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的一個上午,在廣東東莞國家大科學工程——中國散裂中子源靶站譜儀控制室中,工程總指揮兼工程經理陳和生發出指令,從加速器引出的質子束流首次打向金屬鎢靶。 一眨眼的功夫不到,科研人員便從6號和20號中子束線測量到兩個慢化器輸出的中子能譜,散裂中子源順利獲得中子束流。至此,中國首個散裂中子源主體工程宣告完工。 給微觀結構“拍個片” X射線能“拍攝”人體的醫學影像,而在材料學、化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科學家也希望尋找到一種高通量的“中子源”,能夠如給人體拍片的X射線一般“拍攝”到材料的微觀結構。科學家尋找到了散裂中子源。 當中子入射到樣品上時,與它的原子核或磁矩發生相互作用,產生散射反應。通過測量散射的中子能量和動量的變化,可以研究在原子、分子尺度上各種物質的微觀結構和運動規律,告訴人們原子和分子的位置及其運動狀態。這就是中子散射技術的基本原理。 “散裂中子源是通過非常強、非常短的脈沖去打水冷的鎢靶,進而產生散裂過程。......閱讀全文
我平時很少上網,在同事的推薦下,在網上看到北大物理學院雷奕安副教授的一篇太過先進,無法展示?!核能新技術ADS真的靠譜嗎的評述性文章,前幾句話是前不久,網絡和朋友圈被一條消息刷屏,稱中國在核能應用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并且太過先進,無法展示。這項技術叫做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ADS),我以前關注
日前,位于廣東東莞的國家大科學工程——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首次打靶成功,獲得中子束流,這標志著CSNS主體工程順利完工,進入試運行階段。中國散裂中子源是什么?它長啥樣?有什么用?安不安全?記者奔赴現場,為您一一揭曉。 一問:是什么? 就像一臺“超級顯微鏡”,可以研究物質的微觀結構 “
提到大科學裝置,不少人或許會想到“大工程”“科學重器”,也有人心里納悶:這跟我有什么關系?在東莞市大朗鎮,就有一個不僅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同時也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 8月11日,作為世界四大散裂中子源之一,中國散裂中子源邁出了產業應用的第一步。這一天,中科院高能
為了加深人們對復雜而廣袤無垠的宇宙的理解,科學家們正在制造越來越龐大的科研工具,開展越來越有野心的科學實驗。然而,要做到這些并非易事,因為這些科學實驗和工具動輒耗資數億美元,而且需要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專業的科研人員群策群力才能完成。但是,所有這些實驗給我們帶來了令人驚喜的結果,讓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再去“天眼”,是在今年5月中旬。圖片來源于網絡 路上,輕晃的大巴車像一個安逸的嬰兒床,搖得人昏昏欲睡。當車停下來時,我發現,車已經行駛到一個擺脫了山村氣息的地方。 “到了?”我心里不禁疑惑,這不是我印象中的路。 大門旁邊由首席科學家南仁東先生親手設計的“FAST”徽標告訴我,我的確到了“天
中國散裂中子源園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圖 中國散裂中子源靶站。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圖 日前,建在廣東東莞的我國“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按期、高質量完成了全部工程建設任務,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工藝鑒定和驗收。這是中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沖型散裂中子源,它的建成填補
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效果圖 資料圖片英國散裂中子源 網絡圖片 中國迄今最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Chinese Spallation Neutron Source,簡稱CSNS),已在東莞動工建設。該項目建成后,CSNS將成為發展中國家擁有的第一座散裂中子源,也將
翻譯后修飾蛋白質的定性和定量實驗 實驗步驟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900年創立的。該獎項授予世界上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于1901年首次頒發,截止2016年共授予了881位個人和23個團體。今天我們將盤點
掃描電子顯微鏡主要由電子光學系統、信號收集處理系統、真空系統、圖像處理顯示和記錄系統、樣品室樣品臺、電源系統和計算機控制系統等組成。第一節 電子光學系統電子光學系統主要是給掃描電鏡提供一定能量可控的并且有足夠強度的,束斑大小可調節的,掃描范圍可根據需要選擇的,形狀完美對稱的,并且穩定的電
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是繼美國、日本、英國之后,世界上第四臺脈沖散裂中子源,填補了我國脈沖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為材料、生命和能源等科學領域的突破提供了重要手段。 對于大多數讀者而言,慢化器這個詞幾乎聽都沒有聽過。實際上,慢化器是散裂中子源核心的設備之一,作用是將散裂靶產生的高能中子慢化成
繼引力波、量子通信之后,又一個“高冷”的物理名詞成了新晉“網紅”--對撞機,因為科學“大咖”們最近在爭論中國現在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這種超大超貴的機器”。 對撞機究竟是什么?國外發展如何?中國進展怎樣?“新華視點”記者采訪了業內權威專家。 ——焦點一:什么是對撞機? 從字面上解析,對撞機
掃描電子顯微鏡主要由電子光學系統、信號收集處理系統、真空系統、圖像處理顯示和記錄系統、樣品室樣品臺、電源系統和計算機控制系統等組成。 電子光學系統 電子光學系統主要是給掃描電鏡提供一定能量可控的并且有足夠強度的,束斑大小可調節的,掃描范圍可根據需要選擇的,形狀完美對稱的,并且穩定的電子束。 電
(一)原子核的自旋與原子核的磁矩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波譜學是近幾十年發展的一門新學科。1945年以F.Block和E.M.Purcell為首的兩個研究小組分別觀測到水、石蠟中質子的核磁共振信號,為此他們榮獲1952年Nobe1物理獎。今天,核磁共振
實驗室是科學的搖籃,是科學研究的基地,對科技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科技工作者向往和追隨的地方。這些實驗室往往代表了世界前沿基礎研究的最高水平,誕生了一大批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技創新成果,是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的重要場所。 新材料小編搜集了一些世界著名的實驗室,下面將一一簡單介紹
1月15日,遼寧省大連市,中國科學院研制的大連光源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脈沖。冬日的遼東半島,海風凜冽刺骨。位于大連這座濱海城市西側的長興島,因四面環海,人口稀少,更顯得肅殺、冷清。但就在這里,一項新的世界紀錄剛剛誕生。1月15日,我國最新一代光源“極紫外自由電子激
專家在中國散裂中子源場址大朗鎮水平村南現場勘查。 大科學裝置以獨具的科研條件資源,成為全球領軍人才的聚集地、全球重大原創科技成果的誕生地和解決全球重大科學問題的平臺。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大科學裝置的場址選擇受到多種因素制約影響,如何能為大科學裝置選一個合適的“落戶地點”,成為擺在科
圖為蘭州重離子加速器主環隧道。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提供 走近中國大科學工程 《非誠勿擾2》中孫紅雷扮演的李香山,因腳上的“癌中之王”黑色素瘤選擇自殺。如果編劇知曉重離子治癌的功效,電影的結局可能重寫。 “對肺癌、肝癌乃至醫學界最頭疼的黑色素瘤,重離子治療的局部控制率在80%以上。今年
10月20日上午,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前端系統負責人歐陽華甫在隧道里忙碌著。從10月15日負氫離子源設備下隧道安裝后,他每天都要在隧道里至少待上8個小時。 “目前,負氫離子源設備和低能傳輸線設備已經全部進隧道了。這個星期,我們要做的是‘準直’工作。”歐陽華甫告訴記者,所謂“準直”是為了保證工程
1998年6月,德國一輛城際快車意外出軌,導致101名乘客死亡。調查發現,悲劇的元兇竟然是老化的車輪內部形成的裂紋。其實,無論是高鐵的輪軌,還是飛機的渦輪、機翼,都存在著應力——它看不見摸不著,卻決定著飛機、高鐵等大型裝備的安全和壽命。把它研究清楚,成為從根本上避免類似災難發生的關鍵。 科學家
1998年6月,德國一輛城際快車意外出軌,導致101名乘客死亡。調查發現,悲劇的元兇竟然是老化的車輪內部形成的裂紋。其實,無論是高鐵的輪軌,還是飛機的渦輪、機翼,都存在著應力——它看不見摸不著,卻決定著飛機、高鐵等大型裝備的安全和壽命。把它研究清楚,成為從根本上避免類似災難發生的關鍵。 科學
去年夏天,我國首臺散裂中子源正式通過國家驗收并對用戶開放。這一占地400畝、坐落在廣東東莞的大科學裝置,目前已結束首輪運行。 利用一期建設完成的3臺譜儀,散裂中子源已經完成了來自超導材料、鋰電池、高性能材料等多個領域的用戶課題,不少研究成果相繼在學術期刊上發表。 除了完成來自用戶的課題,園區
同位素質譜最初是伴隨著核科學與核工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同位素質譜是同位素地質學發展的重要實驗基礎。當前我國同位素質譜技術已深入到礦床同位素地球化學、巖石年代學、有機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無機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等各個方面,并在國家一系列重大攻關和研究課題中發揮重大作用,如金礦和石油天然氣研究、水資
9月4日,《知識分子》刊發了楊振寧先生的文章《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作為正在高能物理一線從事實驗工作的科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我不能同意他的觀點。 (一)楊先生反對的第一點理由是造大型加速器是無底洞。這里涉及三個問題,一個是SSC為什么失敗?第二是中國的大型加速器需要
把一種“東西”輸入到人的體內,癌細胞十分喜歡它,把它吞噬為已有。人體外的一束“流”射向癌細胞,那個神秘的“東西”被引爆,癌細胞死亡。而癌細胞附近的其他正常細胞則安好無恙。 這就是一種治療癌癥的方法:硼中子俘獲療法(BNCT)。盡管大多數國人還沒有聽說過,但它已不是治癌新方法。上世紀50年代,科
納米科技是當今國際上的一個熱點。納米測量學在納米科技中起著信息采集和分析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納米加工是納米尺度制造業的核心,發展納米測量學和納米加工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電子束,離子束技術。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聚焦離子束納米加工系統用高強度聚焦離子束對材料進行納米加工,結合掃描電子顯微鏡實時觀察,開辟了從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早就把東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自2011年10月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奠基建設以來,作為CSNS工程指揮部總指揮和工程經理,他已記不清在這里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闖過了多少工程難關。 同陳和生一樣,100多名家在北京的科研人員經歷了長達六七年、每年在莞300多天的異地
未來5~10年,歐洲科學家面臨著研究用中子束的急劇減少,盡管全球最強大的中子源有望在這個十年的末期于瑞典啟動。一個受委托對歐洲很多即將關閉的老化中子反應堆進行評估并就如何避免乃至減少中子束短缺提出建議的專家組如是說。 這個名為“中子景觀組”(NLG)的專家組在一份最近更新的路線圖中公布了上述發
氦質譜檢漏儀的型號較多,但基本結構大同小異。它主要由質譜室、真空系統及電氣部分組成。一、質譜室不同類型的氦質譜檢漏儀的質譜室結構大同小異,都是由離子源、分析器和收集器三部分組成,它們放在一個抽成高真空的質譜室外殼中,如圖2所示。 圖2 質譜室1、離子源離子源的作用是使氣體分子電離,形成一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