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訓練后,一般人的也會有與記憶達人類似的大腦活動方式。 對于我們這些只能記住幾個電話號碼的人來說,那些擁有超凡記憶力的人簡直像是擁有神秘的超能力。但是像背誦一部敘事史詩或說出一副撲克牌的完整順序這樣的記憶能力也許沒有那么神秘。 2017年3月8日刊登在Neuron的一項研究顯示,17名世界排名前50的記憶冠軍的大腦與一般人的大腦雖然有差別,但并不顯著。研究人員發現,擁有正常記憶能力的人如果采用記憶達人的 技巧進行記憶,他們的大腦會顯示出同樣的活性和關聯模式。 論文作者 Martin Dresler 是一名神經科學教授,同時也是馬克斯普朗克精神病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在他看來,對于年齡和智商相近的記憶冠軍和普通人,大腦的差別是“分散而細微的”。并且這種差別也只是腦活動不同而非腦結構層面的不同。 研究人員鑒別出大腦中有 71 個區域和 6 種腦網絡參與了記憶過程,并追蹤了記憶冠軍和沒有經過記憶訓練的常人的大腦中這些區域和結構......閱讀全文
長期以來,很多科學家對大腦的研究非常癡迷,有些研究試圖去解析引發多種大腦相關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病機理,比如阿爾茲海默氏癥、帕金森疾病、精神分裂癥等等,而有些研究人員則從更深層次對大腦結構和功能區域進行了探秘研究,從而來解讀我們大腦記憶的形成機制。 很多人都有著快樂的童年記憶,當然也有著那些痛苦不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科學家們發表的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人類大腦記憶的奧秘,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Wikipedia, CC BY-SA 【1】Science: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記憶調節中起著關鍵作用 doi:10.1126/science.aaz2288 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常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人體實驗正在測試一種植入器,可恢復大腦疾病患者的記憶。預計未來10年之內這種大腦植入器將面世。 涉及調查大腦記憶工作方式的研究人員已成功完成老鼠和猴子的測試實驗,并進入測試人類志愿者的初期階段。患有癲癇癥等疾病的患者可能最先受益,最終該植入器將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癥和其它
北京時間9月1日消息,國外媒體報道,近日根據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利用名為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TMS)的磁脈沖將非侵入性電流傳遞至大腦特定區域,可以改善記憶。在大腦進行電流刺激后,他們能夠記住更多臉部-單詞配對 這
一開始,研究人員把老鼠放在一個盒子里,讓它們感到安全。然后,他們對準儲存位置記憶的大腦細胞,用光刺激這些細胞,使它們打開記憶。第二天,他們把這只老鼠放在第二個盒子中,用光脈沖恢復第一天的記憶。記憶重放時,他們適度電擊老鼠,希望改變它們的記憶。結果,他們做到了。把老鼠放回第一個盒子時,它們嚇得不敢
如今我們能夠成功治療阿爾茲海默病嗎?當研究人員從事大腦和記憶研究時這是最常遇到的一個問題,當然了,筆者(多倫多大學Rosanna Olsen教授)也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很多人都目睹過老年人在最后的歲月里無法認出自己的親人,或者是因老年癡呆而無法生活自理的窘迫,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失去了身體的
美國《史密森尼》雜志報道,科學家一直采用各種方式研究人類的大腦,不僅要揭示大腦機能背后的秘密,同時還希望幫助人們找回遺失的記憶。幾周前,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報告稱他們研發出一種藥物,不僅可有效治療癌癥,同時還可幫助修復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癥的老鼠的記憶。3月,澳大利亞科學家宣布在超聲波掃描大腦之后
研究發現,失眠會導致神經元腦電活動的混亂,從而妨礙記憶的寫入。 為何我們把人生中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覺上?這個問題至今為止仍缺乏科學解釋,但關于失眠的夜晚對大腦造成損害的研究卻給我們帶來了一絲啟示,同時也為抑郁癥的潛在治療方法提供了令人興奮的線索。 在8月新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目前,一支美國研究小組認為,一種微芯片能夠有助于建立受損大腦組織的記憶,預計未來兩年內將植入志愿者大腦。 至關重要的植入器:科學家研究分析海馬體,它是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部分(圖中紅色部分),可保存大約10年的記憶 記憶地圖:美國斯坦福大學進行的一項獨立
目前關于學習和記憶的工作機制還有待于科學家們進一步闡明,尤其是在神經回路層面;但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大腦神經元或許在機體學習上扮演者關鍵角色,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療法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大腦出現
據discover magazine近日報道,幾位神經科學家在《自然?神經科學》的在線版報告,他們在大鼠大腦切片中植入了人工記憶。這幾位研究者通過用電流刺激嚙齒動物的大腦細胞,使它們產生了一些類似記憶的神經細胞活動,這些記憶會存在大約10秒左右。這是研究者第一次在沒有大腦的情況下創造了記憶。
【1】Nat Med:阻斷蛋白VCAM1可阻止年老小鼠的記憶喪失 doi:10.1038/s41591-019-0440-4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阻斷一種將循環免疫細胞附著到血管壁上的蛋白---VCAM1---能夠讓年老的小鼠在記憶和學習測試中的表現與年輕小鼠一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志Cortex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睡眠對于制造機體大部分記憶非常關鍵,研究者指出,睡眠能夠幫助機體以一種靈活且可適應的方式來使用記憶,而這是通過將新老版本的相同記憶增強到一定程度來完成的。 研究者表示,當記憶被重新提取時(即當我們記起某些事
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人經歷著失憶的痛苦。原因有很多:比如大量退伍軍人和足球運動員的創傷性腦損傷,比如老年人的腦中風和老年癡呆癥;甚至我們所有人都會經歷的大腦正常老化。記憶的喪失似乎不可避免,但是一位特立獨行的神經科學家正致力于電子療法。由DARPA資助的南加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師Theodore
據美國西北大學醫學系統的一項新研究報告說,青少年中的重度大麻使用者,即每天吸食且吸食大約三年,其與工作記憶有關的大腦結構出現了異常的變化,而且記憶任務的成績不良。 工作記憶不良可以預測學習成績和日常功能的不良。 研究人員在這些人停止吸大麻的兩年后,即在這些人20歲出頭時觀察到了這種大
向人腦中植入大腦芯片、讓人類擁有超人的記憶力,這聽上去好似科幻片中的情節。但一名富有開創精神的神經科學家已經準備開始在人類身上嘗試這一未來科技了。 為了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大腦會將電信號以一種特殊的編碼形式釋放出去。而這種大腦芯片釋放的電信號與大腦產生的信號相符,模擬了產生長期記憶的自然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他們的記性越來越差,冰箱在哪兒,廁所在哪兒,以及他們剛剛做過的事兒,他們都記不得了。」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增長,與衰老相關的疾病日益凸顯。全球范圍內,目前大約有4400萬人被老年癡呆癥折磨。 盡管FDA已經批準了4種治療老年癡呆癥的藥物上市,但是西奈山醫院認知健康中心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大腦如何以正確的順序回憶記憶的機制;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理解諸如阿爾茲海默病等疾病影響大腦記憶的機制,同時還能幫助開發治療此類疾病的新型療法。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
據國外媒體報道,什么是記憶?1904年,德國生物學家理查德·西蒙(Richard Semon)提出了一個觀點,指出記憶的痕跡是由一組不連續的大腦細胞連接之后拼湊起來的。他將這種想象中的生理回路稱為“engram”,即“記憶痕跡”。在之后的時間里,記憶痕跡在科幻小說和“山達基”(scientolo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PNA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葡萄糖衍生物激活記憶受體的分子機制。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神經元是大腦運作的關鍵,但是其并不是大腦的所有,大腦中有一種名為星形細胞的細胞,其在學習和記憶過程中也非常重要;研究者表示,星形細
在一項研究中,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探索了人類大腦如何儲存和回收記憶。一項研究表明,大腦將每個記憶細胞分成獨特的單個神經元的發射模式。同時,第二項研究表明,大腦重放的記憶比存儲更快。 研究由NIH國家神經系統疾病和中風研究所(NINDS)的神經外科醫師研究員Kareem Zaghloul博士領
當我們拜訪一個朋友或去海灘時,大腦會在一個叫做海馬體的部分存儲短期的記憶。一段名為海馬腦部的經驗的短暫記憶。這些記憶之后會被“鞏固”——即轉移到大腦的另一部分進行長期存儲。 一項最新的針對基于這一過程的神經回路的MIT 研究首次揭示出,記憶是在海馬體和大腦皮層中的長期儲存區同時形成的。然而,在
最近,美國南加州大學(USC)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新工具——GFE3蛋白,能夠以定向的方式修改大腦活動和記憶,而無需任何藥物或化學物質的幫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6月6日的《Nature Methods》雜志。 本文通訊作者、USC Dornsife文理學院生物學教授Don B. Arnold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小組首次證明,不同時機施加電刺激對人類大腦的記憶功能有不同的作用,記憶失效期施加電刺激有助于恢復記憶,而同樣的電刺激,施加于記憶有效期則起到相反的作用。該研究成果發表于近期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志上。 恢復記憶是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為期四年的研究項目,旨在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11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神經生物學家通過研究記憶形成機制,以直接刺激小鼠特殊腦區的方式生成了特定的新記憶。這一成果證明記憶機制中的關鍵一環,有助于人們理解和解決學習障礙與記憶紊亂問題。研究人員稱,這是記憶可通過直接操控大腦而形成的首例證據。相關論文發
去年秋天,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DARPA)掌管生物科技研究的高級官員Geoffrey Ling為神經科學家帶來了具有挑戰性的項目:開發一款可植入設備以修復老兵因外傷性腦損傷而受損的記憶。項目資金共有4000萬美元,Ling說:“我們有充足的資金,有哪位勇士愿意接受挑戰?” 近日,DARP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有關腦認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Signal: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網絡形成的關鍵 最近,來自達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找到了大腦在發育過程中腦細胞連接的定向分化以及長期時間內的功能維持的原因,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 Si
1. Sci Signal: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網絡形成的關鍵 最近,來自達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找到了大腦在發育過程中腦細胞連接的定向分化以及長期時間內的功能維持的原因,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 Signaling》雜志上。 與其它的網絡相似,大腦內部存在多個具備不同功能
作為一種神經遞質,多巴胺主要負責大腦信息的傳遞,直接影響大腦情緒、感受。當多巴胺表達量上調會增加人的興奮程度。已有研究證實,腦前額葉皮層的多巴胺對于記憶功能不可或缺。多巴胺會激活大腦與記憶相關的大腦回路,并抑制與干擾記憶相關的神經通路。 多巴胺如何影響記憶功能? 之前的研究已經表明,當進入記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選手陳更出口成章,腹有詩書氣自華,而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北京大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專業的博士生。無獨有偶,這檔節目中還有不少理科生晉升擂主:河南理工大學的大三學生王鑫、學計算機的謝海衡、生物技術專業的薛玉涵……另一檔節目《最強大腦》中,畢業于清華美院的王昱珩,以識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