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學》雜志刊登了瑞典科學家的重磅成果——全球首份癌癥病例圖譜“Atlas”,將數千種特定癌癥相關基因與患者生存情況聯系起來,發掘出32種不以癌癥類型分類、但與80%人類癌癥相關的“公共”基因,可作為潛在新藥研發的精準靶點。新圖譜被認為是腫瘤臨床實踐革命性改進的重要推手。 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志官網等外媒報道,Atlas圖譜可開放獲取,仍在繼續努力收集公共數據,目標是收集可用于開發癌癥藥物和診斷方法的實用信息,比如疾病標志物等。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教授馬瑟爾斯·阿合雷是歐洲生物技術聯合會主席,也是Atlas項目的領導者,他帶領科研團隊使用超級計算機,分析了8000種腫瘤樣本中的17種主要類型的人類癌癥,并使用RNA測序方法,了解基因在受癌癥影響時發生的變化,積極尋求“基因突變導致的基因組整體變化”。 研究人員確定了2000多個抑制腫瘤生長的基因,但絕大多數基因靶向藥物會同步產生強烈的副作用。經篩選,發現其中32......閱讀全文
最新一期《福布斯》展望了未來15年影響世界的五大技術——新型計算機架構、基因組學、納米技術、儲能技術以及機器人技術。文章說,隨著這些技術相輔相成,共同發展,人類將開始掌控物理世界。其中關于“基因組學”的解釋為:2003年人類基因組首次被解碼,其相關開支超過30億美元。到2030年,人類基因組測序
最新一期《福布斯》展望了未來15年影響世界的五大技術——新型計算機架構、基因組學、納米技術、儲能技術以及機器人技術。文章說,隨著這些技術相輔相成,共同發展,人類將開始掌控物理世界。其中關于“基因組學”的解釋為:2003年人類基因組首次被解碼,其相關開支超過30億美元。到2030年,人類基因組測序
去年11月30日,FDA跟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同時批準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旗下產品——FoundationOne CDx(F1CDx)用于泛癌癥臨床伴隨診斷,這款產品包含了315個基因的所有變異形式的檢測,這是首款突破性的基于N
2015年,“精準醫學”成為全球醫學界關注的熱點。精準醫學的短期目標是為癌癥找到更多、更好的治療手段,其長期目標是為實現多種疾病的個體化治療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以基因組學為背景的大數據是發展精準醫學的基礎;以個體化治療為中心、整合不同數據層的生物學數據庫,以及高度關聯的知識網絡則是邁向精確醫學
季國慶博士是吉凱基因的技術總監,他的博客文章受到吉凱客戶及廣大生物醫藥讀者群的喜歡。這是因為季博的博文是在他博覽最新文獻并結合自身深厚的遺傳學知識的基礎上,在基因研究、疾病功能基因研究、疾病藥靶及藥物研究等方面都有獨到和深入的理解與解讀。此次,季博專門為吉凱基因轉化醫學平臺撰寫了有關精準醫療的系
繼Illumina公司高通量測序儀銷售第三季度低于預期導致股票大跌事件之后,知名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也于近日宣布放棄NGS業務,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行業對NGS檢測的熱烈討論,也預示著行業對NGS技術的臨床應用和市場化推廣進入了重新評估的階段。 精準醫療與NGS檢測 精準醫療概念的提出,
政府對基因產業的支持,是基因檢測行業發展的一個利好因素。以2015年科技部首次召開“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會議”為標志,中國在戰略層面進入“精準醫療”時代。政府到2030年前擬投入600億元發展精準醫療。而基因檢測是實現精準醫療的基礎路徑。并且在之后的有關生物產業、科技創新的“十三五”規劃中,政府
繼Illumina公司高通量測序儀銷售第三季度低于預期導致股票大跌事件之后,知名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也于近日宣布放棄NGS業務,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行業對NGS檢測的熱烈討論,也預示著行業對NGS技術的臨床應用和市場化推廣進入了重新評估的階段。 精準醫療與NGS檢測 精準醫療
每年的1月份,全球醫藥健康產業的公司掌舵者和圈內人就會像候鳥一樣飛向舊金山,如期參加JP摩根健康大會。作為世界頂級的醫療健康投資者年會,JP摩根健康年會已經舉辦35年,從創立之初便吸引著千萬來自全球各主要地區和國家的生物技術創業者和資本與金融界的行業達人。 從2010年開始,貝瑞基因的身影
2014年3月,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發布《關于開展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臨床應用試點單位申報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已經開展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且符合申報規定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申請試點,并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向所在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提交申報材料,同時明確申請試點的基因測序項目(如
前 言: 季國慶博士是吉凱基因的技術總監,他的博客文章受到吉凱客戶及廣大生物醫藥讀者群的喜歡。這是因為季博的博文是在他博覽最新文獻并結合自身深厚的遺傳學知識的基礎上,在基因研究、疾病功能基因研究、疾病藥靶及藥物研究等方面都有獨到和深入的理解與解讀。此次,季博專門為吉凱基因轉化醫學平臺撰寫了有關精準醫
健康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話題,隨著現代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資本力量的加速推動,基因檢測成了熱門行業,吸引著人們的關注。基因檢測行業的迅速發展似乎讓人們覺得通過基因檢測預測或者治療某些疾病已經成為可能。基因檢測是否真正能夠幫助人們實現對疾病的提前把控?基因檢測究竟在臨床診斷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日前在出席貴陽數博會論壇時稱,公司員工不允許有出生缺陷,并要求員工活到100歲。他提出華大基因的三大紀律,包括不允許員工的腫瘤晚于醫院發現。言論一出,外界一片嘩然,質疑者眾。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采訪了解到,基因檢測在腫瘤早篩和助力腫瘤精準治療確實可以發揮巨大作用;隨著技術的發
近年來,我國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高居首位,每年肺癌新增病例約73萬,嚴重危害人民健康 。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精準醫療正逐漸成為腫瘤治療的新方向,而“伴隨診斷”作為精準醫療的基石也日益受到關注,尤其是在肺癌診療領域,通過伴隨診斷對肺癌患者進行分類,從而實施更安全、有效的靶向治療是精準醫療的
多位腫瘤學專家表示,醫學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一兩年前精準醫療更多的是一個概念,現在已經來到臨床醫生的身邊。基因檢測是腫瘤精準治療的基礎,在以基因檢測為基礎的精準醫療即將進入千千萬萬的醫院之時,一方面,基因檢測技術本身需要不斷進步;另一方面,基因檢測在規范發展中也需要政策的引領和促進,大浪淘沙,兩
12月16-18日,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盛會之一“國際精準醫療大會(P4 China)”將來到中國北京,針對精準檢測與治療藥物中的前沿科技轉化與應用、國際融合、跨界整合、商業機遇、戰略模式等新興話題進行深入討論及2016年回顧與展望。 P4 China 北京2016 的主題為“從系統生物學
2015年7月,美國國家癌癥研究院(NCI)拋出了NCI-MATCH試驗計劃,也被稱作EAY131研究,計劃招募3000名志愿者進行腫瘤靶向藥物的臨床研究,整合了以特定基因突變為靶點的20余種在研藥物或藥物組合,從而將試驗中的各例患者與針對其腫瘤分子異常的治療加以匹配。 2015年8月的時候已
精準醫學:從基因檢測技術應用到個體化用藥指導 第一輪通知 2016年10月10日 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龍陽路2345號) 主辦單位: 上海市生物工程學會 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協會 上海伯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慕尼黑展覽(上海)有限公司 會議簡介: 近年來,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從
2010年研究生畢業后,大家各奔東西,有的去了制藥公司,有的去了醫院,有的去了藥監部門,有的接著讀博或者出國,當然也有的人轉了行。每個人都選擇了自己的道路,可又有多少人能看到自己的出路。 我們這一代學藥人,趕上了制藥行業突飛猛進的十年,旁觀了05、06年文號亂飛的狂飆突進,也體驗了15、16年
2016年5月19日,科研人員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高通量、高內涵藥物綜合研究平臺實驗室內進行實驗操作。該技術體系提供的精準治療方案為提高惡性腫瘤治療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了可能。 2016年8月10日,上海正大基因科學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在采集受檢者的口腔黏膜脫落細胞,這是基因
中國精準醫療正迅速迎來一次大規模“跳漲”。 7月29日,央視大篇幅報道了“精準醫療”這一時下熱門話題,并透露:中國正在籌建自己的人群全基因組數據庫和樣本庫,為精準醫療奠定基礎——這一消息被認為是行業政策進一步開閘的明確信號。 7月31日,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下達關于印發《藥物代謝酶和藥物作用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今年美國國情咨文演講中曾提到精準醫療計劃,該項目獲得美國政府2016年財政預算中2.15億美元經費,由此精準醫療也成為生物醫藥行業的2015年熱詞。 今年3月,科技部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規劃在2030年前精準醫療投入600億元。隨后,我國發布了第一批腫瘤
01 全球精準醫療進展 自2015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后,精準醫療概念迅速席卷全球,近年來更呈逐年加速趨勢,各種新技術、新產品不斷出現。 基因測序的成本進一步降低至100美元,解讀效率進一步提升。 2017年1月,基因測序行業巨頭美國Illumina公司推出全新測序儀,將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宏灝 近日,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宏灝領銜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馨悅家生活健康控股投資及無錫(馬山)國家生命科學園三方合作共建的中南大學成果轉化基地項目在長沙順利簽約。據悉,該項目擬總投資5億元,將在無錫建立亞洲最大的基因檢測數字化產業基地。 無錫(馬山)國家生命科學園目前已匯聚1
2016年5月19日,科研人員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高通量、高內涵藥物綜合研究平臺實驗室內進行實驗操作。該技術體系提供的精準治療方案為提高惡性腫瘤治療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了可能。 2016年8月10日,上海正大基因科學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在采集受檢者的口腔黏膜脫落細胞
自從美國2015年宣布精準醫學計劃以來,中國也不斷加大了對精準醫療的支持力度。2015年2月,科技部組建國家精準醫療戰略19人專家委員會,計劃在2030年前投入600億元;2016年3月發起了精準醫療研究專項課題,目標是在2017年至2019年構建重大疾病的預防診治大數據平臺;同時,國家衛計委首次公
生物醫學新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疾病診治的水平,同時也帶來醫療資訊的大爆炸和臨床應用的混亂。從近期液體活檢共識、NGS共識、衛計委發文規范臨床應用等可知,在生物醫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應用醫學技術進行精準醫療,滿足不斷增長的多元化的臨床需求,已成為生物醫學領域不可避免的話題。 以臨床需求為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精準醫療下,分析儀器到底有多少機會?POCT流行,Elisa橫行,分析儀器到底該如何切入醫療診斷?太多的問題,擺在“精準醫學”這四個字面前。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 詹啟敏 “到目前為止,‘精準醫學’還只是人們對此了解的冰山一角。”詹啟敏說。這是在第二屆生命組學與精準醫學大會上,中
3月8日,2018 EBC易貿生物產業大會在蘇州正式開幕,超千位的行業精英齊聚一堂,以“精準醫療”為核心,探討了包括“體外診斷”、“抗體藥物”“細胞免疫治療”等多個熱門領域的最新進展、發展趨勢。 其中,在“基因檢測行業機遇與挑戰”分會場,熊磊博士進行了題為《風口之后的精準醫療現狀與機會》的主題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兒去?這一終極哲學命題,有多種不同的解答視角。從基因角度給出的答案,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近一段時間,有關基因領域的新聞將基因檢測、基因編輯、癌癥的靶向治療等原本屬于生物醫學領域的專業話題,一下子變成了公眾話題。人們對于基因的好奇在于:基因是如何影響人類的長相、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