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藥學院屠鵬飛團隊揭示中藥作用新靶點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下,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屠鵬飛團隊研究揭示了傳統中藥蘇木的抗神經炎癥活性成分蘇木酮A的直接作用靶點蛋白為肌苷-5-單磷酸脫氫酶2(IMPDH2),相關研究成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在線發表。 屠鵬飛團隊將當前化學生物學領域的分子探針概念引入到中藥活性成分的靶點鑒定中,結果發現肌苷-5-單磷酸脫氫酶2(IMPDH2)是其發揮抗神經炎癥作用的一個關鍵靶點。進一步研究又發現,蘇木酮A可以通過對靶點蛋白IMPDH2的共價修飾,進而誘導其變構失活,抑制靶點蛋白下游的多條炎癥相關信號通路的激活,最終實現抗神經炎癥作用。這一研究成果不僅揭示了中藥活性成分蘇木酮A的抗炎作用機理,同時也在IMPDH2蛋白上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藥物作用位點,對于今后以IMPDH2蛋白為靶點的抗炎和免疫抑制藥物的設計和研發具有指導意義。......閱讀全文
北京大學藥學院屠鵬飛團隊揭示中藥作用新靶點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下,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屠鵬飛團隊研究揭示了傳統中藥蘇木的抗神經炎癥活性成分蘇木酮A的直接作用靶點蛋白為肌苷-5-單磷酸脫氫酶2(IMPDH2),相關研究成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在線發表。 屠鵬飛團隊將當前化學生物學領域的分子探針概念
屠鵬飛教授團隊在《PNAS》上發表中藥分子靶點研究新成果
7月4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屠鵬飛教授研究團隊題為“Highly selective inhibition of IMPDH2 provides the basis of anti-neuroinflammation therapy”的研究論文,深入闡明了中
屠鵬飛教授團隊在《PNAS》上發表中藥分子靶點研究新成果
7月4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我室屠鵬飛教授研究團隊題為“Highly selective inhibition of IMPDH2 provides the basis of anti-neuroinflammation therapy”的研究論文,深入闡明
發現抗抑郁新靶點
近日,挪威醫學科學家利用腦內基因治療操縱一個新的靶點發現了一種新的治療抑郁癥的方法。 研究人員通過小鼠體內實驗發現,降低HCN通道蛋白的含量可以減輕抑郁癥狀,如果能夠在人體內也有相同的效果,那么這項發現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療靶點,可以拯救成千上萬名對現有療法治療不佳的抑郁癥患者。 “現有的治療方
白血病治療新靶點或可避免嚴重副作用
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能夠通過靶向一種蛋白質分子阻止癌細胞生長,他們發現的這種叫做Hhex的蛋白或可成為治愈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關鍵分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Gene and Development上。 AML是一種極具侵襲性的血液癌癥,并且發病突然,癌細胞生長迅
NEJM:廣譜抗癌新靶點
來自哈佛干細胞研究所(HSCI)的研究人員在最具侵襲性的肝癌中,鑒別出了一個已知調控胚胎干細胞自我更新的基因,由此開始積極地尋找能夠阻斷其活性的藥物。 這一稱作為SALL4的基因,賦予了干細胞持續分化的能力,使得它們不會轉變為成熟細胞。通常情況下,細胞只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表達SALL4,而在
改善傷口愈合的新靶點
MicroRNA是新的治療劑的有趣靶標結構。它們可以通過合成抗氧化劑阻斷。然而,到目前為止,僅在局部使用這些數據是不可能的。歌德大學法蘭克福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成功地實現了這一點,在光誘導型抗生素的幫助下治療傷口愈合受損。 MicroRNA是在細胞中鍵合到靶結構上的小基因片段,以這種方式防止某些
改善傷口愈合的新靶點
MicroRNA 是新的治療劑的有趣靶標結構。它們可以通過合成抗氧化劑阻斷。然而,到目前為止,僅在局部使用這些數據是不可能的。歌德大學法蘭克福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成功地實現了這一點,在光誘導型抗生素的幫助下治療傷口愈合受損。 MicroRNA 是在細胞中鍵合到靶結構上的小基因片段,以這種方式防止
Oncogene:腫瘤治療新靶點研究新突破
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李大偉教授課題組經過多年研究在腫瘤治療新靶點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揭示了乳腺癌中高表達的人前梯度蛋白2(AGR2)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新作用機制。同時,根據相關機制開發的人源化抗體藥物Agtuzumab(18A4Hu)在抗腫瘤及藥物聯用方面也表現出了優良的治療效果,相關的一
科學家發現鎮痛新靶點
頭痛、牙痛、腰背痛、炎癥痛、神經源性痛……每一種慢性疼痛都能將人折磨到“痛不欲生”,現有鎮痛手段卻不多。上海交大一科研團隊近日宣布,首次發現脊髓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可產生有效鎮痛作用,成為治療慢性疼痛的新潛在性鎮痛靶點分子。該成果發表于當期國際神經科學權威性雜志《神經科學雜志》上
研究確定胃灼熱治療新靶點
胃酸反流和胃灼熱影響美國人口的20%以上,但治療疾病的常見藥物可能對大部分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無效。 在一項新研究中,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胃內膜細胞中的途徑,這可能是新藥治療疾病的有希望的靶點。 當我們吃飯時,調節腸道功能的組胺與上皮細胞上的受體或者胃內部的細胞結合。當組胺這樣做時,它
腎臟病治療獲新靶點
臨床上,多種腎臟疾病的發生與足細胞的損傷密切相關,但后者自身修復和再生能力有限,因此如何保護足細胞或者改善其損傷是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近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易凡團隊發現,在哺乳動物中廣泛表達的細胞核蛋白——Srit6可發揮足細胞保護作用,這為與足細胞損傷相關的腎臟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靶點。相
研究揭示腦部疾病治療新靶點
OHSU Vollum研究所的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種在神經系統內傳遞信號的神經細胞線狀部分的軸突變性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酶。所有神經退行性疾病都發生軸突損失,因此這一發現可以為治療或預防廣泛的腦部疾病開辟新的途徑。 研究小組發現Axendead酶或Axed酶在促進軸突自身破壞方面發揮了新的作用。他們
2篇JCB:癌癥治療新靶點
最近,英國萊斯特大學帶領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在理解“癌癥機制以及如何用新療法更有效地靶定它”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萊斯特大學Andrew Fry教授帶領的這項研究結果,以兩篇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同一期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生物學》(Journal of Cell Biology)。這兩篇
早期肺癌免疫治療新靶點
諸如PD-1和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腫瘤免疫療法在治療晚期或轉移肺癌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目前治療早期肺癌的標準療法仍然是手術和化療,那么腫瘤免疫療法能否用于治療早期肺癌呢?日前,美國西奈山醫學院(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 的研究人員對早期肺
治療結直腸腫瘤的新靶點
事實證明,先天免疫受體,特別是那些在腸道中表達的受體,如c型凝集素受體(CLRs),是IBD發展的原因。然而,clr在調節腸道菌群和防御病原體方面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達到一種平衡來維持腸道內穩態。樹突狀細胞免疫受體(DCIR)是一種負責維持免疫和骨骼系統穩態的CLR。先前的研究表明,DC
肝炎新靶點-遠離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LFD)是目前最常見的慢性肝病,影響著全球至少1/4的成年人群。它與肥胖和糖尿病有關,并可能導致更嚴重的肝臟損害,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和肝癌。為了解脂肪肝疾病進展的復雜性,美國南加州大學的一個科研團隊探索了實驗性NAFLD/NASH的分子機制,發現了
7月哪些新靶點值得期待
編者按:藥物靶點永遠是新藥研發人員關注的重點,它們代表了全新療法的可能。今日,我們為大家整理了7月份值得關注的一些靶點新聞。它們有些已經令人耳熟能詳,有些則少有人知。盡管它們仍處于研發的極早期,但在10年,20年后,也許就有一款新藥基于這些靶點獲批上市。我們相信,對于關心未來的您來說,這份清單值
新研究找到腸癌潛在治療靶點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研究員洪潔和陳豪燕團隊發現,產腸毒素脆弱類桿菌(ETBF)處理大腸癌細胞后產生的外泌體中miR-149-3(微小RNA miR-149-3p)減少,促進了Th17(T 輔助細胞17)分化。ETBF下調 miR-149-3p 并進一步促進 PHF5A(蛋白
抗真菌藥物研發找到新靶點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二院教授劉瀚旻團隊、研究員鄧東團隊和研究員王祥合作在抗真菌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該研究聚焦藥物分子Manogepix抑制真菌GWT1的分子機制,為抗真菌藥物的研發提供重要理論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 近年來,真菌感染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一大挑戰。
JEM:胰腺癌治療新靶點
胰腺癌由于具有較強的轉移特性,而且在腫瘤產生早期缺乏有效的鑒別標志,因此是致死率很高的癌癥類型之一。之前的研究發現,胰腺癌細胞侵染性高的本質是一些關鍵基因(例如KRAS,TP53,SMAD4等)的突變。另外,周圍的基質細胞以及一些趨化因子也為腫瘤的擴散提供了幫助。最近,臺灣中央研究院的基因組研究
屠鵬飛教授獲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杰出貢獻獎
在2016年8月9日于香港浸會大學舉辦的中醫藥規范研究學會第五屆年會(GP-TCM)上,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學系屠鵬飛教授獲得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頒發的“中藥分析與標準杰出貢獻獎”,表彰其在中藥分析領域的學術成就,特別是為推動中藥標準制定和產業發展所做出的杰出貢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分析
屠鵬飛教授獲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杰出貢獻獎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分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果德安教授給屠鵬飛教授頒發獎牌并合影 在2016年8月9日于香港浸會大學舉辦的中醫藥規范研究學會第五屆年會(GP-TCM)上,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學系屠鵬飛教授獲得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頒發的“中藥分析與標準杰出貢獻獎”,表彰其在中藥分析領域的學術成就
新抗新冠病毒藥物潛在作用靶點—新冠病毒包膜蛋白
新冠病毒已經感染超過1.5億人次,并導致300多萬人死亡,然而迄今尚無用于新冠肺炎的特效藥物。新靶點的發現和確證對于抗新冠病毒藥物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6月10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高召兵、李佳、沈敬山,以及武漢病毒所張磊砢、昆明動物所鄭永唐聯合研究團隊在Cell Research 發表
北大屠鵬飛團隊研究成果獲2015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16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了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劉云山、張高麗等出席大會并向獲獎代表頒獎。北京大學藥學院屠鵬飛教授團隊完成的研究成果“基于活性成分中藥質量控制新技術及在藥材和紅花注射液等中的應用”榮獲了2015年度國家
細胞代謝或成治療新冠肺炎“新靶點”
近日,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團隊發現,轉酮醇酶(TKT)抑制劑BOT可抑制新冠病毒復制,并增加糖酵解抑制劑2-DG的抗新冠病毒活性。病毒介導的代謝過程有望成為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新靶點。 新冠病毒在感染細胞后會重新編程宿主細胞,進而制造新病毒,這一過程中會同時改變受感染細胞的新陳代謝。此前的研究表明,
如何預測microRNA的作用靶點蛋白
很多軟件都可以預測miRNA作用靶點,如miRBase,PicTar,TargetScan,也可以做miRNA芯片
諾獎得主Nature發現抗癌新靶點
發表于10月24日《自然》(Nature)雜志上的一篇新論文中,來自科羅拉多大學生物尖端科學研究所(BioFrontiers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定位在我們DNA兩末端的一個抗癌藥物開發的新靶點。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生物尖端科學研究所所長、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T
李恩博士PNAS癌癥治療新靶點
日來自諾華生物醫學研究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淋巴瘤的一個潛在治療靶點Ezh2,利用小分子抑制劑選擇性抑制Ezh2證實可阻斷腫瘤細胞增殖。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諾華(中國)生物醫學研究有限公司李恩(En Li)博士。其畢業于麻省理工
Cell發現大腸癌的新靶點
來自St. Jude兒童醫院的科學家們發現,一種叫做AIM2的免疫系統蛋白在決定大腸癌的侵襲性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們發現AIM2缺失可導致腸細胞失控性增殖。令人驚訝地是,他們還發現AIM2影響了腸道微生物群,似乎促進了預防大腸癌的“好”細菌增殖。由St. Jude兒童醫院免疫學部Thirum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