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屆地球科學前沿論壇在新疆烏魯木齊召開,多位專家學者解讀歷屆科學大師的成就和貢獻,希望從中找出大師們在地球科學研究中的創新所在,激勵中國地球科學家產出高水平的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主編鄭永飛認為,中國從科技大國成為科技強國,需要科研工作者勤奮學習、積極創新,做出更加高效的成果。通過論壇能夠形成思想的碰撞、理念的交流,促進學科的交叉和綜合發展,以促進和發展地球科學,發現和組織人才,為社會經濟和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 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委會、《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編委會和《中國科學》雜志社共同舉辦。本屆論壇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協辦。......閱讀全文
根據《關于做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首批申報工作的通知》的規定,中央組織部人才工作局組織實施了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申報評審工作。經初審、通訊評審、面試評審,共有201名人選通過評審,現予以公示,公示期7天。如對人選的資格條件等有異議,請于2012年8月13日之前將有關意見發至郵箱qn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指南引導類原創探索計劃項目——深時地球科學知識圖譜與知識演化研究項目指南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礎研究的重要戰略部署,進一步強化原始創新,推動學科交叉,積極應對科學研究范式變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擬資助“深時地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指南引導類原創探索計劃項目——深時地球科學知識圖譜與知識演化研究項目指南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礎研究的重要戰略部署,進一步強化原始創新,推動學科交叉,積極應對科學研究范式變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擬資助“深時地
對琚宜文而言,“納米地球”神秘而令人神往。 這個世界令琚宜文著迷,數十年如一日深耕,使他及其團隊終于在國際上開拓了一個綜合性的納米地球科學領域(學科),并由此為突破口,全面闡述了納米地球科學及納米成藏成礦領域重大和前沿科學問題,并從微觀延伸至宏觀重要地學問題。納米地球科學的興起無疑將為21世紀
在美國政府建議的2011財年經費預算計劃中,與地球科學相關的政府機構主要有美國能源部、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本文對美國2011財年經費預算報告中上述4個部門涉及地球科學項目的經費預算增減情況進行了分析。 在美國2011財年經費預算中,
“幾十年前的青藏高原科考,靠的是科學家手腳并用地爬;現在科學家帶無人機過去;未來,人可能都不用去,就能開展科考工作。”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員、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施建成所描述的這番情景聽起來很“科幻”,但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切或將成為現實。 11月14日,第一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
“樹標桿、促跨越、聚人才”,作為中科院貫徹“四個率先”要求的重大舉措,今年年初成立的5家卓越創新中心,承擔著帶動中科院全院整體創新能力躍升的使命。 卓越創新中心將在一些重要領域率先實現重大突破,會聚優秀人才團隊,進而建設成國際一流的創新平臺,加速推動國家從跟蹤模仿向原始創新的戰略性轉變。
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獲悉,首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11月14日在海南三亞召開,來自全國65個研究院所、高校、企業的近400位學者專家參加會議,圍繞水循環觀測與模擬,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觀測與模擬,月基地球觀測機理與方法,三極時空觀測與模擬,空間地球觀測新技術與新方法等話題展開探討。 地球系
“納米”世界觀地球 ——訪中國科學院大學琚宜文教授 對琚宜文而言,“納米地球”神秘而令人神往。 這個世界令琚宜文著迷,數十年如一日深耕,使他及其團隊終于在國際上開拓了一個綜合性的納米地球科學領域(學科),并由此為突破口,全面闡述了納米地球科學及納米成藏成礦領域重大和前沿科學問題
7月8日上午,由國際中國地球科學促進會(IPACES)、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地球深部物質與流體作用地球化學研究室,共同組織召開的“2011年國際中國地球科學促進會年會”在貴州飯店開幕。來自美國
“中國科學家在華北克拉通破壞方面的研究成果令人折服”華北克拉通研究提振地學強國夢 5.4億年前的早期寒武紀,地球將一份醞釀了幾十億年的禮物贈給了還遠未出世的人類。 這份禮物就是地球上最穩定的地質結構——克拉通。 大陸和大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兩個構造單元,大陸即是由造山帶將原本不相連的克
一、廣東省重點實驗室現狀及存在問題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始建于1986年。20多年來,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總體規模不斷壯大,建設規模和管理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截至目前,廣東共建有1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7家國家企業重點實驗室,181家省重點實驗室,37家省企業重點實驗室,6家省部共建
為加強地球科學領域世界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IUCES)11月6日在武漢成立,首批成員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法國、德國等7個國家的11所大學。 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將致力于長期、持續、穩定的合作,著力構建5個方面的合作機制,建立地球科學教育發展國際
7月21日,美國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分會(GRSS,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ociety)在德國慕尼黑正式批準2016年IEEE國際地球科學與遙感大會(IGARSS 2016,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負責完成的“數字地球科學平臺”成果在北京通過了中科院組織的院級科技成果鑒定。中科院院士徐冠華任鑒定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孫樞、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任副主任。 該成果面向國際數字地球科學前沿以及國家對空間信息的重大需求,突破了平臺構建、空間數據獲取、多元
1月23日,同濟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英文簡稱IODP349航次),將于1月28日從我國香港啟航。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春峰教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聯合擔任此航次首席科學家,上船參與科學考察的中
2011年3月1日,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公布了2010年度“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秀評審專家名單,涉及物理學、化學、化工、力學、生物學、材料科學、食品科學、環境科學等38個學科的200名專家,具體如下: 關于表彰2010年度“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秀評審專家的通知 教技發中心函[2011]19號
現代微束分析技術的進步,一方面,顯著提高了分析精度,它甚至可以達到采用化學法分離和純化處理后的測量精度; 另一方面,顯著提升了空間分辨能力,其分析束斑的大小從微米級進入亞微米或納米級. 在離子探針方面,最新型號Cameca IMS- 1280HR以高分析精度為特色,而Cameca NanoSIMS
7月1日至2日,一年一度的現代計算地球科學國際研討會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地球動力學實驗室召開。研討會圍繞當前地球科學中的焦點和熱點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與會代表紛紛表示這次會議為當前地球科學研究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信息和技術交流平臺,對促進我國現代計算地球科學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并增加了與國際學者的交流和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公布了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共計261項。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現將初評通過的53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5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5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在科技部網站(http://www.most.gov.cn)和
由國際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地球科學與遙感學會(IEEE GRSS)主辦,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和復旦大學協辦的第36屆國際地球科學與遙感大會(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簡稱IGARSS 2016)在北京國家會
近日,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共有來自世界范圍內的361位學者當選。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成立于1988年,總部設在英國倫敦,是由歐洲多國科學部長共同倡導創立,由英國皇家學會等多個代表歐洲國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今日,科技部網站發布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初評共通過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50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和14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含3個創新團隊),另有1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專用項目和4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專用項目。公開發布的文件顯示,與分
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地球大數據專項”)已按照立項程序經過嚴格論證和審議于近日正式啟動。 地球大數據專項將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形成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領域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成為支撐國家宏觀決策與重大科學發現的大數據重大科
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地球大數據專項”)已按照立項程序經過嚴格論證和審議于近日正式啟動。 地球大數據專項將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形成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領域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成為支撐國家宏觀決策與重大科學發現的大數據重
4月1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項重大研究計劃和1項重大項目2020年度項目指南。 其中,2項重大研究計劃為“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和“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1項重大項目為“焦慮障礙發病機制及臨床轉化研究”。 全文如下: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
和中國要擺脫經濟領域的“中等收入陷阱”一樣,國際科學界其實也有類似的“中等陷阱”,中國科學界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有清醒的認知。 昨天,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光大國際會展中心開幕,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從他長期從事的地球科學研究談起,表達了他對于當前中國科學
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工作已經結束。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現將初評通過的40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5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和140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在科技部網站(http://www.most.gov.cn)和我辦網站(http://www.nosta
10月15日,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上,來自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領域的院士專家提出了關于中國空間科學未來發展的思路——“頂天”“立地”。 所謂“頂天”,即將空間科學與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相結合,并向深空邁進;所謂“立地”,即與地球科學等學科發展相融
地球是人類居住的唯一場所,為人類提供了生活必需的糧食、水、能源和礦產資源,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諸如火山、地震、海嘯等災難。人類如同向往太空一樣,對地球的深部充滿著好奇。 地球科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科學,自人類在地球上誕生、繁衍和發展以來,就對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進行了不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