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1世界上第一臺電子顯微鏡誕生以來,微觀世界的大門開放的更加廣闊。目前電鏡被廣泛運用于各器官系統疾病的病理診斷中,除了運用在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用得最多的是腎臟活檢和某些皮膚疾病的診斷,其中透射電子顯微鏡是最早,最廣泛應用于醫學領域的一種電鏡。隨著電鏡在醫學上的應用,人類通過觀察細胞膜和細胞漿內的各種細胞器和細胞核的細微結構及其病理變化,由此產生了亞細胞結構病理學(substructural pathology),又稱超微結構病理學(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 下面主要介紹電鏡生物樣品固定液的選擇及其配方: 1、緩沖液的配制 在配制固定液之前,應先配制緩沖液。 0.2M磷酸緩沖液的配制: 磷酸二氫鈉(NaH2PO4.H2O) 2.6g 磷酸氫二鈉(Na2HPO4.12H2O) 29g 重蒸餾水加至500ml 調pH至7.4 2、(灌注)固定液的配制 4%多聚甲醛:......閱讀全文
取 材 取材是制作切片程序中的首要步驟,取材不當,將直接影響病理診斷和科研工作的效果。組織標本的選用非常重要,不能隨意的切取組織來制作組織切片,否則病理檢驗的結果是不會令人滿意的。一、取材工具:取材刀具必須鋒利。切取標本不應該擠壓和揉擦,不應使用有鉤鑷子或血管鉗等手術
戊二醛固定液(2.5%,電鏡專用) 【產品組成】Component SBJ-0639S SBJ-0639M Store at戊二醛固定液(2.5%,電鏡專用) 100ml 500ml 4℃,避光【保存條件】4℃,避光【產品概述】
一、固定劑 大多數神經激素、肽類物質為水溶性,在用于免疫細胞化學研究之前,常需固定。但肽類和蛋白質的物理、化學性質不同,因而對不同的固定方法或固定劑的反應也不盡相同。某些固定劑甚至可同時破壞和/或保護同一抗原的不同抗原決定簇。因此,在進行免疫細胞化學研究之前,很有必要了解所要研究的物質(蛋白質或肽
一、固定劑 大多數神經激素、肽類物質為水溶性,在用于免疫細胞化學研究之前,常需固定。但肽類和蛋白質的物理、化學性質不同,因而對不同的固定方法或固定劑的反應也不盡相同。某些固定劑甚至可同時破壞和/或保護同一抗原的不同抗原決定簇。因此,在進行免疫細胞化學研究之前,很有必要了解所要研究的物質(蛋白質或肽
一、固定劑大多數神經激素、肽類物質為水溶性,在用于免疫細胞化學研究之前,常需固定。但肽類和蛋白質的物理、化學性質不同,因而對不同的固定方法或固定劑的反應也不盡相同。某些固定劑甚至可同時破壞和/或保護同一抗原的不同抗原決定簇。因此,在進行免疫細胞化學研究之前,很有必要了解所要研究的物質(蛋白質或肽類)
實驗方法原理 實驗步驟 1. 血管灌注固定固定效果最好,能使超微結構得到很好的保存。灌注裝置由加壓氣球、壓力表、三通接頭和連接管道組成。不同的組織器官必須選擇合適的灌注壓力,詳見有關書籍。灌注固定一般維持 10~15 min。然后用相同的固定液繼續浸泡固定 2~4 h。2. 浸泡固定組織塊切小后立即
實驗步驟1. 血管灌注固定固定效果最好,能使超微結構得到很好的保存。灌注裝置由加壓氣球、壓力表、三通接頭和連接管道組成。不同的組織器官必須選擇合適的灌注壓力,詳見有關書籍。灌注固定一般維持 10~15 min。然后用相同的固定液繼續浸泡固定 2~4 h。2. 浸泡固定組織塊切小后立即投入到固定液中,
免疫電鏡技術關鍵的幾個問題 免疫電鏡集電子顯微技術與免疫細胞化學技術于一體,能顯示抗原或抗體在細胞超微結構水平的位置,已成為當今生物醫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研究手段。由于免疫電鏡制作過程長,操作程序煩鎖,因此,要得到滿意的免疫金染色切片,必須在關鍵環節上給予注意,以下我們就免疫電鏡染色技術中的幾
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y,EM) 簡稱電鏡,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生物學、醫學、化學、農林和材料科學等領域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是人類認識自然,特別是研究機體微細結構的重要手段,電鏡技術已成為上述各領域研究工作者應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電鏡的創制者魯斯卡(E.Ruska)
實驗方法原理 實驗步驟 1. 取材 對一般的動物組織取材的要求如下:(1) 標本材料要新鮮,取材速度要快:由于生物組織離體后,細胞將會立即釋放出各種水解酶而引起細胞自溶,使其微細結構發生改變而產生假象,故要盡量保持材料的新鮮,經解剖、手術或活檢取材后迅速投入固定液內,以盡量保持細
免疫電鏡技術關鍵的幾個問題免疫電鏡集電子顯微技術與免疫細胞化學技術于一體,能顯示抗原或抗體在細胞超微結構水平的位置,已成為當今生物醫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研究手段。由于免疫電鏡制作過程長,操作程序煩鎖,因此,要得到滿意的免疫金染色切片,必須在關鍵環節上給予注意,以下我們就免疫電鏡染色技術中的幾個問題進行探
實驗步驟1. 取材 對一般的動物組織取材的要求如下:(1) 標本材料要新鮮,取材速度要快:由于生物組織離體后,細胞將會立即釋放出各種水解酶而引起細胞自溶,使其微細結構發生改變而產生假象,故要盡量保持材料的新鮮,經解剖、手術或活檢取材后迅速投入固定液內,以盡量保持細胞在活體狀態的結構。(2) 取材小,
實驗步驟1. 取材 對一般的動物組織取材的要求如下:(1) 標本材料要新鮮,取材速度要快:由于生物組織離體后,細胞將會立即釋放出各種水解酶而引起細胞自溶,使其微細結構發生改變而產生假象,故要盡量保持材料的新鮮,經解剖、手術或活檢取材后迅速投入固定液內,以盡量保持細胞在活體狀態的結構。(2) 取材小,
電鏡用 戊二醛固定液(2.5%, 電鏡專用)戊二醛固定液(2.5%, 電鏡專用)別名:Glutaric dialdehyde solution;Pentane-1,5-dial分子式:C5H8O2分子量:100.12CAS#:111-30-8外觀:幾乎無色液體特性:類型:Grade IIR:22-2
電鏡樣品取材方法 1 動物及人體組織的取材 動物組織的取材,應在麻醉(1%戊巴比妥鈉按5ml/kg體重腹腔注射)或斷頭急性處死,解剖出所需器官,用解剖剪刀剪取一小塊組織,放在干凈的紙板上,滴一滴冷卻的固定液,用新的、無油污鋒利的(雙面)刀片將材料切成大約1㎜寬,2~3㎜長的小塊,從中挑選損傷小的小條
電子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是根據電子光學原理,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代替光束和光學透鏡,使物質的細微結構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數下成像的儀器。 電子顯微鏡的分辨能力以它所能分辨的相鄰兩點的最小間距來表示。20世紀70年代,透射式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約為0.3納米(人眼的分辨本領約為0.1毫米)。現在電子顯微
免疫酶細胞化學免疫酶細胞化學是免疫細胞化學(Immunocytochemistry,ICC)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在抗原抗體特異反應存在的前提條件下,借助于酶細胞化學的手段,檢測某種物質(抗原/抗體)在組織細胞內存在部位的一門新技術:即預先將抗體與酶連結,再使其與組織內特異抗原反應,經細胞化學染色
在光學顯微鏡的樣品制備過程中,樣品的切片厚度在2~25um之間;電鏡的切片厚度在50-100nm以內(高壓電鏡除外,其樣品厚度可達到1um),所以采用的切片方法,也不盡相同。在載體方面,光學顯微鏡的的切片的載體是玻片,而電鏡切片的載體是載網。在固定方面,光學顯微鏡的切片使用復合固定液固定,而電鏡切片
免疫細胞化學技術為在細胞水平上研究免疫反應做出了貢獻,但由于光學分辨率的限制,不可能從細胞超微結構水平觀察和研究免疫反應。因此,Singer于1959年首先提出用電子密度較高的物質鐵蛋白(ferritin)標記抗體的方法,為在細胞超微結構水平研究抗原抗體反應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礎上,相繼發展了雜交抗體
免疫細胞化學技術為在細胞水平上研究免疫反應做出了貢獻,但由于光學分辨率的限制,不可能從細胞超微結構水平觀察和研究免疫反應。因此,Singer于1959年首先提出用電子密度較高的物質鐵蛋白(ferritin)標記抗體的方法,為在細胞超微結構水平研究抗原抗體反應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礎上,相繼發展了雜交抗體
實驗概要本實驗要看小鼠氣管內的cilia和眼睛中的primary cilia的”9 2”結構,故做透射電鏡。主要試劑glutaraldehyde(EMS進口,電鏡專用)PFAPBS or PB buffer1-4% osmium tetroxide in buffer0.5% uranyl acet
實驗概要本實驗要看小鼠氣管內的cilia和眼睛中的primary cilia的”9 2”結構,故做透射電鏡。 主要試劑 glutaraldehyde(EMS進口,電鏡專用) PFA PBS or PB buffer 1-4% osmium tetroxide in buffe
第七章 電子顯微鏡免疫細胞化學技術第一節 電子顯微鏡免疫細胞化學技術概述免疫細胞化學技術為在細胞水平上研究免疫反應做出了貢獻,但由于光學分辨率的限制,不可能從細胞超微結構水平觀察和研究免疫反應。因此,Singer于1959年首先提出用電子密度較高的物質鐵蛋白(ferritin)標記抗體的方法,為在細
免疫細胞化學技術為在細胞水平上研究免疫反應做出了貢獻,但由于光學分辨率的限制,不可能從細胞超微結構水平觀察和研究免疫反應。因此,Singer于1959年首先提出用電子密度較高的物質鐵蛋白(ferritin)標記抗體的方法,為在細胞超微結構水平研究抗原 抗體反應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礎上,相繼發
不標記抗體法通過系統的非標記抗體的免疫學反應,對組織中的抗原進行定位檢測。分為用標記物顯示和不同標記物顯示兩種方法。用于(1)抗體觀察(2)免疫學研究。實驗方法原理標記抗體法雖然具有許多優點,但也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如標記抗體的分子增大,對細胞膜和組織的穿透力減弱;化學交聯反應對抗體和酶的活性有
由于電鏡產生的電子束穿透能力很弱,必須把標本切成厚度小于0.1um以下的薄片才適用,這種薄片稱為超薄切片。常用的超薄切片厚度是50-70nm。在透射電鏡的樣品制備方法中,超薄切片技術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制備技術。超薄切片的制作過程基本上和石蠟切片相似,需要經過取材、固定、脫水、浸透、包埋聚合、切片及染
(四)染色原理及步驟 1.基本原理 酶標抗體與熒光色素標記抗體的染色相同,亦分直接法和間接法。直接法是將酶直接標記在每一抗體上,間接法是將酶標記在第二抗體上,檢測組織細胞內的特定抗原物質。間接法所用的第一抗體是對組織細胞內某種抗原的特異性抗體(80%~90%的抗血清系由家兔制得,而絕大數單克隆
自1931世界上第一臺電子顯微鏡誕生以來,微觀世界的大門開放的更加廣闊。目前電鏡被廣泛運用于各器官系統疾病的病理診斷中,除了運用在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用得最多的是腎臟活檢和某些皮膚疾病的診斷,其中透射電子顯微鏡是最早,最廣泛應用于醫學領域的一種電鏡。隨著電鏡在醫學上的應用,人類通過觀察細胞膜
透射電鏡樣品制備步驟: 一,取材:組織塊小于1立方毫米 二,固定: 2.5%戊二醛,徳酸緩沖液配制固定2小時或更長時間。 用0.1M磷酸漂洗液漂洗15分三次1%餓酸固定液固定2-3小時 用0.1M磷酸漂洗液漂洗15分三次 三,脫水: 50%乙醇15-20分 70%乙醇15-20分
透射電鏡樣品制備方法 樣品在2.5%的戊二醛溶液中4℃固定過夜,然后按下列步驟處理樣品: 倒掉固定液,用0.1M,pH=7.0的磷酸緩沖液漂洗樣品三次,每次15min; 用1%的鋨酸溶液固定樣品1-2h; 倒掉固定液,用0.1M,pH=7.0的磷酸緩沖液漂洗樣品三次,每次15min;