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微重力測量儀成功用于實踐十號
4月24日,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510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由該所研發的微重力測量儀、雷達應答機、熱控對流風扇等24臺實踐十號星上產品經過飛行試驗,全部工作正常、性能穩定。其中,微重力測量儀首次實現全程監測實踐十號返回艙和軌道艙的科學實驗環境。 510所副所長王潤福表示,實踐十號衛星是我國首顆專門用于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實驗研究的返回式衛星。為給一系列微重力科學實驗提供精確的背景資料,測量衛星在軌飛行期間的微重力加速度,特別是實時監測各項實驗期間的微重力水平,就顯得尤為重要。 微重力測量儀主管設計師李云鵬表示,就像汽車上的儀表盤,微重力測量儀需要實時獲取衛星微重力加速度的方向、量值、頻譜及其變化等準確數據,研判微重力水平環境,進而為降低微重力干擾提供設計依據。 根據實踐十號返回式衛星實驗任務需求,510所研制了由采編單元和兩只傳感器組成的新一代微重力測量儀,并實現了產品輕量化設計,增強了軟件處理能力,替代......閱讀全文
我國成功發射試驗二十號A/B星
北京時間2022年12月12日16時2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二十號A/B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用于空間環境監測等新技術在軌驗證試驗。 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54次飛行。
我國成功發射試驗二十號C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55.shtm 10月29日9時0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二十號C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試驗二十號C星主要用于空間
磁鐵可在微重力下加速氧氣生產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npj 微重力》雜志上發表論文稱,可利用磁鐵在太空中更好地制造氧氣,以供宇航員呼吸,促進未來月球和火星探索任務的開展。 讓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及其他航天器上呼吸復雜而昂貴。最新研究主要作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阿爾瓦羅·羅梅羅·卡爾沃解釋說,在國際空間站內,氧氣通過電解
科學衛星閃耀太空
自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至今,我國已初步形成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探測與技術實驗、地球資源和導航定位等六大衛星系列。其中,科學實驗衛星從探索無盡的宇宙,到追尋微觀粒子和生命起源,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我國誕生最早、家族成員最為龐大,并廣泛用于科學探測
我國成功發射試驗十號02星
北京時間12月29日12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十號02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用于空間環境監測等新技術在軌驗證試驗。
果蠅癌細胞在微重力下停止增殖
微重力環境下的癌癥研究是近年來生物醫學領域的一個熱門課題。秘魯研究人員最新發現,果蠅體內的癌細胞在微重力環境下會不再增殖甚至死亡。 科學家已經破譯了果蠅的全部生命密碼。盡管人類的基因比果蠅復雜,但果蠅的基因有60%與人類相同,特別是果蠅使用與人類類似甚至同樣的基因生長發育,加之果蠅的生命周期很
快訊:神舟十號航天員出艙
神舟十號航天員聶海勝、王亞平、張曉光依次出艙!狀態良好! 【三位航天員“回家”感言】聶海勝:回家的感覺真的很好。太空是我們的夢,祖國永遠是我們的家,祝愿祖國更加繁榮昌盛,祝愿人民日子越過越紅火!張曉光:我們是追夢的人,也是圓夢的人。航天夢永無止境。王亞平:這次飛行任務讓我圓了飛天夢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號04組衛星
1月25日13時39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號04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據介紹,這次發射同時搭載“微納-1A”衛星。 遙感三十號04組衛星采用多星組網模式,主要用于開展電磁環境探測及相關技術試驗。 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
“肌肉芯片”助力太空微重力肌損傷藥物開發
一枚火箭載著美國斯坦福大學副教授Ngan Huang的研究成果——在微型芯片固定支架上生長的人體肌肉細胞——前往了國際空間站。這些芯片將幫助Huang更好地了解經常在宇航員和老年人身上出現的肌肉損傷,并測試藥物來對抗這種情況。現在,結果出來了。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肌肉出現了與肌肉再生和基因活動受損有關
中國科學報:講述太空授課背后的“科學張力”
6月20日,在南開中學航天體驗館,學生們通過弧形屏幕觀看中國首次太空授課。 當日,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全國8萬余所中學6000余萬名師生同步收看。 “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神舟十號飛船出征之前女航天員王亞平意味深長的話語,一直縈繞
科學探測衛星專用平臺研制成功
“只見技術,不見科學”,被業內人士認為是長期以來中國空間領域的短板。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研制出“多級復合控制平臺”原理樣機,將助力科學載荷的性能提高,為實現高精度、高指向度和高穩定性的科學觀測奠定了基礎,有望促進我國空間科學研究的發展。據記者了解,該科學探測衛星平臺將在“十三五
東方紅五號讓衛星公用平臺從“跟跑”變“領跑”
【曬曬咱的國之重器30】 “東方紅,太陽升……” 提起“東方紅”衛星,許多人都不陌生。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它不僅開創了中國航天的新紀元,還把“太空‘聽得到’《東方紅》”的豪邁,撒向寰宇。 此后50余年,中國衛星研制能力實現從無到有、從
微重力環境有助神經干細胞修復脊髓損傷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及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馬旭團隊利用微重力反應器模擬太空微重力環境,發現這一環境有助提升三維(3D)培養神經干細胞修復脊髓損傷的效果。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生物材料科學》期刊。如何利用微重力環境開展組織工程研究是目前空間生物學研究的前沿和熱
我國完成一微重力環境技術試驗-系國際首次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科研人員6月13日在瑞士杜本多夫,利用歐洲失重飛機成功完成了微重力環境下陶瓷材料立體光刻成形技術試驗,這在國際上是首次,同時完成我國首次金屬材料微重力環境下鑄造技術試驗,試驗驗證了多項微重力環境下高精度制造前沿技術和新型材料,獲得多件完好的陶瓷和金屬制
我國完成一微重力環境技術試驗-系國際首次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科研人員6月13日在瑞士杜本多夫,利用歐洲失重飛機成功完成了微重力環境下陶瓷材料立體光刻成形技術試驗,這在國際上是首次,同時完成我國首次金屬材料微重力環境下鑄造技術試驗,試驗驗證了多項微重力環境下高精度制造前沿技術和新型材料,獲得多件完好的陶瓷和金
電磁彈射微重力實驗裝置(4秒)啟動試運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063.shtm7月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獲悉,中心研制建設的電磁彈射微重力實驗裝置(4秒)已于近日啟動試運行。該裝置達到了4秒微重力時間、10μg微重力水平、過載加速度不超過
力學所等微重力沸騰傳熱強化研究獲進展
沸騰傳熱因其高傳熱能力在地面和空間科技實踐中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沸騰現象中具有極為復雜的多尺度耦合、多相相互作用和非平衡等特性,存在眾多的影響因素,如成核、氣泡生長、加熱面附近固﹣液﹣氣相互作用、氣﹣液界面上的蒸發/凝結及使蒸氣和熱流體遠離加熱面的輸運等。由于氣、液兩相介質一般存在極大的密度差異
空間科學:導引創新科技前沿
日前,由兩院院士評選出的2014年度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有8項研究內容與空間科技相關,占獲評項目的40%。這一現象引發了科學家對空間科技重要性和發展現狀的反思。 “空間科技是覆蓋自然科學宏觀和微觀兩大前沿的科技領域。與其他科學領域相比,它更容易形成新聞,引發公眾興趣,因為它既處在探
西安光機所研發的有效載荷將參與夢天實驗艙實驗
發射現場圖像?。 ? 燃燒診斷光學子系統。 ? 激光干涉形貌測量儀和氣體密度光學測量儀。 箭載/船載攝像裝置拍攝的畫面。圖片均由西安光機所提供 10月31日,我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搭載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升空,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夢天實驗艙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學研究,共攜
如何保持微重力生物反應器里的溫度?
生物反應器必須放在恒溫箱里,恒溫箱的溫度可以設定和維持在 37℃。
環保禁止令各地實踐
昆明市: 2010年,云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與市檢察院聯合制定了《關于辦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明確公益訴訟人可以申請禁止令,但規定較為原則,實踐中不便操作。 2011年末,云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出臺《關于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適用環保禁止令的若干意見(試行)》和《
教育博士培養14年: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522.shtm這天,孫立春從繁忙的行政和教學事務中抽身,來到位于深圳市坪山區的博士工作站,開始她的教育博士專業學位論文討論。作為深圳市南山區赤灣學校的書記、校長,孫立春已經在講臺上站了22年。但在這
微重力和醫學:為什么我們要在太空中測試癌癥藥物?
加州大學(UC)圣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們將成為第一批在太空中測試兩種癌癥療法的研究人員,他們將新的干細胞實驗發射到國際空間站,并將研究太空如何影響宇航員的干細胞健康。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桑福德干細胞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正在利用微重力條件,它可以加速人類干細胞的老化、炎癥和免疫功能紊亂。這不僅將擴大我們關于
ACOG“產后出血實踐簡報”解讀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8年6月第34卷第6期(作者:朱方玉,漆洪波單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產科)刊出了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COG)發布的一篇關于“產后出血臨床實踐簡報”(以下簡稱“簡報”),感覺非常實用,現解讀如下:一、關于“產后出血”的定義:ACOG“簡報”給出的定義是:無論采用
《智庫理論與實踐》創刊
2月28日,專注于智庫研究的學術期刊《智庫理論與實踐》在京發布創刊號。智庫建設學術座談會同期舉行。 《智庫理論與實踐》為雙月刊,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和南京大學聯合主辦,主要欄目包括理論研究、智庫建設、案例剖析、專家訪談等。該期刊服務于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國家科技宏觀戰略決策,依托中科
神舟十號整裝待飛-繞飛成實驗一大重點
北京早春時節的晨曦中,分裝在數輛貨車中的神舟十號在一輛標桿車的引導下駛往機場,這是它首次完成總裝、出廠測試等一整套嚴格程序后首次展現在公眾面前。與每秒7.9公里的飛行速度相比,它此刻保持在每小時35公里以內的行進就是“蝸行”,但在這個階段,緩慢和謹慎是將來完美高速運轉的保障。抵達
神舟十號今夏擇機發射-將搭乘3名航天員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2月28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將于今年實施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開展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飛行。 根據任務計劃,神舟十號飛船將于今年6月至8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3名航天員駕乘飛船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載人交會對接。
我國研制的4秒電磁彈射微重力實驗裝置啟動試運行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該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制建設的電磁彈射微重力實驗裝置(4秒)啟動試運行。 該裝置采用電磁拋射的方式在地面構建微重力實驗環境,即采用電磁彈射系統將實驗艙垂直加速到預定速度后釋放,實驗艙在上拋和下落階段為科學載荷提供微重力環境,目前該裝置達到了4秒微重力時間、10μg微重
航天計量技術立大功-保障儀器科研顯實力
前不久,我國首顆返回式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發射成功,514所又一次完成了計量保障任務。同時,該所還順利完成四川地區高精度量值傳遞工作,為航天、電科、航空、兵器、中核等軍工集團的29家單位的儀器設備進行檢定校準,保障了川渝地區各軍工單位科研生產任務的正常開展。 作為航天系統綜合性計量測試
與中科院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指南
一、設立宗旨 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研制的空間科學衛星平臺開展前沿領域和綜合交叉領域研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發揮空間科學衛星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