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意大利科學家發現一種新結構冰——冰17

    意大利教育、大學和科研部發布消息稱,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復雜系統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近日發現了一種外表像雪花,但具有不同結構的冰——冰17。 冰17可以在高壓氫的環境下制備,并在常壓和低溫(<120K)下保持穩定。冰17具有很大的孔隙率,可以在低壓下反復吸附和解析氣體,并保持結構穩定。科學家希望將冰17用于儲氫,使其在新能源領域發揮作用。此外,實驗證明,冰17還可以用于吸附氮氣等氣體,在工業領域具有氣體分離等的用途。......閱讀全文

    2014年世界新材料科技發展回顧

      在納米材料領域,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在納米尺度上采用一種獨特的三明治結構,開發出一種多壁碳納米管材料,其整體厚度還不到人類頭發直徑的百分之一,卻可以大幅降低泡沫制品的可燃性。國家直線加速器實驗室和斯坦福大學合作,首次揭示了石墨烯插層復合材料的超導機制,并發現一種潛在的工藝能使石

    《環球科學》2011年十大科學新聞評選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2018年度巨獻:打破教科書,挑戰常規的突破性研究解讀

      很多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及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觀點僅限于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然而隨著時間推進,科學研究在不斷在發展的同時,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會層出不窮,很多教科書中的觀點也會被覆蓋更新,很多傳統認知也會被替換。那么2018年都有哪些打破教科書或挑戰傳統認知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201

    新型顯微鏡可直接觀察原子水平線粒體和核糖體

      顯微鏡(microscope)作為一種借助物理方法產生物體放大影像的儀器用于科學研究,至今已經有數百年歷史,而且已經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科學儀器, 廣泛地用于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冶金學、釀造等各種科研活動,對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而卓越的貢獻。   據美國2014年3月2

    9月13日 Science雜志精選

      封面故事 & 特刊:抗體,未來就在眼前   本封面的顯示了一種主要抗體亞型:免疫球蛋白G 電子密度表面的結構模型 。人類的免疫系統會產生許多種類的Y字形抗體,他們可以識別外來分子,并直接有針對性地中和或者標記入侵者。科學家利用這一特性,通過綁定一個或多個特定目標的抗體,來對抗對疾病

    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生物谷7月份結構生物學研究進展一覽

      1. 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艷麗/章新政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機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免疫系統,被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在CR

    《自然》雜志選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

    《自然》選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  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升

    8月16日 Science 雜志精選

      更聰明的病蟲防治   Smarter Pest Control   Ug99稈銹病會給那些未受保護的小麥品種帶來毀滅性的影響(如圖最右的兩株);但對那些具有天生抗性基因的小麥則無能為力(圖中最左的三株)。《科學》雜志推出特刊,探討了過去和未來我們應對病蟲災害的防治戰略。這些解決方案要求我們深

    冷凍電鏡的發展

      細胞里面的生命活動井然有序,每一個部分都有其特定的結構,承擔不同的功能。生物大分子則是一切生命活動的最終執行者,它們主要是核酸和蛋白。核酸攜帶了生命體的遺傳信息,而蛋白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自現代分子生物學誕生以來的半個世紀里,解析和分析生物大分子的結構、進而闡釋其功能機制一直都是現代生命科學

    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盛產學霸,屢開制度先河

    這是一個僅有42名研究人員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很小,可能你從來沒有聽說過它——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但是,這個研究所在學術界很有名。 彭桓武、周光召兩位“兩彈一星”元勛曾先后擔任這個研究所的所長,楊振寧、李政道等多位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都說自己和這個研究所淵源頗深…… 19

    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盛產學霸,屢開制度先河

    這是一個僅有42名研究人員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很小,可能你從來沒有聽說過它——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但是,這個研究所在學術界很有名。 彭桓武、周光召兩位“兩彈一星”元勛曾先后擔任這個研究所的所長,楊振寧、李政道等多位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都說自己和這個研究所淵源頗深…… 1984年,著名

    8月16日《科學》雜志精選

      指向過敏的通路   得益于一項新的研究,研究人員終于取得了一些進展以理解過敏反應是如何導致我們的肺部發炎及刺激我們的眼睛的,而且他們的研究結果對新的過敏療法有幫助。科學家們知道過敏的驅動因子是什么:蛋白酶——這是在真菌等過敏原中發現的酶。但人們對這些刺激物是如何導致與過敏有關的如氣道發炎及阻塞

    12月Nature雜志不得不看的重磅級亮點研究

      時光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匆匆劃過,不知不覺12月份即將結束,在即將過去的12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ure:重磅!科學家成功揭開多重耐藥細菌躲避機體狙殺的偽裝策略  doi:10.1038/s41586-018-0730-x

    2018年十大國際科技新聞解讀

    基因剪刀  使用CRISPR基因調控技術直接操縱細胞基因組,研究人員將老鼠的皮膚細胞變成了誘導多能干細胞。曲面加速光束  美國和以色列科研團隊實現了光束軌跡偏移。此實驗可用于模擬廣義相對論現象。幽靈粒子  來自太空的一個高能中微子橫穿南極洲“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科學家認為其來源可能是耀變體。探訪“

    石墨烯“三明治”把冰壓成平面正方結構

      科學家用兩片石墨烯將一滴水“壓扁”,形成了冰的又一種新結構:這種結構只有幾個原子厚,呈方形網格狀。  我們最熟悉的冰是六方結構的(右圖),但在兩片石墨烯之間,冰會變成扁平的直角結構(左圖)  科學家用兩片石墨烯將一滴水“壓扁”,形成了冰的又一種新結構:這種結構只有幾個原子厚,呈方形網格狀。  這

    國家系統布局未來20年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發布

    第三篇 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圍繞增加創新的源頭供給,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壯大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力爭在更多領域引領世界科學前沿發展方向,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更多貢獻。第八章 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堅持鼓勵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

    日本搭建迄今最輕冰結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885.shtm科技日報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聶翠蓉)據《新科學家》雜志網站近日報道,日本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發現了300多種全新冰結構,多孔超輕類似氣凝膠,其空間網狀結構中充滿氣體分子,而外表呈

    AFM再立功!科學家們發現了第一種二維冰相

      生物抗凍蛋白如何抗結冰,冰川之間的相對滑移、大氣臭氧的降解催化,都與冰的結構和成核生長密切相關。  經過近百年的探索,人們已經發現了冰的18種三維晶體結構,其中自然界最常見的就是六角形的冰相。然而,是否有穩定存在的二維冰,學術界一直有很大爭議。  近日,北京大學、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以及中

    院士評出2012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3年1月19日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19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

    火星上真的存在液態水湖!?

      不久前,意大利航天局領銜的一個研究團隊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報告稱,他們發現火星南極冰蓋表面下約1.5千米處存在一個液態水湖。這一發現在國際上尚屬首次,有望為未來火星探索添加新內容,并引發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新探討。  報告稱,由來自意大利航天局、意大利國家天體物理研究所、意大利國家科研委員會以及3

    2015國際十大科技新聞

      科技是一種迷人的信仰。理論的改寫、技術的更迭,都讓我們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變世界。2015年的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有對基礎物理的求索,對宇宙深空的探測,對人腦功能的發掘,也有對爭議性技術的討論,對氣候變化的思考……而最讓我們欣喜的是,今年的國際“十大”,有了更多來自中國的消息。  1.中科大首

    徐光憲院士: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四大核心內涵

      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解決當前世界經濟危機的根本出路,在于緊緊抓住第六次科技革命。  現在國內外對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內涵都正在討論探索之中,沒有達成共識。如果我們能準確預言新科技革命的核心內涵,我們就在勇做領頭羊的進程中走了關鍵性的第一步。■徐光憲  鄧

    Nature綜述丨冷凍電鏡在藥物發現中的應用前景

      1前言  近日,歐美多國科學家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雜志發表了題為Cryo?EM in drug discovery: achievements,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的重要綜述,系統闡述了Cryo-EM(Cryo-electr

    2019中國生命科學領域CNS盤點:曹雪濤 顏寧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收購、推新、立項 拉曼光譜依舊火熱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自從1928年C.V.拉曼發現拉曼散射現象以來,拉曼光譜儀器的發展可謂經歷了一波三折,直至60年代激光光源的問世,以及光電訊號轉換器件的發展才給拉曼光譜帶來新的轉機。直至今日,拉曼光譜技術發展依舊迅速。2017年,2家國際大型儀器廠商進軍拉曼市場,國產廠家也紛紛推出自己的拉曼產

    9月13日《科學》雜志精選

      旅行者1號飛船離開日光層的確切日子   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的旅行者1號飛船自它在1977年發射升空以來就在不停地朝著離開太陽的方向前進,而來自旅行者1號飛船的新數據表明,該飛船確實已經離開了日光層的溫暖舒適,并進入到一個叫做星際空間的深邃黑暗的太空區域。Donald Gurnett

    音叉做探針:從原子尺度看清水合離子真容

      “水是世界上最常見、也是非常復雜的物質。最近,我們在嘗試人工控制結冰,在國際上首次從原子層次上觀察到冰是如何形成的,發現在二維極限下冰的結構與石墨烯很相似……”前不久,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上,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江穎描繪的水世界吸粉無數。話音剛落,參會的多位諾獎得主紛紛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