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510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由該所研發的微重力測量儀、雷達應答機、熱控對流風扇等24臺實踐十號星上產品經過飛行試驗,全部工作正常、性能穩定。其中,微重力測量儀首次實現全程監測實踐十號返回艙和軌道艙的科學實驗環境。 510所副所長王潤福表示,實踐十號衛星是我國首顆專門用于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實驗研究的返回式衛星。為給一系列微重力科學實驗提供精確的背景資料,測量衛星在軌飛行期間的微重力加速度,特別是實時監測各項實驗期間的微重力水平,就顯得尤為重要。 微重力測量儀主管設計師李云鵬表示,就像汽車上的儀表盤,微重力測量儀需要實時獲取衛星微重力加速度的方向、量值、頻譜及其變化等準確數據,研判微重力水平環境,進而為降低微重力干擾提供設計依據。 根據實踐十號返回式衛星實驗任務需求,510所研制了由采編單元和兩只傳感器組成的新一代微重力測量儀,并實現了產品輕量化設計,增強了軟件處理能力,替代......閱讀全文
作為我國第一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注定是與眾不同的。距離4月6日凌晨發射只有不到8小時的時間,實踐十號最后一個有效載荷才安裝到位,無論在在國內還是國際衛星發射史上,這都是十分罕見的。 這與實踐十號的使命不無關系。用實踐十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力學所胡文瑞院士的話說,實踐十號是一顆“專
實踐十號衛星模擬圖 中國科學院國家微重力實驗室試驗裝置 微重力環境下盛開的花 人類未來能否能穿越星際,在宇宙中長期生存?人類能否到太空中去繁衍后代?宇宙飛船或者空間站著火了怎么辦?如今困擾各大城市的霧霾如何治理?……對于這些問題,現在我們或許還沒辦法全面回答,不過中國科學家未來兩周將在太空
6日1時38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第二顆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送入太空。 實踐十號衛星搭載著19項創新性的科學實驗,相當于把一個綜合性的實驗室搬到了太空。這個實驗室有多牛?科學家們為我們揭秘。 4月6日,搭載實踐十號衛星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
6日1時38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第二顆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送入太空。 實踐十號衛星搭載著19項創新性的科學實驗,相當于把一個綜合性的實驗室搬到了太空。這個實驗室有多牛?科學家們為我們揭秘。 它牛在哪里 揭開被重力掩蓋的科學秘密 對科學
不受重力作用時,水燒開了會怎樣沸騰? 把蠶寶寶放在空間環境里,能不能誕生出新的品種? 如果讓干細胞擺脫重力浮在空中生長,會長成什么樣子? 有了實踐十號,這些問題就有了解答的希望。4月6日凌晨,搭載著19項科學實驗,帶著滿滿的好奇心,實踐十號掙脫了地心引力,成為太空中一顆特立獨行的星。
隨著人類探索太空的深入,未來人類能否在太空正常生活、繁衍后代?空間微重力和輻射等特殊環境會不會對生殖造成不良影響?迄今為止,沒有人能夠明確回答這些問題。 為了解開這些疑惑,4月6日發射的我國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把6000余枚小鼠早期胚胎帶上了太空。它們能否像在地球一樣正常發育?人們對此充
實踐十號科學衛星在總裝測試中。 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我國科學衛星系列中唯一的返回式衛星——實踐十號已完成有效載荷正樣研制及環境試驗,交付衛星總體,預計將于明年春季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利用微重力環境及復雜輻射環境,進行地面做不了的實驗 實踐十號衛星工程項目首席科
在北京中關村北四環以南,一座百米高塔格外引人注目。這里是國家微重力實驗室的百米微重力實驗落塔,科學家將實驗載荷提升到近100米高的塔頂,讓它們做自由落體,觀察微重力狀態下的各種科學現象。 但地球只給了科學家區區3.6秒。想要更長的微重力時間?恐怕還得到太空中去。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
決勝“十三五”靠什么?靠創新發展。其中,科技創新是第一動力。2016年中國科技看什么?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代表委員和科研工作者帶您提前了解今年中國科技不容錯過的8件大事。 事件1:4月發射太空中的臨時實驗室“實踐十號”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體部抓總研制的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
在太空中綻放的花朵嫦娥四號搭載的微型生物圈載荷手繪圖搭載探空火箭進入太空的兩只小狗“小豹”和“珊珊”(來自網絡) 對我們生活的這顆星球,大自然無疑是格外眷顧的,慷慨地賜予了適宜的陽光、水、空氣和溫度等,孕育出原始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歷程,形成了復雜多樣、五彩斑斕生物圈,其中就包括屬于靈長類的我們人
2017年4月20日19時41分,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將由長征七號火箭發射送入太空,與在軌半年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交會對接。 天舟一號將裝載超過6噸的物資與設備飛向太空。在這些貨物中,除了維持天宮二號的各種補給外,還有大量太空實驗設備和載荷。 這其中有一個來自浙江的生命科學項目:
記者25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獲悉,由該院總體部抓總研制的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日前已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今年4月的發射任務進行最后準備。衛星副總設計師李春華介紹,該衛星將成為專門用于微重力科學和生命科學的實驗平臺,為我國空間微重力研究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目前,各
4月6日凌晨,搭載著19位“特殊乘客”的“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開始了為期15天的太空之旅。現在,旅程已過大半,這些“特殊乘客”在太空還適應嗎?它們的實驗任務進行得怎么樣?這些實驗到底有什么用?…… 我們從“實踐十號”給你帶來了三堂太空實驗課。 【第一堂課:太空中如何讓液體“聽指揮”
自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至今,我國已初步形成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探測與技術實驗、地球資源和導航定位等六大衛星系列。其中,科學實驗衛星從探索無盡的宇宙,到追尋微觀粒子和生命起源,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我國誕生最早、家族成員最為龐大,并廣泛用于科學探測
“實踐十號”衛星在軌模擬圖。中科院供圖 “實踐十號”是專門用于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實驗的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衛星于2016年4月6日在酒泉衛星中心發射成功,整星在約250千米高度的近地圓軌道運行12天后,衛星返回艙與留軌艙分離,當日返回艙攜帶11項材料、生物載荷安全返回地面,樣品完好,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6月20日,在南開中學航天體驗館,學生們通過弧形屏幕觀看中國首次太空授課。 當日,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全國8萬余所中學6000余萬名師生同步收看。 “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神舟十號飛船出征之前女航天員王亞平意味深長的話語,一直縈繞
實踐十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首批五顆科學衛星中唯一的返回式衛星,是開展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的高效、短期、綜合空間實驗平臺。項目共包含6大領域,19項科學實驗,現已完成有效載荷正樣研制及環境試驗,交付衛星總體,為明年上半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奠定了基礎。 實踐十號衛星將充分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一、設立宗旨 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研制的空間科學衛星平臺開展前沿領域和綜合交叉領域研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發揮空間科學衛星的效能
5月初的一個周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籌)(以下簡稱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研究員厚美瑛和往常一樣來到實驗室開始工作。 走進實驗室,置物架上大大小小的玻璃瓶中裝著顏色不一的球形顆粒物。“有玻璃的、金屬的,我們會按照尺寸篩選和放置,供不同的實驗使用。”厚美瑛向《中國科學報》記
4月6日凌晨1時38分,伴隨著夜色中點火的光亮,在震耳的轟鳴聲中,我國第25顆返回式衛星,也是我國首顆返回式微重力科學試驗衛星——實踐十號,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發射升空。 “我們已經有十年沒有將返回式衛星送上過太空了。”說起此次研制工作,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實踐十號”衛星工
6日的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春寒料峭。一顆“新星”搭乘一支“利箭”呼嘯而去。 接下來的半個月,“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好比一所“流動實驗室”,將在距離地球數百千米外的高空邊飛行、邊實驗。 火箭騰空的剎那,“實踐十號”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心緒難平。為這一刻,他等了近10年。
中國6日發射的實踐十號返回式衛星上,將在未來兩周進行19項新奇又有趣的實驗,既尋找人類未來宇宙生存之法,又助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更美好。 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說:“實踐十號上開展的科學實驗都是全新探索,都是國外沒有開展過的,每個都具有創新性和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將孕育學術上重大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實踐十號元器件質量通過了在軌運行考核,近三萬只元器件工作正常無失效,實踐十號有效載荷元器件質量保證技術創新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得到驗證,為空間科學實驗衛星的質量保證技術探索出新的思路和增添了自身特色。 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實踐十號衛星載有19種不同的微重力
6日凌晨升空的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搭載了一項科學實驗:空間輻射對基因組的作用和遺傳效應研究。這項研究通過三種對比實驗來研究空間輻射對基因組的影響。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杭海英研究員的一項實驗就在實踐十號衛星上。他正期待著幾天以后返回地面的小鼠細胞能帶給他期望的結果。11日晚,杭海英接受了科
近日,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軟物質物理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厚美瑛帶領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張濤團隊合作,完成“實踐十號”顆粒物質箱空間實驗裝置,并首次在軌獲得了微重力下團簇形成、顆粒冷卻行為以及雙倉分聚麥克斯韋妖現象等顆粒動力學重要實驗結果。 據了解,微重力環境是實驗觀察顆
航天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太空育種,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地面模擬空間環境裝置,通過空間環境對植物發生誘變作用,致使種子產生變異,再通過嚴格的地面選育過程,獲得優良的農作物品種。 今年,中國航天育種正迎來一個高潮。隨著天宮一號升空,神舟八號攜帶的育種誘變裝置將與其交會對接,由此
神舟一號(1999年11月) 飛船搭載一些農作物種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蘿卜等品種以及甘草、板藍根等中藥材,此外,還搭載了有利于心腦血管疾病藥物開發的Monascus生物活性菌株。神舟一號科研實驗相對較少,但自此開啟的“太空誘變育種”實驗影
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在2015年12月成功發射,中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于4月6日成功發射。至此,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立項研究的4顆科學衛星“進程過半”。 據統計,國際共有5000多項空間科學實驗項目,中國只占100項左右,中國的空間科學研究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