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反正很重要 為什么要對基因測序?因為要搞清楚我們的身體里究竟發生著什么,以及為什么會這樣? 只有搞清楚這些,才能實施更準確有效的治療,也就是精準醫療。所以基因測序是精準醫療的重要組成一環,而精準醫療是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這一點基本已成為公論,所以才會被美、中等大國先后納入國家戰略。 在這個邏輯下,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基因測序的發展,主導著精準醫療的可實施程度、以及深度和廣度。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每個人可以享受怎樣的優質健康保護。 而基因測序的發展,要考量的,包括技術和商業的兩重維度。 為什么?很簡單啊,技術發展的再好,落不到實用,或者說用不起,那豈非跟我們普通人仍沒有關系? 幸好,在基因測序行業,這兩項近年都得以良性發展。算是在穩穩地用兩條腿走路。 首先在技術層面。近年來,測序技術飛速發展,科學家對基因組認識也持續深入,加上臨床醫生也愈加重視基因測序對疾病診治的輔助作用,從臨床角度為技術應用和研究提供了......閱讀全文
5萬美元可以做什么?最近,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斯蒂芬·夸克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論文宣布,只用3個人、4周、1臺已經上市的儀器,花費不到5萬美元,就繪制出了自己的全基因組圖譜。雖然價格還有些高,但比起去年的25萬美金,顯然離走近平民,又近了一大步。 從基因組了解自己的健康隱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對于基因檢測,相信大家并不陌生,NIPT(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則是當下最為人熟知的領域。日前,深圳瀚海基因第三代測序儀成功應用于NIPT,基因檢測的新技術再度掀起一輪融資熱。一邊是基因測序行業的持續高熱、大額融資頻出。另一邊,則是測序企業扎堆布局NIPT。而要開拓下一個類似NIPT的“現象級”臨床
經歷了2015年的熱捧,2016年的資本小幅理性回歸,2017年上半年的熱潮趨緩后,泛泛的基因測序將無法持續吸引資本的目光,未來行業熱點在于技術突破,或者商業模式的突破。 (做一次全基因檢測,會產生100多G海量數據,其中能被用于科研與臨床應用的,只是蛋白編碼基因與少量的非蛋白編碼基因,占整體
2017年6月,世界經濟論壇與《科學美國人》雜志的專家委員會聯合選出了2017年度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榜單,其中腫瘤的無創診斷技術成功入選并榮膺榜首。腫瘤無創診斷技術即液體活檢(liquid biopsies)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在攻克腫瘤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與傳統的組織活檢相比,液體活檢具備實時
最新一期的美國《福布斯》于2010年12月底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標題為“基因測序科技突飛猛進”。文章對基因創業企業家Jonathan Rothberg和他發明的功能強大的基因測序儀器做了介紹。文章認為,這項發明可能會在醫藥、食品、能源,甚至消費產品上的一場革命,由此形成規模可達100
腺相關病毒(AAV)載體是治療多種人類疾病基因傳遞的主要平臺。最近在開發臨床所需的AAV衣殼、優化基因組設計和利用革命性生物技術方面的進展對基因治療領域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AAV介導的基因替換、基因沉默和基因編輯方面的臨床和臨床上的成功幫助AAV作為理想的治療載體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腺相關
2010年下旬,河南安陽曹操墓真偽之辯正酣。而一則來自上海的重磅消息更是引發了多方關注。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宣布,向全國征集曹姓男性DNA樣本,擬用基因組科學的手段驗證出土的頭骨是否為曹操本人。 一下子,基因組科學成為熱門,這一話題“落入尋常百姓家”。 事實上,伴隨著2
1. 引物是如何合成的?目前引物合成基本采用固相亞磷酰胺三酯法。DNA合成儀有很多種, 主要都是由ABI/PE 公司生產,而Bioneer自行研制的專利384并行高通量DNA合成儀,可實現99%的高合成率。無論采用什么機器合成,合成的原理都相同,主要差別在于合
歷史的發展總是相似的,大至一個國家與社會的變遷,小至一個企業與行業的成長。 我國基因檢測行業目前的市場情況,與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演變歷程同樣驚人地相似。雖然乍聽上去這兩者相差十萬八千里還不止,但本質
核酸分子雜交技術由于核酸分子雜交的高度特異性及檢測方法的靈敏性,它已成為分子生物學中最常用的基本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基因克隆的篩選,酶切圖譜的制作,基因序列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及基因突變的檢測等。其基本原理是具有一定同源性的原條核酸單鏈在一定的條件下(適宜的溫室度及離子強度等)可按堿基互補原成雙鏈。雜交的
投資建議 質譜發展有望開啟IVD行業發展新篇章。近年醫院旺盛的檢測需求與IVD企業增長放緩形成鮮明對比,中低端產品同質化嚴重,兩票制下渠道競爭日益激烈。我們認為兩類企業能在大浪淘沙中勝出,一類是優質渠道掌握者,一類是高新技術開拓者。質譜作為臨床檢測中逐步興起的高端領域,代表后者的聲音,未來有望
血液是唯一與所有器官都有接觸的組織,攜帶著有關機體的大量寶貴信息。在理論上,檢測血液攜帶的 DNA、RNA、囊泡和細胞殘骸可以幫助人們診斷和監控各種疾病。 產前基因篩查是血液檢測的一個重要應用,通過分析孕婦血液中的胎兒DNA來鑒定染色體異常(比如唐氏綜合癥)。此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血液
2014年12月15日,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發布2015年全國外周血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T21、T18和T13)高通量測序檢測室間質量評價通知,表示將于2015年度正式開展全國外周血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T21、T18和T13)高通量測序檢測室間質量評價。 室間質量評價也稱為能力驗證實驗(以下簡稱
從Google風投人士參加行業會議的感受看行業變化 過去三十年,JP Morgan(摩根大通公司,美國現代金融業“教父”)的醫療行業峰會都是傳統藥企唱絕對主角,生物科技類公司就是過來看有什么能得幫上忙。 而201
1. 引物是如何合成的? 目前引物合成基本采用固相亞磷酰胺三酯法。DNA合成儀有很多種, 主要都是由ABI/PE 公司生產,而Bioneer自行研制的專利384并行高通量DNA合成儀,可實現99%的高合成率。無論采用什么機器合成,合成的原理都相同,主要差別在于合成產率的高低,試劑消耗量的不同和
大規模基因組測序計劃的實施已改變生命科學的重心,在相當短的時期內,一些原核生物和某些低等真核生物的基因組序列已被測定. 1995年,流感嗜血桿菌基因組序列首次被破譯,在此后不到兩年的時間,近50個細菌的基因組序列已被完成. 然而,這僅僅是理解有機物功能的一個起點. 在基因組時代,許多DNA序列信息僅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The Scientist Magazine評選出了2015年度生命科學領域十大創新產品,包含了7個基因組學、1個蛋白組學和2個代謝組學進入該名單。該獎項旨在表彰對科學和醫學領域產生巨大影響的
基因測序服務市場增速快,預計2016年超過測序儀器市場。據Markets&Markets預測,2014-2020年上游市場中測序儀的復合增長率是15.4%。中游測序服務市場重資產、技術附加值低,將是產業鏈中增速最快的,據BCC Research預測2011-2016年復合增長率為29%。
編者按:隨著科研經費的快速增長,我國在眾多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多項重要科技指標大幅上升。但我國科研活動與經濟發展在不少領域脫節,突出表現為科研投入分散、考核機制扭曲、研發層次低端、市場效率低下等方面,阻礙了創新驅動能力的提升。作為創新的“血液”,科研經費的流失與低效觸目驚心,本報
無創基因產前檢測之爭 該技術在多地陷入未檢測到唐氏兒糾紛;國家衛健委表示此技術在340家醫療機構開展,仍存在假陰性和檢測失敗病例 兩年前,38歲的楊柳二胎女兒璐璐出生,體重8斤,不哭不鬧,像只安靜的布娃娃。楊柳甚是喜愛。璐璐的染色體核型分析報告單 這場喜悅持續了42天。隨后,璐璐被診斷為唐
世界總會讓年輕人占領。 曾經和喬布斯一起演講的小天才Thomas Suarez今年還在讀初中,現在他在名叫MakerBot的機器人創業公司研究3D打印機。而出生于1997年的鄒奇奇,8歲出版了12萬字故事集《飛揚的手指》轟動美國,2013年登上TED時她已有“女權主義者”標簽和贏得諾貝
基因測序目前市場探索的區塊鏈落地場景之一。Odaily星球日報此前報道過的 Healio,最近,我們接觸到同樣來自美國的基因測序團隊 Nebula,這個項目最亮眼之處在于,其聯合創始人之一為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之父 George Church。 Church 是哈佛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檢測基因結構和突變的方法不斷涌現.尤其是PCR技術問 世以后,各種與PCR相結合的基因檢測技術進一步推動了基因研究的發展.如不對稱 PCR產物的直接測序、核糖核酸酶酶切法(Ribonuclease cleavage,RNAase)、限制性 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Restric
2018年,全球都在經歷一場艱難的資本寒冬。募資難、融資難、估值縮水,這是許多投資人和創業者最深的體會。但盡管在這樣艱難的歲月,基因領域依然創下了約9.86億美元的高融資額,與2017年10億美元相比基本持平。 這一年里,NMPA批準了首款基于NGS的腫瘤檢測試劑盒,燃石醫學喜提中國“腫瘤NG
在安吉麗娜·朱莉爆出預防性切除乳腺的新聞前,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乳腺癌可通過基因檢測預測,更不知道BRCA1、BRCA2(均為乳腺癌基因)是什么。今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了“精準醫療”計劃之后,醫療界對“精準醫療”樂此不彼,中國也不例外。“精準醫療”是什么?離我們有多遠?能給予我們什么幫助? 須
2015年CSCO大會剛剛落下帷幕,精準醫療當仁不讓的成為吸引近2萬名與會者討論的熱門話題,而熱門中的熱門又當屬“液體活檢”。通過幾天的大會觀察發現,臨床專家幾乎是一邊倒的看好液體活檢在臨床中的應用,其在腫瘤早篩、腫瘤用藥、療效評估和復發監測方面的研究進展無不讓大家拍手叫好。本月24日,Cell
本文由原創作者 矮小森 授權 分析測試百科網發表,從中我們可以聞到NGS戰場上的硝煙,感受到科學奇才們的大膽創意和持續的斗志。 說起基因測序儀,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起進口的品牌和產品。這沒辦法,因為目前能夠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生產能力
一、市場現實需求 根據衛生部發布的《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中國為出生缺陷的高發國,在每年約1600萬的新生兒中,先天性致愚致殘缺陷兒童總數高達90萬。 僅唐氏綜合征一項,中國各地政府每年就要支付82億元左右的經費,用于患兒的醫療和社會救濟,存活下來的出生缺陷兒童多為終生殘疾或
3月衛計委發布的試點單位申報通知,明確要求試點單位需具備相應技術資質、符合相應規定。記者致電咨詢相關人員,得知華大醫學已提交申報,但現時檢測服務還暫未開通。 與華大科技相比,華大醫學明顯對投資人士有更大的吸引力。 伴隨著華大科技預備年底上市的消息,沒趕上趟的投資人紛紛將眼光投向了香餑餑華大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