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在行動·中國無悔減排的政策與實踐”論壇昨日召開。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在論壇上提出,簡單的技術改進是不能解決氣候的總體問題的,單個技術的改善將會被更多的使用所替代,反而可能出現反彈效應。 他舉例說,大排量汽車變成小排量,單個汽車低碳了,但是對小排量汽車的鼓勵則造成汽車的總量增加,總的排放量反而增加了。 2003年,英國政府首次在《能源白皮書》中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以來,“低碳”這個詞就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躥紅。 其實,對于“低碳”一直都存在很多“質疑”的聲音。有媒體曾經報道說,英國之所以提出低碳的概念實際上是黨派為了賺取政治資本。 因此,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提出了“無悔”減排的概念。他認為,在還沒有弄清楚全球變暖是不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前提下,現在只能做到“無悔”。就是提高效率,節約能源,實現小環境的改善,成本低于收益,這些事做了之后都是不會后悔的。 ......閱讀全文
日前,國家發改委召開了國家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現場交流會(以下簡稱“交流會”)。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交流會”上對未來低碳試點的開展提了四點要求,其中第二點要求“做好結合文章”,要求各試點要與國家正在研究制定的《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意見》相結合,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與完
據不完全統計,廣東省建筑用能約占用能總量的30%左右,且比例有日益增大的趨勢。“十二五”期間,廣東節能目標為單位GDP能耗下降18%,高于全國 “十二五”節能目標2個百分點,成為全國節能指標最高、節能任務最重的省份。因此,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展低碳綠色建筑工作,定出具體目標:2015年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進一步硬化節能減排降碳指標、量化任務、強化措施,對今明兩年節能減排降碳工作做出具體要求。“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的約束性目
杜祥琬院士 秦大河院士 杜祥琬院士、秦大河院士在第435次香山科學會議上分別作主題評述報告。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為梳理氣候變化事實、影響、適應和減緩領域的最新進展,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全局出發,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科學判斷應對氣候變化對我國發展
199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正式生效,標志著世界各國對控制和減少CO2排放的議題達成了一項劃時代的共識,并愿意共同努力付諸于行動。2005和2015年《京都協定書》和《巴黎協定》又先后正式生效,表明人類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趨勢和風險,加緊了全球CO2減排的目標和進度。世界各國各行各業都
■ 數字 我國是最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國家之一。據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在節能減排方面投資將達2.3萬億元人民幣,可再生能源投資將達1.8萬億元,高效節能技術與裝備市場占有率將由目前的5%提高到30%,前景廣闊的綠色低碳市場為企業戰略轉型提供了重要機遇。 據統計,2006—20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大氣污染防治有何關系?近日發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8:聚首卡托維茲》(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城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具有顯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協同效應。 鼓勵不同城市出臺差異化協同控制方案 現階段,我國各大城市普遍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局地大氣污染防治與溫室氣體減排的雙重壓力
4日至9日舉行的天津會議是中國首次承辦聯合國框架下的氣候談判,同時也是12月坎昆氣候大會前的最后一輪談判,中國的低碳減排行動再次成為國際社會焦點。相關資料顯示,發達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三分之二是由居民產生的,而我國70%是來自企業。因此,如何把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挑戰轉變為中國經濟社會轉型和構建未
低碳歷程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急需世界各國協同減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的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召開。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
“低碳”是本屆世博會的一大主題。 世博園內,處處可見濃縮全世界最新科技的低碳產品和技術,而低碳環保的理念,正如漣漪般被無限傳遞和放大。減少碳排放、節約能源……世博園外,低碳已經成為社會共識。 園區內外 自愿減排 人人參與 前不久,“低碳
“走低碳發展道路是石化企業的必然選擇。目前中國的碳市場剛剛起步,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2015年全國碳交易市場將建成,國際市場也可能在2015年迎來轉機,未來低碳對很多石化企業來說,或是一道‘生死門檻’。碳交易為企業節能減排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石化企業應更主動積極地參與進來,用市場化手段有效降低
今年6月12日至18日是節能周,此次將開展以“節能攻堅、全民行動”為主題的2010年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隨著低碳經濟概念的日漸深入,各家上市公司如何做到節能減排,如何符合低碳經濟時代的要求,日漸成為關注的焦點。 近日,在2010中國金融高峰論壇上低碳經濟成為熱門詞
GDP增速、當地就業甚至社會安定都與自上而下的節能要求息息相關,到底是選擇政策還是維持經濟穩定增長,始終是地方政府案頭上的難題之一 中央提拔干部的主要指標無疑還是當地GDP的增幅。所以“GDP第一,節能減排靠后”的思維依然根深蒂固 北極冰川的融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暫
哥本哈根大會盡管沒有達成一個具有一個法律意義上的協議,但就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不能超過2度的目標達成了共識。這就意味這2015年到2025年期間全球氣體排放要快速下降,2025年要比1990年下降一半以上,從當前排放的目標和應對措施來看,不能夠支持全球控制溫升(溫室氣體排放)不超過2度的目標,未來的
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表示,根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仍將達50%,2050年占比40%。“今后較長時期內,煤炭仍將是我國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基石,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是能源綠色發展的最現實選擇。” 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環境外部性問
法國去年7月出臺的“新環保法案”將于兩個月后試運行。作為率先對產品碳標簽進行明確要求的國家,法國的行動將對歐盟乃至世界推行產品碳標簽進程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包括作為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的中國。 不少發達國家已試水碳標簽 “近期國際市場的種種跡象表明,碳標簽正逼近國內化工企業。”杭州瑞
低碳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其繁榮發展離不開大量資金投入,因而需要建立健全投融資機制,保證低碳經濟投融資活動持續健康高效運行。低碳經濟投融資活動,是指以建設節能減排項目、開發新能源、發展新興低碳產業和其他環境保護活動為目的而進行的生產資本與借貸資本的循環運動,涵蓋資金籌措、項目建設與運營、
——訪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齊曄 “近20年,我一直在環境氣候科學這個領域工作,與其中的許多科學家都有接觸。對氣候變暖,上世紀90年代就有著名科學家一直有質疑;但從科學的角度講,這是正常現象——允許不同的聲音,要求大同存小異,要看共識。” 雖然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早已
兩百年來,人類文明動力大都基于碳燃燒,從而改變了地球的大氣結構。現在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是400PPM至450PPM,超過了臨界值,致使世界各地惡劣氣候頻發,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成為亟待解決的全球性問題。 近些年來,世界各國一直為改變全球氣候變暖而積極努力。《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及《
隨著全球氣候問題的日趨嚴重,溫室氣體減排正逐步成為全人類發展的責任和共識。國家提出的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減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發展低碳經濟顯然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動力和引擎。 世界經濟看中國,中國崛起看低碳經濟發展。低碳排放是
節能減排、保護環境乃國之大計,關乎經濟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 資源短缺、環境承載力日益窘迫所帶來的壓力愈重,對節能減排的希冀也越來越大:單位能耗強度要持續下降、耗能總量增速要減緩直至相對低位穩定;生態環境得以改善,承載力得以提升。近年來,國家層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表明擔當大國責任的成
前言:生物多樣性、綠色經濟、低碳社會、氣候談判、紫金礦業“潰壩門”、中石油大連漏油事故、舟曲特大泥石流、“自然之子”梁從誡、“三牧”問題、環保產業。2010年,中國環境領域大事不斷,一次次突發性事件觸目驚心。紫金礦業“潰壩門”、中石油大連漏油事故、舟曲特大泥石流這三起事件,從表面上看,
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即將在2017年開啟。作為高耗能行業,同時又陷入產能過剩和虧損泥淖的鋼鐵行業該如何應對? 在第七屆地壇論壇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展與科技環保部主任黃導表示,鋼鐵企業在低碳發展中要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同時對即將到來的碳交易不要抱著躲避和抵觸的心理,而要虛心學習、積極應對,并加強
2009年12月26日至27日,由《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政府主辦的第九屆中國經濟論壇在冰城舉辦,銀裝素裹的冰城不僅迎來了國內外的客人,更迎來了一個熱點話題——“節能減排與生態文明”。 ■哥本哈根大會怎么看? 由于前來參加論壇的專家學者中有人剛剛從哥本哈根歸來,因此,他們對氣
奏然變化的氣候給人們帶來了警醒,全世界的氣候變化危及整個地球以及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存發展,干旱帶來的饑荒正逐漸蔓延全球,洪澇冰雪災害更是頻頻發生,去年的哥本哈根會議已經順利召開,眾多涂料企業也在朝低碳前行。而這場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的會議,也標志著人類正經歷著從工業革命至今的第三次革命——
低碳旋風刮進羊城高校校園廣州大學同學義賣活動 近日,“亞運綠色出行羊城通低碳公益卡義賣周”活動在廣州的高校里掀起了一股低碳的風潮。活動從12月10日起拉開序幕,義賣周鎖定中山大學、廣州大學等近10所高校,主要活動包括:宣傳推廣綠色出行及碳減排碳中和的相關知識
8 月8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利茲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和密歇根州立大學的6位學者受英國《自然》雜志邀請,發表題為《中國低碳發展路線圖》的專題論文。論文表明,只要采取合適的策略,中國能夠實現低排放的經濟增長模式,開拓出自主創新的低碳可持續發展模式,并成為全球未來發展的領導者。
未來的競爭將是能源利用效率的競爭,誰掌握了最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誰就有了發展權,誰就搶占了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我們的工業文明正處在十字路口……人為原因造成的氣候變化正醞釀著一場巨大的全球危機。”美國學者杰里夫?里夫金在其新著《第三次工業革命》中,開篇就預測當下的工業發
第十三屆科博會將于5月27日在北京舉行。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著力點,將成為本屆科博會最大熱點。圍繞低碳產業的技術創新,全方位探索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綠色增長的有效途徑。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過渡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旨在修復地
扼制氣候變暖、拯救地球家園是當代人的使命,城市的發展戰略也必然以低碳發展為出路。日前,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第二批包括廣州市在內的29個低碳試點城市。目前來看,國內支持低碳投資的現有金融工具包括傳統的資產融資、公共市場融資、不斷增長但仍然有限的私人部門股權投資和風險資本市場,然而,“十二五”期間僅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