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鴻烈:全球變暖給青藏高原帶來正負兩方面影響
“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青藏高原變暖的速度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快。”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日前說,冰川、凍土的融化將給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帶來正負兩個方面的影響。 孫鴻烈院士是于8月5日晚間,向正在西藏自治區調研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熱地匯報工作時說這番話的。此前,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等19人組成的考察組,對珠峰東絨布冰川、那曲蓬措冰川等進行了現場考察。孫鴻烈說,此次科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盡量減緩全球變暖對青藏高原負面影響的問題。他說:“我們沒法改變氣候的變化,但我們力爭能夠為當地的發展提出科學的建議。” 孫鴻烈院士介紹,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冰川、凍土的融化給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帶來的正面影響是,暫時的生態環境變好;但長期來看,也將帶來負面影響,如冰川迅速消融帶來的大量雪水有可能導致下游一些湖泊潰決,湖泊周圍的牧草被淹沒。他們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研究如何加強湖泊潰決的預警系統,將有潛在威脅的湖泊提前調查清楚。“凍......閱讀全文
孫鴻烈院士:我深深眷戀的青藏高原
1976年,我們在阿里考察時,幾乎每天都要爬到海拔6000多米的地方,這樣才能看到海拔高度變化后自然條件的變化。那時每走幾步都要停下來喘幾口氣。晚上宿營,也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幾乎每晚睡覺都頭痛。即使夏天也很冷,晚上小河都結了冰,每早用棍子或石頭把冰砸個窟窿,再把冰水舀起來。水太涼,我們
孫鴻烈:全球變暖給青藏高原帶來正負兩方面影響
“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青藏高原變暖的速度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快。”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日前說,冰川、凍土的融化將給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帶來正負兩個方面的影響。?孫鴻烈院士是于8月5日晚間,向正在西藏自治區調研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熱地匯報工作時說這番話的。此前,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等19人組成的考
孫鴻烈:要拿出中國科學家自己的學術成果
?孫鴻烈(下)在青藏高原做考察記錄。受訪者供圖■本報記者 韓揚眉從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到墨脫260公里,海拔落差3000多米。這里是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南坡的藏東南。1974年,孫鴻烈帶隊風餐露宿,徒步3天,對這里進行了全面考察。2015年,83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再次來到藏東南考察,專程坐車“走”一趟
青藏科考:勇攀地球第三極科考高峰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探秘青藏高原,了解巍巍珠峰,對揭示環境變化機理、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拉薩啟動。 2022年5月,科考隊員向地球之巔發起“沖頂”,我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創造了
地理資源所舉辦建所70周年高端學術論壇
9月19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建所70周年暨中國科學院綜合科學考察55周年系列慶典活動之一的高端學術論壇在地理資源所舉辦。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地理資源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孫鴻烈院士和論壇副主席、地理資源所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鄭度院士共同主持了論壇,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丁一匯院士
《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知識讀本》首發
我國首套全面介紹氣候變化的叢書《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知識讀本》今天在京舉行首發式。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為叢書作序,他在序言中指出:“這套知識讀本的出版,在當前的形勢下具有里程碑意義;將有助于全社會對氣候變化問題有更加系統、全面的認識,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決策
中國自然資源科考從這里出發
1950年9月5日中國科學院一間辦公室內60歲的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望著窗外陷入沉思彼時,新中國百廢待興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作為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認為:謀求自給自足必須合理地配置資源!這意味著要摸清全國自然資源“家底”做出合理的發展方案中國綜合考察事業奠基人竺可楨為此中國科學院作為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首期成果發布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獨特的地質、地理和生態單元,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極。從去年8月19日開始,啟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經過科學家團隊一年多的努力,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期成果報告會與論壇在拉薩召開。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常務副主
拓荒歲月:中國自然資源科考從這里出發
1979年,郭長福、孫鴻烈、漆冰丁(左起)等人在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區開展土地資源考察。1975年,研究人員在珠穆朗瑪峰登山科考。1990年,在可可西里無人區考察時車陷在路上,考察隊隊員們一起推、拉車輛。2002年,西藏昌都地區可持續發展咨詢考察期間,隊員們在外野餐。中國綜合考察事業奠基人竺可楨。
“老院士”給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提建議
“這次一定要建一個綜合資料信息平臺。”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劉昌明院士參加過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特別有感觸,“當時我從格爾木步行到拉薩,用了兩個月時間,碰到沒有資料的地方工作很難做。” 9月6日上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聚集了全國16個單位的23位院士,給國家高度重視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
“青藏精神”指引方向
“希望你們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斗、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西藏拉薩啟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向參加科學考察的全體
北半球冰凍圈變化項目課題驗收會在京召開
10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承擔的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0年項目“北半球冰凍圈變化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與適應對策”課題驗收會在北京召開。秦大河院士、孫鴻烈院士、鄭度院士、姚檀棟院士、傅伯杰院士等相關專家和項目主管部門、依托部門代表以及項目研究成員參加了會議
萬鋼:應對氣候變化提高科技支撐能力
日前,一套全面介紹氣候變化的叢書“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知識讀本”由學苑出版社出版發行。叢書共五冊,叢書主編、第一屆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孫鴻烈院士表示,叢書的編寫出版,既系統總結了國內外、特別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成果,也能夠為增進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的社會認知發
青年學術交流座談會在京舉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33.shtm 正值習近平總書記致青藏科考賀信五周年,8月19日,科技部、中科院在青藏高原研究所召開老中青科考專家對話座談暨青年學術交流會,會議由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主持。 會上,全體同志重溫了
973計劃“我國主要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調控研究”
7月20日22日,由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牽頭主持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我國主要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調控研究”(2012CB416900)中期總結會在成都召開,會議由項目第一課題(李春陽研究員所在的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承辦。 973計劃顧
我國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調控研究中期總結會召開
7月20日22日,由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牽頭主持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我國主要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調控研究”(2012CB416900)中期總結會在成都召開,會議由項目第一課題(李春陽研究員所在的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承辦。 973計劃顧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召開年度會議
1月19日~20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科學委員會、指導委員會、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年度會議,聽取CERN2007年工作總結和2008年工作計劃匯報,重點討論CERN 2020年發展戰略規劃。會議由CERN科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孫鴻烈院士、科學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主持,CERN領導小組副組長中
朱顯謨院士百歲華誕暨水土保持戰略研究會舉行
近日,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舉行“朱顯謨院士百歲華誕暨水土保持戰略研究會”。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局長李婷出席活動,并宣讀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的賀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孫其信代表學校致辭,孫鴻烈、山侖、孫九林等院士專家出席活動。 朱顯謨院士是我國黃土區土壤及土壤侵蝕學科的開創者和
生態系統研究網絡工作會議召開
7月18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第二十一次工作會議暨2014年度科學委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施爾畏,CERN科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孫鴻烈,科學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陳宜瑜出席會議。 施爾畏指出,CERN是基礎研究、推廣應用及試驗示范、科普教育等各方面重要的支撐平
地理資源所建所70周年慶祝大會在京舉行
? 大會現場 9月20日下午,慶祝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建所70周年暨中國科學院綜合科學考察55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 大會由地理資源所黨委書記成升魁主持。 所長劉毅代表地理資源所致辭。首先,他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地理資源所建設和發展的相關國家部委、
西藏高原生態環境變化評估報告研討會召開
7月27日,為促進“西藏生態環境變化監測系統建設及綜合評估”任務實施,西藏高原生態環境變化評估報告研討會在京召開。孫鴻烈院士、鄭度院士、西藏創新集群首席科學家姚檀棟院士、集群辦公室主任馮仁國等,與來自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籌)、青藏高原研究所、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寒區
《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第一次編寫專家會議召開
2018年11月26日,《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以下簡稱《評估報告》)第一次編寫專家組會議在北京舉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編寫專家組組長劉燕華參事,專家委員會委員杜祥琬院士、孫鴻烈院士、呂達仁院士、王浩院士、方精云院士、周大地研究員、林而達研究員和翟盤茂研究員,編寫工作辦公室組長、科技部社
習近平致青藏科考賀信五周年,他們帶來了成果
8月19日,正值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二次青藏科考賀信五周年,科技部、中科院在京召開老中青科考專家對話座談暨青年學術交流會,會議由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主持。 孫鴻烈、陳宜瑜、姚檀棟等院士回顧了兩次青藏科考中不畏艱苦條件和危險因素的艱辛奮斗歷程,感受著青年科考隊員展現的新時代精神風貌和使命擔當,欣喜地看到科
“黃河上游沙漠寬谷段風沙水沙過程與調控機理”啟動
1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承擔的“973”計劃項目“黃河上游沙漠寬谷段風沙水沙過程與調控機理”在京啟動。 據項目首席科學家、寒旱所研究員拓萬全介紹,黃河上游寧蒙河段穿越我國四大沙漠,長約1000公里,是發育典型的沙漠寬谷,是黃河上游近3500 公里長的
孫九林院士:科研拓荒人
孫九林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學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數據是跨地區、跨領域的,主要是國家投入的科研項目產生的數據。因為沒有規定科研數據必須匯集到平臺,我們需要通過運行機制將分散的數據收集起來,相比于林業、農業由主管部門匯集數據,我們的難度更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
14名院士在滬聯名倡議保護長江生物
土地資源與土壤地理學家孫鴻烈、魚類學與淡水生態學家劉建康等1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9月16日在上海聯名發出倡議書,呼吁各有關方面采取積極措施保護長江生物,關注長江流域生態。?由農業部主辦的首屆長江生物資源養護論壇9月16日在上海舉行,14位院士是在這個論壇上發出倡議的。農業部、水利部、
丁烈云院士團隊系統評估中國全民健康覆蓋情況
? ? ??丁烈云院士團隊研究成果。華中科技大學供圖UHC(全民健康覆蓋)與人均GDP和人均政府衛生支出的關系。華中科技大學供圖?《中國科學報》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11月30日,該校丁烈云院士團隊與王偉教授團隊在國際期刊《柳葉刀-公共健康》上合作發表基于近百萬中國人口的多個橫斷面健康數據的研究論
白春禮要求把青藏科考做成國家重大標志性科學工程
9月6日上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召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院士專家座談會,就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重要指示精神展開研討。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中科院原副院長孫鴻烈,中科院原副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原主任陳宜瑜等23位院士和
青藏高原氣候系統變化及其影響與機制研究項目啟動
啟動會現場 全球變化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青藏高原氣候系統變化及其對東亞區域的影響與機制研究”項目啟動會于9月2日在北京舉行。啟動會由項目專家組組長鄭度院士和首席科學家馬耀明研究員主持。 啟動會開幕式上,首先由“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家組領導秦大河院士、吳國雄院士介紹了全球變化專項
孫學軍:蒲慕明院士評論大腦研究計劃
美國和歐盟分別于2013年分別公布了大型腦科學計劃,提出發展創新性的神經科學技術的新舉措。最近,美國NIH工作組對美國腦研究計劃項目進行了細化,提出經過10年投入45億美元的研究建議。 大型腦科學計劃的啟動,說明很多政府已將人腦研究提高到國家議程的層面。全球共同推進對人類大腦結構和功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