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日前宣布,在中法科學家的聯合攻堅下,寨卡重組蛋白型疫苗研制成功,上海巴斯德所正與智飛生物集團公司合作,對該疫苗進行臨床前研究。 Zika病毒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病毒,該病毒可能導致嬰兒患上“小頭癥”。2015年,巴西有2700名嬰兒懷疑患上小頭癥,其中29人死亡,主要集中在東北部,而2014年巴西只有147宗小頭癥個案。2016年1月,寨卡病毒正在巴西引發疫情,該病毒通過蚊蟲叮咬傳播,如果孕婦感染,胎兒可能會受到影響,導致新生兒小頭癥甚至死亡;2月,WHO將寨卡病毒列為國際緊急衛生事故。近幾年,在中南美洲乃至世界范圍內爆發的寨卡疫情已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構成嚴重威脅。已有研究證實,寨卡病毒感染為格林巴利綜合征的病因之一;孕婦感染寨卡病毒后,可造成新生兒小頭癥,而目前尚無商業化的寨卡病毒預防性疫苗和治療性藥物。 據上海巴斯德所寨卡疫苗首席科學家黃忠研究員介紹,該所成功研發出寨卡病毒新型疫苗,率先在畢赤......閱讀全文
人類與病毒抗爭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早在古希臘的記載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疫情席卷一個又一個城市,然而當時的醫生卻束手無策。 疫苗的出現使人類第一次從預防的角度戰勝了病毒。WHO宣布天花被消滅的那天,全人類都為這個消息感到興奮。隨著不斷推出的疫苗產品,那些曾讓人們聞風喪膽的傳染病,最終停留在了歷史書
納米微粒(NPs)在治療性乙肝疫苗開發與揭示免疫學新機制的應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慢性病毒感染,與肝硬化及肝癌的關系密切,是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健康問題之一。盡管開發了針對HBV的預防性疫苗,但是誘導有效抗體應答的治療性免疫仍然存在困難。 納米微粒(NPs)可以作為
MaxCyte流式電轉染平臺在新一代疫苗快速研發生產中的優勢分析日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仍在持續發展,截至目前,累計確診病例數已超過70000。盡管統計數據在不斷增加,但全國乃至全球抗擊疫情的決心和信心越來越強。對于疫情防控,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工作是要盡早研發出針對2019-nCoV
今日,賽諾菲(Sanofi)和葛蘭素史克(GSK)聯合宣布,雙方合作開發的COVID-19佐劑疫苗啟動1/2期臨床試驗。該候選疫苗使用了與賽諾菲的一款獲批季節性流感疫苗相同的重組蛋白疫苗技術,以及GSK已經得到驗證的大流行疫苗佐劑技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最新統計,目前已經有34款候
2月25日,據津云新聞消息,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金海團隊成功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口服疫苗,且黃金海本人“以身試法”,自己4倍量口服樣品,無任何副反應。 消息一出,很快引發廣泛關注。 上海某高校一位資深科學家對此消息發表評論認為,“求求各位不要這樣誤導公眾。這個階段就能叫疫苗?那我實驗室一周能
2月25日,據津云新聞消息,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金海團隊成功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口服疫苗,且黃金海本人“以身試法”,自己4倍量口服樣品,無任何副反應。圖片來源于網絡 消息一出,很快引發廣泛關注。 上海某高校一位資深科學家對此消息發表評論認為,“求求各位不要這樣誤導公眾。這個階段就能叫疫苗?
一、 疫苗的概念及分類 疫苗,是指一切通過注射或黏膜途徑接種,可以誘導機體產生針對特定致病原的特異性抗體或細胞免疫,從而使機體獲得保護或消滅該致病原的生物制品,包括蛋白質、多糖、核酸活載體,感染因子等。在我國,疫苗分為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 一類疫苗,是指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政府的
《紐約時報》網站載文稱,今年1月,SARS-CoV-2基因組的破譯工作開始進行,目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正在開發超過145種新冠病毒疫苗,其中20種疫苗正在進行人體試驗。文章梳理了已經進行人體試驗以及一些仍在進行細胞或動物試驗但有望成功的疫苗的進展情況。圖片來源于網絡 首先,文章將疫苗的測試過程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
在美國開展的一項早期階段的臨床研究中,對4個隨機治療組(T1、T2、T3和T4)分別給予不同的DNA(DNA-HIV-PT123)和蛋白(AIDSVAX B/E)疫苗組合,以確定哪種疫苗組合會誘導有利的HIV特異性抗體和T細胞反應。在美國埃默里大學艾滋病研究中心的Nadine Rouphael博
許多生物制品例如抗體,重組蛋白,疫苗等的制備還是通過生物體系細胞工程合成,盡管采用多種純化方式,在生物藥物中還會有微量的宿主蛋白殘留(HCP),會對藥品的安全性及藥性產生影響。 一、HCP的概念 HCP:Host cell protein,宿主細胞蛋白 疫苗、抗體、重組蛋白藥物
許多生物制品例如抗體,重組蛋白,疫苗等的制備還是通過生物體系細胞工程合成,盡管采用多種純化方式,在生物藥物中還會有微量的宿主蛋白殘留(HCP),會對藥品的安全性及藥性產生影響。一、HCP的概念HCP:Host cell protein,宿主細胞蛋白疫苗、抗體、重組蛋白藥物等生物制品的生產主要利用某些
有效藥物與疫苗是防控新冠疫情的制勝武器。疫情發生以來,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和制藥公司兵分多路,與時間賽跑,全力以赴開發有效抗病毒藥物與疫苗。 貝克曼庫爾特生命科學事業部作為一家以“服務健康中國2030”為愿景的公司,一直關注疫情發展,全力支持前線的同時,旗下的多款產品助力新冠治療藥物與疫苗研
孫兵: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長,分子病毒實驗室組長 前些天的《新聞聯播》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近日宣布,成功研發出一種‘萬能’流感疫苗,適用于預防所有已知流感病毒感染。”這種疫苗真的“萬能”嗎?這是否意味著,人類對流感這個纏斗了百年的敵人已
3月21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有關情況。 1、目前全國已經有多少人接種新冠疫苗了?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介紹,當前,重點人群新冠疫苗接種工作順利推進,截至3月20日24時,全國累計報告接種7495.6萬劑次。 2、全年新
2019年冠狀病毒(縮寫為“ COVID-19”)是病毒家族中的一種新型病毒,可以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引起威脅生命的呼吸系統疾病,包括肺炎。這種新型冠狀病毒最初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被發現,現已在全球多個地區被發現。鑒于此種病毒傳播的嚴重性,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衛生條例應急委員會已于2020年1月30日
什么是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Coronavirus)是一種有包膜(或囊膜)的正鏈線性RNA病毒,也是一種最大的RNA病毒。冠狀病毒屬于網巢病毒目。我們通常說的冠狀病毒是冠狀病毒科的兩個亞科之一。該亞科包括甲、乙、丙、丁(α,β,γ和δ )四個屬。 冠狀病毒的包膜是由雙層脂質和跨膜蛋白組成。病毒的
近日,《柳葉刀》以“在線優先”的形式,發表了三葉草生物“S-三聚體”重組亞單位新冠候選疫苗(SCB-2019)的1期臨床試驗中期分析結果。結果表明,候選疫苗可以誘導出高水平的中和抗體,并表現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圖片來源:The Lancet SCB-2019是一種新冠病毒表面抗原S蛋白三
日前,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在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自曝已接種實驗型新冠病毒疫苗,引起人們對疫苗研發進展的格外關注;同時,全球在疫情壓力下對疫苗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疫苗的研發能否跟上迫切需求?近日,《中國科學報》采訪了中國科學院疫苗研發人員。疫苗研發多多益善 自疫
每年接近流感季節,都會引發一個生或死的醫療猜謎游戲。有許多不同的流感菌株,年復一年它們都會發生變化。所以,在每個季節,當局必須做出一個有根據的推測,告訴制造商他們應該生產抗擊哪種流感變體的疫苗。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調查顯示,即使當上述系統工作時,流感相關的疾病,仍然引起每年3000
疫苗開發的新方法包括基于結構的免疫原設計,基于基因的疫苗平臺以及具有有效佐劑的重組抗原制劑。這些技術在開發針對全球重要疾病(例如結核病,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疫苗方面取得令人鼓舞的結果。在這里,我們重點介紹了過去 18 個月中這些領域中最重要的發展。圖片來源于網絡 最成功的疫苗能夠針對引起個
新冠疫苗全國范圍內重點人群接種駛入快車道。 據12月1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消息,將在全國范圍內對重點人群進行新冠疫苗接種。12月20日晚,原上海疾控中心免疫規劃科疫苗醫師陶黎納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據業內消息,我國首批新冠疫苗預計接種5000萬人次,首針將于1月15日接種完成,第二
4月19日,國藥集團舉辦“媒體走進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科研篇活動”,全面介紹集團生物科研發展情況。記者獲悉,近年來,國藥集團加大對生物科研領域研發投入,其子公司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生物”)在EV71型手足口病滅活疫苗、HPV疫苗、IPV疫苗、諾如病毒疫苗等多項科研課題中取得重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由DNA和重組蛋白組成的新型疫苗,其中重組蛋白由一種HIV蛋白的一部分和另一種不相關的蛋白組成。這種疫苗在猴子身上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它能夠誘導出的抗體類似于與抵抗HIV感染相關的抗體。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7月23日的Ce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于當地時間16日表示,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mRNA-1273”)當天在西雅圖開始首次臨床試驗。首批接種疫苗的志愿者有45人,均為18至55歲的健康成年人,其中4人在16日接受注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發布消息開始臨床試驗。/NIH網站“臨床試驗的啟動速度之快,創下紀錄。”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還在繼續蔓延,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微生物研究單位,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么呢? 就此,《中國科學報》采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狙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微生物所副所長錢韋(法人代表)
自2019年12月8日以來,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報告了幾例病因不明的肺炎。大多數患者在當地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工作或附近居住。在這種肺炎的早期階段,嚴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癥狀出現了,一些患者迅速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據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22日消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的重組蛋白新冠疫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試驗批文,這是中國首個由昆蟲細胞生產的重組蛋白新冠疫苗。 據悉,該疫苗靶向SARS-CoV-2的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S-RBD),產生中和抗體阻斷病毒感染人體細胞。該疫苗在猴子
近日,美國馬里蘭州貝塞斯達國立衛生研究院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疫苗研究中心的科學家JohnR.Mascola在Nature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發表了他們在過去18個月在疫苗領域的最新研究。 文中提到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已在一期臨床研究中進行了測試,為基于結構的疫苗設計提供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能夠更加有效制造疫苗的新型蛋白,該蛋白或許還能夠保護機體抵御諸如癌癥等疾病,相關研究也為科學家們深入理解疫苗增強劑的工作機制,以及如何更好地使用疫苗增強劑提供了新的線索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