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機制 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是一種以產電微生物為陽極催化劑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在廢水處理和新能源開發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雖然目前已發現很多產電微生物,如希瓦氏菌、地桿菌、克雷伯氏桿菌等,但這些菌種均只能在中性條件下產電。理論上,堿性條件可以抑制甲烷的產生從而有利于電能輸出,而且堿性廢水是工業廢水的重要組成部分。產電微生物如何將有機物代謝產生的電子傳遞到電極上一直以來是MFC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因此,研究堿性條件下的微生物產電機制對MFC的電能輸出與堿性廢水的生物處理均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應用與環境微生物中心李大平研究員課題組在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產電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從污染環境中分離出一株嗜堿性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該菌株在堿性條件下能夠分解有機物的同時產......閱讀全文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等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器團隊負責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劉愛驊等在基于木糖脫氫酶表面展示體系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生物燃料電池是指以微生物或酶為催化劑,將生
英國巴斯大學、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和布里斯托爾機器人技術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共同開發出一種采用廚余垃圾中典型成分作為有效催化劑的新型微生物燃料電池,體積小,價格低,但性能卻更強大。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電化學學報》上。 研究人員說:“微生物燃料電池有潛力從廢物如尿液中產生可再生的生物能源。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副教授付玉彬和他的研究小組在國內首次利用海底生物燃料電池作為電源,在海底的海泥中插上兩根電極,就可以發出電來。 據介紹,海底生物燃料電池主要是利用海泥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作為燃料來源,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產生電子。在海泥中放置負極,在海水
電池的分類 電池大致可分以下幾類: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化學電池,利用半導體將光能直接轉換成電力的諸如太陽能電池的物理電池,利用酶和微生物的諸如燃料電池的生物電池。鋰離子二次電池屬于化學電池中的二次電池。一次電池有普遍使用的錳電池、堿性電池、汞電池等。相對一次性使用的一次電池( Primary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小組設計出一個裝置能夠僅靠陽光和廢水來產生氫氣,這不僅是獲得可再生能源的新途徑,還提高了廢水治理的效率。 這種混合裝置結合微生物燃料電池(MFC)和一種被稱為光電化學電池(PEC)的太陽能電池。在生物燃料電池組件中,廢水中的細菌降解出有機物,產生電能。這個過程中產生的
產氣腸桿菌的主要應用! 2020-07-10作者:百歐博偉瀏覽次數:172 來源:北京百歐博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產氣腸桿菌的主要應用! 一、背景 微生物由于繁殖速度快,對惡劣環境適應能力強,且易產生大量降解相關酶等優 點使微生物處理技術受到研究者們的青睞,而篩選出具有
生物毒性水質自動在線監測儀是深圳市耐思特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研發出的主打設備之一,該儀器利用發光菌作為生物檢測器,通過測定光損失來判定水中污染物的毒性大小,能對超過2000種不同類型的化學物質(重金屬、農藥等)產生敏感反應,在30分鐘內快速檢測出水中急性毒物的總和,及時進行突發水污染事故的預警。
生物毒性水質自動在線監測儀是深圳市耐思特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研發出的主打設備之一,該儀器利用發光菌作為生物檢測器,通過測定光損失來判定水中污染物的毒性大小,能對超過2000種不同類型的化學物質(重金屬、農藥等)產生敏感反應,在30分鐘內快速檢測出水中急性毒物的總和,及時進行突發水污染事故的預警。
DNA編輯技術 全身透明的實驗室老鼠 可調節視力的屏幕(示意圖) 唾液燃料電池 預測哪個科學發現能改變未來世界,說實話,是個愚蠢的游戲。誰知道未來會怎樣?然而,每年都有那么一大串新發現,比如最快最便宜的基因組編輯工具的到來,讓我們激動得不能自持。 跟以往一
你能想象這發生在一個25歲小伙子身上嗎?就讀于浙江工商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研究生梁禹翔,巧妙地借助太陽光輔助提升微生物燃料電池的輸出性能,開發出了目前國際上該領域輸出功率最高、穩定性最好的光電微生物燃料電池,相關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發9篇學術論文,授權了6項國家發明專利,為該技術的工程化應用
據《日本經濟新聞》8月19日報道,在日本,使用微生物來分解有機物從而產生電力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的開發正在興起。日本東京大學和積水化學工業等機構將從10月份開始在化學工廠內設置裝置,啟動工廠廢水處理所需電力自給自足的實驗。東京工業大學成功通過使用微細炭原料碳納米管提高了發電效率。廢水中富含的有機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成功將蛙的DNA插入到細菌中。20世紀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帶有一
■ 核心提示 “智能化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關鍵技術在于將好氧生物處理與厭氧生物處理、生物技術與微電解技術、污泥處理與水質凈化揉合于一體綜合處理裝置,使之具有工藝流程短、低能耗、智能化特點,為污染源連片綜合治理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緊湊、合理的處理裝置是該技術的一個亮點,智能化的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8日報道,最近,英國西英格蘭大學和布里斯托爾大學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叫做“形狀記憶合金”的智能材料,開發出一種“人造心臟”設備,能把人體排泄物——尿液泵入到未來生態機器人(EcoBot)的“發動機艙”,作為這種自供機器人發電用的原料。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英國《生物靈感與仿生學》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污水中碳源及氮磷硫組分資源化技術”主題項目申請指南 在閱讀本申請指南前,請先認真閱讀《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申請須知》(詳見科學技術部網站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中心的863計劃欄目),了解申請程序、申請資格條件等
廢水中各種污染物眾多,來源也比較廣泛,本文將為大家介紹21種常見污染物的來源以及處理方法。 1 耗氧有機物(易生化)的來源有哪些?處理方法有哪些? 污水中耗氧有機物(易生化)主要有腐植酸、蛋白質、酯類、糖類、氨基酸等有機化合物這些物質以懸浮或溶解狀態存在于廢水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分解為簡單
據報道,美國華盛頓州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和東安格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合成細菌僅僅通過接觸一種礦物表面,不需任何其他介質就可以直接產生電流。新研究使得從細菌產生清潔電力,創建高效的微生物燃料電池或“生物電池”更進一步。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東安格利亞大學生
目 錄 一、形勢與需求 二、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戰略部署 (一)總體思路 (二)發展目標 (三)戰略部署 三、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四、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五、推進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突破 (一)加強農業農村科技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近日發布報告稱,將食用醋和廢水中的細菌短時通電后,能產生干凈的氫燃料,可像汽油一樣用于驅動汽車。 賓州州立大學教授布魯斯?羅根(Bruce Logan)介紹,這種“微生物燃料電池”幾乎可以將任何可生物降解的有機材料轉變為
氧化碳排放、油價飆升、能源危機已成為當前熱門的話題。 實際上,地球上的能量巨大。太陽每秒鐘到達地面的能量達80萬千瓦,如果將太陽光照射地球表面1個小時產生的所有能量聚積起來,就足以滿足人類整整一年的能源需求。 而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有效的固定太陽光能的過程,如果人類可以像植物一樣利用光合作用,直
“今年是活性污泥法誕生100周年,雖然在反應器、流程、控制等各方面做了諸多改進,但能耗高和污泥處理問題將阻礙它繼續長時間處于主流地位。”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日前在“2014(第八屆)環境技術論壇”上介紹。 據了解,目前世界上活性污泥處理法采用率在城鎮污水處理中至少占90%以上,總數
提起發電,人們往往會聯想到火電、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發電等方式。其實,小小的細菌也能發電。這也是如今被全世界不少科學家研究和關注的熱點。 增強希瓦氏菌發電能力 希瓦氏菌是一種嗜好重金屬的細菌,這種特性使其可以被用于清潔被污染的水體中的鐵、鉛、汞元素,甚至用來發電。最近,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明亮的落地玻璃窗,琳瑯滿目的儀器設備,嚴肅認真的研究人員穿梭忙碌。這是分析測試百科小編對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的第一印象。 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是教育部“985工程”二期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于2005年4月成立,通過物理、化學、生物、材料、信息、
通過顯微鏡看到,海洋細菌希瓦氏菌的合成版本與碳電極發生互動 湯姆-克拉克博士正在東安格利亞大學進行研究的希瓦氏菌 據國外媒體報道,用細菌制成的電池很快將會為我們的電子產品提供電能。科學家已經發現,可以把細菌體表蛋白
電化學氣體檢測儀器的應用 在弄懂了電極反應和電極過程之后,這些知識便在以下方面有所應用; .設計電極反應使之更有利于所期望的電極反應并對不期望的反應進行抑制,比如通過改變電極材料或研制新的電極材料。 ·對于多個電極反應同時
七、發展先進高效生物技術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搶抓生物技術與各領域融合發展的戰略機遇,堅持超前部署和創新引領,以生物技術創新帶動生命健康、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創新發展,加快推進我國從生物技術大國到生物技術強國的轉變。重點部署前沿共性生物技術、新型生物醫藥、綠色生物制造技術、先進生物醫用材料、生物資源利用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實驗,他們在改造了基因結構的微生物的幫助下,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可以作為汽車、內燃機燃料的異丁醇和異戊醇,使二氧化碳實現不可思議的“反向燃燒”和“閉合循環”。 由此我們既可以生產像汽油一樣的燃料,同時又能保護現有的基礎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16日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工程師設計出一種從污水中“提取”潛在電能的新型方式,即使用自然界存在的“產電菌”設計的一種微生物電池,能夠在消化分解污水中動植物廢物時,充當小型的高效發電廠。該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研究人員估計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防科工局綜合司兩部門印發《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2018年度)》的通知。 原文如下: 教育部、中科院辦公廳,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國防科工辦),各軍工集團公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部屬各高校,部屬相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人工仿生葉,據稱該裝置能“吃”進二氧化碳產出生物乙醇,效率比自然光合作用高出10倍。如果得以推廣,將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全球變暖和能源短缺問題。 無論是一片樹葉、一棵小草,還是單個藻類細胞,都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在陽光下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