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鎮市精細化工產業園區內蒙古海馳創新培育中心,20多名員工圍坐在會議室,全神貫注地收看著黨的十九大會議直播。 青年專家董軼望激動地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特別是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話語,讓我們這些科研人員感到非常振奮。” 參觀海馳創新培育中心實驗樓及忙碌的生產線,讓記者驚嘆,這個位于塞外一隅的創新培育中心,集聚了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內蒙古大學等全國10多家科研院校的50多名化學化工高端人才以及眾多前沿項目。這里還是國家2011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實驗基地、元素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農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創新試驗示范基地,被國家發明協會命名為“化工產品孵化基地”。 作為創新培育中心牽頭人的董軼望,是中國科協高層次人才庫首批入庫專家,南開大學化學院兼職教授、專業工程碩士導師,曾獲得第三......閱讀全文
軍鷹智庫邀請函北京軍鷹裝備技術研究院平臺共建邀請函 20 世紀50 年代,日本確立了技術立國的發展戰略,依靠大量引進歐美先進技術,積極推進二次創新,在經濟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到20 世紀70 年代中期就成為緊隨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據統計,20 世紀50—70 年代的20 多年中,日本從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成果轉化則是讓生產力發揮實效的“最后一公里”。然而,這“最后一公里”走起來卻并不平坦,充滿著路障與坎坷。 近年來,為打破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兩張皮”現象,讓“高冷”的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的“深閨”,讓科研“青蘋果”變為產業“紅蘋果”,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科技政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成果轉化則是讓生產力發揮實效的“最后一公里”。然而,這“最后一公里”走起來卻并不平坦,充滿著路障與坎坷。 近年來,為打破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兩張皮”現象,讓“高冷”的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的“深閨”,讓科研“青蘋果”變為產業“紅蘋果”,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科技政策、法規
■ 到202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是我國科技創新“三步走”戰略目標,體現了黨中央對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的歷史宣示,體現了強大的道路自信和時代擔當。 ■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五大優勢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這標志著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創新是推動一個國家和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國的原始性創新總體能力和水平還不夠呢?從歷史的角度看,這與科技基礎、文化傳統、工業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對人類創新的貢獻也舉世矚目。但由于封建社會及外侵戰亂等歷史原因和創新管理的問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國的原始性創新總體能力和水平還不夠呢?從歷史的角度看,這與科技基礎、文化傳統、工業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對人類創新的貢獻也舉世矚目。但由于封建社會及外侵戰亂等歷史原因和創新管理的問
寧濱朱秀林郭廣生宋永忠 由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和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聯合主辦,創辦于2004年的北京論壇,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總主題,以北京雄厚的文化底蘊為依托,在介紹和發表世界高水平的學術成果的同時,借鑒并吸收世界范圍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促進亞太地區
“過去,科技體制改革就像修了一條路,讓企業、科研人員可以在上面開車跑。現在,不少企業做大了,變成了法拉利,可我們的路不能還是以前的鄉村公路。”一位科技企業負責人說,“我們需要一條更寬、更平、跑得更快的高速公路。” 對用于獎勵科研負責人、骨干技術人員等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成果轉讓收益比例,可從
激烈的國際競爭表明,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特別是這個民族的前途命運,最根本的取決于科技實力與創新能力。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抉擇。這一戰略如何落地,企業怎樣才能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如何辦學才能使創新型人才充分涌現。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與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中國環保機械行
基礎研究作為科學之本、技術之源,是科技進步的先導,是自主創新的源泉。胡錦濤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以深入的基礎研究作后盾,才能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增強國家發展的后勁。”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以科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這是黨的十九大后我國科技界召開的一次盛會。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大家并通過大家,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
習近平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這是黨的十九大后我國科技界召開的一次盛會。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大家并通過大家,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
不久前,成都市召開了科技創新暨科技獎勵大會,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意見》以及“1+10”配套政策體系,提出到2015年,率先建成領先西部、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創新型城市;到2020年,將把成都建成全國一流的創新之城、創業之都。 成都,作為一座地處西部
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面對中央提出的“構建完整的創新體系”的戰略目標,多位院士向《瞭望》新聞周刊表示:破解科技體制困局已刻不容緩。 “1985年開始的科技體制改革,最初的指導思想是要落實‘兩個面向’的方針,即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現在回頭看,改革取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側體系質量和效率。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更加明確地指出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科技作為供給側的現實意義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亟須科學技
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在大會上致辭 北京科技協作中心主任劉東威在大會發言 大會現場 北京科技協作中心與北京市工商聯簽約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一直是我國科技界和產業界的一大難題。北京市“敢為天下先”,在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道路上再出新招。 在近期召開的“2013首都科技成
近日,一份名為《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文件的出臺,讓記者再次叩開了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中民的房門。 這份有著若干政策“干貨”的文件明確指出,要“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著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著力破除科學家、科技人員、企業家、創業
科技成果從“象牙塔”疾速向生產一線集結 昌平生物醫藥企業萬泰,今年生意火得不一般。霧型肝炎疫苗、宮頸癌疫苗……新產品一個接著一個上線,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企業仍以30%的利潤增速賺得盆滿缽豐。而能取得如此佳績,用企業負責人的話來說,主要歸功于與廈門大學聯合創建的實驗室,“我們總能推出具
盤點2012年,各高校科研院所紛紛將科研成果在國內外得獎情況作為喜報。然而,這一份份喜報背后卻深藏隱憂。一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近六成的科研成果閑置在院所“高墻”內,得不到轉化應用。最近在南通舉辦的“國家千人計劃”創新論壇上,有專家發問:高校科研,到底該盯著得獎還是生產? “最令人
在長期混亂、一片廝殺、罵戰聲聲的轉基因輿論場,華中農大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17日過了有效期這件事,竟然上升到了有沒有“人性”的境界。有人撰文認為,“在這樣操蛋的現實面前”,轉基因水稻不能商業化是言而無信,對科研是摧毀性的、對于科研人員是極不公平的。 一些挺轉人士扼腕嘆息時機已逝、痛恨有關部門無
“雙一流”: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 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將“雙一流”建設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彰顯了黨中央對這一工作的高度重視,對于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具
“2014年,國產儀器企業收入增長為18.10%,利潤增長15.28%。隨著企業的發展和進步,國產儀器企業將從過去十年的‘急功近利、低價低質、無芯(無核心技術)、無底限’轉變為未來十年的‘有企業家、有工匠、有創新、有文化’。”主題為“新常態新思維新競爭”的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2015學術
五年間,學校獲國家和北京市儀器設備研發相關專項經費1.2億元人民幣;黃巖誼教授“基于熒光產生的數位化PCR”裝置吸引來廣西梧州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0年累計1億元的合同;曾立民教授“在線氣溶膠有機污染物檢測系統”引來聚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儀器產業化資金200萬元……如此之多關于科學儀器創制的利
各方熱議分配新政如何“落地”圖片來源于網絡 智如何有所值?在新一輪產業革命和創新發展大背景下,對日新月異的創新創造,政府部門難以做到價格與價值完全匹配,而知識成果進一步讓市場說了算,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科研活力,讓“智有所值、勞有所得”。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行以增
引言 當前,創新驅動正成為各界談論的熱點話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關村展示中心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的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國家高層領導密集發聲,向我們傳遞這樣了這樣一個信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全身黑色衣服,力量感十足,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光啟技術(25.830, 0.00, 0.00%)董事長劉若鵬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一名未來戰士,帶著“黑科技”的神秘感。 剛剛踏進35歲門檻的他,早在十年前就已經將“隱身衣”技術的研究成果刊登在《科學》雜志上,震
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難、科技經濟“兩張皮”,不僅是高校存在的普遍難題,也是企業發展的瓶頸。 “讓科技人才的智慧轉化為產業的力量,吸引更多的留學人員回國創業。”3年前,帶著這個心愿,南京工業大學校長歐陽平凱和南京高新區聯手建立“創新在高校、創業在園區”的雙創模式,在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最近幾天一直在關注兩會上關于科技創新的報道。“代表委員們把我們科研人員的心聲和呼吁帶上會了,現在就盼著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落實科研經費和項目管理制度改革’等內容能盡快落地,給我們松松綁!”鄭永春說。 中國擁有最大規模的科技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國辦發109號文件,開啟了我國傳統種業邁向現代種業的新跨越。▲路演時,有合作意向企業舉牌▲部分瓜菜品種在推介會上展示浙江省農科院供圖 2016年,農業部等五部門聯合下發《關于擴大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