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自供電多功能電子皮膚研究獲進展
隨著仿生學、機器人學等學科的發展,可以模仿人體皮膚和器官感知身體環境、監測人類活動和個人生理健康的人造電子皮膚正在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迅速的發展。為了模仿人體皮膚的綜合性能,人造電子皮膚需要整合不同的感應模塊,實現同時區分各種物理刺激,包括應變、扭曲、溫度、光照、濕度和環境氣體等。此外,能量存儲器件也需要集成到多功能電子皮膚中,以實現多功能、可持續、無線、無需外部電池供能的自驅動系統,達到微型化與輕質化的需求。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率領的研究小組與電子科技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以及北京科技大學開展緊密的合作,在充分探索石墨烯材料的多功能理化性質基礎上,利用簡單高效的模塊化微加工工藝,將一種復合石墨烯纖維分別制成四種平面模塊單元,分別起到壓力傳感器、光電探測器、氣體傳感器以及微型超級電容器的作用。它們被集成到類皮膚柔性材質上,形成自供電的多功能電子皮膚系統,可以檢測人體生理體征和......閱讀全文
科學家推出卡片診斷儀和電子皮膚
5月12日,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的艾斯維爾第四屆生物傳感技術國際會議上,一種可測量心率和血壓的可穿戴電子皮膚,以及能讀取血液和唾液樣本的信用卡大小的紙質診斷儀相繼亮相。 生物傳感器能檢測并分析病人心率、血壓、血糖、激素水平的有關信息,甚至能測試他們是否感染了耐受抗生素的細菌。這種檢測技術能給病人
Nano-Energy:多功能電子皮膚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負責人體內部與外界環境的交互。在其柔軟的組織下面分布著一個龐大的傳感器網絡,從而實時獲得溫度、壓力、氣流等外界信息的變化。電子皮膚通過模擬人類皮膚的傳感功能,能實現或超越皮膚的傳感性能,在機器人、人工義肢、醫療檢測和診斷等方面展現應用前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發
柔性自供電多功能電子皮膚研究獲進展
隨著仿生學、機器人學等學科的發展,可以模仿人體皮膚和器官感知身體環境、監測人類活動和個人生理健康的人造電子皮膚正在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迅速的發展。為了模仿人體皮膚的綜合性能,人造電子皮膚需要整合不同的感應模塊,實現同時區分各種物理刺激,包括應變、扭曲、溫度、光照、濕度和環境氣體等。此外,能量存儲器件
東南大學成功研發超屬性電子皮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435.shtm 中新網南京3月30日電(記者 申冉)質地功能接近人類真實皮膚,同時可接收輸出電信號……近日,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吳俊教授課題組成功研發出超屬性凝膠電子皮膚,使它擁有像人類一
東南大學成功研發超屬性電子皮膚
質地功能接近人類真實皮膚,同時可接收輸出電信號……近日,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吳俊教授課題組成功研發出超屬性凝膠電子皮膚,使它擁有像人類一樣的觸覺感知系統。相關成果已于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CS Nano》在線發表。柔韌、濕潤、略帶粘性,摸上去類似人類皮膚……在吳俊課題組的實驗室內,記者現場看到了
棉花變身多功能水凝膠-可用于電子皮膚
棉花也能做成水凝膠?記者16日從南京林業大學獲悉,該校姚建峰教授團隊在最新一期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在線發表研究成果《無機鹽誘導的熱可逆抗凍纖維素水凝膠》,通過簡易方法將棉短絨制造為導電、熱可逆、耐低溫、可3D打印的水凝膠材料。 水凝膠是以水為分散介質的凝膠。根據合成材料的不同,水凝膠又分
無需接觸,這種電子皮膚可讓你操縱虛擬物體
據Futurism報道,一項最新開發出來的技術可能會徹底改變虛擬現實(VR)的未來。這種技術被稱為電子皮膚(即所謂的e-skin),它是柔軟、可彎曲、可穿戴的技術,允許用戶操縱僅存在于虛擬世界中的物體。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志上的研究表明,這種電子皮膚是如何與磁鐵相互作用的
新型電子傳感器靈敏度似人體皮膚
據英國《自然》雜志網站7月29日報道,韓國首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甲蟲的翅膀獲得靈感,研發出一種柔韌的電子傳感器,其能捕捉到一只瓢蟲行走時的輕柔腳步聲,也可以區分剪力和扭力,就像人體皮膚一樣。它還可以綁在手腕上,作為心率監測器使用。29日出版的《自然·材料》雜志對傳感器的設計進行了描述。 研究
多功能電子皮膚或讓機器人擁有觸覺
為機器人穿上一層智能電子皮膚,也許它們可以像人一樣感知環境,在更多的場景里幫助人類開拓未知疆域。3月28日,記者從東南大學獲悉,該校團隊近日研發出一款可以感知溫度、壓力、濕度等環境信息,同時具備可拉伸、自愈合、抗菌性等特性的全屬性凝膠電子皮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化學學會·納米》。?
仿生自適性可粘附電子皮膚研究取得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585.shtm 可穿戴電子傳感器由于其便攜、靈活和柔性的特點,在可移動式健康監測、人機交互和軟體機器人等領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近年來,研究者們致力于開發各種功能材料和優化結構設計來制備高性能電子
王華濤小組研制電子皮膚-讓觸覺更真實
如何讓智能機器人更像人類,只給它提供聽覺、視覺,讓它能與人對話,這似乎還遠遠不夠。因為在人類的五感中,除了聽覺和視覺,還包括觸覺、味覺、嗅覺。機器人不需要吃飯,那么味覺和嗅覺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但觸覺作為最重要的定位手段,則是機器人應該具備的。電子皮膚 王華濤課題組供圖 于是,科學家希望在機器
南科大:電子皮膚溫覺仿生領域獲新進展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劉瑋書課題組在電子皮膚的溫覺仿生方面取得研究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納米能源》上。 相關研究成果展示電子皮膚作為人體皮膚的對應物,通過在柔性基底上集成各種功能元素,可以模擬人體皮膚的各種功能,是未來智能機器人的理想組件。目前,電子皮膚已經實現了類人體的觸覺功能,
自愈電子皮膚10秒恢復八成功能
美國寺崎生物醫學創新研究所團隊在可穿戴健康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他們開發出一款能夠自愈的新型電子皮膚(E-Skin)。這款電子皮膚具有超快自我修復的能力,一旦受損,能在短短10秒內恢復超過80%的功能。與現有技術相比,這是一個重大突破,因為傳統技術可能需要幾分鐘,甚至幾小時才能完成自我修復。這項新
附著在皮膚上的電子組件:設備再多也不是事兒
你有沒有會覺得個人的存儲設備太多攜帶起來太麻煩?U盤太小容易丟,移動硬盤太多不方便拿?總之肯定會有或多或少的麻煩。 伴隨著技術的發展傳感器已經變得更加的輕薄和柔軟,從而為可穿戴設備創造了無限可能。今天刊發在《自然·納米技術》上的博文顯示,科學家成功創造出了能夠在水中溶解,直接附著在皮膚上電子組
接觸三手煙電子煙,24小時讓皮膚遭殃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近日發表于《大氣》雜志的一項研究發現,接觸到三手煙或電子煙中的尼古丁達到一定濃度,可能會損害皮膚。三手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吸煙,指的是吸煙留下的殘留物。人體呼出的煙會產生三手煙,其中尼古丁是主要成分,從燃燒的煙頭中散發出來的煙會附著在衣服、頭發、家具、汽車等表面。“電子煙溢出
3D打印電子皮膚具有彎曲和感知能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900.shtm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美國和印度科學家攜手,利用具有可調諧電子和熱生物傳感能力的納米工程水凝膠,借助3D打印技術,開發出一種新型電子皮膚。新皮膚可像人類皮膚一樣彎曲、拉伸,
光敏電子皮膚讓機器人擁有“火眼金睛”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科學家找到一種新方法,可以將由砷化鎵制成的微型半導體打印到柔性塑料表面,所得設備的性能可與目前市場上最好的傳統光電探測器媲美,且能承受數百次彎曲,因此可用作未來機器人的智能電子皮膚,讓其“看到”人類視覺范圍以外的光。相關研究刊發于最近的《先進材料技術》雜志。 研究人員稱,此前他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可穿戴電子皮膚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電子皮膚可模仿人體皮膚對外界環境(包括對壓力、溫度及化學等刺激)的感知,因而可廣泛應用于人工智能和醫學診斷等領域。盡管近年來電子皮膚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但仍然存在感應材料的響應靈敏度不足、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較差及感應的范圍窄等諸多問題,這些限制了其實際應用。要解決以上問題,選用具有優異性能的活性
智能手環終結者?科學家研發電子皮膚
電子皮膚 科學家已經發明出一種超薄電子皮膚,把它貼在身體上能夠測量出人體的含氧量。這一發明還能用于其他生理體征的監測,讓智能手環成為過去。 日本研究人員稱,這項電子皮膚的發明能夠便于醫生在外科手術時監測人體器官中的含氧量。 科研人員正在通過研發具有超強延展性的材料來仿制人體皮膚,制造出超薄
半導體所等在多功能電子皮膚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負責人體內部與外界環境的交互。在其柔軟的組織下面分布著一個龐大的傳感器網絡,從而實時獲得溫度、壓力、氣流等外界信息的變化。電子皮膚通過模擬人類皮膚的傳感功能,能實現或超越皮膚的傳感性能,在機器人、人工義肢、醫療檢測和診斷等方面展現應用前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發
生物醫學新突破-電子皮膚讓機器人有“感覺”
中新網2月11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的科學家研發出一種電子皮膚,這種薄薄的半透明材質宛如人類皮膚,能夠偵測到溫度、壓力、濕度和氣流,使得生物醫學又往前邁進一步。 據一篇發表于《科學先端》期刊的研究顯示,這種新材質能制造出較優質的義肢、改良未來機器人安全性,且有助
電子皮膚研究取得新突破-讓機器人“觸感”更靈敏
近日,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的科研團隊在電子皮膚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創新的皮革基微結構表面絲網印刷技術,成功制備出了具有垂直梯度導電纖維網絡的陣列式電子皮膚。這種新型電子皮膚不僅具有獨特的多層分級導電纖維網絡力敏結構,還能夠在廣泛的壓力范圍內保持高度的線性度和一致性。
科學家制造出可提供仿真觸覺的電子皮膚
斯坦福大學Bao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新的電子皮膚,可以模仿觸摸的感覺。一些人稱之為"電子皮膚",它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得到了詳細介紹。這種皮膚令人感興趣,因為它不僅柔軟且可拉伸,而且還能產生類似神經的脈沖,直接與大腦溝通。以前試圖制造這樣的皮膚需要非常堅硬的電子器件,以便轉換觸覺和
電子皮膚——實時追蹤人體活動機械聲學信號-監測身體狀況
聲帶振動、心跳、呼吸、運動......在這些人體的日常自然活動過程中,會伴隨產生大量的機械聲學信號,而這些信號的強弱、頻率則暗示著你的生理健康狀況。 不過,有許多信號會在皮膚與空氣交界處強烈衰減,若沒有一種“創可貼”式的實時監測設備,便會影響人們對健康狀況、運動表現等的精準判斷。 近日,中
清華大學團隊成功研發出可測人體信號的電子皮膚
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任天令團隊研發出多層石墨烯表皮電子皮膚,該器件具有極高的靈敏度,可以直接貼覆在皮膚上用于探測呼吸、心率、發聲等,未來在運動監測、睡眠監測、生物醫療等方面具有重大應用前景。這一成果日前發表在納米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學會·納米》上。 據介紹,電子皮膚是一種重要的生物醫學傳感
日本研發超薄可穿戴的電子皮膚-揉成球也能正常使用
東京大學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可彎曲皮膚形態超薄有機電路。它只有食品包裝紙厚度的五分之一,比羽毛還輕,通過獲得大腦的信號,它可以改進假肢的運動。 電路厚度僅有兩微米、彎曲半徑5微米、重量為每平方公尺3克。一般人能看得清楚的最小物體大約是0.1mm,除以電子皮膚(厚度2微米)來計算,除出來的比率
-Adv.-Mater.:人造仿生電子皮膚-可監測人說話時喉部運動
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張珽研究員及其團隊,近日研制出一種新型可穿戴柔性仿生觸覺傳感器——人造仿生電子皮膚。由于該器件實現了對微小作用力的高靈敏度快速檢測,因此對脈搏、心跳、喉部肌肉群震動等人體健康相關生理信號可以實時監測,在醫療領域有廣泛應用前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最新一期的國際期刊
皮膚油脂可激活皮膚內T細胞
特定皮膚油脂比如游離脂肪酸和蠟酯等,可激活人體皮膚中的一類T細胞子群,這是《自然—免疫學》上一項研究給出的結論。 人們已經發現諸如特應性皮炎和牛皮癬一類的皮膚病與皮膚油脂成分的改變有關,此次研究或找到了油脂成分的改變對皮膚病產生影響的一種可能的作用機制。 皮脂是非極性皮脂和蠟質物質混
華裔教授研制可拉伸太陽能電池-實現人工電子皮膚自我發電
去年發明人工電子皮膚的斯坦福大學女教授,視探索比人類皮膚更敏感的“超級皮膚”為目標。她的研究團隊近期又創造性地研制出世界最新的可拉伸太陽能電池,為人工電子皮膚增添了自我發電的新功能,同時將人類對電子皮膚的研究上升到新階段。 鮑哲南2月23日接受記者訪問時說,“我們已經證明了可以
新研發:一種將機械刺激轉化為視覺讀數的電子皮膚材料
電子皮膚是一種具有機械變形能力的電子傳感器的多模態網絡,可以感知各種外部刺激,例如機械、化學、光和熱刺激。研究者們在早期致力于開發具有出色靈敏度的電子皮膚之后,現階段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將空間分辨的傳感數據轉換為最直接的讀數,也就是視覺信號。 韓國漢陽大學Do Hwan Kim、韓國西江大學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