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由中國細胞生物學干細胞生物學分會主辦、中科院干細胞與再生創新研究院承辦的《干細胞通用要求》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上發布的《干細胞通用要求》是中國首個干細胞通用標準。 根據其增殖、分化能力和功能類型,干細胞可以分成多個種類,如胚胎干細胞、造血干細胞、間充質干細胞等,其中間充質干細胞是目前臨床應用范圍最廣、臨床應用潛力最大的干細胞類型。 北京漢氏聯合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漢氏聯合”)首席科學家、我國著名干細胞專家韓忠朝領導的細胞產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天津昂賽細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于2005年就編寫了“人胎盤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庫及其構建方法” (專利號ZL2005100015492.2),隨后依據美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FDA)、歐盟及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相關技術指導原則,首次制定并于2011年公布了三項間充質干細胞技術標準,即《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庫自體儲存技術條件》(備案號Q/1......閱讀全文
Life Tech積極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干細胞分會2011年年會暨第四屆再生醫學和干細胞大會 近年來,干細胞研究已經成為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界最活躍和最具影響的領域,尤其是以干細胞為核心的再生醫學越來越受到科學家及臨床工作者的關注。為了促進我國干細胞研究領域專家的交流與合作,大力推進干細胞基礎
20世紀80年代初,曾經有人預言:“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這一預言如今已經成為現實,美國《科學》周刊評選的2014年全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中,一半的成果都來自生命科學領域。2014年,科學家們在衰老研究、生物進化、遺傳疾病基因分析、干細胞、腦和神經細胞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突破,有助于人們揭示有關
11月22日,我國首個《干細胞通用要求》(以下簡稱“要求”)在北京發布。該要求圍繞干細胞制劑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穩定性等關鍵問題,建立了干細胞的供者篩查、組織采集、細胞分離、培養、凍存、復蘇、運輸及檢測等的通用要求,有望推動干細胞領域的規范化和標準化。 中國細胞生物學干細胞生物學分會會長、中國
為進一步提升干細胞救治新冠肺炎臨床研究項目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協調優勢資源,救治(危)重癥患者,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干細胞生物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于3月10日聯合發布《干細胞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臨床研究與應用專家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包括概
記者從第九屆廣州國際干細胞與再生醫學論壇獲悉,12月20日,由中科院廣州生物院攜手德國最大的科研學術組織——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共同組建的Max Plank -GIBH再生生物醫學聯合研究中心在廣州揭牌成立。據悉,這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在中國建立的首個馬克斯普朗克國際研究中心。 干
有望為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等退行性疾病開辟新途徑。 最近,我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細胞生物學機制,有望推動誘導多能干細胞技術更快地應用到疾病治療中。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鄭輝的團隊完成的這一研究成果26日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 據介紹,
2月26日,《人胚胎干細胞》團體標準發布會在京舉行。 該標準是我國首個針對胚胎干細胞的產品標準,由中國科學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籌)、北京干細胞庫、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建議,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干細胞生物學分會組織制訂。該標準綜合考慮了科研、臨床、產業、行業等因素,
11月26日,“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甫一爆出,迅速在科學界乃至公眾之中引起軒然大波。 任職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的賀建奎及其團隊首先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實現人類胚胎的體外受精,隨后采用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對受精卵的 CCR5 基因進行基因編輯。經過人為修飾后的嬰兒能夠天然
2010年6月3日-6月5日 (技術培訓6月6日-6月10日) 上海 會議簡介 干細胞技術已成為自然科學中最為引人注目的領域,其理論的日臻完善和技術的迅猛發展必將在疾病治療、動物育種和生物醫藥等領域產生劃時代的成果,將是對傳統醫療手段和醫療觀念的一場重大革命。干細胞在醫學應用上有著光輝的前景,國
干細胞領域國際期刊《干細胞》(Stem Cells) 近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王綱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timulation of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by ERas-Akt-FoxO1 signaling
為促進國內外干細胞研究的學術交流,推動干細胞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自2008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了五屆廣州國際干細胞與再生醫學論壇。論壇得到海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可,已逐漸形成有區域特色的會議品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再生細胞生物學分會于2011年11月獲批成立,致力于
前言 隨著人類對生物學領域深入探索和科技創新的不斷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院所和生物制藥公司將細胞水平的功能性研究、模型建立及藥物篩選做為一個重要的研究/研發手段。而高內涵成像分析系統就為這種細胞水平的研究提供了集高分辨率、自動化、智能化及海量信息為一體的新的檢測平臺。干細胞(stem
“江湖論劍”,聽聽不同的聲音。靜下心來,潛心研究,我們將走的更遠。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今天讓分享一下科學網博主金石先生(原作者筆名)對干細胞治療觀點的最后一篇。 1合理的干細胞來源 許多實驗室發布自己在干細胞領域的研究成果,而事實上多數發表在頂級刊物上研究成果卻難以重現,排除試劑、裝備、
就像一顆怎么也按不進水中的皮球,“中國干細胞臨床醫療亂局”的話題近日又一次浮出水面。 今年1月,中國衛生部下令停止所有未經批準的干細胞臨床項目。4月11日,英國《自然》雜志稱,3個月過后,中國不少醫療機構仍舊有令不行,海量吸金。 一邊是迅速膨脹的市場驅動,一邊是主管機構一刀切的
干細胞領域國際期刊《干細胞》(Stem Cells)近日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王綱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timulation of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by ERas-Akt-FoxO1 signaling axis
1月22日,日本京都大學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研究與申請中心(CiRA)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承認助教山水康平的論文存在數據捏造與篡改行為。研究所負責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山中伸彌為此道歉,并考慮將目前一段時間薪金全部捐獻給研究所。 繼2005年黃禹錫克隆胚胎干細胞數據造假、2014年小保方晴子S
1月22日,日本京都大學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研究與申請中心(CiRA)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承認助教山水康平的論文存在數據捏造與篡改行為。研究所負責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山中伸彌為此道歉,并考慮將目前一段時間薪金全部捐獻給研究所。 繼2005年黃禹錫克隆胚胎干細胞數據造假、2014年小保方晴
2017年5月2日,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的一篇研究論文,研究報道了關于調控人胚胎干細胞向肝系細胞分化的機理。研究成果為多能干細胞分化提供細胞生物學的機理,為解決干細胞
當我們還在為“車厘子自由”奮斗時,不少有錢人已經將“干細胞自由”作為財務目標。據《中國經營報》報道,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可能已是句空話,現在有錢人見面不再比拼好房好車,而是問“你今天打了哪種干細胞?” “現代長生不老藥”? 干細胞現已成為國內高收入人群的寵兒。去年4位國內富豪組成“回春團”遠赴烏
免疫系統以及免疫細胞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最好的天然防御系統,可是這個我們信賴有加的好朋友卻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腫瘤細胞擴散的幫兇。來自密歇根大學綜合癌癥中心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通常來說免疫系統是用于保護機體免受疾病侵害的,但是一組免疫細胞卻會促進癌細胞生成。這些細胞就是稱之為髓樣抑制細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5月3日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關于調控人胚胎干細胞向肝系細胞分化的機理研究。該成果為多能干細胞分化提供細胞生物學的機理,為解決干細胞在再生醫學運用中打開一扇新門窗。與此同時,在統一體細胞
——2009上海干細胞研討會上展示最新技術方法 中國上海,2009 年5月19日——全球科學服務領域的領導者賽默飛世爾科技(紐約證交所代碼:TMO)日前贊助并參加了上海同濟大學舉行的“2009年干細胞和再生醫學專題研討會”(下簡稱“上海干細胞研討會”),向來自全球各地的干細胞學者展示了最新
2月26日,《人胚胎干細胞》團體標準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該標準是我國首個針對胚胎干細胞的產品標準,由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干細胞生物學分會組織制訂。記者從此次發布會上獲悉,該標準綜合考慮了科研、臨床、產業、行業等因素,系統規定了胚胎干細胞的基本質量屬性、質量控制的技術準則,以及產品使用和流通的相
昨天上午,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深圳誕生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和質疑。記者從深圳市衛生計生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獲悉,該項試驗進行前并未向該部門報備,正開會研究此事。 據人民網報道,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關于調控人胚胎干細胞向肝系細胞分化的機理研究,北京時間今天(5月3日)下午在線發表于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通訊》雜志。 該成果為多能干細胞分化提供了細胞生物學的機理,為解決干細胞在再生醫學運用中打開了一扇新門窗,為統一體細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關于調控人胚胎干細胞向肝系細胞分化的機理研究,北京時間今天(5 月 3 日)下午在線發表于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自然 -通訊 》雜志。 該成果為多能干細胞分化提供了細胞生物學的機理,為解決干細胞在再生醫學運用中打開了
藍田,世界知名分子生物學家,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芝加哥大學人類遺傳學系教授,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云舟生物科技(廣州)有限公司創始人,廣州市創新領軍人才入選者。 藍田博士在人類遺傳學、分子進化學、干細胞生物學、表觀遺傳學及發育生物學等領域進行諸多開創性研究并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發表
11月16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試點專項2016年度第一批項目申報指南正式在科技部門戶網站對外公布,“干細胞及轉化研究”名列其中。“十二五”期間,我國累計支持干細胞相關的重大科研項目近170項,支持經費超過24億元。在這場新興的研究熱潮中,中國沒有缺席。 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
原乍一看,細胞培養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似乎不會在明年有什么大的改進。畢竟大部分培養細胞的方法都已成熟。但是,與其他領域一樣,研究需求將大大推動細胞培養技術的發展。在未來的一年里,我們也許會看到干細胞、單細胞培養的方法有重大發展。 單細胞脫穎而出 許多基因組和轉錄組研究也指出
干細胞一直是世界各國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唐宏研究組潘磊副研究員和美國解亭教授實驗室的合作在《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Protein competition switches the function of COP9 from self-renewal to dif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