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15日凌晨,Cell在線發表了施一公教授課題組題為“Structure of an Intron Lariat Spliceosome from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論文,解析了釀酒酵母平均分辨率為3.5A的內含子套索剪接體ILS complex(Intron Lariat Spliceosome)。施一公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署名單位為西湖大學、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萬蕊雪、高精尖中心卓越學者閆創業博士、博士生白蕊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內含子的去除主要是通過兩步轉酯反應來實現的,這兩步化學反應是由剪接體催化完成的。對于每一個內含子來說,為了調控反應的各個基團在適當時機呈現合適的構象從而發揮其活性,剪接體各組分按照高度精確的順序結合和解離,組裝成一系列具有不同構象的分子機器,統稱為剪接體。根據它們在RNA剪接過程中的生化性質,這些剪接體又被區分為E、A、B、B......閱讀全文
培養基及成分 1、Acetobacter Medium (醋酸菌培養基) Glucose (葡萄糖) 100g Yeasst extract (酵母膏) 10g CaCO3 20g Agar (瓊脂) 15g Distilled water (蒸餾水) 1000ml Adjust (調) pH to
10. Mannitol Agar (甘露醇瓊脂) Yeast extract (酵母膏) 5g Peptone (蛋白胨) 3g Mannitol (甘露醇) 25g Agar (瓊脂) 15g &
這篇題為Structure of the Post-catalytic Spliceosome from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論文首次展示了pre-mRNA中3’剪接位點的識別狀態,該結構為回答RNA剪接反應過程中pre-mRNA中的3’剪接位點如何被識別,第二步轉
3月15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于《細胞》(Cell)期刊發表題為《催化激活狀態的酵母剪接體結構揭示RNA剪接分支反應的機理》(Structures of the Catalytically Activated Yeast Spliceosome Revea
2018年5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組裝機理與結構研究于《科學》(Science)雜志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重大研究成果。這篇題為《完全組裝的釀酒酵母剪接體激活前結構》(Structures of the Fully Assembled Saccharomyces cer
2018年5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組裝機理與結構研究于《科學》(Science)雜志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重大研究成果。這篇題為《完全組裝的釀酒酵母剪接體激活前結構》(Structures of the Fully Assembled Saccharomyces cer
這篇題為《完全組裝的釀酒酵母剪接體激活前結構》(Structures of the Fully Assembl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pliceosome Before Activation)的論文報道了釀酒酵母剪接體處于被激活前階段的兩個完全組裝的關鍵構象——
2016年12月16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施一公教授研究組于(Science)雜志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再發長文(Research Article),題為《酵母剪接體處于第二步催化激活狀態下的結構》(Structure of a Yeast Step II Catal
日前,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研究組就剪接體的組裝機理與結構研究于《科學》期刊發表題為《完全組裝的釀酒酵母剪接體激活前結構》的論文,報道了釀酒酵母剪接體處于被激活前階段的兩個完全組裝的關鍵構象——預催化剪接體前體和預催化剪接體。 這兩個高分辨率三維結構首次展示了在剪接體組裝過程中剪接位點和分支點
真核生物pre-mRNA剪接由超分子復合物剪接體(spliceosome)完成。完整的剪接過程主要分為八種不同的狀態,預催化剪接體的前體(pre-B),預催化剪接體(B),活化復合物(Bact),催化活化復合物(B*),催化步驟I復合物 (C),催化步驟II活化復合物(C*),催化后剪接體(P)
明天,堪稱中國諾貝爾的未來科學大獎即將揭曉。哪些人可能得到這高達100萬美元的獎金呢? 知社和您一起梳理一下最有希望的幾位科學家,和他們閃耀中國的科研成果。坊間傳言其中更有今年諾貝爾獎提名工作。 未來科學大獎于2016年1月17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共設立“生命科學大獎”和“物質科學大獎”兩個獎項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研究組一直致力于捕捉RNA剪接過程中處于不同動態變化的剪接體結構,從而從分子層面闡釋RNA剪接的工作機理。 在11月16日公布的Cell雜志上,這一研究組再次發表研究論文:Structure of the Post-catalytic Spliceosome from Sac
本文轉自新華社(記者:孫琪 鹿永建),原標題:施一公的第二個“黃金十年”。 身材高挑瘦削,行色匆匆,記者在教學樓一層咖啡廳偶遇施一公。他剛出差回來,喝杯咖啡稍作休息,準備下一場活動。“給我打電話吧,”他低頭一看表,邊說著“我要去開會了”,邊在樓梯上一路小跑。 出差、做實驗、輔導學生、開會,施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友人對他說:“我們都欠中國至少15年的全職工作” 施一公一天不到決定回國 回清華組團隊“狂人”潛心學術 重磅研究成果登《科學》雜志 同行稱有望角逐諾獎 “清華副校長”任用公示已結束 “一公,我們都欠中國至少15年的全職工作。”友人王曉東的一句話讓施一公久久難忘。2008年他用不到一天的時間
施一公 北京時間8月21日凌晨,著名的《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的兩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宣布得到了高分辨率的剪接體三維結構和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從而將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在分子機理的研究上大幅度向前推進。 “這項研究成果的意義很可
在生物學領域,X 射線晶體學技術和核磁共振常被用來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已經能夠將蛋白質的位置精度確定到0.2 nm,但是其各有局限。X 射線晶體學技術基于蛋白質晶體,研究的常常是分子的基態結構,而對解析分子的激發態和過渡態無能為力。生物大分子在體內常常發生相互作用并形成復合物而
眼睛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第一架“光學儀器”,但它的能力卻是有限的,通常認為人眼睛的分辨率為0.1 mm。17世紀初,光學顯微鏡(圖1)出現,可以把細小的物體放大到千倍以上,分辨率比人眼睛提高了500 倍以上,這也是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一次巨大突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直接觀察到原子是人們一直以來的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3篇最新研究論文。我們很高興地看到,這三篇論文均來自華人科研團隊的主導。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我們也將為各位介紹相關研究內容。▲今日在線發表的3篇《細胞》論文,均有華人學者的主導(圖片來源:《細胞》官網截圖) 酵母剪接體結構的關鍵拼圖 施一公教授團隊近年來對
2017年5月12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施一公研究組于《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人源剪接體的原子分辨率結構》(An Atomic Structure of the Human Spliceosome)。這是第一個高分辨率的人源剪接體結構,也是首次在近原子分辨率的
2017年5月12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施一公研究組于《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人源剪接體的原子分辨率結構》(An Atomic Structure of the Human Spliceosome)。這是第一個高分辨率的人源剪接體結構,也是首次在近原子分辨率的
自2015年,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研究組首次報道了裂殖酵母剪接體3.6 ?的高分辨率結構之后,這一研究組陸續解析了7個不同狀態的剪接體高分辨的三維結構,整個剪接通路,將剪接體介導RNA剪接的過程串聯了起來。但是與酵母剪接體相比,以人類為代表的高等生物的剪接體組成、組裝和調控更為復雜,其結構研究也因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題為《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的論文,11月27日在《科學》雜志以長文形式發表。此文報道了釀酒酵母處于激活狀態的剪接體2.5埃的高分辨率電鏡結構,該結構是目前報道的最高分辨率
2016年1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再發長文(Research Article),題為《U4/U6.U5 三小核核糖核蛋白復合物3.8埃的結構:對剪接體組裝及催化的理解》(The 3.8 A Structure of the U
施一公 該校的施一公院士、顏寧教授是這一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最近,兩位學者都有新成果發表在CNS上。7月22日,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Science雜志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發表兩篇長文,題目分別為“Structure of a Yeast Activated Spliceosome at 3.5
施一公,1967年生,清華大學教授,“千人計劃”首批國家特聘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2008年全職回國前,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曾獲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等多個世界科學領域重要獎項。2013年12月19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為新當選的院士施一
“干細胞多能性與體細胞重編程”項目啟動 9月21日,由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員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干細胞多能性與體細胞重編程”創新研究群體項目正式啟動。據介紹,今年生命科學領域一共啟動5個團隊項目,其中4個團隊在北京,另外一個團隊在廣州。 “干細胞多能性與體細
鈷/氧化鈷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CO2為液體燃料01 1、研制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 將二氧化碳在常溫常壓下電還原為碳氫燃料,是一種潛在的替代化石原料的清潔能源策略,并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對氣候造成的不利影響。實現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的關鍵瓶頸問題是將二氧化
2月20日,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與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召開“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解讀會”,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獨立或合作取得的7項重大科學成果入選,包括:研制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開創煤制烯烴新捷徑;揭示水稻產量性狀雜
他們讓生物化學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令生物分子的成像在原子分辨率上獲得簡單、清晰的圖像。出生于歐洲的三名科學家因“發展冷凍電鏡,用于在溶液中測定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結構”而分享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這一消息10月4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公布。三名科學家分別是瑞士洛桑大學生物物理榮譽教授雅克·杜波切特(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