廣泛存在于取自中國南方的豬和患者的腸桿菌科細菌中,包括具有流行可能性的菌株。延伸閱讀:耐抗生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
轉基因是一項新技術,也是一個新產業,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對待轉基因不能“談轉色變”,要區分科研、產業化、行業管理等不同情形,研究上要大膽,堅持自主創新;推廣上要慎重,做到確保安全;管理上要嚴格,堅持依法監管。這樣才能使這項生物新技術實現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價值。 近日,中國化工集團宣布完成收購
人們老抱怨現在的蔬菜味道不如以前了。可有人想過如今蔬菜的營養也在降低嗎?近日,有研究顯示,隨著果蔬的個頭越來越大,其中的營養素正逐漸減少。 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生化學院教授唐納德·戴維斯領導科研小組對美國農業部從1950年到1999年記錄的43種蔬菜水果的營養數據進行了研究,發現這些蔬果的
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控制抗菌素耐藥性:今天不采取行動,明天就無藥可用”。世界衛生組織當天在日內瓦呼吁全球關注抗菌素耐藥性問題,并遏制這一問題的蔓延。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當天發表講話稱,目前全球耐藥病原體不斷出現并蔓延,越來越多以往人們必需的藥物正在失效,治療手段日益
最近出版的2014年第9期《科學通報》上,刊登了由華東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一份研究報告,報告稱,我國地表水中含有68種抗生素,另有90種非抗生素類醫藥成分被檢出。一時間,“喝水如同吃藥”的言論甚囂塵上,而抗生素也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