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實施4項計劃給地球深部“做CT”
為何會發生地震?如何提高地震預測和風險防范能力?地震發生后又怎樣將損失降到最低?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 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于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人類對地殼結構了解不夠,進而難以深入研究地震孕育發生規律,突破地震預測的科學難題,”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東說。 張曉東介紹,“透明地殼”就是要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特別是主要地震帶的深淺結構和斷層活動習性,把地下搞清楚。“這就好比給地球深部‘做CT......閱讀全文
我國將實施4項計劃-給地球深部“做CT”
為何會發生地震?如何提高地震預測和風險防范能力?地震發生后又怎樣將損失降到最低?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
日本大地震造成地殼變動最大值再被刷新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宮城縣牡鹿半島以外約175公里的海床在日本大地震后向東南方向移動了約30米。這一發現刷新了此前由日本海上保安廳宣布的震后海床移動24米的“最大地殼變動”數值。 日本東北大學地震和噴火預知研究觀測中心4月18日宣布了這一研究結果。該中心觀測的是靠近日本海溝的深約3
地震波衰減成像揭示青藏高原地殼流的分布
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和擠壓造成的。在形成過程中,高原受到整體抬升,內部物質在擠壓和重力的雙重作用下從內部向四周流動。基于這一設想提出的下地殼流模型能夠較好地解釋青藏高原的演化和地表形變特征,并得到一些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觀測資料的支持。然而,由于很難對下地殼中的動力學過程進行直接觀測
地震預報新嘗試:我國將建首個地下云圖網
5月7日,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成都高新區宣布:將在四川、云南建設面向地震預報的我國首個地下云圖網——通過在地表安裝約2000個地下云圖網監測站,收集地下8千米至20千米的應力和能量動態演化信息,并實時傳輸到監測中心處理生成的動態地下應力和能量監
青藏高原所合作研究發現地殼流體在地震觸發機制中的作用
地震的觸發效應(Earthquake triggering)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地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進展。然而,地震觸發的動力學機制至今存在強烈爭議。日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何建坤研究員和他的合作者以發生在青藏高原中部Ms=6.4尼瑪地震為例,對地震觸發
“切開”地殼,揭秘拉薩地體新生地殼建造過程
近日高銳院士團隊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盧占武、中山大學教授郭曉玉等首次揭示了南拉薩地體全地殼尺度新生地殼幾何結構,分析了其增生過程與機理,為研究新生代全球大陸地殼凈生長過程提供了范例。相關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 拉薩地體位于印度-歐亞板塊主碰撞帶前緣,其巨厚的地殼幾乎兩倍于全球平均
我國首臺萬米科學鉆探鉆機將探求地球深部奧秘
挺進地心 我國首臺萬米科學鉆探鉆機將亮相大慶 高達60米、重達1000噸、占地約1萬平方米的我國首臺萬米科學鉆探鉆機,計劃今年初將運抵大慶油田。中國科學家將聯合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ICDP)在此實施松遼盆地科學鉆探2井(簡稱松科2井)工程,計劃鉆進6600米,與已經完成的“松科1井”一起
中國展開地球深部探測計劃-將進行超萬米鉆探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中國地球深部探測計劃已全面展開,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地質勘探計劃。 在海拔4400米的喜馬拉雅山羅布莎地區,國家深部探測專項——羅布莎科學鉆探實驗正在緊張進行。除羅布莎之外,山東萊陽、云南騰沖等地的6個鉆探項目也進行中,國家將從這7個鉆探點中選擇一處進行超越1萬米
我國深部探測計劃取得系列成果
董樹文在解讀深部探測計劃部署圖 “嫦娥”奔月見證中國航天科技自主創新重大突破;“蛟龍”入海見證海洋科技深度下潛;隨著國力增強,中國“入地”計劃也于兩年前拉開序幕。曾經追蹤歐美國家深部探測計劃的中國地質學家,開始自主主持大陸深部探測專項計劃,已有多項科學成果開始吸引世界的目
文獻點評:腎透明細胞癌的CT征象與預后關系分析
點評文獻:任金武,馬聰敏,張立紅,等.腎透明細胞癌的CT征象與預后關系分析.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J],2018,29(1):28-33.此文章是保定市中心醫院發表在《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關于腎癌CT征象與預后關系的一個研究。我本人是泌尿外科醫生,現在對我們臨床科室來說CT是我們必不可少的診斷工具
中國啟動“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
地質學家堅信,解決人類日益緊迫的資源、環境問題與挑戰,只能立足地球,向地球深部汲取資源。眾多科學之謎,也只有開展深部探測才能解決:千山萬壑起之何因?金銀銅鐵源自何處?地震能否預報?今天,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急切地渴望了解地球深部。 “地殼探測工程”是我國科學家歷時6年構思、策劃的重大科學計劃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區地質結構及構造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刻畫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征,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hysi
云南地殼對青藏高原東擴和新生代印度板塊俯沖結構響應
我國云南位于東擴的青藏高原和新生代以來強烈伸展的東南亞之間。根據地表構造和變形觀測,學界通常認為青藏高原隆升導致向東的塊體擠出或者下地殼通道流,是云南地區新生代構造演化的成因。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分析了云南地區密集地震臺陣的地震記錄,通過對地殼結構的地震成像研究,集前人關于地
地質所研究二疊紀峨眉山地幔柱后期改造過程取得進展
巖石圈結構與流變性的地震學研究為巖石圈與地幔柱相互作用及其后續變形提供了重要信息。位于西藏東部的峨眉山大火山巖省(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ELIP)有可能因晚二疊紀峨眉山地幔柱引起,并在中生代—新生代構造運動驅動下(如印度洋板塊相對于西藏東部的東
分析海洋T波特征,約束大陸地殼衰減結構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徐敏團隊聯合南方科技大學教授陳曉非和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倪四道等科研人員,在利用海洋T波約束沿海穩定陸塊地殼衰減結構研究上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
南海海洋所揭示流體侵入在地震孕育機制中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志等在地震孕育機制相關研究中取得進展,揭示了流體侵入在地震孕育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 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誘發地震的因素眾多,目前研究普遍認為,影響地震產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地殼應力強度、斷層構造形態、流體應力積累和溫壓條
火星多孔地殼密度與月球相當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日前發現,火星地殼的密度并不如此前想的那樣大,這一點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紅色星球的內部結構和演化歷程。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地球物理研究通訊》雜志上。 較低的密度可能意味著至少部分火星地殼是相對多孔的。因此,研究團隊不排除存在更薄外殼的可能性。 論
地球上地殼中什么元素最多
氧是地殼中最豐富、分布最廣的元素,也是構成生物界與非生物界最重要的元素,在地殼的含量為48.6%。單質氧在大氣中占20.9%。氧(Oxygen)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原子序數為8,相對原子質量為16.00。在元素周期表中,氧是氧族元素的一員,它也是一個高反應性的第2周期非金屬元素,很容易與幾乎所有其它元
汶川地震為何沒有準確預報-預測儀器理論均有限
汶川大地震為何沒有準確預報 這次四川汶川縣出現的大地震,很多人都會疑問,這么大的地震為什么之前都沒有預報到?地震究竟能不能預報呢? 省地震局局長丁仁杰介紹,地震多數發生在地下15公里以下的地殼里,當前人類對于地殼的研究只能通過鉆機鉆至地下12公里,遠遠做不到直接觀察到地震孕育發生的全過程,只能在
大地震影響全球定位系統精確度
一項刊發在新一期美國《地球物理學研究雜志:大地》上的研究報告稱,過去13年來發生的大地震導致地殼變動,改變了全球定位系統(GPS)地面接收站的位置,影響了GPS坐標的準確度,這將對衛星軌道、海平面等的測量造成較大影響。 報告指出,8.0級以上的大地震會對地殼造成深遠影響。除澳大利亞、西歐和
臺灣專家:地殼還在動-震后四川要防山崩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灣“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潘國梁5月15日表示,地震后的四川,因地殼運動還沒穩定,恐會發生大規模山崩的二次重大災害。?他說,這次地震發生地區,“正好是全地球地殼最厚的地方”,印度及歐亞板塊強大擠壓的力量使得山區土石松動,“何時能穩定,無法推估”;巖石受不了擠壓,累積到一
日本地震警示類似地質結構地區大地震可能
英國《自然》雜志網站3月15日刊登文章說,最近發生在日本的大地震說明原有的一些地震理論并不完全正確,警示了世界上其他類似地區可能發生大地震的可能。 此次日本大地震是由于太平洋板塊在日本海溝俯沖入日本下方,并向西侵入歐亞板塊造成的。文章說,過去在地震成因上有一種理論認為,較年輕的
第388次香山科學會議探討中國強震預測與地球系統科學
我國是世界上強震頻發的國家之一,1985年至今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219次,主要集中在我國臺灣和青藏高原。我國不僅地震多,而且震源淺。而淺源地震破壞性極強,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都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出席日前在京舉行的以“中國強震預測與地球系統科學”為主題的第388
華北克拉通地殼Lg波衰減結構高分辨率成像模型建立
地震衰減是反映地球內部結構與物質組成的基本參數之一。與地震波傳播速度相比,地震波振幅衰減對地下介質更加敏感。因此,地震衰減參數的影響因素多,靈敏度高,測量難度大。 繼2010年建立中國東北及鄰近地區的地震Lg波衰減成像模型后,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趙連鋒副研究員
我國力爭到2030年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強國之列
1月24日,黃土地震災害研究整體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高鐵地震預警合作再上新臺階,“非線性地震模擬”應用獲“戈登·貝爾”獎,中科院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使我國海地地震觀測技術走向“萬米時代”…… 24日舉行的2018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在報告中描繪了這樣一份藍圖:到202
我國深反射地震剖面總長首次超過萬公里
記者4月16日從“深部探測專項2012年度成果匯報會”上獲悉:我國深反射地震剖面總長達到11000公里,首次超過1萬公里,標志著我國躋身世界深部探測大國行列。 據介紹,“深部探測專項”是我國目前實施的規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測計劃,專項計劃用20年時間,完成我國第一輪地球深部探測計劃。
麻省理工學院報告:汶川地震是罕見地質異常現象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地質學家最近發表報告稱,汶川大地震是罕見的地質異常現象,且事先毫無預警跡象。 據英國廣播公司等媒體報道,麻省理工的地質學家在美國地質學會期刊最新7月號上發表報告稱,麻省理工地質專家對四川西部地區的地質研究已經長達20年,并未發現任何顯示當地可能發生大地震的跡象。 地震發
紅色星球上,地震波“講述”新的故事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從地質意義上來看,火星已經“死”了。 這顆星球上到處都是火山,有些地方還有古老的熔巖流。但這個寒冷、貧瘠的星球似乎早已失去了如其名字一樣的熱情。最新研究顯示,火星可能不是人們認為的地質死亡世界,因為科學家在其地下發現了巖漿的跡象。 此外,自第一臺望遠鏡眺望火星以來
青藏高原北部地殼熔融流動與高原生長的巖石學證據
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的一個重要進展就是發現高原中-下地殼15–50 km深處存在異常薄弱(低速高導)層。該地殼薄弱層通常被認為是地殼熔融的結果。然而,這種解釋卻存在激烈的爭論,特別是在地殼起源的巖漿巖非常稀少的青藏高原北部地區,該爭論更為激烈。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
紅色星球上,地震波講故事
火星上的洞察號著陸器的藝術插圖。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科柏洛斯槽溝地區的裂縫。圖片來源: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從地質意義上來看,火星已經“死”了。 這顆星球上到處都是火山,有些地方還有古老的熔巖流。但這個寒冷、貧瘠的星球似乎早已失去了如其名字一樣的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