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使用生物標志物模式有助于預測一個人如何衰老,以及他們患老年疾病的風險。 據合眾國際社報道,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長壽家庭的近 5000 名參與者的血液樣本,分析了血液中的生物標志物、化學物質等。 結果表明,大約有一半的參與者有 19 個生物標志物的平均模式,但較小的群體由于偏離遺傳標準而產生了某種特定“簽名”(signatures)或模式的生物標志物,導致他們在八歲以后患某些疾病、身體功能水平降低甚至死亡的風險加大。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簽名”描述出了人們的年齡差異,可對人們衰老后的健康水平進行預測,顯示人體認知與身體功能的變化,也可反應出人體活動及年齡與某些疾病如心臟病、中風、2 型糖尿病和癌癥的關系。 研究發現,每個生物標記模式有著不同的關聯,例如,一種模式與無病老化相關,另一種模式則與癡呆相關。目前研究人員能夠生成 26 個不同的生物標志物的預測簽名結果。 薩瓦斯蒂亞尼(Paola S......閱讀全文
人為什么會變老?對于人類來說,如何才能長生不老真的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但是至今為止都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衰老一直是生命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影響整個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均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數據顯示到2050年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年齡將超過60歲。因此,深入了解衰老
幾十年來,對衰老和限制壽命的過程的了解一直困擾著生物學家。三十年前,通過鑒定延長多細胞模式生物壽命的基因變異,衰老生物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學可信度。 在本文,我們總結了標志著這一科學成就的里程碑事件,討論了不同的衰老途徑和過程,并提出衰老研究正在進入一個具有獨特的醫學、商業和社會意義的新時代。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相關類型項目管理辦法的規定和專家評審意見,決定資助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部分重大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
君子坦蕩厚積薄發 衰老世界探究引領 童坦君 童坦君,1934年生于浙江寧波,1959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同年考取本校生物化學專業研究生,師從劉思職院士,從事腫瘤生物化學研究。1988年后轉向細胞衰老的分子機理研究,建立細胞衰老評價體系,揭示p16等細胞衰老相關基因的作用機制、基因調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證實衰老細胞---不再發生細胞分裂且隨著年齡增加而不斷堆積的細胞---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能夠讓正常小鼠的壽命縮短最多35%。這些結果還證實清除衰老細胞會延遲腫瘤形成、保持組織和器官功能,以及延長壽命,同時并沒有觀察到副作用。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2
比起我們的祖先,現代人類的壽命已經大大延長了,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停止了逃避衰老的努力。 想打敗衰老,先得了解衰老。衰老的本質是什么?科學家說是細胞的衰老。衰老細胞到底多可怕?不比癌細胞差! 本周,《自然醫學》雜志刊登了梅奧診所衰老中心James Kirkland教授團隊的最新成果,一作為華人科學
【科學向未來】 青春永駐是人類的夢想,我們從未停止延緩衰老的探索。而今,科學的發展或許能讓延緩衰老成為可能——這就是衰老生物學。本期,我們邀請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兩位科學家,為大家介紹這一新興的交叉性學科。 1.無法長生不老,但健康老齡化并非不可能 我們將生命過程回歸到科學本質,其
歐美國家有很好的衰老研究和資助機構,為研究提供基礎保障,但在中國卻非常罕見,甚至在國家設立的科研項目里,與衰老基礎生物學研究相關的也相對較少。 衰老是生命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復雜過程。大量研究表明,衰老雖不是疾病,但卻是許多慢性病的主因,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惡性腫瘤等。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科學家們在機體衰老研究領域取得了很多顯著的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本年度科學家們在該研究領域取得的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Fouquerel et al. (2019). Mol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里,衰老無處不在,它是一個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過程。雖然衰老幾乎存在于所有物種當中,但它唯獨對人類是種“折磨”,因為只有人才能意識到,我們終將老去、死亡。當然,它還丟給人類更棘手的難題,諸如伴隨老齡化社會而來的種種醫療、養老、人口經濟問題,這些都關乎人類的未來。郭剛制圖 衰老議
兩款已經獲批上市的CAR-T細胞療法均需要從患者血液中提取T細胞,因此也稱為自體CAR-T。目前,大多數癌癥患者還沒有從這些自體CAR-T療法中獲益,往往回收至體內的CAR-T細胞會出現腫瘤免疫逃逸現象,導致復發或治療無效,因此也出現了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L1抗體)聯合治療等方案。
[摘 要 ] 目的: 研究有氧運動對心理應激衰老大鼠行為和外周血氧自由基的影響。方法: 健康雌性 S D大鼠 28只 ,隨機分為對照組、運動組、心理應激組、運動+心理應激組,實驗后測定大鼠的開場
美國梅奧診所的Jan vanDeursen構建了轉基因老鼠,該老鼠未能如預期發展出腫瘤,卻出現了一種奇怪疾病。3個月時,老鼠皮毛變薄,眼睛因白內障而變得呆滯無神。van Deursen花了幾年研究這種老鼠的迅速老齡化的原因,結果發現,老鼠體內堆積著一類既不會分化也不會死去的奇怪細胞。 于是,v
人類基因組中有多少個衰老調控基因?這些基因參與衰老調控的分子機制是什么?能否在分子層面“操控”這些基因以延緩機體的衰老?圍繞這些衰老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我國科研人員有了新的見解。 細胞衰老是器官乃至個體衰老的基礎,這一過程受到遺傳和環境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盡管已有研究報道了一系列細胞
器官衰老與器官退行性變化的機制重大研究計劃2018年度項目指南 一、科學目標 本重大研究計劃通過發展與衰老及器官退行性變化相關研究的新方法與新技術,旨在明確組織器官衰老及退行性變化的共性機制和器官特異性改變的分子基礎。聚焦重要人體組織器
“長生不老”是人們永恒的夢想,煉丹的古人數不勝數,“青春永駐”也在傳奇小說里經常出現,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說,就是“抗衰老”。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抗衰老研究都是十分熱門的領域, 最近,分子生物物理學家 Maria Konovalenko 致信 Google 聯合創始人 Sergey Brin,
我們也許可以通過逆轉因衰老而改變的基因活性來減緩衰老進程,甚至逆轉衰老。 根據近期發表在《細胞》(Cell)上的一項工作,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的研究人員通過調節一些關鍵基因的表達水平,成功誘導分化后的成熟細胞成為胚胎類似
眾所周知,衰老關乎人類的健康和壽命。隨著生物學知識的積累以及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關于衰老的研究得到了更多的重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干細胞抗衰老、染色質結構與衰老、氧化還原與衰老、影響衰老進程的信號通路和分子機制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下面盤點一下近年來人類健康衰老領域的
自1月22日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已先后公布了16個重大研究計劃2017年度項目指南,其中與生物醫學相關的共7個。具體如下: 備注:血管穩態與重構的調控機制重大研究計劃擬資助總直接費用并未在指南中直接標出,是根據信息計算所得 何為“重大研究計劃”? 據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于
“人為什么會衰老,人的壽命到底有沒有極限?”“我們能不能實現長生不老、返老還童?”兩年前,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蔡時青在一個科普論壇上拋出的這些問題,引起了眾多同行的關注和提問,他的觀點也被一些人概括為“人類已經有望實現‘長生’,而我們的目標卻是‘不老’”。 如今,由蔡時
“如果鐘表壞了,想自己修理,你一定得事先了解它是怎么運行的,才可能把它修好。如果連鐘表基本運行規律都不知道的話,恐怕很難修好。即便是修好了這里,又會在那里出現問題。” 中科院院士童坦君用這樣一則形象的比喻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了衰老機制研究的意義。“很多人老了都會得老年病,如果僅從老年病
213 DNA 修復能力比較 以3H2TdR 參入法測定非程序性DNA 合成(UDS) , 以表示DNA 總修復能力. 從F ig. 3 可見, 在紫外線照射后12 h 左右UDS達峰值. 衰老2BS 細胞的修復能力明顯低于年輕細胞(P < 0101).214 斑點及Northern
1.5.5 ELISA法檢測 血清中細胞因子ILK , IFN、的濃度 取全血標本離心20分鐘,取上清液進行檢測,嚴格按eBioscienc;e公司提供的EI1SA試劑盒中的檢測方法測定血清中細胞因子IL 2 , IFN-r的濃度。用酶標儀在450nm波長依序測量
一、科學目標 本重大研究計劃旨在明確組織器官衰老及退行性變化的共性機制和器官特異性改變。聚焦于重要人體組織器官(如腦、心血管、腎臟以及血液系統等)衰老及其向退行性變化演變的早期過程,明確器官衰老和器官退行性變化相關的分子、細胞和功能變化特征,闡述器官衰老及向退行性變化演變的調控機制,加強對衰老
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一長串的文章名單還在繼續增長,有關肥胖的危害性及解決辦法,還在不斷地被填充進新的內容。 在上周的《細胞代謝》上,梅奧診所衰老中心的James Kirkland博士團隊,發現衰老細胞會導致小鼠焦慮,甚至還會對神經細胞造成損傷,而這些大腦特殊區域的衰老細胞就是肥胖導致的。這時候梅
近年來,細胞體外培養造成細胞衰老的報導中指出,所有動物細胞皆有其本身的『海佛烈克極限』,影響其生物壽命長短。從細胞代數學說(也稱細胞分裂次數學說)認為,人體細胞在培養條件下平均可培養60代。也就是說,無論是原代細胞或是細胞株,在細胞培養過程中細胞衰老現象是存在且常見,但卻容易被操作人員忽略,往往在細
編者按:人為什么會衰老是千百年來一直在探索的奧秘。只有了解了衰老的原因和機制,才能有效地延緩衰老,目前有關衰老原因與機制的學說種類繁多,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都有相關的研究來解釋衰老的原因和機制。 華西醫院老年醫學研究室的肖恒怡教授從2007年至今都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研究室研究老年病及衰老
關于發布器官衰老與器官退行性變化的機制重大研究計劃2016年度項目指南的通告 國科金發計〔2016〕68號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發布“器官衰老與器官退行性變化的機制”重大研究計劃2016年度項目指南,請申請人及依托單位按項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項申報。 附件:“器官衰老與器官退行性
近年來,細胞體外培養造成細胞衰老的報導中指出,所有動物細胞皆有其本身的『海佛烈克極限』,影響其生物壽命長短。從細胞代數學說(也稱細胞分裂次數學說)認為,人體細胞在培養條件下平均可培養60代。也就是說,無論是原代細胞或是細胞株,在細胞培養過程中細胞衰老現象是存在且常見,但卻容易被操作人員忽略,往往
近60年的研究歷史 1961年,微生物學家Leonard Hayflick和Paul Moorhead創造了“衰老”(senescence)一詞。此后,關于它的研究隨之而來。 21世紀初,人們開始認為衰老是一種抑制受損細胞生長從而避免腫瘤發生的機制。當發生突變或者受傷后,細胞往往會停止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