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波士頓和北卡羅萊納州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一種特殊的基因能夠抑制小鼠肺癌進程的關鍵步驟。研究人員將這些發現公布在8月5日的《自然》雜志的網絡版上。這種叫做LKB1的基因在小鼠中不但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種腫瘤抑制基因,而且其功能還可能比其他已知的抑制因子更加強大。 如果進一步的研究能夠證實LKB1在人類肺臟細胞中也有相同的效果,那么這種基因將可能影響到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和治療方式。如果攜帶LKB1突變的腫瘤生長的尤其迅速,那么具有這種腫瘤的患者或許就可以采用更激烈點的療法來治療。 出生時就攜帶LKB1缺陷版本的人往往會發生Peutz-Jeghers綜合癥,其主要特征是腸道生長和特定癌癥風險的增加。這種基因的非遺傳性突變在一些肺癌中存在。這意味著LKB1正常情況下能夠抑制腫瘤的形成。突變版本的這種基因則不能起到癌癥“剎車”的功能。(Peutz-Jeghers綜合癥又稱皮膚粘膜黑色素斑-胃腸多發性息肉綜合癥,具有三大特征:多發性胃腸......閱讀全文
過去,癌癥治療多采取“范圍式轟炸”的方式,憑醫生經驗用藥,同樣的患者,不同醫生的診療方案也可能會截然不同。如今,醫學界正在推進基于個人基因水平的“精準醫療”,目前國內的基因檢測水平與歐洲相當,基因檢測覆蓋范圍包括癌癥患者的精確個體化用藥和癌癥、心血管高危人群的風險預知等,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已可以進
一項最新研究詳細介紹了血液檢測的發展通過血液檢測可以在72小時內識別與非小細胞肺癌(NSCLC)相關的基因突變。研究人員說,血液檢測或許能夠使得肺癌得到更快、更有效的治療。 這種新的檢測技術是由Gary A. Pestano博士及其Biodesix公司的同事一同研發出來的,Biodesix公司
吳一龍 國際頂級刊物《柳葉刀腫瘤學》1月15日上線發表吳一龍為第一作者的最新研究實踐成果。 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吳一龍被《柳葉刀腫瘤學》聘為顧問 中國醫生躋身世界肺癌研究治療第一梯隊 新年伊始,著名肺癌專家、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吳一龍被國際頂級刊物《柳葉刀腫瘤學》聘為國際顧問
隨著醫學診斷技術,特別是分子診斷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肺癌驅動基因被發現,肺癌精準診療成為關注熱點。近日,在第二十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期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潘柏申教授主持了“羅氏診斷肺癌專題衛星會”,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支修益教授通過視頻進行致辭,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趙
肺癌是全球醫學界的一大難題。每年全球有近159萬名患者因肺癌死亡,占所有癌癥死亡的19%1。據統計,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的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癌癥首位。 隨著人類基因測序的發展、生物分析技術的進步以及大數據管理新工具的出現,精準醫療作為一種考慮人群基因、環境、
來自印度開羅大學的 Don G. Morris 教授等在 Frontieirs in oncology 上近期發表的一篇綜述,系統地概括了目前在肺癌免疫治療領域的進展,以及近期一系列臨床試驗進行的現狀。 摘要 關于炎癥 / 感染 / 免疫激活與腫瘤患者預后的相關性,許多研究都從原因和結果的不
目前,開發新的能有效治療肺癌的療法是一件有挑戰的事情。部分原因在于肺癌中很多基因突變在發揮著作用。 密歇根大學綜合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肺癌的DNA和RNA, 發現與腫瘤內含有少量基因融合的患者相比,腫瘤內含有大量基因融合的患者后續病情更嚴重。基因融合是存在于癌癥中的一種基因異常,當基因重
還在提著一張CT片找專家“看看病”?過時了!昨天,第七屆“南京腫瘤臨床與轉化醫學論壇暨金陵腫瘤學高峰論壇”舉行,傳出多條讓人大開眼界的信息。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腫瘤專家正在致力于“驅動基因”的檢測研究與應用,即醫生通過病人血液,找到罹患肺癌的“基因”,從而啟用抑制該基因的藥物。現在江蘇已經有
據physorg網站2007年11月4日報道,一個國際科學家研究小組4日宣布,通過共同努力他們繪制了肺癌遺傳變異圖。肺癌是世界上導致癌癥病人死亡的頭號殺手。《自然》雜志在線版本于11月4日刊登了這一研究成果。研究對肺癌細胞的非正常遺傳進行了全面觀察,發現在人肺腫瘤中有五十多個基因組區域頻率地出現或消
肺癌是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近年來我國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居我國癌癥死亡率的首位,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NSCLC)占肺癌的80%以上,且大多數患者就診時已處于晚期。對多數患者而言,傳統手術治療、放療及化療臨床治療效果較差。隨著分子
2009年公布的IPASS研究揭開了肺癌分子靶向治療的序幕,開啟了肺癌靶向治療的征程。此后,圍繞具有特定分子突變人群的靶向治療臨床研究遍地開花,證實了特定基因變異狀態對靶向藥物療效的預測作用,開啟了肺癌精準醫療的大門。 【映日荷花別樣紅:EGFR-TKI,創新不止】 EGFR基因突變是肺癌靶
前段時間,《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連續在線發表了南京醫科大學教授沈洪兵團隊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方法,在胃癌和肺癌易感基因研究方面獲得的兩項成果。這是在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863”重大專項課題資助下,我國科學家在癌癥早期診斷和治療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磅級研究成果,共同聚集科學家們在肺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突破!分享給大家! 【1】Cell:非吸煙肺腺癌的基因組重排早在癌癥確診前30年就已存在 doi:10.1016/j.cell.2019.05.013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高級研究院(KAIST)和首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批準廈門艾德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艾德生物”,股票代碼:300685)的新一代多基因聯合檢測試劑盒(商品名:艾惠健)上市,該試劑盒可檢測肺癌EGFR、ALK、ROS1、KRAS、BRAF、HER-2、RET、MET、NRAS、PIK3CA等核心驅動基因,是
記者1月13日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獲悉,在近日公布的2013年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名單上,該校申寶忠教授領銜完成的課題《腫瘤標志物靶向分子成像在疾病早期診斷及治療療效監測中的應用》獲得一等獎。此項成果利用分子影像學技術和納米醫學技術,破譯了腫瘤細胞內及細胞間聯絡通訊的“分子密碼”,為腫
在一項由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組項目中,研究人員利用OncoArray基因分型平臺,完成了最大規模的全基因組肺癌易感性研究,從中發現了一些新的癌癥易感位點。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6月12日的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肺癌是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癥之一。每年有超過500萬例新
作為全球發病率最高的癌癥,肺癌一直是各大藥企研發的重點。從早先的阿法替尼、吉非替尼到現在的奧西替尼、奧美替尼以及大熱的O藥、K藥,可以發現這幾個藥物雖然都獲批肺癌這個適應癥,但是具體獲批的肺癌類型卻不同。那么,作為有著"第一大癌癥"之稱的肺癌,到底有哪些分類,治療藥物又有哪些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過敏反應相關的研究與臨床治療的最新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Lancet:抗過敏藥物能夠緩解多發性硬化患者的認知損傷 最近,來自UCSF的研究者們成功地在II期臨床實驗中證明FDA批準的抗組胺藥物能夠恢復多發性硬化患者大腦的神經系統功能。此前實驗室水平的研究發現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兒去?這一終極哲學命題,有多種不同的解答視角。從基因角度給出的答案,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近一段時間,有關基因領域的新聞將基因檢測、基因編輯、癌癥的靶向治療等原本屬于生物醫學領域的專業話題,一下子變成了公眾話題。人們對于基因的好奇在于:基因是如何影響人類的長相、身高、
隨著肺癌精準醫療領域的研究進展,已發現對于具有某種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靶向治療與化療相比能給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中國近一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存在EGFR基因突變[1]。對這部分患者而言,EGFR靶向藥物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案。 新一代、不可逆EGFR靶向藥物阿法替尼與第一代EGFR靶向藥物吉非替
據參考消息報道,外媒稱,污染致中國肺癌病人猛增 ,且中國內地肺癌基因檢測治療落后。 有報道稱,一名8歲女孩成為華東地區最小的肺癌患者,醫生說污染是她患病的直接原因。 有報道說,這個女孩家在江蘇省的一條馬路邊。報道援引江蘇省腫瘤醫院醫生馮冬杰(音)的話說,由于她長期吸入公路粉塵,才導致
Cell創刊于1976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Cell以發表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科研報告為主,許多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都發表在Cell上。本月《Cell》前十名下載論文為: 1. Therape
新一期英國醫學刊物《柳葉刀》刊登報告說,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套基因檢測方法,能夠大致判斷肺癌患者的死亡風險高低,在甄別出死亡風險較高的患者后,可以采取額外的化療等手段來幫助治療。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對300多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病情和基因信息進行了分析,發現患者體內14個
2017年6月,世界經濟論壇與《科學美國人》雜志的專家委員會聯合選出了2017年度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榜單,其中腫瘤的無創診斷技術成功入選并榮膺榜首。腫瘤無創診斷技術即液體活檢(liquid biopsies)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在攻克腫瘤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與傳統的組織活檢相比,液體活檢具備實時
“癌癥治療的趨勢是有針對性的個體化醫療。”在日前于廈門舉行的伴隨診斷會議上,專家指出,“伴隨診斷”和“靶向治療”是腫瘤個體化精準治療最重要的兩大工具,且伴隨診斷相較于化療更有助于提高某些患者群體的生存率,并改善治療預后,降低保健開支。 伴隨診斷+靶向治療=精準醫療 由于個體遺傳基因差異性的存
2011年11月17日,第一屆蛋白質組學研討會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成功召開,研討會邀請了程書鈞院士、徐平研究員等 8位國內蛋白質組學及疾病研究領域著名的學者,做了關于蛋白質組學和生物醫學相關的精彩報告。學者們綜述
近年來,隨著醫學診斷技術特別是分子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針對肺癌的新的驅動基因不斷被發現,基于驅動基因的新型靶向藥物不斷涌現,肺癌精準治療成為了關注的熱點。在此背景下,《非小細胞肺癌(NSCLC)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中國專家共識》于2015年12月8日在中華醫學會會刊《中華醫學雜志》上發表。該
國家藥監局發布的消息稱,批準了艾德生物(104.900, 6.85, 6.99%)生產的創新產品“人類EGFR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多重熒光PCR法)”的注冊。該產品基于自主創新的高度靈敏的PCR專利技術,用于體外定性檢測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血漿DNA樣本中人類EGFR突變基因。該產
肺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五年存活率不足20%【2】。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 LUAD)是非小細胞肺癌中最普遍存在的分型,大約占所有惡性肺腫瘤的一半【3】。LUAD最普遍的風險因素是吸煙,其他的風險還包括暴露在致癌物以及戶外空氣污染等等【4
2 癌癥診斷的發展 癌癥的診斷在抗癌戰役中的發展比不上癌癥的基因分子生物學研究,在5 年之內,科學家將研制出多種癌癥的早期診斷方法,期望在癌癥的萌芽階段將癌瘤控制。今后診斷的發展只需簡單驗血就能發現多種癌癥。或用基因芯片可以在只有幾個癌細胞出現時就能診斷出來。《Science》雜志刊登了有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