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記者蔣朝暉昆明報道 第十三屆中日韓三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所)長會議國際研討會近日在云南昆明舉行。 會上,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環保科研單位及大學專家,圍繞“水污染防治技術及生態系統健康”主題,就流域水污染控制及有害藻類、流域水資源調控與生態修復、水質基準與風險評估(包括人體健康和生態)、水污染與健康4個領域的最新技術和科研成果,進行了充分研討和交流。 當前,我國湖泊富營養化問題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仍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根據“保護優先”的要求,為避免眾多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針對目前水質良好湖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開展了良好湖泊保護規劃和政策研究,提出了加強湖泊領域污染防治、開展生態保育、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提高湖泊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等政策建議,推動了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的形成。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永會認為,無論從技術還是管理層面,解決云南乃至中國水污染問題,特別是湖泊水污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問題,......閱讀全文
2012年1月,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啟動了“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年)遙感調查與評估”項目,歷時三年完成,近期發布《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年)調查評估報告》。就此,本報記者采訪了項目組有關專家,請專家對調查評估報告進行解讀,詳解調查評估項目的意義和作用。
近日,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全文如下: 國務院關于印發 “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6〕6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國務院 2016年11月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任務部署,提升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為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構建
重慶位于長江流域上游,是我國西南、華中和華東三大經濟區的交融區域。該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相對較好的經濟基礎、龐大的市場容量和充足的人力資源,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潛力巨大。同時該地區是長江流域生態屏障,其水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個長江流域,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不可替代地位,肩負著守護好一江碧水
“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企業的有機成長上,保持均衡的健康,這樣每一步走起來,才會更扎實。” 每天堅持快走十公里,這一走就是6年,無論冬天還是酷暑。這是中持股份總經理邵凱每天留給自己安靜獨處的時間,他不僅用來鍛煉身體,也會思考工作的事情。 如今,距離中持股份團隊2008年自主創業以來,已有11個年頭
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并重申“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這些關乎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一系列舉措,必將把“生態的價值”,提升到有史以來最高的水平,也必將給生態補償,爭取到更多的社會探索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有3個特點:一是深化了“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相提并論,并把“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作為6個“緊緊圍繞”之一進行統一部署。二是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全面深化改革總
為有效支撐全省實現國家生態文明先行區,青海省科技廳“十二五”期間按照 “生態保護、綠色發展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結合”的戰略部署,圍繞三江源區、青海湖流域、祁連山地區、柴達木地區、湟水河流域五大區域,建立了生態畜牧業生產基地、退化生態系統修復和移民安置區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等,為促進退化生態系統
日前,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張運林研究員等組成的科研團隊發布消息稱,他們新近對1992年至2016年間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的長期定位觀測數據進行了系統研究后發現:25年里,太湖湖泊物理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中,氣溫、水溫和水位顯著上升,而風速和透明度則顯著下降。這對未來太湖環境治理具有重要指導
社會動員是“水十條”的基石。保護水環境需仰仗政府的力量絕不意味著“政府統領”是萬能的,在整個社會經濟市場體系中,政府的作用應該是做一個稱職的“守夜人”角色,也就是要從維護環境正義的需要出發,為市場經濟糾偏,為社會制定合理的激勵機制,具體到水環境保護上,基于多元化的系統平衡要求,整個過程需要激發出
課題技術路線圖大麻哈魚增殖放流 流域面積55.68萬平方公里,河長和水資源量居全國第三。松花江,一條孕育了兩岸青山綠水的水系,一條庇護了沿江兩岸生靈繁衍生息的母親河。隨著流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松花江流域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作為全國七大流域之一的松花江流域,重化工業多,歷史欠賬多,治理難度大,污染排放
組建生態環境部,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是推進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具有歷史性、標志性和里程碑的意義。這次機構改革的突出亮點和特點,可以概括為“一
《水污染防治法》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著力點之一。為從制度上更有效地應對水污染防治的新任務、新要求,《水污染防治法》的修改已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規劃。前不久,全國人大環資委也明確表示,將促進盡早將水污染防治法修改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如何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合作研究項目指南 一、項目背景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于2015年11月27日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將共同資助中國科學家與ICIMOD科學家以及ICIMOD成員國的科學家開展合作,推動中國及
人民網北京5月8日電(記者張莉 李彤 杜燕飛) 5月8日下午,綠色經濟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會議分論壇――“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在京舉行。聯合國環境署亞太地區的辦公室主任樸英雨先生做了主旨演講,演講實錄如下: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我首先借此機會向大家表示
“十二五”期間,我國為改善水環境質量開展了一系列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工作,河流水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但河流生態現狀距國家“十三五”以及2030年目標要求尚有較大差距。基于此,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農工黨中央提交了題為《在“十三五”期間加強我國河流水生態修復》的提案。 通過近些年的治理,我國河流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進一步發揮福建省生態優勢,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重大意義 (一)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福建省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生態文明建設基礎較好,多年來持之以恒實施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及《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全文如下。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
從整體結構來分析,優化生態河道治理模式,必須著重完善生態河道治理機制,提高河道治理技術,堅持生態河道治理原則,做好生態河道治理評價工作,健全指標評價體系,細化各項指標。本文將簡單介紹生態河道的基本概念,系統分析生態河道治理工作問題,綜合探討生態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評價方法。 1.生態河道的基本概念
近日,吉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通知,印發《關于深入推進遼河流域治理工作的意見》。通知全文如下: 各市、州黨委和人民政府,長白山開發區、長春新區,擴權強縣試點市黨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政府各廳、委和各直屬機構,各人民團體: 《關于深入推進遼河流域治理工作的意見》已經省委、省政府
今天上午10點,生態環境部召開2020年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兼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介紹碧水保衛戰的進展情況,并共同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2019年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但總體上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資源
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這一計劃的發布可以說是這個土壤修復事業的里程碑事件。這是繼去年(2015年)年發布“水十條”以來的又一重要舉措,二者的順利實施將為我國水環境保護事業做出重大 貢獻。筆者去年曾寫過兩篇有關“水十條”的評述文章,由于種種原因
關于召開“2013年水資源生態保護與水污染控制研討會”參會報名及征文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為加快推進我國水資源生態保護與水體污染控制,加強水環境監管能力建設,交流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推動水資源治理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全面提升我國水資源環境質量改善的綜合技術能力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 一、深刻認識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面對我國資源約
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河北省委、省政府近日正式印發《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以下簡稱《白洋淀規劃》)。該規劃共9章27節,對白洋淀生態空間建設、生態用水保障、流域綜合治理、水污染治理、淀區生態修復、生態保護與利用、生態環境管理創新等進行了全面規劃。 為抓好《白洋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并對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作出了具體部署。這對于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作
我國水環境面臨著水量衰減、水質惡化的雙重壓力,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經黨中央領導小組一致審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簽發,頒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將作為未來幾十年水污染防治的行動綱領。 1、水污染防治面臨的形勢 早在20世紀70年代,北京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官廳水庫
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 (2018年6月16日) 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
根據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而確定的“環保大部制”改革正在穩步推進。 根據這一框架,環保部將實行獨立而統一的環境監管,建立起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按照這一思路,國土資源部、林業局、水利部、海洋局等相關部門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職能,有可能并入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