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加速變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溫度變化
溫室氣體排放把更多的熱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變暖。那么,儲存了逾九成能量的海洋變暖了多少?變暖的速度有多快? 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主要大洋在加速吸收熱量,顯示出更快的變暖速度,700米以下的海洋表現出顯著的變暖。 海洋變暖了多少——更快的全球海洋變暖速度 海洋在變暖,但變暖了多少?對此,不同國際機構基于海洋觀測得到的估計各不相同。國際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列舉了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團隊所做的5個海洋熱含量變化估計,相互間相差懸殊。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里京、朱江與美國科學家合作研究成果《改進的歷史(1960-2015)海洋熱含量變化估計》,近日在美國《科學》雜志子刊《科學進展》在線發表,引起廣泛關注。 “我們使用了最新的研究方法,對1960年以來全球海洋上層2000米的熱含量變化做了更準確的估計,反映了更快的全球海洋變暖速度——比國......閱讀全文
霧霾或可提升海洋吸收溫室氣體能力
“霧霾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陸地生態系統,但也并非一無是處。”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教授李衛軍和英國伯明翰大學研究員時宗波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霧霾顆粒物有可能增加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從而部分延緩全球變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進展》雜志上。 李衛軍告訴記者,長期以來,科
南沙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系統介紹
根據國家海洋局生態環境保護司《海洋環境監測與能力升級改造》項目工作計劃,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領導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9月8-20日,國家海洋局海洋災害預報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在我國南海南沙新建了一套的南沙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并開展試運行,相關工作得到了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及國家海洋局海口海洋
南沙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系統投入運行
近日,國家海洋局海洋災害預報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在我國南海南沙新建了一套南沙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并開展試運行。該系統的建成可彌補中國南海南部海域上空大氣溫室氣體濃度高精度連續監測的空白,對開展南海海域海洋碳循環、海洋酸化和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科學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南沙群島位于我國海域的最南端
全球變暖-海洋“災難”
來自格陵蘭島的融水,就像東海岸的這座冰山,曾經擾亂了大西洋的“傳送帶”。圖片來源:IMAGEBROKER/ALAMY STOCK PHOTO 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世界各地的海洋平均溫度已上升1°C。近日,兩項研究分別探討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大西洋洋流和海洋生物的影響。 3月27日,
全球降水增加促進西伯利亞溫室氣體排放-加劇全球變暖
日本一項研究發現,由于全球變暖導致降水增加,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帶的森林土壤將更易釋放甲烷,從而導致全球變暖進一步加劇。 日本森林綜合研究所1日發表的一份公報稱,2005年至2007年,該所研究人員在中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帶的落葉松林中,檢測了土壤吸收和釋放甲烷的速度。結果發現,2005年和2006年
溫室氣體高排放或影響近九成海洋生物生存
英國《自然》雜志22日刊載的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一項研究成果說,若是持續高能耗溫室氣體排放,那么到2100年,將有近九成海洋生物面臨生存危機。研究人員分析了動物、植物、細菌等約2.5萬種海洋生物,綜合考慮它們對氣候變化敏感度、適應性以及未來可能受影響程度等因素后,發現如果按“高能耗溫室氣體排放情景SS
溫室氣體的檢測
溫室氣體的檢測?
溫室氣體評估方法
溫室氣體評估方法如下:1、直接測量法:這種方法是通過直接測定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來進行評估的。常用的直接測量方法包括使用氣體分析儀、數據記錄器和各種傳感器等設備對溫室氣體進行實時監測,以及使用燃燒測試、化學分析和質量平衡等技術進行定量分析和評估。2、間接測量法:這種方法是通過監測與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能源
溫室氣體評估方法
溫室氣體評估方法如下:1、直接測量法:這種方法是通過直接測定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來進行評估的。常用的直接測量方法包括使用氣體分析儀、數據記錄器和各種傳感器等設備對溫室氣體進行實時監測,以及使用燃燒測試、化學分析和質量平衡等技術進行定量分析和評估。2、間接測量法:這種方法是通過監測與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能源
牛強謝光鋒:全球變暖與溫室氣體排放的九大邏輯追問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變暖”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時髦話題。一些國外組織、團體和傳媒等紛紛將全球氣候變化與溫室氣體排放甚至我國的能源問題直接聯系起來;國內一些“精英”似乎也敏感得很,跟風起舞,呼吁我國二氧化碳排放要如此如此,能源應這般這般,兩相呼應,甚囂塵上。作為非此學科領域的“門外漢”,按照一般的邏輯
全球海洋變暖研究獲進展
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S. Levitus于2000年在《科學》(Science)撰文正式發布第一條全球上層海洋熱含量變化時間序列,發現20世紀下半頁全球海洋次表層升溫的現象以來,全球海洋到底變暖了多少,一直是一個爭議不斷的問題。2013年發布的國際政府間氣候變化第五期評估
海洋持續變暖,我國如何應對
我國有3.2萬公里海岸線,有廣闊的海洋國土。海洋的持續升溫對中國有什么影響?我們該如何應對?記者專訪了報告的主要完成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成里京。 記者:海洋持續變暖對我國有哪些具體的影響?我們應如何應對? 成里京:我國是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的國家,海洋持續變暖所引發的臺風、海平
溫室氣體通量箱原理
室氣體通量箱原理是隔絕箱內外氣體的交換,隨時間的變化測定。溫室氣體通量箱的工作原理是用特制箱子罩在一定面積的下墊面上方,隔絕箱內外氣體的交換,隨時間的變化測定,箱內溫室氣體,根據計算得出氣體交換通量。主要分為3種類型:密閉式靜態箱、密閉式動態箱和開放式動態箱。
2013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海洋酸化速度前所未有
世界氣象組織9日發布年度《溫室氣體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的三種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均創下新高。 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濃度均創新高,其中二氧化碳濃度為396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相當于工業化前(1750年)水平的1.42倍。初步數據顯示,受地球生物圈吸
海洋加速變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溫度變化
溫室氣體排放把更多的熱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變暖。那么,儲存了逾九成能量的海洋變暖了多少?變暖的速度有多快? 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主要大洋在加速吸收熱量,顯示出更快的變暖速度,700米以下的海洋表現出顯著的變暖。 海洋變暖了多少——更快的全球海洋變
研究揭示海洋變暖對魚類影響
到2100年,在溫和(左)和更嚴重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每個專屬經濟區的物種數量將發生變化。 圖片來源:GRAPHIC COURTESY OF KIMBERLY OREMUS 隨著海洋變暖,魚類開始向原先較冷的水域遷移,以追逐它們偏愛的棲息環境。這樣一來,許多依賴商業魚類作為其經濟組成部分的國家
海洋持續升溫!2021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
11日,中科院大氣所聯合全球14個研究單位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布了國際首份2021年海洋變暖報告。研究表明:2021年海洋升溫持續——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 2021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 2021年度全球海洋變暖報告顯示,2021年海洋升溫持續,全球海洋上層2
專家認為深海吸收熱量暫緩全球氣候變暖
海洋專家在青島舉行的一學術會議上表示,近15年來,雖然溫室氣體排放仍在加速上升,地球氣候系統仍在持續吸收熱量,但全球表面溫度卻呈現出增暖減緩甚至停滯趨勢,其中深海發揮著相當重要的調控作用。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陳顯堯在8日至9日舉行的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4年學術年會上對新華社
2021年海洋增暖“又雙叒叕”破紀錄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全球14個研究單位23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布了國際首份2021年海洋變暖報告。新數據表明,2021年海洋升溫持續,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時,地中海、北大西洋、南大洋、北太平洋海區溫度均創歷史新高。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大
陽光刺激北極土壤釋放溫室氣體
高緯度土壤儲存著的碳至少是大氣中的2倍,但是一項研究發現這種土壤中的碳可能被釋放出來并且在接觸陽光的時候轉化成溫室氣體。Rose Cory及其同事分析了34個北極地點,其中一些地區目前正在經歷著顯著的永凍土融化。 當這種富含冰的土壤融化的時候,它會崩潰而且常常導致侵蝕和滑坡。這種穩定性的喪失會向
中國不靠排放溫室氣體促發展
“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的能源需求還會合理增長,但我們絕不能重復發達國家傳統的發展道路,也不應靠無約束的排放溫室氣體來實現經濟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氣候變化綠皮書的主編王偉光近日在《2010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會上表示。 中國環境承載能力有限
切葉蟻“堆肥”產生溫室氣體
切葉蟻以產生大量垃圾而聞名。事實上,這種螞蟻可以制造出浴缸大小、齊膝高的垃圾堆,里面不僅有樹葉,還有螞蟻的糞便、細菌和死螞蟻。 現在,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巨大的垃圾堆也是溫室氣體的有力來源。 研究人員分析了哥斯達黎加西南部22個切葉蟻丘的氣體排放情況。他們發現,在這些“垃圾堆”潮濕、缺氧的環境中
“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只是表象
如果以國家為統計單元算總量,中國是排放大國。但是,從人均水平看,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2007年中國為4.6噸,不足美國的1/4,只有歐盟的1/2。中國努力減排二氧化碳,在世界上是做得最好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1990年到2007年,全球單位產出的二氧化碳
溫室氣體的最大危害是什么
溫室氣體的最大危害就是造成溫室效應,溫度上升,南北極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常見的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碳在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制造碳酸飲料。而甲烷則是天然氣和煤氣,沼氣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主要燃料。甲烷易與鹵素反應,四個氫可被鹵素取代反應生成不同的鹵代物。
2014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份
世界氣象組織2日發布新聞公報稱,該組織已將2014年列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年份,全球變暖的趨勢仍不斷持續。 世界氣象組織稱,1961年至1990年參照期的長期平均氣溫為14攝氏度,而2014年陸地和海洋表面的全球平均氣溫比該平均值高出0.57攝氏度。 此外,2014年全球海洋表面溫度達到了
正在上升的大氣水汽水平與全球變暖
一項研究發現,上對流層的不斷上升的水汽水平很可能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的結果,而且可能放大這種排放的致暖效應。溫室氣體通過在大氣層內俘獲地球的熱輻射從而升高溫度,而變暖反過來又增加了大氣水汽的積累,水汽是最豐富的溫室氣體。大氣水汽通過放大人造溫室氣體的影響從而進一步升高溫度。 Eui-
2019年海洋升溫再創新高-平均狀態高了0.075攝氏度
來自11個國內外機構的14名科學家聯合發布的最新海洋觀測數據顯示,繼2017、2018年海洋創紀錄變暖之后,2019年海洋升溫又創新高: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時,過去五年是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五年、過去十年是最暖的十年。 發表在Advances in Atmosp
失蹤的地球熱量可能隱藏在深海
研究人員周日稱,地球熱量的失蹤之謎可能已經解開了:它隱藏在海洋深處,暫時掩蓋了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氣候變暖影響, 氣候科學家們早就開始思考所謂的“失蹤的熱量”去了哪里,尤其是在過去十年中,當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但全球氣溫沒有相應上升。 跟蹤地球系統的能源和熱量構成
科學研究發現-海洋環流可解釋為何北極變暖快于南極
近幾十年來,科學家觀察地球兩極的氣候難題:北極變暖并逐漸喪失海冰,而南極許多地方卻有所降溫,甚至在增加海冰。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更好地了解南北極響應因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影響的不對稱現象的基本過程。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綠色海洋學教授約翰·馬歇爾及其團隊通過研究海洋動力學這一現象發現,
海洋變暖改變澳大利亞礁魚種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706.shtm 由于海洋溫度上升,淺層珊瑚礁和棲息在其中的生物正在發生變化,但由于缺乏全面的數據,這些影響被掩蓋了。 十多年來,澳大利亞一組研究人員一直在追蹤該國珊瑚礁的變化。在近日發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