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學術圈也不簡單,“貴圈”確實很會玩,當然這不僅是指國內學術圈,全世界都一樣,但這個月,國內學術圈的論文發表確實“玩出了水平”。首先是兩大頂級學府搶發論文事件,然后又有了鉆學術期刊網絡漏洞空子,同行評審造假集體作案,紛紛要做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地步去。 論文搶發事件此前已經被曝光,多個學術媒體都關注了這一事件,到本月,事情終于塵埃落定了。今年9月,清華大學神經科學家張生家(Zhang Sheng-jia)和同事們在《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上發表論文稱,通過借助一種特殊的磁感應蛋白,利用磁場遠程操控了線蟲的神經元和肌肉細胞。然而,北京大學的生物物理學家謝燦(Xie Can)則說,張生家的論文利用了他的實驗室生成的一個研究發現(當前謝燦研究組的論文尚在審稿中),并違反了兩者達成的合作協議。Nature關注:清華、北大學者的學術之爭 由此兩方面各持一詞,引發了爭論。最終的結果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閱讀全文
著名學術打假人士方舟子9月4日在微博發布消息稱,我國“千人計劃”入選者王志國因兩篇論文造假,被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心臟病研究所關閉實驗室。媒體從該研究所網站證實:王志國確因學術不端被免去科研權利,其實驗室也被關閉。 王志國受到的處罰還不止這些。此前他已獲加拿大聯邦政府、相關科研機構及協會數百萬美
最近瓜好甜,有些人說翟天臨是引爆自己照亮娛樂圈,但是我們覺得吧,他可能是想寫國自然了,作為一個八卦正經的學術平臺,我們題目都擬好了。 1. 翟天臨/陳浥/張輝信號軸在北電學術不端事件中的作用及作用機制研究 2. 學術不端調控翟天臨/陳浥/張輝信號軸促進北電嚴格審核博士學位發放的研究 3.
中國學術界缺乏的正是由學者信譽認可帶來的晉升可能。這也是復旦大學把人事學術晉升權力由學校下放到學科,以求減少行政干擾、發揮學術共同體作用的初衷。 僅憑一兩篇有價值的論文,不論是否在“權威”和“核心”雜志上發表,就能獲得大學教授參評資格?以前這僅是天方夜譚,如今復旦大學推行的“代
輿論關注的方舟子遇襲案日前告破。雇兇襲擊方舟子的,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肖傳國。幾年前因方舟子對其打假,導致未評上中科院院士而心懷不滿。案件雖已告破,然而從中折射出的少數知識分子道德感喪失、缺乏學術監管機制等問題,仍令人痛心。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如果科技界、教育
隨著1月20日離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未來的去向成了世人關注的焦點。就在同一天,《美國高等教育紀事》發表了一篇文章《奧巴馬教授需要一個新工作,我們就來替他轉發一下他的學術簡歷吧》。文章以半玩笑半認真的態度,整理并推出了奧巴馬的最新學術簡歷,接著還采訪了一些大學中的招聘委員會委員,其中不乏知名學者與
(作者:張軒中,授權轉載) 照片的始作俑者是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的王一老師。 最近,國內的學術圈被一張國際學術會議照片給震驚了。 在那個普遍使用英文,講英文的場合出現了中文。 一共六個漢字:“臣妾做不到啊”。 這一事件的情況是這樣的,先看圖吧: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蝌蚪五
臨近五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再次走到聚光燈下。只是,這位研究干細胞的日本科學家面對的不是榮耀,而是學術不端行為的指責。 在他200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有一處圖片被發現有捏造數據的嫌疑。山中伸彌否認捏造數據,但能夠證明清白的原始數據已經丟失。 盡管他所在的京都大學組成的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原常務副理事長張碧暉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4起科研經費使用違規違紀典型案件,7名教授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的消息引發熱議,科研經費的使用與管理問題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那么,科研經費的管理存在哪些漏洞?如何從制度上加以監督完善?本文中五位相關專家談了他們的看法。他們分別是中
來自中國科協及全國學會每年組織的學術交流會議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組織的學術交流會議(包括國內會議和國際會議)逐年遞增,由2004年的2962次,2005年的3193次增加到2006年的3427次。參加會議人次也逐年攀升,2006年達53.9萬人次。學術會議何以越來越火?記者調查發現,發論文、拉關
什么是內卷?有知乎網友舉了個非常有趣的例子: 在看電影時,有人想獲得更好的視野就從座位上站了起來,而后面被擋住的人不得不也站起來看,于是為了能看清電影除了第一排所有人都站了起來。第一排的人不用站起來只是恰好買了第一排的票而已,但他們會告訴你是你不努力才坐不到第一排的。久而久之,大家就會忘了,假
什么是內卷?有知乎網友舉了個非常有趣的例子:在看電影時,有人想獲得更好的視野就從座位上站了起來,而后面被擋住的人不得不也站起來看,于是為了能看清電影除了第一排所有人都站了起來。第一排的人不用站起來只是恰好買了第一排的票而已,但他們會告訴你是你不努力才坐不到第一排的。久而久之,大家就會忘了,假如沒人站
這幾天,美國哈佛大學撤銷知名教授31篇論文并認罰1000萬美元一事在學術界引發轟動。大家關注的焦點無外乎兩個:一是身為前哈佛醫學院教授、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Piero Anversa竟然在至少31篇論文中存在篡改、偽造數據行為,情形之惡劣實屬罕有;二是哈佛大學在處理這起學術不端事件上的積極與果
近日,一條堪比“八級地震”的造假事件震驚了學術圈:一位“心肌細胞”領域大牛——皮耶羅·艾佛薩(Piero Anversa)的31篇論文被撤稿,撤稿的理由是這些論文涉嫌偽造數據。請求撤稿的不是皮耶爾本人,而是他所在的哈佛大學醫學院和附屬布里格姆婦女醫院。 哈佛大學醫學院為何執意檢舉自己的教授,要求期
第一屆中國冰凍圈科學學術大會日前在京召開。會議以“冰凍圈變化、影響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探討了冰凍圈的變化機理以及對全球和區域氣候、環境的影響,并探索減緩和適應冰凍圈影響的技術和科學對策。 冰凍圈科學委員會主席秦大河介紹說,2000年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專門啟動了新的核心計劃——氣候與冰凍圈計劃,
幾天前,《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刊發了英國一位匿名大學教授在自己博客上的網文《學者掙得太多了嗎?》,該文呼應了前一段在國內網上流傳的《中國大學老師到底有多窮?》一文。兩篇文章都在談大學教師的工資收入問題。 在美國,私立高校的工資收入都不對外公開。但公立高校教職工和管理人員的薪水則完全公開透明。
論文投稿,科技成果獎申報,科研項目申報過程除了基本的資格和形式審查外,都避不開同行專家評價。誰來評價?誰有資格評價?誰可以公平的做出評價?誰可以做出準確的評價和推薦? 很多時候,似乎很多成果的發表、項目經費的立項批準和科技成果獎的獲得都是幾個專家決定的,似乎存在運氣因素。實際上一方面取
有人感嘆,怎么有些人在國外頗有成就,一回到國內就難有作為呢 教育部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06年底,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106.7萬人,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7.5萬人。“海歸”人員有相當一部分加入到高校教師和科研隊伍中。然而,盡管一些高校不斷采取新的政策和措施保障“海歸”人員的科研、教學
“不打招呼就覺得是不重視、不尊敬”“甚至要用本子記下給誰打招呼,以后怎么還人情”“會做工作、溝通能力強現在是一個正面評價”……半月談記者在國內知名高校采訪時,一些專家教授和從事人才工作的學者對當前科研項目和人才評審中的不良風氣表達了憤慨,呼吁加強監督,完善懲戒,凈化科研評審環境。 打招呼、做
“不打招呼就覺得是不重視、不尊敬”“甚至要用本子記下給誰打招呼,以后怎么還人情”“會做工作、溝通能力強現在是一個正面評價”……半月談記者在國內知名高校采訪時,一些專家教授和從事人才工作的學者對當前科研項目和人才評審中的不良風氣表達了憤慨,呼吁加強監督,完善懲戒,凈化科研評審環境。圖片來源于網絡
“不打招呼就覺得是不重視、不尊敬”“甚至要用本子記下給誰打招呼,以后怎么還人情”“會做工作、溝通能力強現在是一個正面評價”……半月談記者在國內知名高校采訪時,一些專家教授和從事人才工作的學者對當前科研項目和人才評審中的不良風氣表達了憤慨,呼吁加強監督,完善懲戒,凈化科研評審環境。
中國學者很少參與國際同行評議嗎?根據最新一項全球規模的調研,答案為“是的”:2013~2017年,中國學者的論文發表量占13.8%,但同行評議貢獻量僅有8.8%。 近日,第二軍醫大學海軍醫學系教授孫學軍就此在科學網發表博文,引發研究人員熱議。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直截了當表示:“國
沒有最牛,只有更牛——西南交大副校長抄襲的丑聞剛過去,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周祖德及其學生謝鳴的一篇收錄在某次學術會議論文集中的論文又被曝抄襲,而且是明目張膽地剽竊,將國外一位同行的論文刪節加工一下署上自己的大名。 論文竟敢作如此傻瓜的抄襲和剽竊,可見學術腐敗已發展到多么荒唐的地步,又是多么無恥
由于在科普和科學傳播方面的貢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鄭永春博士前段時間獲得了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頒發的卡爾·薩根獎(Carl Sagan Medal for Excellence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in Planetary Science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1世紀,伴隨著我國大學飛速發展而夾雜著功利主義甚囂塵上的滾滾洪流,承載著追求真理使命的教授,在堅守知識化身、正義力量、人類進步張力、人類精神家園守護神的道路上,時常遭遇學術功利的陷阱,學術生命之燈在學術功利的疾風暴雨中掙扎著。近年來,因學術功利恣意蔓延而引發的“學術墮落”丑聞越
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以SCI論文和基金作為評選標準的導向。比如,評副教授的標準之一是拿過青年基金,評教授的標準之一是拿過面上基金,等等。我認為,基金可以作為一個加分項,但如果被當作‘門檻’就未必有那么合理了。 應當提高科研人員收入當中穩定支持的部分,保證他們即使在沒有拿到科研項目的情況下也能
顏寧:我一直在琢磨學術圈到底有沒有自凈功能? 我一直在琢磨學術圈到底有沒有自凈功能?從比較超脫的角度、很長的時間維度而言是有的,那就是假的錯的濫竽充數的工作早晚會被淘汰掉,所以我總是用【大浪淘沙】來形容科研成果,真正能記入科學史的工作畢竟鳳毛麟角。 對于個體科技工作者而言,如果追求的是自己的
申請基金失敗,與重大項目無緣,評人才“帽子”落空……不少人將自己在學術圈里接連遭遇的挫折歸結為人脈不足。 學問做得再好沒有人脈也寸步難行?“混”學術圈憑的不僅是學術能力,更是交際能力?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調給很多青年學者帶來了困擾。 對于人脈不足的“科研孤兒”而言,怎樣才能主動突破困境,而不是
5月25日,南京郵電大學教授桂冠和他的學生黃同學同時登上知乎熱搜榜。 曾冒充北大學生但保研資格最終被清華取消的黃同學,如今靠著一堆論文申請到2020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電氣工程系唯一一個大陸博士生。 在大家關注黃同學的同時,其導師桂冠被網友順藤摸瓜,扒出他竟然是混跡學術圈的“水牛”。 據網友
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以SCI論文和基金作為評選標準的導向。比如,評副教授的標準之一是拿過青年基金,評教授的標準之一是拿過面上基金,等等。我認為,基金可以作為一個加分項,但如果被當作‘門檻’就未必有那么合理了。 應當提高科研人員收入當中穩定支持的部分,保證他們即使在沒有拿到科研項目的情況下也
41歲的“新科”院士鄧中翰:走出中國式創新之路 2009年,對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鄧中翰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 今年,他從美國硅谷回國創業滿10周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星光中國芯”成功打入全球市場,成為圖像輸入芯片領域的“一哥”,“星光”系列多媒體芯片已植入了蘋果、索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