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報道: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臟外科陳會文研究團隊發表了最新多中心臨床研究成果,這一研究有助于TAPVC術前精確診斷和術中手術規劃。據檢索,該研究是中國先心病外科首次在該期刊上發表的有關復雜先天性心臟病多中心臨床研究。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心血管領域權威期刊Circulation雜志上(影響因子17.047分),領導這一研究的是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臟外科陳會文博士,其研究組主要從事先心外科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曾入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百人計劃”。 先心病是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最高的先天性畸形,而外科糾治是危重復雜型先心病主要的有效治療途徑。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TAPVC)是危重復雜性先心病的代表病種之一,發病率約占先心病1-3%,若不外科干預,約80%的患兒在生后1年內的死亡。由于患兒出生即發病,病理解剖結構復雜......閱讀全文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總體部署,為加速推進醫療器械科技產業發展,科技部特制定《“十三五”醫療器械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以下為規劃原文: “十三五”醫療器械科技創新專項
5月26日,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發布最新一批(共14個)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建議(征求意見稿)。其中,與包括:“數字診療裝備研發”、“精準醫學研究”、“生物醫用材料研發與組織器官修復替代”、“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和“生物安全關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社會老齡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們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全球醫療器械市場需求持續快速增長,醫療器械行業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2017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預測為4030億美金,到2022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達到5220億美金,2016-2022年CAGR年化
一、 市場分布現狀 自從血液分析儀發明以來,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及中國醫療科研實力的不斷增強,目前已經形成了國內外品牌充分競爭的市場,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各品牌在不同的層次的醫療機構占有的市場份額也不同,在二甲以上醫療機構日本SYSMEX占據了中國血液分析儀約40%以上市場
從借助手術機器人,突破世界外科手術“禁區”,到3D打印人工髖關節現“量產”,再到“觸覺”智能機械手亮相,2015年醫療行業創新技術不斷“刷屏”,其中不少為我國自主研發。新華健康盤點那些今年被“刷屏”的醫療創新成果。 NO.1:我國自主研制機器人突破世界外科手術“禁區” 脊柱外科手術是醫學界公
進入2015年以來,“精準醫學”成為國內醫藥界關注和熱議的新概念,那么中國版“精準醫學計劃”何時推出?將有哪些戰略需求和重點任務?2015年5月23日,由中國遺傳學會生物產業促進委員會主辦、泰州市中國醫藥城協辦的“2015基因檢測與健康產業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協和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的總體部署,為加快推進健康產業科技發展,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未來經濟增長,引領健康服務模式變革,支撐健康中國建設,科技部等6部門制定《“十
經常吃辣椒會不會影響腸胃健康?貴陽的地中海貧血癥發病率是不是高于其他地區?未來,通過對“生物樣本庫”內海量數據的分析,這些問題將一一破解。 今年3月2日,貴州省大健康醫藥產業推介會在京舉行,投資5億元的生物樣本庫項目簽約,擬落戶貴陽沙文片區。該項目庫建成后,樣本量至少達到50萬份,將成為全國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發布《“十三五”醫療器械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提出:加速醫療器械產業整體向創新驅動發展的轉型,完善醫療器械研發創新鏈條;突破一批前沿、共性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開發一批進口依賴度高、臨床需求迫切的高端、主流醫療器械和適宜基層的智能化、移動化、網絡化產品,推出一批基于國產
人工智能應用在神經疾病預防、診療、預后和康復等階段,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未來將在神經疾病醫療領域帶來一場顛覆性的技術革命。通過運用大數據智慧,以及對人腦經驗(臨床頂級專家的技術和經驗)的高效、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有望解決人腦難以解決的疾病死角,人腦疾病電腦診斷將成現實。 此次向全球招募神經
導讀: 近日,根據《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同意蘭州交通大學等單位組建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的通知》,依托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由醫院骨科學系主任夏亞一教授牽頭申報的“甘肅省骨科3D打印工程研究中心”獲準立項建設。 近日,根據《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同意蘭州交通大學等單位組建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的通知
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機器學習……新技術的迅速發展,不斷推動各行各業飛速前進和產業變革。作為剛需的醫療行業一直穩健發展,有專利技術、完善的產品鏈及優秀的運營狀態的企業,頗受資本關注。 動脈網第一時間獲悉,ZUGA醫療宣布已于近日完成了數千萬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本輪領投方為四川省健康養老基
三、發展人口健康技術緊密圍繞健康中國建設需求,突出解決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齡化應對等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為目標,系統加強生物數據、臨床信息、樣本資源的整合,統籌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疾病協同研究網絡建設,促進醫研企結合開展創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動醫學科技發展。重點部署疾
以往手術時,醫生只能根據患者術前的CT、核磁共振等檢查結果,在自己的腦海里先建立一個大概的病灶模型,然后根據經驗進行手術操作。但是每個患者個體是有差異的,醫生在做手術時經常發現實際的解剖結構與想象的有一定的出入,這時醫生就需要在手術現場二次“重建模型”,并且調整手術方案,造成手術時間延長,手術風
癲癇(epilepsy)是大腦神經元反復異常放電導致的病理性腦功能障礙性疾病,全球大約有6500萬癲癇患者,其中有20%~40%為藥物難治性癲癇。運用多模態的研究方法發現,癲癇的發生和傳播是由于致癇皮質的癲癇網絡異常而不是單純的致癇灶的病變所引起,同時抑制或破壞致癇皮質的癲癇網絡將為手術治療癲癇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部署,明確了建立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的目標。先進醫療器械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技術支撐和基礎保障,是優化醫療服務供給的核心引擎,其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醫療衛生體系的服務能力,
加大對智能機器人科學的基礎研究,加強對機器人核心技術的攻關,培育機器人產業市場,不僅能夠帶動智能機器人技術本身的發展,同時也必將引領其他相關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壯大。 在人類歷史上,當某種技術被全力推進時,往往會催生一大批相關的高新技術。 二戰后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就是典型例子,沒有
擁有了3D生物打印機,就如同換掉機器上的老舊零件,我們將無需為尋找稀缺的捐獻器官而擔心;實現了人工智能,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面對可能存在的威脅與挑戰,人類的發展或許又將迎來新的紀元;建立了量子通信網絡,基于量子信息傳輸的高效和絕對安全性,更多的將享受到新一代通信技
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4號)、《科技部 財政部關于印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科發資〔2017〕152號)等
12月12日,2019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海淀原始創新聯合基金(以下簡稱“原始創新聯合基金”)擬資助項目公布,共資助重點研究專題16項,前沿項目53項,擬資助總經費3036萬元。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悉,“原始創新聯合基金”成立于2017年,由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聯合海淀區政府及相關科技企業共
2012年12月29日,國務院印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全文如下 [國務院關于印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2〕6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2
基因測序領域再迎重大突破 近期有關基因測序領域的利好消息接連不斷,相應基因測序板塊的個股也有異動,如馬應龍就于6月28日強勢漲停。新華社消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日前批準了首個利用被譽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來治療癌癥的人體臨床試驗,讓這種目前備受關注的生物醫學技術在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領域的相關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eurology:眼部疾病常見于帕金森癥患者 DOI: https://doi.org/10.1212/WNL.0000000000009214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患有帕金森氏病的人比健康人群更容易出現視力
一項新技術或產品的問世,給人們帶來欣喜的同時,也必然會引起擔憂,基因測序技術便是其中之一。基因測序技術被看作自疫苗問世以來疾病預防最重要的科技突破,它不僅可以大大降低遺傳相關的疾病發生率,減少出生缺陷,還可以實現對疾病預測、預防、預警以及個體化診療;但目前,國內的基因測序市場卻并不讓人滿意,甚至
上海市2013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生物醫藥領域產學研醫合作項目指南 為進一步提升上海科技創新能力,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主線,根據國家和上海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十二五”科技規劃,推進上海生物醫藥領域科技進步,提升產業創新能力,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特發布本指南。 一、研究專題
曹洪欣:醫學博士,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院首席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代表性傳承人。 記者:中醫藥話題總是不斷,詆毀者有之,力挺者有之,互聯網上更是聚集著一大批“中醫粉”、“中醫黑”,論戰不休。您怎
近日,大陸科學家首次在臺灣長庚紀念醫院將全數字平板PET用于質子束在線監測,并取得良好效果,這項研究表明有了全數字PET的精準追蹤,質子放療精準度將大大提高。 負責這次實驗的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謝慶國高興地向記者介紹了這次研究的意義,他形象比喻說,有著“癌癥預警機”之稱
科技進步類序號項目名稱主要完成單位主要完成人1人二倍體細胞培養狂犬病疫苗的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成都康華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蔡勇、楊剛強、侯文禮、趙志鵬、周蓉、李聲友2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技術研究中國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中國航發成都發動機有限公司蘇金友、田金虎、周杰、侯鑫正、仇釬、馬前容3家
四、消費品工業 (一)紡織 1. 仿棉聚酯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通過仿棉PET、PTT分子結構與體系組成的設計優化、高比例改性組分在線添加與高效分散、親水聚酯體系穩定紡絲、纖維形態與力學性能調控等關鍵技術攻關開發,解決超仿棉聚酯纖維吸濕透汽、抗起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