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京的遺傳工程專家近日宣布,今年下半年一批轉基因豬將出生,這些豬能夠為人體器官移植提供可用器官,以彌補供體短缺。 南京醫科大學的專家說,豬器官異種移植有望在兩到三年內應用于臨床實驗,具體時間的長短要取決于需要移植的器官。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戴一凡教授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首先我們希望能在大概兩年內將豬的眼角膜和皮膚運用于臨床試驗。而像心臟、腎臟及肝臟等大型器官可能需要花費近五年時間。” 戴教授說,豬的器官需要進行基因改造以適應人體,并且在嚴格的衛生監控下,它們不會帶菌。 研究者首先要從普通豬身上取出一些體細胞,并對會引起人體免疫排斥的基因進行修飾,修飾以后再把它轉到細胞中去,讓這種被修飾過的基因取代掉它體內原來的基因。 近十年來戴教授一直在研究對豬進行這種“基因敲除”,以避免移植引起的人體超急性免疫排斥。他在這方面的研究論文曾多次發表在《科學》《自然生物科技》等權威期刊上。 去年他......閱讀全文
在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課題組用于研究的養豬場里,生活著一群特別的豬。這里不僅有十幾頭帶有基因剪刀的工具豬,而且擁有六七百頭其他在生物醫藥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基因修飾豬。而這些豬的用途聽起來更加“駭人”,有些基因修飾豬可以模擬人類疾病,如老年癡呆癥、漸凍人癥和亨廷頓舞蹈癥等,
在不久前上映的美國大片《遺落戰境》中,由湯姆·克魯斯飾演的克隆人在發現自己的身份后,奮起反抗外星人,最終獲得勝利。 緊接著,電影《侏羅紀公園》再次講述了科學家利用DNA技術復活恐龍卻遭遇瘋狂獵殺的故事。 兩部大片不僅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也再度激起了人們對克隆技術的濃厚興趣。
從南方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實驗動物中心科研團隊運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白化西藏小型豬,同時敲除了與免疫相關的基因,這標志著自主構筑的基于小型豬受精卵制備基因修飾豬的平臺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在此之前,全世界尚未有純白藏豬的先例。 藏豬作為我國獨有的高原特殊品種,全
生命是“能夠自我營養并獨立生長和衰敗的力量”,這是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通過動物、植物的研究對生命的哲學概括。動物也成為古代先哲們探索生命奧秘的主要對象之一,蓋倫(Galen,公元130—200)開創了動物解剖學和實驗生理學,他將來源于動物的知識推廣到對人體的認識
我國是一個糖尿病大國,胰島移植作為一種潛在的可治愈糖尿病的治療方法,一直是糖尿病研究領域的熱點。研究證明胰島移植不僅能糾正代謝異常,重建葡萄糖內穩定,并能防止糖尿病性微血管病變的發生和發展。但是人胰島供體有限和排異反應兩個問題亟待解決。 五星級豬 4月15日,中南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由中南大
在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課題組用于研究的養豬場里,生活著一群特別的豬。這里不僅有十幾頭帶有基因剪刀的工具豬,而且擁有六七百頭其他在生物醫藥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基因修飾豬。而這些豬的用途聽起來更加駭人,有些基因修飾豬可以模擬人類疾病,如老年癡呆癥、漸凍人癥和亨廷頓舞蹈
近日,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中國上海的研究人員在世界上率先利用一種經過改進的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出第一批非人靈長類動物---食蟹猴,研究人員希望利用這種改進的技術培育出遺傳上相同的靈長類動物群體,以便提供更好的癌癥等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那么近年來體細胞研究領域還有哪些
通過把人源干細胞注入經過基因改造的豬胚胎,再將胚胎移殖到代孕母豬子宮內發育3~4周,科學家已經能夠培育長著人體器官的豬胎。未來幾十年,用動物胚胎生產人類器官或將成為現實,移植器官的來源將不再像今天這樣匱乏。 每年,全球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接受器官移植。雖然器官移植技術發展迅速,然而有限的捐獻器官數
通過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成功抑制了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使豬來源異種器官移植的研究進程大大推進。但器官移植的研究道路上,仍有很多難關等待科學界去逐一攻克,目前“人面獸心”還僅僅是科學幻想。 這個月初,在華盛頓召開的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對科學倫理道德問題的大討論,讓基因編輯(CRISPR)再次成
通過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成功抑制了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使豬來源異種器官移植的研究進程大大推進。但器官移植的研究道路上,仍有很多難關等待科學界去逐一攻克,目前“人面獸心”還僅僅是科學幻想。 這個月初,在華盛頓召開的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對科學倫理道德問題的大討論,讓基因編輯(CRISPR)再次成
近日,世界首批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滅活豬誕生,從根本上解決了豬器官用于人體移植的異種病毒傳播風險,對未來人類健康有著重要意義。 這一全球科學界關注的重大突破,由美國生物技術企業eGenesis公司領銜發表。但鮮為人知的是,這批小豬其實誕生在中國云南的西南生物多樣性實驗室。 新華社記者在實驗室看
人羊嵌合體培育過程圖繼去年科學家首次成功研發出了人與豬的嵌合體后,近日,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又首次將人類干細胞導入綿羊胚胎,獲得了人羊嵌合體,研究團隊已經成功將胰腺移植到了小鼠體內。3月15日,東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家畜胚胎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忠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雖然
近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刊載的一篇論文,在全世界引起轟動。哈佛大學和生物技術公司eGenesis的研究人員,運用一種新興熱門的基因編輯技術,敲除了豬基因組中可能有害的病毒基因,攻克了豬器官用于人體移植的重大難關,給全世界眾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帶來希望。論文的第一作者、今年29歲的楊璐菡,繼
近日,世界首批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滅活豬誕生,從根本上解決了豬器官用于人體移植的異種病毒傳播風險,對未來人類健康有著重要意義。這一全球科學界關注的重大突破,由美國生物技術企業eGenesis公司領銜發表。但鮮為人知的是,這批小豬其實誕生在中國云南的西南生物多樣性實驗室。新華社記者在實驗室看到,才幾個月大
盡管在農業環境中,豬比較懶散,但是在生物醫學實驗室培養的豬足夠干凈以至于很多人將歡迎---確實,應當歡迎---使用它們的組織用作拯救生命的移植物。用于移植的心臟瓣膜通常來自豬和奶牛。 但是想要將整個豬器官移植到需要新的心臟、肝臟、腎臟或肺部---異種器官移植(xenotransplantati
日本明治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小組最近培育出可用于臟器和細胞移植的小豬,將于明年初向有關機構提供這種小豬以開展移植臨床研究。圖片來源于網絡 日本《讀賣新聞》5日報道,根據日本政府2016年修訂的為人類移植動物臟器和細胞的“異種移植”有關規定,明治大學和京都府立大學等機構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培育出用于“
干細胞的另一個名字叫“萬能細胞”,它們通常能夠成為受損組織與器官的“個性化”替代品。身體里有個類似于女媧的“干細胞”。女媧是摶土造人,干細胞的任務就是分化出各種功能細胞。然后這些細胞再進行特定的組合,行成我們身體內的各個組織和器官。故稱為讓生命延續的干細胞。我們的皮膚劃破了,過兩天自己就會愈合,又或
布萊爾最后的“大禮” 6月27日,托尼·布萊爾卸任英國首相。盡管人們對于布萊爾執政10年來的表現毀譽參半,但布萊爾在卸任前實實在在地為英國科學家獻上了一份“大禮”。5月17日,英國政府批準了一項法律草案,允許科學家進行人獸混合胚胎研究。布萊爾在離職演講中說:“為了這個國家,我竭盡全力做了自
豬即將作為人類救生器官的供體來源!What?普通民眾表示驚掉了下巴,當然這不是肉眼凡胎能看到的,這不怪你們……,美女科學家楊璐菡的大腦回路吃瓜群眾看不懂。 當異種胰島移植治療Ⅰ型糖尿病臨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成功將醫用供體豬的胰島移植到I型糖尿病患者身上時,你看到的還只是豬肉嗎?是數以萬計的豬肝
中國再生醫學CEO邵政康 4月28日,中國再生醫學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再生醫學”,連同其附屬公司統稱“中國再生醫學集團”)繼“安體膚”之后,又一個重磅產品即將上市——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并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工程角膜(脫細胞角膜基質,商品名:艾欣瞳,以下簡稱“生物工程角膜”)已經獲得
定制器官是科學家和患者的共同夢想。大腦若有一天也能更換,你還是你嗎?瑞典外科醫生為氣管癌患者制造的人造氣管。 全球首例自體干細胞人造氣管移植手術實施成功 近日,瑞典外科醫生首次將一個完全“成長”于實驗室中的人造氣管成功移植入患者體內,使這位飽受折磨的患者重獲新生。
80后生物科學家 被譽為“基因剪刀手” 2017年度“全球青年領袖” 被美國福布斯雜志評為30歲以下醫療領域30位領軍人物之一 “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制造出可以移植的角膜,讓所有缺失角膜的眼疾病人能夠重新看到世界;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制造出可以移植的腎臟,讓那些透析的病人
80后生物科學家,被譽為“基因剪刀手”,2017年度“全球青年領袖”,被美國福布斯雜志評為30歲以下醫療領域30位領軍人物之一。 “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制造出可以移植的角膜,讓所有缺失角膜的眼疾病人能夠重新看到世界;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制造出可以移植的腎臟,讓那些透析的病人不
8月18日,寧鄉縣金洲新區,中南大學異種移植供體培育中心,技術人員在對醫用供體豬進行觀察和培育。 8月18日,技術人員在對醫用供體豬進行觀察和培育。 它們的很多器官都能用在人身上 移植技術已成熟,大規模應用得報批 在寧鄉縣金洲新區一幢
人的大腦頭皮與頭骨之間,有著一層薄薄的腦膜。如果要做腦部手術,就要先將這層薄膜切開一個口,手術后再用人體自身或其它動物的皮膚縫合。這樣的程序擴大和延長了手術者的痛苦,而且有感染傳染病的風險。而如今,用一種看上去像普通膏藥一般的材料貼上去,就可簡便快速地解決這一問題。 今年4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8月11日,《科學》《科學美國人》《新科學家》等多家外媒同時報道了一項重要生物學成果:美國、中國和丹麥研究人員聯合研究,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去除了豬基因中的威脅性病毒,成功解決豬器官用于人體移植最重要的安全性問題,為全世界需要器官移植的上百萬病人帶來希望。 數據顯示,11.7萬美國人
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里都有軟骨,這一種無血管組織、略帶彈性的堅韌組織,在機體內起支持和保護作用。或許你對軟骨了解得不多,在神奇的軟骨組織中,水的成分高達80%,這種無與倫比的組織強度,卻能幫助我們的身體應對很強大的壓力。圖片來源于網絡 今年年初,一份刊登于《新型材料》科學雜志的研究指出,有研究者
癌癥液體活檢新突破: TMB檢測可精準確定免疫療法是否對患者有效 8 月 7 日,《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網上刊發的一項研究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基因工程與基礎醫學部門研究員首次發現,用以評估腫瘤突變負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
多虧了強大的基因編輯新技術,研究人員朝著構建出更安全的、可用于人類移植的豬器官這一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在發表于10月11日《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一篇論文中,他們描述在豬細胞中應用CRISPR編輯方法破壞了豬基因組62個位點的潛在有害DNA序列。這是有可能是迄今為止通過CRISPR實現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