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干細胞前沿論壇暨干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成立大會于3月18日上午在京舉行。清華大學副校長康克軍、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施一公在會上致辭。耶魯大學干細胞中心主任林海凡、中國科學院動物所主任研究員周琪和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等多名海內外專家在會上作了學術交流。海內外干細胞科研領域專家、科技部、北京市科委領導等參加了會議。 干細胞生物學和再生醫學是新興細胞治療法的基礎。利用干細胞具有的分化轉變能力,科學家有望治療目前臨床上用常規手段治療效果不佳的變性、壞死性和損傷性疾病,如老年癡呆癥,糖尿病,視網膜退化等。這種以再生、再造、代替和新生為基本治療原理的現代干細胞移植治療術被稱為再生醫學。這是現代臨床醫學的一種嶄新的治療模式,對醫學治療理論、治療和康復方針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也是近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重點發展的高新科技領域之一。 清華大學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一直把生命科學和醫學列為學科發展的重點......閱讀全文
5月19日下午,由中國科學報社與美國細胞出版社共同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聯合主辦,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與博雅控股集團支持的“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系列活動第二場“干細胞與再生醫學”論壇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 大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
韓忠朝在2016 國際干細胞醫學轉化與智慧健康產業研討會上。 5月27日,2016 國際干細胞醫學轉化與智慧健康產業研討會在江西省上饒市召開。國務院僑辦經濟科技司副司長于建明、江西省及上饒市的相關領導出席會議并致辭。為期3天的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巴德年、法國技術科學院院士布魯
一、生物醫用材料基本情況 生物醫用材料(BiomedicalMaterials),是用來對生物體進行診斷、治療、修復或替換其病損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材料。作為一種研究人工器官和醫療器械的基礎,生物醫用材料現在已經成為了當代材料學科的重要分支,尤其是隨著生物技術的蓬勃發展和重大突破,生物醫用
3月13日《經濟參考報》刊發題為《中國精準醫療確立"自己的方向"》的報道。根據前期部署的中國精準醫療計劃,將于2030年前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據多家券商研報測算,精準醫療涉及的產業規模達上萬億元,直接相關的產業規模超過100億元。 多方推進中國版精準醫療 2016年3月,科技部召開
清華大學首次聯手北科生物 促進我國干細胞工程技術發展 深圳10月15日電 /新華美通/ -- 2007年10月13日,清華大學 深圳研究生院與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市五洲賓館舉行了合作建立干細胞研究聯合實驗室的簽約儀式。 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合作建立干細胞研究聯合實驗
生物陶瓷在軟組織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領域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生物陶瓷可以是硬邦邦的陶瓷牙冠,也可以成為融入機體的“活”的材料。 不久前,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常江在國際學術期刊Materials Today發表綜述文章,總結了近年來生物陶瓷的研發進展。他表示生物陶瓷不僅能用
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高度繁殖以及多向分化的潛能,被醫學界稱為"萬用細胞",是再生醫學的核心成分。它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或組織器官。培育出來的干細胞具有“無限”增殖、多向分化潛能,具有造血支持、免疫調控和自我復制等特點。 近幾年來,在干細胞領域涌現出許多革命性的發現,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造血干細胞(hemapoietic stem cell, HSC)是存在于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它不是組織固定細胞,可存在于造血組織及血液中。造血干細胞在人胚胎2周時可出現于卵黃囊,妊娠5個月后,骨髓開始造血,出生后骨髓成為干細胞的主要來源。在造血組織中,所占比例甚少。現代醫學中,造血干
25日,清華大學在京舉行簽約儀式,嘉華集團主席、呂志和慈善基金董事呂志和宣布向清華大學捐贈2億元人民幣,用以興建清華大學生物醫學館兩座全新大樓——“呂志和樓”,為師生提供優質科研及教學設施,助力生命科學、醫學及藥學的研究與創新可持續發展。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陳旭出席捐贈儀式。清華大學
第三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于2010年4月開始運作,截止6月,共收到推薦材料39份,被提名人39名。8月初,評審專家委員會召開評審會議,提交12名獲獎候選人呈報評審(獎勵)委員會審議。9月中旬,評審(獎勵)委員會召開評審會議,評選出第三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現公布第三屆“談
為了促進我國生命科學、醫學、藥學及相關領域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促使生物技術產業的領軍人物不斷涌現,經國家科技部批準,聯合基因集團出資設立“談家楨生命科學獎”,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協會進行承辦。2010年度第三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按照《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章程》和《談家楨生命科學獎評選辦法
8月16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8年度申請項目評審結果,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作為西湖大學的前身及籌建依托主體,此次共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8項,立項11項,資助率達到39.29%,較2017年有大幅度提升。其中,面上項目5項,何睿華、唐鴻云、呂久安、鄭厚峰、蔡尚5人獲得資助;青年
8月16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8年度申請項目評審結果,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作為西湖大學的前身及籌建依托主體,此次共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8項,立項11項,資助率達到39.29%,較2017年有大幅度提升。其中,面上項目5項,何睿華、唐鴻云、呂久安、鄭厚峰、蔡尚5人獲得資助;青年
如果將人類的長生不老夢比喻成一部73集的長篇電視連續劇,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認為,目前人類的科學研究已經“拍”到了第15集——組成人類身體的細胞已可以實現“長生不老”。 接受廣州日報專訪時,裴端卿表示,神經干細胞將可用于治療老年癡呆癥、自閉癥等特性疾病;多能干細胞有望解決肝
廣州生物院院長裴端卿。 2016 年12 月20 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與德國馬普學會共同組建的再生生物醫學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裴端卿與學生討論實驗進展。 朝陽下的廣州生物院。■本報記者 朱漢斌 通訊員 黃博純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下簡稱廣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藥學系11月10日成立,新成立的科系將有利于推動清華大學醫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 據清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施一公介紹,基礎醫學系已獲得基礎醫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該系將按照轉化醫學的發展趨勢,布局安排膜蛋白與重大疾病、表觀遺傳與癌癥、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神經科
9月13日,為期2天的第三屆北京干細胞論壇在北京亞奧國際酒店召開。本次論壇由北京干細胞庫、華東干細胞庫、南方干細胞庫、中國科學院干細胞庫聯合主辦,北京干細胞庫主任周琪研究員擔任主席。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領導出席開幕式并作了講話。 第三屆干細胞論壇邀請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廣
“現代生物醫學研究,在某種層面上都是基于動物實驗而進行的。我國已經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率先構建了一批重大常見疾病的新型動物模型,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但由于相關的信息數據共享平臺匱乏,實驗動物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總體上受到國際認可的實驗動物資源數量還是太少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孟安明教授的
有道是“峨眉天下秀”,“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到了四川,若是要感受天府之國山川之秀麗,不能不拜訪峨眉山,而它東邊一水之隔的樂山更是集大佛、古跡、美食于一體,游山玩水,戲猴拜廟,非常值得體驗。 看到這些美景有沒有很心動?現在谷君就來送福利啦!!由生物谷舉辦的2017抗衰老醫學高峰論
組圖為在清華大學工作的施一公。 我的全職回國也在世界范圍內的學術界引起一定的震動。《紐約時報》在頭版對我的回國進行了專門報道,探求原因。其實,我的動機再簡單不過——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回國前,我在普林斯頓大學擁有優厚的個人物質待遇和豐厚的科研經費。在大家眼里,我的“
近日,知名學術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評選出了2017年度20位在生物技術領域的“頂尖轉化學者”(top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我們很高興地看到有四位華人學者光榮入選。他們的研究推動了基因療法、細胞療法、藥物遞送、以及醫療診斷等新興領域的快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3月28日下午,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館143報告廳,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題為《干細胞——新醫學革命的核心》的精彩學術報告。生命中心沈曉驊主持了報告。 沈曉驊向與會師生簡單介紹了周琪研究員的基本情況,并對他在干細胞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 周琪研究
免疫&基因|IGC 2020嘉賓陣容重磅發布!監管權威+頂級科研團隊+行業領袖9月齊聚北京 作為免疫基因及細胞治療領域核心藥企參與度最高的年度品牌盛會之一,IGC China 2020將于9月24-25日在北京盛大召開。IGC特邀50余位業內資深專家,集結500余位專業聽眾齊聚現場
12月4日,由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與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聯合研建的“干細胞知識發現平臺”(http://stemcell.kmcloud.ac.cn)正式建成試運行。平臺圍繞干細胞領域知識發現對科研信息化的需求,結合成都文獻中心科技信息數據資源與廣州生物院干細胞領域科研優勢,重點提供干
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MRC)在干細胞領域共同資助合作研究項目。經公開征集,共受理有效申請10項。 根據中英專家評審結果并經雙方機構共同協商,將對以下9個項目予以資助,項目執行期1年(201
協會前身為吳瑞協會,會員為北美3000多位華裔生物學精英 記者從7月22日在清華大學舉行的2007年生命科學前沿學術研討會上獲悉,自1981年實施的中美生物學交流計劃項目(CUSBEA)連續8年共派出 425人,如今他們中的一些人已成為當今世界生命科學領域的頂
清華大學12月25日成立藥學院。千人計劃入選者、干細胞化學生物學家丁勝擔任首任院長。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藥學在國際上被認為是“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因為它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千千萬萬人的生命健康,尤其是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個人對于醫藥需求不斷增加,這給藥學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為滿足
近日,《中國科學報》注意到,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官方網站更新了《細胞》(Cell)雜志學術顧問委員會名單。 高福、周琪、王宏偉、黃三文、高彩霞、陳玲玲、張澤民等7位中國科學家入選。加上2013年入選的曹雪濤和鄧宏魁,Cell學術顧問委員會已有9位中國學者。目前,該委員會共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