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深圳檢驗檢疫局收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任務書,由該局牽頭申報的研究課題“跨境真菌和細菌活性鑒別技術和溯源技術研究”和“外來畜禽疫病現場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研發”分獲2016年“國家質量基礎的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NQI)”及“畜禽重大疫病防控與高效安全養殖綜合技術研發”兩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支持,課題經費近1000萬元,這也是自2015年科技部啟動科技計劃立項方式改革以來,深圳檢驗檢疫局首次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立項。 “跨境真菌和細菌活性鑒別技術和溯源技術研究”針對傳統真菌細菌活性判定方法費時、休眠菌體活性判定不準確等檢疫難題,應用共聚焦顯微、熒光染色等技術方法,建立跨境高頻真菌與細菌活性快速高效檢測方法體系,為風險評估、除害處理效果評估、監管政策制定以及境外貨物市場準入等提供技術支撐。“外來畜禽疫病現場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研發”針對潛在入侵畜禽疫病復雜多變、跨境傳播頻繁的嚴峻形勢,首次將互聯網與進境動物疫病檢......閱讀全文
第一節 微生物形態學檢查 細菌形態學檢查是細菌檢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細菌分類和鑒定的基礎,可根據其形態、結構和染色反應性等,為進一步鑒定提供參考依據。 一、顯微鏡檢查 由于細菌個體微小,肉眼不能看到,必須借助顯微鏡的放大才能看到。一般形態和結構可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其內部的超微結構則需用電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免疫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新的細菌診斷技術和方法已廣泛用于食品微生物的鑒別。傳統的細菌分離、培養及生化反應,已遠遠不能滿足對各種病原微生物的診斷以及流行病學的研究。近年來國內外學者不斷努力,已創建不少快速、簡便、特異、敏感、低耗且適用的細菌學診斷方法
隨著現代醫學及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學科相互交叉和滲透,醫學微生物學檢驗技術已深入到細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許多新技術、新方法已在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得到廣泛應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室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利用微生物學檢驗技術,準確、快速檢驗和鑒定臨床標本中的微生物,并對引起感染的微生物進行耐藥性監測,為臨床對感
0引言自19世紀后期,沙門氏菌首次被鑒定為人類的一種病原以來,檢測方法學都是建立在采取感染病人的糞便或血液作為臨床病料的基礎上。此后的60年間,用于從食品中分離沙門氏菌的方法實質上與那些用于臨床病料的方法是相同的。但由于沙門氏菌在污染食品中含量較低以及食品對檢測的干擾給沙門氏菌的檢測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免疫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新的細菌診斷技術和方法已廣泛用于食品微生物的鑒別。傳統的細菌分離、培養及生化反應,已遠遠不能滿足對各種病原微生物的診斷以及流行病學的研究。近年來國內外學者不斷努力,已創建不少快速、簡便、特異、敏感、低耗且適用的細菌學診斷方法,
在流行病學和細菌學的研究中,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簡稱蛭弧菌)、噬菌體、細菌素的研究及其應用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蛭弧菌、噬菌體、細菌素是分屬于細菌、病毒、抗菌物質3種不同的有機物,但它們有許多相似的生物特性,而且往往引起人們產生錯誤的概念。蛭弧菌是
第六節 自動化技術在微生物檢驗中的應用 微生物鑒定的自動化技術近十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數碼分類技術集數學、計算機、信息及自動化分析為一體,采用商品化和標準化的配套鑒定和抗菌藥物敏感試驗卡或條板,可快速準確地對臨床數百種常見分離菌進行自動分析鑒定和藥敏試驗。目前自動化微生物鑒定和藥敏分析系統已
第六節 自動化技術在微生物檢驗中的應用 微生物鑒定的自動化技術近十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數碼分類技術集數學、計算機、信息及自動化分析為一體,采用商品化和標準化的配套鑒定和抗菌藥物敏感試驗卡或條板,可快速準確地對臨床數百種常見分離菌進行自動分析鑒定和藥敏試驗。目前自動化微生物鑒定和藥敏分析系統已在世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免疫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新的細菌診斷技術和方法已廣泛用于食品微生物的鑒別。傳統的細菌分離、培養及生化反應,已遠遠不能滿足對各種病原微生物的診斷以及流行病學的研究。近年來國內外學者不斷努力,已創建不少快速、簡便、特異、敏感、低耗且適用的細菌學診斷方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免疫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新的細菌診斷技術和方法已廣泛用于食品微生物的鑒別。傳統的細菌分離、培養及生化反應,已遠遠不能滿足對各種病原微生物的診斷以及流行病學的研究。近年來國內外學者不斷努力,已創建不少快速、簡便、特
作者:朱新建,凌利芬,聶署萍,范菲楠【摘要】 目的 探討血清中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WBC)、血沉(ESR)的檢測對兒童早期感染鑒別診斷的價值。 方法 分為細菌感染組35例、病毒感染組28例和對照組20例,分別采用CRP快速分析儀、全自動血球計數儀及ESR測定儀檢測。 結果&n
細菌涂片及細菌染色是微生物學的基本技術,也是觀察細菌最簡單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微生物檢測人員常用技能之一。通常情況下,由于細菌個體較小,較透明或半透明,如未經染色往往不以觀察識別。因此借助于染色法可以使細菌著色,與視野背景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易于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微生物檢測常見的細菌染色方法包括簡單
1什么是C反應蛋白?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由五個相同的非共價結合的單體組成,呈對稱的環狀五球體,分子量約為120KD,分子代謝周期的半衰期僅為5-7小時。C-反應蛋白在1930年由Tiller和Francis發現,他們觀察到一些急性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今天,科技部發布了《“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詳情如下。 附1:申報相關要求和規定 附2:“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 科學儀器設備是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基石,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的重要保障。為
今年3月24日是第22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今年的結核病日的宣傳主題是“社會共同努力,消除結核危害”。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被認為感染上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即導致肺結核(TB)的細菌,但是只有一小部分人會患上有癥狀的疾病。即便他們當中只有10
使用傳統診斷標志物檢測臨床疑似感染病人存在很多局限性。因此,不必要的長時間使用抗菌藥物將嚴重影響病人預后,同時不當的抗生素療法會增加抗生素耐藥性。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使用降鈣素原(PCT)可改善臨床感染的診斷、指導抗生素治療。這篇綜述旨在總結目前在不同臨床科室中所使用的PCT證據,并討論PCT的未來
使用傳統診斷標志物檢測臨床疑似感染病人存在很多局限性。因此,不必要的長時間使用抗菌藥物將嚴重影響病人預后,同時不當的抗生素療法會增加抗生素耐藥性。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使用降鈣素原(PCT)可改善臨床感染的診斷、指導抗生素治療。這篇綜述旨在總結目前在不同臨床科室中所使用的PCT證據,并討論PCT的未來應
用免疫抑制法檢測血清CK-MB活性,觀察其活力單位及與CK的比值關系作為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異性指標、預測冠狀動脈再通的治療效果和觀察病情變化等,已被臨床廣泛應用。一般情況下正常人CK-MB主要存在于人體心肌細胞內,血清中CK的存在形式主要是CK-MM,只有少量CK-MB,不超過總活性的5%,心肌梗
金夢媛 郭浩林上海長海醫院實驗診斷科 降鈣素原(PCT)作為細菌感染的生物標志物被廣泛使用,由于臨床價值明顯,在急診檢驗科每天有許多標本需要進行檢測,其在全身感染的診斷、鑒別以及對治療效果的監測和預后都有很重要的意義。PCT法國腫瘤學家Dr.Bohuon團隊在使用放射免疫法檢測甲狀腺腫瘤患
當下我國正處于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發展階段,該病毒感染主要會造成的新型的急性肺炎癥狀(WHO已將其名為NCOVID19),疫情已在全國范圍內肆虐超過20天,對我國民生健康和經濟造成極大影響。目前網上涌現多篇關于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實驗室檢測技術的文章,文章質量水平千差萬別
一、血液學檢查 病毒感染相關的血液學檢查主要包括血常規、血生化以及其他針對性的檢測項目,相關指標為臨床常用的病毒感染診斷指標,為疾病的輔助診斷提供依據。 1、血常規 血常規中的許多項具體指標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標,對機體內許多病理改變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和
當下我國正處于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發展階段,該病毒感染主要會造成的新型的急性肺炎癥狀(WHO已將其名為NCOVID19),疫情已在全國范圍內肆虐超過20天,對我國民生健康和經濟造成極大影響。目前網上涌現多篇關于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實驗室檢測技術的文章,文章質量水平千差萬別
革蘭氏染色是大家檢測過程中常用到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輔助我們鑒別菌種種類的基礎方法之一。但大家在日常的革蘭氏染色過程中有沒有發現過這樣的問題:明明是革蘭氏陰性菌,怎么我的染色結果是陽性呢?或者怎么陽性菌被我染成陰性了呢?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偏差? 革蘭氏染色是一項經典的細菌鑒別手段,自
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ChainReactionm,PCR)是一項體外基因擴增技術,1985年美國PE公司人類遺傳研究室發明了該項技術,Saiki等首先應用于鐮狀紅細胞貧血的產前診斷,但由于操作方法繁瑣未能全面推廣應用。直到1988年耐熱DNA聚合酶(Taq酶)的發現和應用,使PCR技術
2016年11月1-3日,由深圳檢驗檢疫局動植中心承擔的國家質量基礎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重大專項(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NQI)課題“高頻跨境真菌和細菌活性鑒別和溯源技術研究”專家論證暨課題啟動會在深圳局召開。該課題為深圳局首次承擔NQI重大專項課題。
摘 要:觀察3株雙歧桿菌對人O型、人B型、綿羊、兔、雞和小鼠紅細胞的凝集滴度,并對其血凝素進行了提取。結果表明,3株雙歧桿菌均能凝集各種來源的紅細胞,血凝滴度無明顯差異;D-甘露糖不能抑制血凝。提取的脂磷壁酸(LTA)具有血凝活性。其血凝素受體為糖類。 關鍵詞:血凝素 雙歧桿菌 血凝
細菌內毒素 醫院臨床在使用藥品注射劑時,常有發生冷感、寒戰、發熱、頭痛、惡心、嘔吐、膚色灰白、休克、嚴重時導致死亡,這種癥狀稱為熱原反應。 什么是熱原?目前國內外仍未有統一的認識,但從國內外文獻報道中,一個共同的意見,都普遍認為:它是指細菌內毒素。歐洲藥典委員會副主席J
盧新奇 谷鈺峰 賽曉麗(威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醫院 山東威海 264200)【摘要】 C反應蛋白(CRP)是一種由肝臟合成的急性期蛋白(APP)。我們對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兒童進行全血CRP和WBC的聯合檢測,以探討它們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意義和價值。通
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ChainReactionm,PCR)是一項體外基因擴增技術,1985年美國PE公司人類遺傳研究室發明了該項技術,Saiki等首先應用于鐮狀紅細胞貧血的產前診斷,但由于操作方法繁瑣未能全面推廣應用。直到1988年耐熱DNA聚合酶(Taq酶)的發現和應用,使PCR技術
革蘭氏染色是一項經典的細菌鑒別手段,自19世紀80年代丹麥的醫師GRAM創立起,至今已經近一個半世紀,仍舊在細菌的檢測和鑒定分類上被廣泛應用著。在我國,GB 4789系列的國標中很多致病菌的檢測也都需要進行革蘭氏染色,可見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說沒有精準掌握革蘭氏染色的微生物檢驗員,不會是一個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