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環保廳官網披露,福建馥華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涉嫌篡改、偽造污染源監測數據,企業內的污染源自動監控設備不正常運行,弄虛作假。該廳于8日對10家企業進行省級掛牌督辦,并責成企業所在地區的地方環保局對其依法嚴厲查處,依法予以行政處罰,并同步移送公安機關,對相關責任人實施行政拘留。 污染監測數據作假,可以說是一個老問題了。對此類問題,環保部多次要求嚴肅處理,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也已于2015年1月1日開始施行。但是,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這個老問題,似乎依舊還很嚴重。原因何在?我以為,根本原因還是執法不嚴,而執法不嚴的背后是“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仍然存在操作漏洞。 執法不嚴顯而易見。一省之內,一次檢查就查出10家企業涉嫌篡改、偽造污染源監測數據,企業內的污染源自動監控設備不正常運行,弄虛作假這些嚴重問題(而“不那么嚴重”的問題還有多少,可想而知),說明該省各級環保主管部門平時的檢查督促工作做得并不到位,令法規......閱讀全文
近日,環保部印發《“十三五”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方案》,全文如下:關于印發《“十三五”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 為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法》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國辦發〔2015〕56號),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和質
據媒體報道,最近,山東省環保廳便查處了巨野縣三達水務有限公司、日照城市排水有限責任公司兩起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案件。截至目前,兩家作假企業均被處以10萬元罰款,案件已移交公安機關處理,兩名負責人被行政拘留。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高燒”不退 環境監測是環保工作的基礎,數據質量是環境監測的生命線。監測
多地環保部門嚴查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多企業責任人被行政拘留。 6月16日,山東省環保廳通報了兩起環境在線監測數據造假案例,兩家企業相關負責人均被公安機關行政拘留。 與此同時,近日,因自動監控造假,福建省環保廳將10家問題突出的違法企業列為省級掛牌督辦對象,這也是福建省首次集中對企業自動監控造假
6月16日,山東省環保廳通報了兩起環境在線監測數據造假案例。 從環保部門通報的一些案例看,造假獲益大而違法成本低,是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屢禁不止、層出不窮的一個重要原因。 宋廣玉6月16日,山東省環保廳通報了兩起環境在線監測數據造假案例。近日,因自動監控造假,福建省環保廳將10家問題突出的違法
林宣雄,1962年9月生,江蘇宜興人,西安交通大學環保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獲陜西省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稱號,1999年主持研發的“國家環境監理信息系統”被確定為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同年獲省優秀軟件人才稱號;2003年獲首屆省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2008年承擔環境保護部節能減排核心重大軟件
有輿論曾指出,為掩蓋超標排放等問題,環境數據造假也一直被業內稱為“潛規則”。新環保法實施后,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提出了更為嚴厲、明確的處罰措施,用法律強化數據的真實性。然而,即便如此,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的問題依然層出不窮。 2017年是“水十條”、“大氣十條”的重要考核節點,監測數據受關注的程度不
環境監測不僅關系到環保工作的科學決策,更關系到環保工作的長遠發展。而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又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因此嚴把監測數據來源的真偽,是環境監測工作的首要環節。 2015年上半年,在國家和地方對環境監測工作大力支持下,全國環境監測系統全力推進各項重點工作,生態環境監測網改革取得較大突破,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成為困擾政府和業內的大問題,造假的既有污染源排放企業,也有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有關專家建議,避免數據造假應從根源入手。 資料圖片 編者按 我國推行監測市場化已經有一段時間,但監測市場發育并不完善,政策法規并沒有跟上,市場秩序存在混亂,同時,數據造假現象依然嚴重。 對此,環境保
污水處理廠是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的基礎性設施,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降低運營成本理應從提高污水處理技術、強化運營管理上下工夫。然而,目前在國內有些地方的個別污水處理廠卻心存僥幸,妄圖在自動監測設備上動手腳,擾亂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最終逃不過環境執法人員的“法眼”。 最近,山東省環保廳便
在環保工作中你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肆意破壞環境,同時還用美化過的環境監測數據來撐面子。 以前政府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這種惡劣行為的懲處力度并不是很大,才導致這種行為一再出現,現如今,對環境監測數據進行造假的人恐怕不能一身逍遙了。我們且看一看,面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全國各地都有哪些“伏魔陣”現世。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獲悉,針對環境空氣自動監測數據造假問題,生態環境部8月6日聯合山西省政府對臨汾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了約談。約談認為,臨汾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造假是一起有組織、有預謀的蓄意犯罪行為,情節十分嚴重。 約談指出,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基礎工作,是客觀評價環境質量狀況、反映污染治理成
近日,因自動監控造假,福建省環保廳將10家問題突出的違法企業列為省級掛牌督辦對象,這也是福建省首次集中對企業自動監控造假進行掛牌督辦。今年3月,在杭州市“亮劍”專項執法行動中,兩家涉嫌在在線設施上弄虛作假的企業被查處。 環保數據直接影響著當地民生,多省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讓人觸目驚心。 對環境
日前,福建省環保廳披露,福建馥華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涉嫌篡改、偽造污染源監測數據,企業內的污染源自動監控設備不正常運行,弄虛作假。 對此類問題,環保部多次要求嚴肅處理,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也已于2015年1月1日開始施行。但是,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這個老問題,似乎依舊還很嚴重。原因何
近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主題為環評和監測工作創新的大討論會上強調,推進環境監測改革要保證環境監測數據真實。筆者認為,環境執法離不開法治,整治數據造假也離不開法治的力量。 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發布的環境監測數據與市民直觀感受不符,有時甚至出現很大反差。這種反差,既具有客觀性,也與一些地方和企業環
在環保領域,監測數據的造假并不是一個新現象,每次曝光總能引來一陣議論。曝光、查處、再曝光……進入這樣的循環,不是環保部門所愿,但破解之道在哪里,卻似乎一直缺乏明確的答案。 “天津、廊坊在線監測數據造假等違法行為依然存在”,出現在環保部督查情況中的這句話,又透著怎樣的信息? 監測數據造假行為屢
1月31日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王業耀介紹國家環境監測工作進展情況,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巡視員、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情況,三人共同回答了記者關心的問題。 全國整體空氣質量大幅改善 劉友
在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逐漸受到廣泛關注的基礎上,社會中對其成因的討論也愈發熱烈,除了數據造假單位受利益驅使逃避環境監管外,環保監測數據造假的處罰力度過低,以及地方部門無法完全落實監管措施等因素也一直為人們所詬病。 日前,環保部印發《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以下簡稱 《辦法》)的
未來涉及重大環境質量監測的,將由國家級專業隊伍負責,一些末端的監測全部放開由社會來負責,市縣一級不再負責環境質量監測;同時,監察權也全部收歸省里,由省里來安排地方執法隊伍,市縣環保局主要負責污染防治任務的分配,企業和縣區干得如何,則由省或國家來考核。 封堵環境監測黑洞 垂直管理成對癥良藥 排
3月15日,一年一度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自1991年開播,央視3.15晚會已經成為國人多年的習慣。多個行業的“打假”,揭穿了無數的騙局、黑幕與陷阱,維護了公平正義,改變了不知多少人的命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也是空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資源的消費者,其權益同樣需要維護。在環保領域,打假也同
11月23日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環境保護部規劃財務司巡視員兼副司長尤艷馨、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介紹環境保護規劃財務工作的有關情況,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巡視員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情況,并共同回答記者關注的問題。 49名廳級干部在“綠盾20
在修改相關法規規章時,建議把干擾環境監測采樣行為納入違法行為之中,和篡改、偽造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并列,以增強法律處罰的嚴謹性和可操作性。圖片來源于網絡 近年來,通過噴淋干擾空氣質量監測的事件屢有發生。盡管現有法律法規和政策對此類違法行為的處置都作出了規定,但在進行具體問責時仍存在一些問題。為杜絕
2017開年,廈門、寧波、長沙為代表的各地便使出霹靂手段,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進行打擊。治病必先知根知底。為何出現如此惡劣的監測數據造假現象?針對監測數據造假又有哪些有效可行的“藥方”?如何走好環境監測的市場化之路? 2017年一開年,多地就傳遞出一項重要信息: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等違法行為嚴
嚴懲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是環保部近期正在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配合這項工作,環保部制定了《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處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根據征求意見稿規定,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被移送公安拘留。目前,辦法正在公開征求意見。 據環保部公開的信息顯示
多年來,一些地方環境檢測數據造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企業之所以能弄虛作假,表明現在運行的環保在線自動監測網絡存在漏洞。近日,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黃潤秋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將在三年內完成國家大氣、水、土壤監測點位的建設和事權上收,從根本上避免監測數據受到考核評比等行政干擾,不給造假篡改提供機會。
近日,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人民法院對山西省臨汾市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案件作出了判決,生態環境部環境監測司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臨汾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是如何被發現的? 答:2018年3月28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向我部報告,其在監測數據審核時發現山西省臨汾市部分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數據異常
多年來,一些地方環境檢測數據造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企業之所以能弄虛作假,表明現在運行的環保在線自動監測網絡存在漏洞。近日,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黃潤秋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將在三年內完成國家大氣、水、土壤監測點位的建設和事權上收,從根本上避免監測數據受到考核評比等行政干擾,不給造假篡改提供機會。
人們常把統計數字比作“晴雨表”,環境監測數據其實也是“晴雨表”,反映著地方環境質量怎樣,是否有所好轉,是否超出了安全范圍,是否有企業在違規生產,是否需要及時調整政策和治理措施等。而對各地“晴雨表”的綜合分析和對比,往往又影響著整個國家的環境治理走向和重心。 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環境監測的預警
石敬華很忙。 作為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污染源監控室主任,他忙數據分析,忙執法檢查,還忙著到全國各地講課——現在,他已經是打擊污染源監測數據造假的專家。 石敬華長得粗壯敦實,身上都是故事。記者跟著他、磨著他,連續地走、不斷地看、起勁地聊。 不到3年時間,山東省查處環保監測數據造假案件36
編者按/ 從檢測者到生產檢測設備者的全鏈條式造假,令汽車尾氣檢測這一重要環保舉措形同虛設,令公眾驚詫。但相比于德國大眾尾氣排放造假,這件牽涉更廣闊的丑聞,在被曝光6個月后,仍未有全面查處和深度糾正,一方面因相關部門不作為,深層則在于源頭監管缺失、部門間利益掣肘…… 一線調查 尾氣檢測造假溯源
環保部18日向媒體公布8起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及數據弄虛作假典型違法案例,案件全部移交公安機關處理,10名相關責任人被處以刑事或行政拘留。 污染監控數據造假,不僅使環保監測體系名不副實,使公帑打了水漂,更會誤導公眾,后果相當嚴重。環保部此次通報的8起環保數據造假違法案例,暴露出一些地方環保領域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